APP下载

圆明园里的诗情画意

2024-04-05李营营

美与时代·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诗情画意圆明园

摘  要:圆明园,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所独具的“诗情画意”,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景观对诗歌、绘画等其他艺术类型的借鉴,营造出了诗意盎然的景观特色;另一方面体现在园林意境上,透过景观营造,清帝们于山水之间体仁悟道,将儒家治世理想与士人知识分子情怀予以解读、再现和升华。总之,圆明园里的诗情画意是五千年中华民族内在文化心理积淀的一种外显与呈现,饱含着中国人对自我精神境界的自觉追求。

关键词:圆明园;诗情画意;文人雅趣;君子人格;圆明之德

提到圆明园,人们总是喜欢用脑海中最美好的词汇的去形容它,感觉圆明园就是诗意与美好的代名词。的确,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圆明园汇聚了中华民族所能想象和创造出来的一切园林技艺和建筑构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内在文化心理积淀的一种外在呈现。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圆明园的这种精神特质与文化内涵,笔者以为应该叫“诗情画意”。所谓诗情画意,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层是字面意思,指圆明园在建造过程中对诗歌、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借鉴与运用,比较典型的要数圆明园的景观命名,圆明百景,几乎每一处都取意中国古典诗词,读起来让人顿感诗意盎然,比如山高水长、镂月开云、天然图画、水木明瑟、映水兰香、西峰秀色、平湖秋月、鱼跃鸢飞、曲院风荷、月地云居、坐石临流等。另层是指园林的意境,即园主人通过堆山理水、山水亭榭的营建以及建成后的园居活动,他们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和自我价值追求。举个例子,宋代苏舜钦曾建造庭园,取名“沧浪亭”,这一名字取意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他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名字?原因在于建园前一年,苏舜钦刚刚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遭到贬谪,郁郁寡欢的他于翌年流寓吴中地区,以四万钱买地,修建园林庭院并取名沧浪亭,以此表达自己矢志不渝的忠贞报国志向,建园背后的这些情思、感想、志向和理想,就是沧浪亭的诗情画意。这种诗意不惟沧浪亭所独有,也不惟中国文人园所独有,而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突出特点和普遍规律,用著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的话说,就是“中国的园林是以无形之诗情画意形构有形之山水亭阁”[1],这是以园林为代表的中国艺术精神的深意,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深情。

听起来好像很抽象,其实这种诗情画意就具具体体、实实在在地表现在园主人的建园活动中,以及园主人读书、作画等的诗意园居生活中,透过这些活动他们于山水之间修身养性、怡情乐志。所以,中国的园林不仅追求外在自然景观的营造而悦耳悦目,它同时还在致力于追求悦心悦意和悦神悦志,借用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等西方人的说法,这是一种“诗意地栖居”,我们中国人称作“可居可游”。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这样写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2]古往今来,园林由此成为中国人尤其是文人知识分子澄怀味象、涤荡心志的理想之所。

圆明园,一座兼有苑囿与宫廷双重功能的离宫型皇家园林,它历经雍、乾、嘉、道、咸等五代帝王营造,形成了兼具园居与理政两大功能的园林格局。从整体风格看,圆明园不同于故宫那种馆阁体式营建思路,它多摹写自然风光,因而表现出恬淡雅致的风格特征,透过亭台楼榭与山水自然的营造,圆明园的诗情画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具体地,这种诗情画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再现诗文意境

圆明园多摹写自然风光,这种摹写多从古代诗句、散文名篇甚至寓言故事中汲取靈感,予以创造性借鉴与运用,比如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宁静”,其名称取自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临终前,曾给自己8岁的儿子诸葛瞻留下一封家书,名为《诫子书》,这封家书讲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乾隆帝在御制诗《澹泊宁静》中说:“青山本来宁静体,绿水如斯澹泊容,境有会心皆可乐,武侯妙语时相逢。”[3]从青山绿水间感悟澹泊宁静,每每此时乾隆帝都会想到武侯诸葛亮的那句“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夹镜鸣琴,取自李白诗歌《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处景观位于福海南岸,是一座重檐的高台桥亭。鱼跃鸢飞,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深柳读书堂,取自唐代诗人刘慎虚《阙题》,“闭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除了单处景观的命名多取自古代诗文、诗画外,景观内部的匾额、楹联对古诗文的借鉴也比比皆是,比如在圆明园的西南部有一处景观叫藻园,其中“怀新馆”匾额取自陶渊明诗歌《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而“夕佳书屋”和“自远轩”匾额则取自陶渊明的另一首诗《饮酒·结庐在人境》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句。在圆明园的西北部有一处景观堪称圆明园的制高点,叫作紫碧山房,其东侧有“丰乐轩”“学圃”“顺木天”大亭,这几处匾额均取自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传记散文《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的家乡名为丰乐,雍正帝取此名希望百姓也可以年年丰收而安居乐业,“顺木天”意谓顺应树木的生长规律而种树,乾隆帝希望治理百姓时能够顺意而为之。以上是圆明园匾额对古诗文的借鉴与运用,圆明园内的楹联同样取意古诗文,可以说,园内随处一副楹联都让人感觉诗意扑面而来,我们略举几例,如“皓月清风为挚友,高山流水是知音”“火树银花光灿烂,星桥雪洞影浮沉”“几缕画情遮过客,一行烟意入新题”“好是足山兼足水,自然宜画也宜诗”“山明水净开佳胜,花气云光互卷舒”“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读来感觉园主人的诗情总是信手拈来而妙笔生花。

除景观名称、匾额楹联对古诗文的借鉴外,圆明园内有些景观的营造还对古诗文意境进行完整的再现和还原,真正实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比如“上下天光”,名称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圆明园内“上下天光”是一处临水的园林景观,主体建筑叫涵月楼,这是一座两层的临水敞阁,其前半部分伸入水中,左右两侧各有一处水亭和水榭,中间用九曲桥连接在一起,乾隆帝在御制诗《上下天光》中说:“灵空俯瞰,一碧万顷,不啻胸吞云梦。”云梦在古代属于大泽名,位于古荆州,范围上比今天的洞庭湖要大,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曾用“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来描绘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的壮观景象。风平浪静之时,这里又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上下水天一色、水天上下相连的静谧场面(如图1)。

圆明园内再现古诗文意境的另一处景观叫“武陵春色”,它再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这里四面环山,山外东侧临巨大水面,东南部叠石众多,其中有一处由叠石堆成的小口,名桃花洞,桃花洞洞口较宽,可容船只通过,穿过桃花洞沿溪水一路向前,便来到了桃花源,这里山桃万株,景色怡人。另一处再现古诗文意境的景观叫“杏花春馆”,它再现了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意象。历史上,杏花村真实存在,它位于今安徽省贵池市(古称池州)。据《杏花村志》记载,这个地方以酒闻名,酒好是因为水好,这里有一口有名的井,名黄公井,由黄公井水酿的酒称黄公酒,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喝过黄公酒而过目难忘,恰逢清明,再次来到杏花村,杜牧有感而发遂作《清明》。圆明园内的杏花春馆环植文杏,春深花发,灿然如霞,乾隆帝在御制诗中说:“最爱花光传艺苑,每乘月令验农时,为梁谩说仙人馆,载酒偏宜小隐亭。”[4]乾隆帝化身隐士,载酒隐亭,将这里当作一个释意挥洒个人兴致的理想之所。

在圆明园北部有一处摹写王维《辋川别业》田园诗画意境的景观,叫“北远山村”,这里村落鳞次、竹篱茅舍,与王维私园辋川别业和《辋川图》中的情境较为相似,乾隆帝在御制诗《北远山村》中自信地说道:“辋川图昔曾见,摩诘信不我遐。”认为北远山村比辋川图中所表现的意境更为悠远、更具野趣。圆明园西风秀色则再现了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的诗歌意境,这处景观河西岸有一处高山瀑布,乾隆帝题名“小匡庐”,每逢七夕节,清帝会在此处设宴乞巧。

二、体验文人雅趣

在圆明园,有多处园林景观的营造源于清帝对文人雅品与雅趣的思慕,如文源阁、淳化轩等,而比较典型的要数“坐石临流”,该景观再现了上巳节古代文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文雅场面。

早在雍正时期,圆明园内就有流觞活动,从《雍正十二月令行乐图》可知,它定期于每年的四月份举行,雍正帝曾这样描述流觞场景,“诗情新媚更诗余,便伞褶裙总晏如。群卉亦知朝节气,同人缓缓过长居”。除饮酒赋诗外,圆明园内的流觞活动更像男女老少的春季郊游活动,这与汉民族每年三月三日举行的上巳节十分相似,在这一天,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宴饮,从这个意义上讲,雍正时期圆明园内的流觞活动更多地是一种民俗意义上的节庆活动。

乾隆帝的建造和园居,大大增加了“坐石临流”景观的文化内涵与文雅意趣。“坐石临流”的前身叫“流杯亭”,它始建于雍正年间,乾隆初年,乾隆帝更名坐石临流,从乾隆九年绘制的《坐石临流图》可以看出,这里山涧陡峭、水流湍急、奇石峭列,水流弯曲处形成了水中的小块陆地、弯曲的驳岸和各种幽深的小角落,在这里,可以漱齿、可以泛觞,“年年上巳寻欢处,便是当时晋永和”,此情此景总让乾隆帝想到永和九年的兰亭相会场景。对于这次雅会,乾隆帝尤为喜爱,凑巧的是,清廷内府获得了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柳公权等6位书法名家临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名帖6帖,乾隆帝命大学士于敏中临摹一册,其本人临摹一册,共计8册,乾隆四十四年,乾隆帝下令改建流杯亭,将原来的西向三开间重檐亭改为重檐八方亭,同时添建了六方草亭一座、四方竹式亭一座。八方亭的底座由八根青白石石柱围成,每根石柱刻兰亭序一册,在亭子的中央矗立巨型石屏,石屏的正面绘王羲之等人曲水流觞图,图上方刻乾隆帝题兰亭八柱册并序的全文,石屏背面刻乾隆御制坐石临流诗多首(如图2)。

为存放兰亭八柱帖木刻摹本,乾隆帝曾命人制作了一件紫檀木插屏,插屏面板刻王羲之等人兰亭雅集场景,两侧边框刻乾隆御笔“叙诗荟美由今昔,临写存真在晋唐”,取下面板,里面便是存放兰亭摹本的八个屉匣,合上面板即是一件用于家居陈设的家具(如图3、图4)。

乾隆帝不仅在圆明园内再现兰亭雅集场景,乾隆时期以兰亭雅集为主题制作的器物尤为多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玉器,在乾隆朝曾兴起过一股仿古之风,涉及绘画、书法、器物等多个领域,乾隆帝对于仿古玉器较为认可,认为“尚有雅趣可言”,这类玉如意、玉山子等就多以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等文人雅事为主题。乾隆四十五年,清宫得到了明益王重刻大卷《兰亭图》的残石十四段,乾隆帝谕令剖原石十四段为二十八段,遵照内府拓本,悉行摹补逸去不全部分。总之,这些以兰亭雅集为主题的书法名贴、珍贵家具和玉制器物等,都反映了乾隆帝对文人雅集与雅趣的向往。

在圆明园内,乾隆帝经常与词臣赋诗唱和来感受文人雅趣,沈德潜、梁诗正、钱陈群、张照、汪由敦等便是经常参与唱和的几位词臣,乾隆帝曾亲切地称呼钱陈群为“故人”,告老还乡后,乾隆帝每年还会向钱陈群寄诗100余首命其唱和,对于汪由敦,乾隆帝更是爱屋及乌,汪去世后乾隆帝曾命其子来京补官,不幸于途中病逝后,乾隆帝又赐予其另外两子官爵俸禄,如此的照顾与关心主要源于君臣间的唱和情谊。这种君臣之交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由此也可见出乾隆帝对于文人雅趣发自心底的喜爱。

三、体悟君子人格

圆明园诗情画意的第三个体现在于帝王们借助园林营造与园居生活,于山水之间体仁悟道,不断提升自我品格。深受汉文化濡染的清帝们深知“治天下者,以德不以力”,德胜者王、德衰者灭的思想早已成为满族统治者们所深信不疑的治国之要。在圆明园,他们将这些内在情思与治理感悟透过园林景观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在圆明园内,体现君子德行与修德思想的景观有多处,比如坦坦荡荡、廓然大公、澹泊宁静、含虚朗鉴、澡身浴德等。我们以“廓然大公”为例,廓然大公,意谓“宽宏而大量,公正而无私”,乾隆帝在御制诗《廓然大公》中说:“有山不让土,故得高曦曦,有河不择流,故得宽渳渳,是之谓大公。”[5]宋代理學家程颢曾说:“君子之学,莫若廓然大公,物来顺应。”这其中,放弃个人私欲,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只能叫作廓然半公,以一颗廓然半公之心去格物,经过日积月累的格物终将豁然贯通而体悟“天理”,这才叫“廓然大公”。圆明园内的“廓然大公”其地形属于“平冈回合”,山禽、渚鸟在山边、水旁同游共生、各适其性,面对此情此景,这让乾隆帝想到了山河的宽容大度、公正无私,万物由此得以适性生长,相传这里曾飞来过对环境条件要求极高的仙鹤,乾隆帝还因此修建了“双鹤斋”,由此也可以看到此处自然生态的和谐。

由廓然大公、坦坦荡荡、澹泊宁静、含虚朗鉴等名称不难看出,圆明园内的这些景观共同指向儒家所倡导的人格理想,其中君子人格是被提及与表现较多的,在御制诗《洞天深处》中乾隆帝就坦言:“愿为君子儒,不做逍遥游。”他希望在山水之间能够进德修身,做一名具有兼济天下情怀的君子儒,而非执着于一己私利的小人儒。为了体味君子之德,清帝还在圆明园内仿建了多处文人园,比较典型的要数狮子林和濂溪乐处。

圆明园狮子林的仿建源于乾隆帝对著名高士倪云林的倾慕。倪云林又叫倪瓒,是元末明初的著名画家、诗人,人称“倪高士”,这个人生性孤傲而品性高洁,这种高风亮节吸引着四方名士,也造就了其孤寂、旷远的艺术境界,乾隆帝十分钟爱这种风格,称其“云林清閟”(如图5),当清宫内藏获得倪瓒《狮子林图》时,乾隆帝十分钟爱,将其位列“上等收一”,并认定苏州狮子林乃倪氏别业。第二次南巡时,乾隆帝还专门实地探访苏州狮子林并予以重修。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帝在圆明园内仿建狮子林,与苏州狮子林相比,圆明园狮子林增加了较多倪氏元素,比如添建了云林石室、清閟阁等,建成后,乾隆帝叹曰:“今之亭台峰沼,但能同吴中之狮子林,而不能尽同迂翁之狮子林图。”[6]所以,圆明园狮子林建成后三年,也即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再次仿建狮子林。对图观景,乾隆帝仍觉“旧逾于新尔”。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直到乾隆四十九年最后一次南巡,乾隆帝才得知狮子林乃元代高僧维则所建,建成后托倪瓒绘制实景图,狮子林并未倪氏别业,一句“初谓狮林始自倪,谁知维则早拈题”道出了乾隆帝内心的惋惜之情。

乾隆帝不仅两度写仿苏州狮子林,对于《狮子林图》乾隆帝也是多次摹写,并命臣工摹写过多幅,这一次次的写仿,乾隆帝旨在借助艺术活动体味文士内心的生命理想与人格精神,正如乾隆帝在倪瓒《狮子林图》前所书,“法其逸趣”,即通过园林、诗画等艺术活动,乾隆帝希望藉由艺术而抵达其精神世界,去体味和感受君子之德。

在圆明园内基于相同缘由修建的另一处景观是“濂溪乐处”。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号濂溪先生,晚年曾居于庐山脚下并建立书堂,因书堂附近有一处莲花洞,水从莲花洞流出经书堂而过,周敦颐所以命名这处水溪叫濂溪,命名书堂濂溪书堂,用代表清廉的“濂”字取代“莲”字,以此来激励自己,要清廉守正,保持内心纯净。周敦颐为官期间确实十分清廉。据史料记载,他在南昌任职期间曾得过一场大病,昏迷了两天两夜,大家都以为他会命不久矣,其好友潘兴嗣于是赶来为其料理后事,发现周敦颐的日用物品非常少,仅一只破箩筐便可装下,家里就只有几十文钱的积蓄,看到这一幕,其好友非常感动,在墓志铭中将这个故事记录了下来,由此让我们认识了这位清廉的士人。周敦颐心之所向吻合于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这种忧道不忧贫的志向,与颜回乐处如出一辙。乾隆帝取名“濂溪乐处”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吧。

作为宋代理学家程颐程颢的老师,周敦颐倡导“圣人”学说,他曾提出了初圣人、中圣人、政治圣人和至圣人学说,认为初圣人是具备了“诚”心的人,中圣人是既注重自修,又教育人们去恶存善的人,政治圣人那些既有德行、又善于任用贤能的明君,而至圣人则是达到了“诚”的人。对于这些人格理想,身为帝王之身的乾隆帝也希望通过修德可以实现。总之,基于对周氏高贵品格的敬仰,乾隆帝将这处以莲花为主的景观取名濂溪乐处,将这处景观的主殿取名“慎修思永”,并御书楹联“与古人相对左图右书,偕造物者游仰观俯察”,乾隆帝希望通过古代典籍了解君子、圣人学说,同时在圆明园内山水之间通过仰观俯察能够体悟圣人思想,立志成为彪炳千古的一代明君。

四、体认圆明之德

圆明园初建成后,康熙帝曾赐匾额“圆明”,清世宗雍正在《圆明园记》中这样理解道:“夫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雍正帝认为“圆”重在道德品行的圆满无缺,形容一个人能够秉持时中的原则,做事情能够审时度势、做到不偏不倚,这贴合于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他将“明”理解为道德上的光明磊落,做事情能够英明、圣达。

清高宗乾隆帝在《圆明园后记》中重申圆明意指,他说:“圆明之义,盖君子之时中也,皇祖以是名赐皇考,皇考敬受之。”乾隆帝将对圆明之德的体认诉诸家国情怀,他将个体自我内在的德行修养更多联系于治国平天下之伟业,立志“不求自安,而期万方之宁谧,不图自逸,翼百姓之恬熙”。换言之,希望通过自己的励精图治,达到祖国山河的河清海晏、万方安和,而这正是圆明園主体景致所要传达出的政治深意。在御制诗《九州清晏》中,乾隆帝说道:“园林游观,以适几馀,岂翳廊庙,泉石是娱,所志维何?煌煌御书,九州清晏,皇心乃舒。”这段文字表明:一是清帝在圆明园内的园居活动并不是翳然林水的逍遥惬意,而是重在养志修德;二是清帝的志向并不停留于修身层面,而是要治国平天下;三是家国天下情怀的陪塑源于煌煌御书,即圣训格言等皇家祖训以及古代文化典籍。作为当政者的乾隆帝深知自己的职责与使命,他说:“肯构孰责,继序在予,业业兢兢,奉此遗模。”意谓要谨记皇家祖训、圣训格言,兢兢业业于家国治理,让万方安和永远为继。

总之,作为一种家训、圣训格言,康熙帝之所以赐额圆明,希望后世子孙能够胸怀德行而敦睦天下,据雍正帝回忆,康熙帝在一次庭训中曾讲到中庸之道,他说:“精一执中者,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极者,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德也仁也,敬与诚也,言虽殊而理则一……帝王之家所必当讲读,故朕训教汝曹皆令诵习。”[7]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清代帝王服膺于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汉民族文化,他希望子孙们重视修德、敬以自持,他说,“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意谓如果能够时刻怀着敬诚之心而恪守执中之道,那么处理起朝政来就会像女主人在家做家务一样得心应手。在给皇子们教习圣君故事时,康熙帝又指出如何才能保持“明”,他说:“舜惟好问、好察,故能明四目、达思聪。”也就是说舜之所以能够明目达聪,源于他好问、好察,也许这就是康熙帝将“圆明”中的“明”字写作目月明的深意吧(如图6)。

五、结语

“圆明”二字意旨深远,它一方面指向个体自我德行的修习,期望实现个人品德的圆满无缺;另一方面又致力于主体与他者关系的建构,对身为上位者的帝王提出言行规范,希望在位者能够英明决断而公正无私。对于皇祖皇考的这一祖先遗训,雍正、乾隆等清代帝王谨记于心,并自觉地将对圆明之德的体认灌注于圆明园园林景观的营造与园居生活中,从而形成了圆明园这座园林背后的诗情画意(如图7)。

受主体内在心境的影响,不同时期圆明园在建造风格上呈现出了不同的诗意特征。赐园时期的圆明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居士风,从胤禛所作《园景十二咏》可知,此时的圆明园景观营造以颇具野趣的田园风为主,景观包括竹子院、梧桐院、耕织轩、桃花坞、莲花池等,以居士自居的皇四子胤禛过着一种“洗竹浇花坐钓台”的闲适生活,在这里,他“种桑麻。植粳稻。阅六经。礼三宝。任春秋。随晚早。不拘束。无烦恼。奉天时,养吾老”[8]。圆明园俨然就是佛地仙岛。其中,朗吟阁是他最喜居之处,在《秋日登朗吟阁寓目诗》中他这样描述自己的朗吟阁读书生活,“缥缈遥峰带夕曛,晴光历历望中分。桥移虹影当溪卧,风度蝉声隔岸闻。数片晚霞三径菊,一潭秋水半床云。髙亭避暑才吟罢,又听金飙送雁群”[9]。闲适、惬意之感跃然纸背。

雍正帝即位后,圆明园的设计与构思更多体现了身为最高统治者的价值追求,以德行修养为进阶的修齐治平理想成为圆明园建造的指导性思路,圆明园增加了正大光明、勤政亲贤等朝署类景观,同时,围绕后湖区域形成了九座小岛围湖的格局,以此象征“九州一统”,九州清晏、万方安和等景观名称更是直白地表达着帝王内心的理想与追求。

乾隆帝即位后,圆明园在总体结构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风格上却与雍正时期出现了新变化,乾隆帝调整了多处景观名称,改“金鱼池”为“坦坦荡荡”、改“深柳读书堂”为“廓然大公”、改“桃花坞”为“武陵春色”、改“田字房”为“澹泊宁静”,同时添建了山高水长、含虚朗鉴等景观,这极大地改变了圆明园的田园风而突出了皇家御园的景观特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治世理想得到鲜明体现。

不同时期圆明园风格不尽相同,但作为皇家御园,传递治国理想、体现“王天下”智慧却是帝王们透过园林建造想要传达和体现的共同主题,这构成了圆明园这座园林的诗情画意。在皇家园林中,借助比德思维,融治世理想于景观营造是园林建造的鲜明特色和共同主题,但与其他皇家园林相比,圆明园的独特性在于,它一方面完整地呈现了帝王治世理想,最完美地解读了皇家御园主题;另一方面又不断融合文人园造园特色,借助景观营造体味和感受士人知识分子的文人情思与家国情怀,有意识地将儒家所倡导的一整套的修齐治平思想透过园林这一艺术形式具象化地予以解读、再现和升华,为理解传统思想文化提供了一扇艺术的窗口,在这里,我们可以藉由艺术而直抵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最深处。也许这就是圆明园称得上“万园之园”美誉的精神底气吧!

参考文献:

[1]陈从周.陈馨,选编.园林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7:62.

[2]郭熙.鲁博林,编著.林泉高致[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18-19.

[3]乾隆.澹泊寧静[C]//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二十二).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1976:499.

[4]乾隆.杏花春馆[C]//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二十二).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1976:396.

[5]乾隆.廓然大公[C]//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二十二).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1976:572.

[6]乾隆.续题狮子林八景诗(诗注)[C]//清高宗御制诗(二集卷三十).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1976:598.

[7]康熙.陈生玺,贾乃谦,译.庭训格言[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7.

[8]雍正.小园三字经[M]//雍邸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185.

[9]雍正.秋日登朗吟阁寓目[M]//雍正御制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278.

作者简介:李营营,博士,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研究院,研究方向为园林美学。

猜你喜欢

诗情画意圆明园
梦回圆明园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满江红·圆明园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审美共性初探
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中的艺术赏析
论中国纱罗织物的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教学实录
满江红·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