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理念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

2024-04-05陈安琪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4年2期
关键词:双碳文明能源

陈安琪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湖南 长沙 410004)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者。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双碳”理念,即通过降低碳排放,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并通过增加森林和湿地面积等手段,增加碳吸收能力,实现碳排放和碳吸收的平衡。目前,“双碳”理念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仍存在着诸多挑战,因此,本文深入分析“双碳”理念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路径,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双碳”理念及战略意义

1.1 “双碳”理念

“双碳”是指碳达峰和碳中和,碳达峰是指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一定时间内达到峰值,之后将逐渐减少;碳中和则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减排和碳吸收等,将排放的碳量减至最低水平,以达到碳平衡或零碳排放状态[1]。“双碳”理念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能源转型。其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变暖速度,保护生态环境;而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实现能源的绿色化和清洁化。

1.2 “双碳”理念的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和温室气体的累积,气候变化威胁着人类生态系统,为倡导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双碳”实际上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碳达峰是手段,碳中和是最终目的。“双碳”强调降低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即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特别是实现碳达峰;同时,通过加强碳吸收,如森林保护、土地管理和碳捕获技术的应用,可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双碳”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只有各国共同努力,才能更快地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进而推动社会走向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建立更加清洁、绿色和可持续的未来。

2 “双碳”理念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机遇

我国要实现“双碳”目标,大致上可以分成五个板块:能源结构降碳、资源增效减碳、生态系统固碳、市场机制融碳以及地质空间存碳,即“五碳并举”。

2.1 推动能源转换

推动能源转换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步,在能源结构降碳板块中,我国正逐渐将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转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这不仅有助于减少碳排放、降低环境污染,还能够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转换,我国可以培育和发展新兴的绿色产业,提升企业的绿色技术和创新能力。这不仅可以推动我国经济从传统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向低碳、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还能够推动城乡能源供应体系的改革和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运行的可持续性,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2 促进环境改善

“双碳”理念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环境改善。首先,资源增效减碳板块主要集中于节能和能效提升,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其次,生态系统固碳板块的工作有助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高效发挥固碳增汇的作用,进一步促进环境的良性循环[2]。再次,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进而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最后,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我国还不断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推动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创新和突破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我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2.3 优化出行方式

在市场机制融碳板块中,引入新技术和市场机制可以促进资源预报和电网反应的精准性,从而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能源资源。首先,通过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和推广低碳出行方式,如提高交通能源利用效率、推广低碳交通工具、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等,以提升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覆盖范围;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其次,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路况,提供实时路况信息和智能导航服务,指导车辆选择最佳出行路线,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浪费;进而降低交通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居民出行体验等多重效益。

3 “双碳”理念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困境

3.1 发展时序节奏不协调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需要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与碳减排目标的相互协调。然而,由于我国经济的规模和复杂性,以及现行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的惯性,存在发展时序节奏不协调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仍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发展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但在碳减排的压力下,需要限制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发展,转向低碳清洁的新兴产业。这需要在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的过程中找到平衡点,既要推动经济发展,又要控制碳排放的增长。

另一方面,在能源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平衡传统能源的供应安全和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以确保能源供需的平衡和经济的运行稳定。我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能源转型需要时间和资源,而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仍面临技术成熟度不高、成本效益不均、能源储备不足等挑战。

3.2 制度建设不完备

首先,政策制度不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来引导与规范各方行为,确保环境保护和碳减排任务的顺利落实。尽管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等,但由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协调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行动,而现行的政策制度体系在推动协同治理方面还存在不足;并且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导致了一些制度缺失和矛盾,如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权衡问题。

其次,法律法规不完备。我国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法规仍存在一定的不完备性和执行难题。其中,对一些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监管手段不够灵活,法律责任的界定不够明确等问题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最后,市场机制不健全。我国的市场机制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较为有限,例如,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方面,我国的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机制的设计和运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主体参与度不高、价格波动较大等,制约了碳减排的实施效果。

3.3 发展理念与转型实践冲突

一方面,在产业结构方面,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布局,传统高碳产业仍然存在,并且难以调整。例如,我国的经济仍以传统高碳产业为主导,这些产业在短期内难以实现低碳转型,同时减碳过程中会涉及工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重新分配,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带来了挑战。

另一方面,由于减碳技术的成本较高,现有的技术还无法满足大规模应用的需求,导致在实践中推行“双碳”理念遇到了困难。例如,受限于技术水平和投入,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依然面临一定的挑战,同时现有的减碳技术对于传统高碳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尽管我国在政策层面上提出了减碳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技术和成本等方面的不确定性。

3.4 多主体统筹协作困难

在推进“双碳”工作的过程中,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碳减排目标,需要多个主体的协同合作和共同努力,然而,由于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发展阶段和能力差异等因素,多主体统筹协作存在一定的困难。

首先,政府作为主导者和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法规和规划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需要克服行政体制、职责分工和利益平衡等问题。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在转型升级和减排措施方面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支持也是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力量,但协调各方面的意见和行动并不容易。

其次,我国地域广阔,区域差异明显,不同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碳减排需求也有所不同。同时,不同行业在碳减排方面的责任和能力也不尽相同,需要统筹各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减排潜力,推动统一的减排标准和政策措施。

最后,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的支持,但不同主体之间的技术能力和资源分配存在差异[3]。一方面,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个主体的合作,但各主体之间在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资源配置涉及资金、人力和土地等方面的问题,不同主体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也存在摩擦和难题。

4 “双碳”理念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路径

4.1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优化调整能源结构

通过将“双碳”目标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绿色发展观、整体系统观、全民行动观等原则,以及科学规划布局、制定行动方案和预期目标等手段,可以有效解决发展时序节奏不协调的问题。

第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注重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并采取系统工程以及从全局角度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系统观,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顶层设计基础,各地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发展规划与设计,将“双碳”目标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并进。

第二,在调整能源结构方面,需要逐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首先,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减少对高碳排放的能源需求。其次,在调整能源结构的同时,还应加强能源供给保障和需求管理,例如,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清洁能源的供给能力,加强能源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并通过开展能源市场化改革,推动能源价格的市场化调节,激励节能减排行为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4]。最后,在调整能源结构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平衡经济发展与能源供需的关系,避免因推进“双碳”目标而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并通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4.2 增强双碳制度设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在增强双碳制度设计方面。第一,健全促进碳中和实现的法律制度体系,如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标准规范,从而明确碳中和的目标、指标和实施路径,为其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第二,加强“双碳”规划制定,将该目标任务融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国土空间保护开发、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如制定详细的碳达峰时间表和碳中和路线图,明确具体的减排措施和补偿机制。第三,加快建立健全“双碳”标准,对不同行业和部门的碳排放进行测算和核算,建立统一的计量和核查体系,如节能标准、碳排放核查核算标准、重点行业或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等,确保减排行动的科学性和可比性。第四,加快形成降碳减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如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定碳税和碳排放限制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第一,要积极开展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结构的绿色化和多样化。第二,加强国际“碳”政策跟踪研究,关注全球碳减排和碳市场的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和国际碳减排合作,推动全球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第三,还应加强与国际的合作交流,分享碳减排的经验和技术,推动碳中和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4.3 加快减碳技术创新,调整链条产业结构

在加快减碳技术创新方面。第一,需要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通过技术创新和示范项目,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减少碳排放。第二,通过技术创新和改造,如改进工艺和设备等,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减少传统产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推动产业向低碳、绿色方向发展。第三,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5]。此外,还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技术改进和管理措施,减少能源的浪费和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在调整链条产业结构方面。第一,需要强化重要碳源区域的国土空间管制,通过规划和管理手段,合理布局和控制重要碳源区域的发展,减少碳排放。第二,需要强化污染源头治理,通过加强监管和控制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第三,还应完善碳汇利用,通过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增加碳的吸收和储存,实现碳汇功能最大化。

在金融支持方面。第一,应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通过提供贷款、补贴和奖励等金融手段,鼓励和推动绿色低碳项目的发展和推广。第二,积极利用市场化手段,通过碳市场、碳交易等机制,实现碳减排的经济激励和约束。

4.4 加强数字平台赋能,政府市场齐头并进

通过建立数字化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方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流,提高政策的协同效应和决策的科学性。

首先,政府方面可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通过实时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响应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如为践行绿色低碳的工厂、企业提供奖励和减税政策等。为实现这一策略,政府需要各个部门系统地采取政策激励、协同发展等方式积极推进相关工作。例如,电力部门应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清洁能源系统,利用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传统能源;工业部门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效和工艺水平,通过材料替代、工艺再造和碳捕集技术来实现能源替代和提高能效;交通部门应推进运输工具的低碳转型,提升能效水平,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建筑部门需要减少碳排放,通过提高节能标准、推广智能化用能等方式实现零碳建筑。

其次,市场方面需要完善碳交易市场并进行科技创新,刺激并支持市场进行碳减排,使广大人民群众或企业工厂能够使用绿色低碳产品。在低碳排放方面,可以通过节能增效来实现,如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高效设备等;在零碳排放方面,可以通过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来实现,如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等;在负碳排放方面,可以通过碳捕集和封存技术以及生态建设来实现,如植树造林、生态系统固碳等。

5 结语

为加强“双碳”理念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需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通过加快顶层设计规划,确立“双碳”理念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并增强“双碳”制度设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此同时,通过加快减碳技术创新,调整链条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此外,数字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智能化水平,也为碳减排和碳增汇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手段。

“双碳”制度设计需要更加精细和灵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产业结构,提出更具体、可行的政策和法规,以推动企业和社会各界更积极地参与碳减排。同时,加大对减碳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研究和发展新技术、提高减碳效率、降低减碳成本,推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还应建设更加智能、高效的数字平台,实现碳减排和碳增汇的协同推进,促进碳资源的有效利用。

猜你喜欢

双碳文明能源
请文明演绎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漫说文明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对不文明说“不”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