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连接”与“价值加权”:数智时代的主持传播知识体系转向
2024-04-04董健
摘要:在数智时代背景下,传播格局正发生颠覆性的变革,主持人需要通过“创造连接”“价值加权”来进行新的身份探索和传播实践。因此,培养主持人才应紧跟时代步伐,以媒介逻辑、受众导向思维、个性传播价值为重点重构知识体系,以应对未来媒介对主持传播的需求。
关键词:传播格局 创造连接 价值加权 媒介逻辑 前瞻性知识体系
1950年,图灵在《计算机器与智能》开篇提出:“我要研究的问题,是‘机器可以思考吗?”如今,人工智能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历程,人们还在探索用数据连接虚拟与现实,让人与机器智能交互,为未来世界带来巨大的能量。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数字孪生、元宇宙等科技概念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各行各业的面貌都在发生着改变。在智能化媒体和沉浸媒介等新概念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已获得下沉,这使得播音主持行业进入到新的十字路口。从技术自身的属性出发,如何对主持人的传播角色进行具有前瞻性地理论化构建?从个体发展和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如何去激发众媒生态下的主持人传播价值?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主持传播格局的范式重构
自从我们打开了互联网的窗口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公共媒体与自媒体、商业媒体与公益媒体依次发展、多元共存,这一方面丰富了传媒概念,另一方面重塑了信息、情感和文化传播的模式,使得舆论“场域”更加多元,形成了一个相对开放、平等、连接、互动的全新的多媒共生的媒介生态——众媒共存。这种全新的媒介生态对传播内容的叙事和表现、传播体系的改革与再造,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1.技术发展对媒介形态的颠覆。回顾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历程,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催生出新的媒介形态。第一代大众传媒是平面媒体,包括书籍、报刊、平面广告等。第二代大众传媒是电子媒体:广播在19世纪风靡一时,电视则在20世纪后半叶,以生动、丰富的视听符号实现了对已有全部文化类型的兼容,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打包文化”(Packaging Culture),构成人类社会信息网络的最重要一环,同时成为塑造全球文化生态的主要媒介动力。之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迅速兴起的第三代大众传媒是网络媒体,它瓦解了传媒业一对多、点对面式的信息垄断格局。通过去中心化实现并完成了传播内容、传播体量、传播渠道和传播样态的多元化,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大众传播秩序。目前,流媒体、自媒体的发展,更加突出传播手段的智能化、传播口径的个体化与传播氛围的沉浸化,智能传播技术越发成熟,正涌入和颠覆全球传播格局。智媒时代、众媒时代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2.主持人身份的拓展与定位。媒介形态的演进逻辑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传播过程中,人性化、人际化的进步与彰显。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渗透将创造一个无限量的巨大信息网络,并将从前无法纳入其中的更加多维的关系连接纳入进人的实践体系的可操控范围中。人工智能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应用已经深入到生产、分发以及互动、社交等各个环节,尽管存在着新闻伦理挑战及虚假消息、信息茧房等风险,可智能化无疑已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关键,将持续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塑造着我们未来的媒体生态。对主持人来说,它是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它所带来的既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也预示着未知的可能性和机遇。
智媒时代,虽然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但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人本价值和人本追求。媒介工作者,特别是主流媒体传播者应该充分利用智媒时代的传播能量,成为核心价值的定义者、建构者,而不是胁从者、甚至是破坏者。
正因为众媒共存,作为媒介与受众的联络终端的主持人,并没有因为电视受到冲击走向没落,而是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与更强大的力量。也就是说,众媒时代,主持人与受众的连接形式更多、连接点位更密、连接频率更高、媒介形象更新了。
二、新传播生态下的主持人传播逻辑思考
进入21世纪,“可供性”概念被引入传播学界。在媒介研究范畴,这一概念多用于描述特定技术类型所具有的文化偏向,以及这种文化偏向可能培育或激励的新的文化形態。学者们概括了四种媒介可供性:可见性、可编辑、可持续、可联系。在2017年的一次访谈中,潘忠党教授将“可供性”概念首次引入中国传播学界,并发展出了一套媒介可供性框架:信息生产的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以及13项可供力(Affordability),将此作为评估“新媒体”之“新”。
1.可供性视角下,主持传播的核心价值。每一种技术都拥有自己特定的可供性,这些可供性限制了(文化)被书写和阅读的方式。在新媒介生态下,信息生产的固续、复制、延伸、检索四大可供性,塑造了众媒时代的“情感公众”(Affective Publics),令文化开始以一种跟以往截然不同的方式与大众连接。在这一机制下,传统媒体主持人权威被消解,新的身份在大众参与的文化生态下形成。比如,传统的播音主持工作的根本属性被定义为新闻性,但实际上,信息的被动连接在众媒时代已经失去了优势。还有多少媒体能完全获得独家新闻和独家报道?即便有又能维持多久的独家垄断?当独家报道失去优势,独家报道角度和独家思考方式、独家情感表达就成为众媒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既然这个专业叫“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那它的核心应该是新闻性+艺术性,信息内容并不依赖主持人产生,但需要主持人通过多样的方式、方法将其传播出去包括语音发声、表达技巧、情感调动、修辞手法、形体礼仪等艺术化处理,便能产生信息价值之外的审美和情感价值,这是属于播音员主持人创作的核心价值,是不能用任何其他元素——包括技术元素替代的。离开艺术性谈主持传播,就把播音主持人的工作范畴和空间变窄了,人性化、人际化、人格化的研究以及笔者提到的创造连接和价值加权就无从谈起。正如张颂先生说的,“播音与主持创作的正确道路就是要从信息共享进入愉悦共鸣”。
2.“连接”——主持传播的新向度。众媒时代,各类互联网平台成为传播的主导性渠道,受众已经拥有了对传播内容进行再阐释和再创造的意愿和途径,他们不但将自身从传统的关系模式中解放出来,而且拥有了在新媒介生态下获得的一种传统环境无法赋予他们的新型自由,受众摆脱了“培育接受”的束缚,媒介与受众的界限变得模糊。关系认同、情感共振成为社会沟通与社会共识建立的关键。因此,“连接”成为一种抽象的文化范式。在碎片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更加需要的是:以人为中心、以场景为单位的更及时、更精准的连接体验。
对于主持人来说,不断创造与受众间的连接就成为其维系职业生存的必然路径。这就需要主持人不仅要将智能算法转化为其传播的内在引擎,而且要独立产生信息价值,在传播身份上超越传播终端,成为传播的源头。
3.价值理性——主持传播的实践原则。人是传播中进行价值判断的主体,然而随着算法、AI等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工具理性不断扩张,价值理性逐渐被忽视,我们不得不去重新审视两者之间的关系。
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这一概念来源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性”(Rationality)理论,韦伯把它分为工具和价值两种合理性。工具理性可以理解为,行动受功利驱使,追求最大化的效益而忽略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价值理性强调的是动机的纯粹,相信行为的本身就具有无条件的价值,其结果要服从于动机。
我们可以看到,在互联网平台高沉浸式传播的情况下,算法与数据较大程度上控制传播过程,算法取代传统的内容生产者,成为新的信息筛选和过滤机制,掌握了把关权,同时也同样掌握了用户的选择权,人们获取的信息往往由算法决定,这使得人们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
AI等科技赋能传播领域,为传播者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内容、形式、渠道,但媒体工作者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工具本质,那么将在价值领域中丧失主导权,陷入工具陷阱。因此,作为媒介终端的主持人应坚守主持传播的核心价值,在内容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利用AI、算法等工具但不受控制,用价值理性实现对文本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加权,积极构建起数智媒体时代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平衡的媒介生态。总之,新传播生态下,主持人应该从简单的现场流程的组织者、交流氛围的塑造者、既定信息的传播者的简单重复生产中走出来,站在创造的角度和价值的高度,成为信息交流的连接者、情感价值的创造者、思想观念的引领者。
三、构建主持传播前瞻性知识体系转向
我们必须深刻地认知,技术的进步没有终点,这一事实意味着传统的知识体系范式正在逐渐失效。未来媒体的存在形态可能不再是一种可触摸、固定化的实体,而是由算法、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技术所编制并赋予权重的复杂系统,代表着人与技术共存的双栖社会生态。因此,主持专业的培养方向需要有一种前瞻性的知识体系。换言之,教育教学的主体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学生技术逻辑和实践逻辑,更需要一种媒介逻辑,即以正确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认知来应对未知的挑战。
1.逻辑转向——未来媒介。在人工智能时代,培养主持人才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人与智能机器之间的互补性。因此,培养主持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知识体系范式转型的关键。著名学者齐美尔曾经指出,技术作为手段只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元素,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人的利用。因此,学校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前沿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能够与智能机器有效协作,尤其是提升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用于创新和决策,为其成为复合型人才搭建能力平台,提供技能和思想储备。此外,要构建价值导向型课程体系,有效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认知能力,做好跨学科教育,做到技术发展与学科实践、学界理论与业界创新之间的交互赋能,以可延展、可融合、可触达作为核心逻辑形成新的认识发生论,为学生深层学习提供研究方法,使其获得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和机遇。
2.思维转向——受众导向。如前所述,信息的互换、内容的生产在理论上不再需要取观众品位的“最大公约数”,主持人锚定并巩固自身作为中介的角色,并在适宜的媒介条件下实现内容、形式和美学的创新,成为连接受众的风格化转向。万物互联的移动化工具必將成为未来社会信息传播的主导。因此,主持人才的培养逻辑必须转向对移动用户需求的关注。这种转变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也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有助于提高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其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受众需求进行灵活应对。同时,还应注重培养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形象气质,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移动用户的需求。“受众导向”首先应强调传播意识,利用渠道传播,以传播效果为目的,追求互动共享,有效的运用专业话语体系完成媒介功能。其次是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受众思维,明确专业技能施展的定位方向,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方式,不断贴近受众的关切和需求;同时又必须强化学生的大局观,以社会和国家为服务对象,正确引导公共审美和理性思维。
3.人才属性转向——多元并重。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全人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当前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理解个体与时代的关系;重视个体的全面成长,包括知识、技能、情感、审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首先,要坚持在日常教学中推动对全媒体的实践和应用,彰显主持学科发展道路上的人文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在不断夯实人文、不断强化实践,不断拓展开创中,找到新学科目录调整下主持学科未来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由此,确立传媒人才培养体系独特的价值、地位和风格,构建独特的创造艺术和社会价值的能力。
其次,众媒时代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甚至是“个性细化分”和“个性虚拟化”,比如,虚拟偶像对真实个性的模仿与塑造,这些也必须被纳入关注视野中来。“个性”的提出,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是以创新为方法途径的主持专业人才培育,具体到类型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二是使传播内容更能够契合于受众的情感期待和心理诉求。例如,从目前自媒体比较受欢迎的现象中可以发现,人们对信息的接受不仅仅在于信息本身的猎奇性,还在于传播者的传播态度和价值深度。所以主持人的形象、言语表达应该基于价值导向性,发展个人特色、特长,进行个性化培养。通过学生对新媒介生态深度介入,体验个体化的连接场景,感受个体的传播价值。
四、结语
作为传统媒介或传统主流媒体主持人,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自我定位,就是我们要追求自身的独特价值。是要通过对文本思想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加权,在多元场域创造连接,构建人文价值始终优先的媒介生态。回应主持传播高质量人才培养之需,笔者认为应立足于新技术催生的国际国内媒介发展转型趋势,回归对价值理性进行反思,不断优化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连接全媒体产业链条、彰显价值引领的拔尖人才”的转化策略,从而更有力地为社会服务,更精准地为受众服务。
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
参考文献
[1]沈智婉.人工智能时代播音主持人的机遇与挑战[J].传媒,2022(20).
[2]董健.从“培育接受”到“创造连接”:数字时代的电视文化转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3).
[3]喻国明.人工智能带来重大传播变革[J].前线,2022(10).
[4]胡翼青,马新瑶.作为媒介性的可供性:基于媒介本体论的考察[J].新闻记者,2022(01).
[5]喻国明.元宇宙的一种世界观:我们对未来媒介与社会的基本观点[J].南方传媒研究,2023(01).
[6][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7]朱鸿军,郑雨珂.数字时代算法对国际传播的格局重构[J].对外传播,2022(11).
[8]喻国明,陈雪娇.元宇宙:未来媒体的集成模式[J].编辑之友,2022(02).
[9]贺华.人工智能时代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J].传媒,2020(15).
[10]铁翠香.智媒时代人媒关系的实践转向: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J].理论月刊,2022(07).
【编辑:孙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