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茶路贸易看左卫军镇职能的转变

2024-04-04姚瑞王天翼

中国故事 2024年1期
关键词:晋北卫所

姚瑞 王天翼

【导读】明初,大同入归明帝国版图后,明廷在大同设置诸卫所,以便管理。洪武二十五年(1392),始置左卫所,属山西行都司管辖。在建文,永乐前期,旋设旋废。永乐七年(1409),迁至镇朔卫城(今左云县),成为拱卫大同的重要卫所之一,同时也成为胡汉战争的前沿阵地。明隆庆和议后,左卫的商业功能日益凸显,军事功能逐渐下降。直到明清鼎革后,随着清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漠南蒙古内附,在清代康熙至雍正年间万里茶道的开辟过程中,左卫的军事功能彻底消失,进而转化为清代重要的商贸城镇,并成为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城市。

明清时期,茶马互市一直是蒙汉贸易的主流,这为晋北一些重要军镇的商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学界对大同及张家口、杀虎口等军事、商贸交通要道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原因是它们处于蒙汉交界的关键地带,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清代,随着军事功能的消失,大同镇逐步演变为商品集散地,进而成为万里茶路上重要商贸城镇之一。薛东升从杀虎口驿路交通的发展和消费市场的形成两个方面,论述了杀虎口自清代以来商旅辐辏、货栈林立的繁荣局面。曹象明在硕士论文中提出,因为明代北方大同镇、山西镇军事堡寨的数量多,众多官兵每月微薄的军饷收入全部消费在边地贸易中,虽然规模不大,但极大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王勇在硕士论文中运用集聚理论,通过对清代雁北地区的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城镇集聚的现象深刻剖析,得出雁北地区商贸繁荣发展的情况。曹华则从晋商的角度,论述了清代晋商在茶业领域的投资发展情况,进而分析了晋北以及晋中商业城镇的发展情况及影响。

目前学界对明清商贸城镇的研究多从政治、经济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展开,多集中在晋中和晋北地区,特别是东西两口,即张家口与杀虎口。左云居于通往西口的必经之路上,其商贸位置之重要不言而喻,但目前暂无对清代左云商业发展的研究,本文旨在详细论述清代万里茶道对左云商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明代左卫军民贸易及茶马互市的发展

明朝为抵御北方蒙古势力侵扰,在洪武、永乐时期多次派兵北征,并逐渐在长城沿线设立九边重镇,置重兵守卫,在山西境内有大同、太原(治偏关)二镇。此后,大同及周边军堡的地位逐渐凸显。由于大量屯兵戍守,随军的贸易市场逐步兴盛,进而促进了大同及周围各卫所、军堡商业贸易的发展。同时,这里处于胡汉对峙前线,明中期至隆庆和议前,明政府与蒙古瓦剌部时战时和。和时,胡汉间的茶马互市一度非常兴盛。明代中前期边地军民贸易和蒙汉间的茶马互市,共同促成了大同镇及左卫商业化市镇的形成。大同府及周边卫所逐渐从军事重镇向区域商贸中心转化,主要原因便是长城沿线防御地带存在巨大军事消费区;其二,大同长期居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点,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在生活方式和资源储备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双方的互补性很强。因此,蒙汉间的商业贸易不仅促进了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经济交流,而且对民族融合也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一)明代前中期左卫及诸军堡边地军民贸易的发展

明初,晋北大同镇、山西镇的军事堡寨规模巨大,明朝军人享受军户世袭制度,大量的军人在其周围卫所、堡寨安家,士兵的每月军饷收入便就在当地消费,从而逐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边地军民贸易。自明代以来,左云与右玉密不可分,也使云川卫与玉林卫密不可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山西行营指挥使司从大同城西的白羊城迁到大同城,由此确定了明代大同军事重镇的重要地位,此后以大同为中心的晋北诸卫所、军堡不断扩充,形成了稳定的晋北长城边防体制。“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为确保大同镇的安全,在大同西部设置了镇朔卫(今左云城)、定边卫(今右玉城)、高山卫、云川卫、玉林卫;在大同西北的宣宁县旧址设置了宣德卫;在大同东部的白登县设置了阳和卫(今阳高),天成县设置了天成卫(今天镇);另在大同东110里处设置了镇虏卫;在大同西北部的东胜州设置东胜左卫、东胜右卫、东胜中卫、东胜前卫、东胜后卫,均归山西行都司管辖,这样驻镇大同的行都司共有26个卫的行政建制,总兵力达10万以上,发展为全国最大的边防集团军。”如此,晋北便形成了以大同为中心的边防体制,由于军队数量庞大,时常有战事发生,边防军的军饷开支及粮食用量也大。

自洪武四年(1371年)起,明朝政府为了屯边戍守实行开中制,即政府将手中部分盐的专卖权与商人进行交换,吸引商人将粮食、谷物运到边镇各卫所、军堡,然后换取盐引到政府指定的盐场去取盐,最后分地区进行销售,从中获利。正是由于大量商人纳粟于边,带来了大量的粮、茶、米、棉,再加上大批的商人奔走于晋北边防之地,逐渐活跃了边防军镇卫所的商业贸易市场。同时,大批戍边士兵携家带口在边关居住下来,形成了大量军户,为商品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

明代,左云的商业一片繁荣,城中居民商号有约万余户。在东坡一带,绸缎布匹商号和茶庄很多。1679年,多尔衮率清兵攻占左云,屠城三日,城内所有商号、铺面遭遇火灾,化为灰烬,左云商业发展遭受浩劫。到了清朝康乾年间,随着万里茶道开辟,左云的商业逐步得到恢复发展,“太原、祁县、太谷、徐沟、文水、交城、榆次等府十县的财东对左云商号进行了大量投资”。

(二)蒙汉互市促进了左卫商业贸易发展

15世纪末16世纪初,蒙古瓦剌著名首领达延汗统一了蒙古草原。草原牧区的生产力低下,无法满足蒙古各部落基本的生活需要,为此蒙古各部多次向明朝求和,以求获得和中原商业贸易的机会。这种零星的贸易经常被战争打断,双方战和不定。蒙古首领多次率兵南下,通过抢掠来获取牧区所需物资。明朝通常采取武力对抗,深入蒙古草原地区纵火焚烧草场、驱赶牲畜,导致蒙汉矛盾激化。从嘉靖十三年(1534年)起,俺答汗为解决蒙古各部落生存需要,向明廷请求通贡贸易,但被腐朽的明中央政府所拒绝。求贡使者被多次诛杀后,俺答汗以武力犯边,烧杀掳掠,促成了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爆发。

隆庆四年(1570年),隆庆帝与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以及晋北边防总兵王崇古等人商议筹划与蒙古首领把汗那吉通贡和议。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决定开放长城沿线十一处蒙汉边境贸易口岸,这使长城沿线商业贸易迅速活跃起来。此时期,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明朝政府在大同左卫的威远堡、宣府镇的万全右卫、张家口和杀虎口等边外,陆续开放了多处马市,定期交易。蒙古各部落以牲畜、皮毛等换取内地铁锅、布匹、绸缎、茶叶、稻黍等物品。汉人帮助俺答汗在蒙古草原建立了库库和屯城(今呼和浩特),促进了少数民族城市的发展,使其迅速成為蒙古地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同时大同、左卫、右卫、高山卫、玉林卫等晋北重要卫所也迎来了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商业化城镇转变。

二、清代万里茶道的开辟与左云的商业贸易

万里茶道是由晋商常氏在清代率先开拓并主导的一条国际性商道。它南起武夷山,北至俄罗斯,由恰克图沿线商人民众共同参与创造,途径200多座城市,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新的国际贸易商道。清代前中期,晋商从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湖北咸宁采购茶叶,将其集中到汉口再向全国各地转运。一般路线为晋商茶帮从下梅村出发,抵达江西河口镇后,然后用船队将货物水运到汉口,经过襄阳、樊城、唐河,然后北上到达河南社旗镇,再由马帮驮运北上,到达洛阳,然后过黄河,翻越太行山,到达太原、大同至张家口、归化、杀虎口等边关后使用沙漠驼队,满载货物穿越茫茫戈壁,经过库伦,抵达边界城市恰克图,最终完成了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万里之路。这条万里之路上,晋商留下了成百上千的茶庄字号,促进了大量商贸市镇的兴起。左云位于通往杀虎口的必经之路上,万里茶路的兴起对其城市由当初的军事功能向经济功能的转变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

(一)清代茶路開辟后左云商铺店肆情况

说起清代左云商铺,不能不提起左云的“万”字商号。左云县城内的万字商铺并非在同一时期兴起,而是伴随着财东财力的兴衰、社会变迁以及朝廷的政策而兴衰。“从清代道光年间至民国初中期上百年的时间中,因万字得名共有十个商号店铺,有布行、日用行和六陈行,意思是图个吉利,收入达万,其名称分别为:万济店、万隆泰、万义和、万义泉、万德泉、万丰泉、万丰恒、万义泰、万义店、万济恒,号称‘十大万。”

关于各店铺的简要情况如下:万济店创办于清代道光中期,创办人安效刚。清末左云县人成秉义在县城北岳庙借口路北购买地皮一处,在此先后修建并创办了万隆泰、万义泉、万义和、万德泉、万丰恒、万丰泉、万义泰、万义店和万济恒等万字号九处。由于成秉义是在归绥做生意发的财,也是万里茶道上的重要人物,他创业的第一桶金和以后的商业发展史,都与万里茶路这条国际性商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清代以来,左云境内明代遗留下来的诸多军堡被废弃。然而,清代中后期,清政府开始募捐修建明代遗留下来的诸多堡寨,并立碑传世,碑文上记录了不少商铺捐款的情况。

清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万里茶道的开辟,使晋北在汉蒙俄贸易中的地位变得异常重要。该地商旅云集,贩运的商品种类丰富多样,有棉布、苏绸、哈达、标梭、棉花、烟叶、粮食、药材、皮货等,晋北的商铺字号更是鳞次栉比:“乾隆年间至清末,在左云的商号有11家(天兴功、天成功、天顺德、万顺玺、恒昇义、万镒盛、天盛德、义聚源、永丰店、广兴店、义成店)。”

(二)走西口对左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长期以狩猎为生,因为他们所处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长期落后于中原农耕文明地区,思想也相对落后。他们内心渴望和当时先进的中原文明建立联系。除通贡互市外,他们不惜诉诸与中原王朝的战争。

“清朝建立后,漠南蒙古内附,清廷对内蒙古移民政策发生转变,那些长期饱受灾荒、重税之苦的山西人,尤其是晋北地区的流民,开始纷纷涌向边关险塞,迁徙至长城以北的蒙古草原,从事农耕和商业活动,此种特殊的大量的人口迁徙现象称之为走西口,从清朝前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持续时间近达3个世纪。”左云境内的保安、威鲁、宁鲁成为自然移民的重要口岸,晋北的大量移民穿越左云境内的红砂岩口,浩浩荡荡地奔赴杀虎口,走向蒙古草原,这一现象和清末的闯关东并称为清代移民史上的两大壮举。此后,晋蒙两地在文化上出现了大交流,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融合。

万里茶道开辟后,蒙古地区成为通往俄罗斯这条国际商路的必经地区。山西境内多山,平原耕地较少,人多地少的现状促使山西人外出经商,大部分晋商往返于蒙古和内地之间,他们通常先在蒙古的归化、包头等城市经商赚钱,再返回晋北地区,开设商铺以扩大经营,进而促进了晋北诸城镇商业贸易额的增长和左云经济的发展。这为原本以农业为支撑的左云城提供了新的经济发展机遇,也为左云甚至整个晋北地区的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三、从军镇到商贸市镇

可以发现,在清代茶路开辟后,左云的军事功能彻底转化为商贸型市镇。自有明一代,左卫就是大同镇重要的卫所之一。经历了隆庆和议、俺答封贡等事件后,蒙汉贸易增加,商旅店铺开始出现,此为第一次变化。其后,明清鼎革,万里茶道开辟,左云成为这条国际商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同时也是通往西口的交通要道。晋北不再扮演边塞军事要地的角色,商业功能凸显,军镇功能彻底消失,由此,左卫的军镇职能实现了彻底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薛东升. 清康雍乾时期山西杀虎口商业贸易发展论析[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9(4).

[2] 曹象明,周庆华.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区域保护与利用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6(4).

[3] 王勇. 集聚视角下的清代雁北商业城镇研究[D]. 山西财经大学, 2015.

[4] 曹华. 集聚经济与清代山西商业城镇发展研究[D]. 山西财经大学,2019.

[5] 左云县政协文史委,左云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左云县边塞文化研究会. 卧牛城春秋[M]. 左云县卧牛城文史资料集萃,2011.

[6] 山西省政协《晋商史料全览》编辑委员会,大同市政协《晋商史料全览·大同卷》编纂委员会. 晋商史料全览:大同卷[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7] 刘泽民,闫荣. 三晋石刻大全:大同市左云县卷[M]. 太原:三晋出版社山西出版传媒集团,2012.

[8] 阎荣,彭贤,刘志尧. 边塞文化论[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9] 王泽民. 试析土默特文化对北方民族多元文化传承的历史作用[J]. 阴山学刊,2014(2).

作者简介:姚瑞,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王天翼,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晋北卫所
晋北地区半干旱风沙区典型林分适宜性评价
武凤杰:中国晋北蚕桑的开拓者、产业扶贫带头人
清代卫所裁并概述
一块试验田 请来50名科技专家 朔州市山阴县合盛堡乡创新产业联盟 打造晋北农业特联社
清代东南四省卫所裁撤研究
一线路与四边卫:清初湘黔两省的驿务纠纷
清代卫所裁并总论
晋北戏曲文化特征及其旅游开发分析
卫所、藩王与明清时期的宗族建构——以韶山毛氏为中心的考察
用脚步丈量长城 晋北长城踏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