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鲁班传人”
2024-04-04董栋
董栋
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在“职教出海”的过程中输出了中国的职教智慧。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数字化转型 “职教出海”
2023年10月8日,伴随着杭州第19届亚运会落幕,服务于亚运会运动员村的300多名“鲁小班”也结束了他们的亚运之旅。这些“鲁小班”都是来自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
作为一所“双高”院校,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培育‘现代鲁班,服务‘中国建造”的办学理念,积极推动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在产教融合、数字化转型、“职教出海”等方面打造出了亮点和特色。60多年来,学校为建设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6万余名人才,被誉为“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
以特色专业群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长久以来,学校坚持多元合作、开放办学的宗旨,携手名企,与7家企业开办了合作学院;依托行业,成立了9家行业联合学院……“学校逐渐形成了‘五方主导、五链耦合的校企合作体系,建立了四层架构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学校成立的浙江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荣获了国家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培育单位。”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长何辉介绍道。
据了解,学校在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已形成几种特色模式:一是基于“共同体+”模式,成立国家数字建筑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浙江省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二是基于“产业+”模式,建好产业合作学院,助力产业教育深入融合,服务人才供给平衡;三是基于“行业+”模式,建好行业联合学院,发挥行业主导作用,服务中小企业;四是基于“企业+”模式,建好企业专业学院,调动企业主体作用,服务面向大中企业;五是基于“院校+”模式,建好中高一体学院打通人才发展通道,服务现代职教体系;六是基于“地方+”模式,建好合作联合体,校地合作共建共享,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目前,学校工程造价学院的工程造价专业群承担着“双高”建设任务,紧紧围绕全过程咨询产业链组建专业群,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与产业创新链同向、与行业服务链同频、与职业岗位群同步、与群内各专业同基的组群逻辑。在建设理念上体现出“集”“同”“跨”“动”等四大特征:“集”即专业集群、目标集合、资源集成、管理集约;“同”即职业岗位相关、技术领域相同、专业技能相近、专业基础相通、专业资源共享,简单来说就是同一产业链;“跨”即跨界组织、跨专业、跨学科、跨平台、跨课程;“动”即动态调整、动态优化、动态升级、动态评价。
与此同时,学校聚焦“一二三四”的专业群建设目标,即遵循学生成才、教师发展(获得感、成就感)这一条主线,满足人才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两个需求,打造工程咨询人才培养高地、建设咨询技术创新高台和工匠型高水平高师三大高地,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校企发展共同体、专兼协同发展共同体、幸福命运共同体四个共同体,全力培养懂法律会咨询、懂技术会服务、懂经济会管理、懂原理会实操的“四懂四会”的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数字化转型的“六个转”与“两个层面”
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对于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具有重要作用,这已成为广大职教人的共识。那么数字化转型到底“转什么”,又该“如何转”?“我认为需要实现‘六个转。”何辉表示,一是转定位,从技术驱动向战略驱动转变,从效率提升变为生态重构;二是转理念,从技术管理创新向组织方法创新转变,将制度创新作为转型的核心观测点;三是转思路,从单个业务治理向需求导向下的综合智治转变;四是转重点,聚焦关键跑道,从管理信息化向数智教学转变;五是转行动,从技术迭代升级向数字“四自四共”转变,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发各类平台,实现团队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和多方共赢;六是转主体,从技术能力提升向师生素养提升转变。
关于“如何转”,何辉用“两个层面”对此做了回答。在宏观层面,要通过“重大应用”承载、推动“重大改革”。建设“重大应用”要从“重大任务”中找准“重大需求”,谋划设计场景应用,找到改革突破口,通过政策工具打破瓶颈,从而取得真实成效。在微观层面,应聚焦治理制度的数字化转型,专业与课程的数字化转型、教师数字化专业能力建设、学生数字素养培养、数字基座建设、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路径。尤其是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进行数字化转型要关注教学这个关键跑道,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系统性综合智治,提升职教适应性,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一日之功,各院校在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难点和堵点。“此时,学校要充分利用智能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育治理现代化、清廉校园、服务师生‘最后一公里等热点、难点问题。”何辉表示,首先是聚焦“零跑腿”,对原有网上办事大厅进行提档升级,建成一站式网上综合服务大厅,做到一件事全流程“零跑腿”。其次是聚焦学校年度建设项目数量多、资金大、环节多、审核繁等小微权力工作,建成项目库管理服务应用,实现项目建設从申请、论证到采购、合同签订、资金支付等全周期主环节的在线办理。再次是聚焦技术引领,打造方便快捷的智能应用。比如,校企联合研发的签到平台、部件管理平台等公共软件平台,实现了人脸、二维码签到等的集中管理。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研发了会议签到、学生归寝、课堂点名等多个智能应用,并已成功辐射多所兄弟院校。最后是聚焦“一件事”改革,基于师生招聘、进校、在校、离校、校友的在线闭环周期,围绕人员“进出变”事项,实现人员基础数据、身份数据、状态数据的一体化精准管理。
除此之外,学校还构建起了“1个数字大脑+1个应用支撑+5大综合应用+N个特色场景”的数字校园顶层架构,实施“智慧+”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服务管理、服务产业四大工程,对标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与“数字浙江”建设要求,破解治理痛点,系统性推进平安智慧校园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模式数字化转型升级。
“职教出海”风正好
以数字化转型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职业院校都明确地认识到了这一“时务”。在“2023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十大关键词”中,“职教出海”占据了一席之地,也表明了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对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学校乘着“职教出海”的东风,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目前,学校建成了贝茨建筑工程师学院,承办了国家工程人才对接会;打造了中菲经贸丝路学院、中马丝路学院、亚太职教联盟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不断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渠道;积极参与专业标准制定与专业认证以及教育部职业教育各类项目,大步流星“走出去”。同时,学校引进了先进的国际技术设备,加大力度建好双语课程资源,推进国际教育资源互融,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留学生等,敞开怀抱“引进来”。
做好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需久久为功。“职业教育承担着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双重职能,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技术技能劳动者这一重大职责,对我国14亿人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何辉表示,未来,学校将立足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打造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蓄水池”。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需要紧盯产业转型、市场需求、技术变革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才能为“中国智造”“中国建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进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并成为助力就业的“动力源”。何辉认为,职业教育要从能就业转向好就业再转向就好业,不断提高专业对口度、满意度;还要加大对退役军人、新农人、产业工人等新就业主体的培训力度,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贡献职教价值力量”是职业院校的追求。未来,职业教育应何为?正像何辉所说的,服务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倾其之力去培育新时代的“鲁班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