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变化探索

2024-04-04荆埼杨晗誉

华章 2024年2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课标核心

荆埼 杨晗誉

[摘 要]2022年4月,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艺术课程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素养、以美育人的价值导向,凸显课程性质,优化课程内容,落实素养目标,细化实施要求,明确学业评价。本文参照《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来探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变化,期望帮助音乐教师准确理解艺术新课标内涵,把握艺术新课标理念,全面贯彻落实艺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为音乐教育教学提供实践新思考。

[关键词]《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艺术实践;义务教育

自2001年起,我国已连续多次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改革,先后于2001年、2011年、2022年颁布《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新课标),对中国基础艺术教育产生巨大影响。通过颁布艺术新课标,说明艺术教育“育人”地位不断上升。相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而言,艺术新课标发生了什么样的深刻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如何影响未来10年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厘清這些问题,是我们准确理解艺术新课标内涵、准确把握艺术新课标理念,全面贯彻落实艺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已经十年之久,经过多年艺术实践与探索,其存在诸多弊端逐步显现。艺术新课标的颁布对新时代美育发展有重大意义,不仅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继承和延续,更是新时代艺术教育育人价值理念和特色的集中展现。

一、课程性质凸显“综合发展”

艺术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上较《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了更加细致的表现,首先延续2011版音乐课标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新时代教育的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艺术课程随着舞蹈、戏剧、影视的加入,出现跨学科思维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情操、心灵等方面教育,培养其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础上着重凸显出情感性和创造性特点。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在促进人的智慧、道德、情感意志、品格、审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培养学生沉着的理性,而且能丰富其情感,着重体现了艺术教育的情感性。创造性则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导向,在艺术课程中紧密联合现实生活真实的情景,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最终将独特的艺术创想转化为艺术成果。

二、育人形态体现一体化

在艺术新课标修订前,1—9年级课程中的艺术课程是以音乐和美术为主,“三维合一”课程目标着重体现艺术领域的育人价值,艺术新课标的整体布局有效改变这种简单的课程形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有效实现课程融合和综合育人价值协同发展,其艺术课程形态出现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

在过去的音乐美术分科教学课堂中,对综合性艺术课程实践缺乏方向指导和学理依据,教师很难讲授,学生难学。另外,由于在综合性的课程中没有具体的课程样板,课堂教学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动力不足,缺乏主动性,形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情况,造成综合型艺术课程很难推进,甚至部分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已经取消艺术课程。而在艺术新课标中“新三科”的加入,正式打破壁垒,顺应时代。当下传媒平台的多样性正在影响每一个人,无论作为生活娱乐,还是知识学习,其综合性与教育意义都是不容忽视和不容小觑的。作为新一代学生更应该在实践中知行合一,“新三科”的介入就是有机地将音乐和美术综合起来,形成一门崭新的艺术课程的新形式。顺应时代发展,尊重学生兴趣,增强其综合意识,鼓励个性发展,真正立足于美育,增强文化自信。

在艺术新课标中,艺术课程在1—9年级中开设,课程总占比要达到九年总课时的9%~11%。我们也看到在素质教育上的提升,这种占比已经超越外语的课时比例,仅次于语文和数学,是前所未有的,有效突出新学科美育的主体地位。

艺术新课标在教学内容上新加入“新三科”,联合音乐、美术组成了更加突出艺术教育的综合性。根据学生学龄特点以及教育规律结合课程分段思路将艺术课程的学习划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5年级、第三学段6—7年级、第四学段8—9年级。在呈现结果上,学段优先的形式呈现不同学科的学习任务,把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2年级)以音乐和美术为主的艺术综合教育课程,更加注重教学活动的趣味化、游戏化和生活化的综合。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注重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第二阶段(3—7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兼容舞蹈、戏剧、影视综合性的内容,为学生掌握全面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础,表达自身想法,融入跨学科学习,提高综合探索和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8—9年级)艺术课程开设艺术选项,对音乐、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划分成了五个艺术选修课,每位学生至少选择2项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1]。新形态的产生标志着艺术教育课程在学习时,至少要让学生掌握两项特长,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进一步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与贯穿性,兼容了幼小衔接的游戏化的课程过渡,为接下来高中阶段学习做好铺垫,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艺术领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理念落实“以人为本”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引导学生在各门类艺术的联系中,形成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当今社会和终身发展所需求的艺术能力,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相比而言,在课程理念上艺术教育的关注点从学科本位回归到了人身上,《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始终以学科中的艺术能力为先,忽略了美育在艺术课程中的重要价值,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注。艺术新课标首要以“人”为教育核心,要有以美育人的意识,要注重“人”在艺术中的情感体验。最后才以艺术学科为主题,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教育理念的变更才能促使教育方法的变革,才能让艺术教育落实在以人为本上。

四、核心素养引领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一词率先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出现,但是二者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音乐课标中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不同之处在于,此次艺术课程标准修订后以艺术课程的概念代替了音乐学科的概念。艺术新课标中总共包含了五门不同的艺术学科,其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必须概括课程中所有的艺术学科。艺术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界定指的是个体在解决复杂问题中表现的综合性能力,其不是简单的知识应用,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表现。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情感、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核心素养的集合体,其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感悟,并不是以结果为导向。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课程目标的设定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三维目标,而艺术新课标课程目标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感知是指对自然世界,现实生活中美的特征,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的能力,是学生直观感受的一种素质要求;艺术表现是指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能力,这要求学生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艺术技巧,沟通能力和情感共鸣的能力;创意实践是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技能技巧融会贯通;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这不仅是文化上的提升,还在美育方面、育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形成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价值观认同,加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把握[2]。四大核心素养之间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互为阶梯的关系。审美感知通过相应的文化情境达到文化理解,艺术表现通过现实情境来达到创意实践的过程,这是一个从欣赏到创造、从创造到认知、从认知提升审美不断螺旋向上循环的过程。

核心素养在艺术新课标中起到主导和统领的作用,属于综合概括性的表述。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凸显了课程性质,反映育人理念,确立艺术实践。当然,聚焦核心素养,并不是摒弃《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三维目标”。相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不仅包括“三维目标”,更强调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对“三维目标”的总结与提升。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体现,是连接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的锻炼和落实,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关键能力,深刻回答“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从而引领课程改革创新和对人的培养模式变革。

五、艺术实践多元化变革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内容体现在“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艺术新课标则将“感受与欣赏”变更为“欣赏”,将“学科与姊妹艺术”升格为“融合/联系”,深化拓展了艺术课程与历史、社会、自然等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音乐课程艺术实践为例,让学生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联融合,并在欣赏、表现、创造等实践中结合相关文化,理解音乐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动能,开阔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理解素养。整个音乐课程实践的活动中涵盖了14个不同的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通过多样化艺术实践,促进学生的核心素養的养成,真正体现了一体化的课程设计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新课标的实践倡导以任务群形式呈现,是由相近的教学目标课程组成课程群,这种方式打破原有标准中突出各门学科属性的做法,通过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实施任务群教学,使学生同时进入多种艺术样式的学习,参与综合的交叉式的艺术实践,学习任务成为内容学习的主推手,让学生获得多种艺术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其在艺术创作上能力水平的提升。

六、学业质量促进“教”“学”“评”一致性

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

“教”“学”“评”的一致性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评价三者相互统一,且指向大概念统领的核心素养的养成。

在以往的义务课程标准中均没有“学业质量标准”的模块,在我们教学设计、学业要求、教学评价中往往会出现不匹配、脱节、不兼容的一些现象。艺术新课标明确学业质量标准,在课程内容上增加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并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有更加明确的要求,以此来提高学业质量。艺术新课标对于艺术各门类课程的学业质量的描述,是落实艺术“教”“学”“评”的一项重要保障,确保学习目标、教学评价、教学过程协同共进。以此看来,学业质量标准就成了教学、设计、命题标准的指挥棒,是连接核心素养与标准、考核、评价的桥梁,艺术新课标中不但规定了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还明确指出考什么、怎么考,教师和学生依据课程标准的教与学,依据学业质量标准的练与考,学业质量标准也变为“教”“学”“评”的准绳,从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一致性。

结束语

艺术课程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大量的理论和教学成果,经变革修订,艺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发展性突破,其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以核心素养统领艺术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使“以美育人”的宗旨真正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各方面,让新时代艺术课程教育具有较强的多样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本土气息的现代化艺术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尹少淳,陈美峰.艺术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J].福建教育,2022(27):21-24.

作者简介:荆埼(1992— ),男,汉族,山西运城人,喀什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

杨晗誉(1976— ),女,汉族,新疆喀什人,喀什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音乐教学论研究。

基金项目:本成果是喀什大学教研教改重点课题“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喀什大学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KJBZ220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新课标核心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