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明莆田岸圃大观考析

2024-04-03李彬

美与时代·上 2024年2期

摘  要:以往文人园林研究常聚焦于江南地理核心区域的典型名园,而对地处“江南”边缘的私家园林关注甚少。通过解读莆田岸圃的《岸圃大观》园图记,完成晚明福建彭汝楠岸圃的相关考析。首先,梳理岸圃的营建历史与《岸圃大观》的组成;其次,分析岸圃的园林空间叙事;最后挖掘出岸圃景象意匠营造特点,为晚明福建私家园林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岸圃;岸圃大观;景象意匠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育人项目“江南园林艺术的空间记忆与文化传承”(JXLJ202216);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高职艺术教育中融入红色资源的路径与机制研究”(D2021-03-137)研究成果。

闽地园林发展至晚明进入全盛时期,在造园数量上仅次于江南地区[1]。其中,“岸圃”是晚明福建名臣彭汝楠(1579-1638)致仕林居期间,在兴化府(今福建莆田)柳桥村临河处建造的一座园林。该园园内叠山湫池,奇花异木、亭阁轩馆俱备,呈现出鲜明的闽中地域特征。

与江南园林凭借自然山水不同,彭汝楠“岸圃”是完全用人工凿池造山营造出的人间实景。园主人承袭了明代晚期以来的文人园风格,依据画意构思,引水沟渠,布置亭台楼阁、花卉树石,整座园林虽是“人事之工”,但仍不乏“天然”之趣[2]74。可惜该园落成后不久,适逢明清鼎革兵燹之祸,存世仅廿余年便毁。幸存有《岸圃大观》图册使园林流传后世,不仅写实性再现了“岸圃”的基本面貌,还被赋予延续园林文化生命的重要历史功能。通过考证彭汝楠的《岸圃大观》组成、分析“岸圃”的空间叙事与景象意匠,希冀对这座消失的晚明福建名园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有一个更准确的认识。

一、小筑息影

天启五年(1625年)彭汝楠第一次致仕归乡,时莆田林下士大夫大都占取山水名胜之地营建园林,以娱晚景,蔚然成风。彭汝楠因叹“维时世途孔棘,愿得小筑息影足矣”,遂决定为自己建一座园林以便修养隐居。于是选址在城外数里之处的柳桥(古称柳塘)。这样一处“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的“郊野地”兼“村庄地”,既符合他希望退隐于幽僻之地,又满足了与亲友常聚的需求。柳桥“出南郭里许,篱舍错落,草树茏葱,蔚然深秀”既远离城市喧嚣又兼有交通之便,拥有不可多得的景观资源与借景条件。更重要的是,彭汝楠所选之处“旧为家景从叔栖静处”,其叔彭宪范(八世景从公)曾在此地居住。在此营造园林,一方面是出于隐居林泉的需要,另一方面还有承继家风的考虑。

“岸圃”实际上是西园、东园两部分的统称。从天启五年(1625年)晚秋始,彭汝楠陆续营建西园(亦称柳塘园)、增拓东园,最终约成于崇祯十年(1637年)。彭汝楠营建园林的夙愿,其实“无他觊愿,得三十年学圃,于兹遂以名之”。

彭氏《柳塘园图记》中提到其修缮柳桥是在“小筑竣始”之后“立石识之”。石碣上刻有:“桥创自制于李公,岁久而颓,行者艰焉,因为更造。稍廓旧址,增设石栏,建亭于左,以待憩者。命曰‘古柳桥,识所自也。时,崇祯改元(1628年)岸圃主人彭汝楠书。”[3]据此推测岸圃西园部分竣工约为1628年,因此《岸圃大观》自述部分言之西园营建“阅岁而就”是极不准确的。

从《柳塘园图记》知彭汝楠在第一次致仕至再次被起用期间,营造西园成为其全身心投入的事业。柳塘园营建之初便有整体的构思与规划,园内凿池垒山,及亭台楼阁、轩斋舫廊,皆由园主人一手设计。崇祯五年(1632年),彭汝楠第二次辞官归莆田,因西园内“瓠渟之上,向曾庋阁奉佛,以其陋且亵也”,急迫需要“谋净土徙焉”。恰好“适旁邻叟有闲场”,不仅“其值甚俭”,而且有“双树拱立,可作旃檀观”,于是彭汝楠购买下来扩建为东园[4]131。增拓部分不仅有佛寺(樾庵)、家庙(寸草庵)建筑群,还有“浮山舫”为核心的山池景区。《明代莆田钱塘彭氏族谱》中记载有寸草庵建成时间约为1635年或之前,这为准确判定东园营建起始时間提供了有力证据。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立秋日完成的《岸圃大观》图记中,彭汝楠提及“客岁”(去年)辟荷池乃是园林最后营建之景,并沿池营造“见山亭”一带景致。因此推测“岸圃”最终约成于1637年。

二、大观考述

《岸圃大观》常被误解为彭汝楠私园的园名,事实上是崇祯十一年(1638年)完成的雕版印刷图文合集,具体包括:黄子目所绘岸圃十二幅景图和彭氏亲笔图跋、彭汝楠自述(实为后补的《柳塘园图记》)及董其昌两次题跋(如表1)。

在自述中,园主人彭汝楠概述了造园及园图、园记创作的背景。他写道:“友人黄子目素心而韵,所居望衡,数与晨夕,兴到盘礴,辄泚笔貌一景,业成丽瞩,间有阿堵不及传者,为缀数语佐之。”由此可知,画家黄子目多次游赏园林,“兴到盘礴,辙泚笔貌一景”,因画笔总有无法传达之处,彭汝楠负责写题跋来补充绘画不及之处,“意之所钟,下笔更不能自体,观者当付一噱”黄子目绘十二景图册不仅注重对园中景致的忠实摹写,而且重视呈现园林整体的游观体验,彭汝楠亲笔图跋则以地理方位为依据的景致记述方式,与园图互为补充、佐证。每一幅都是构图完整的园林场景,旁页文字则是在游览基础上描述园中景色,客观再现了当时的岸圃园景。

彭汝楠后补有《柳塘园图记》一文,在附识中言:“沧桑过后,知有岸圃,或在斯乎?”这表达了其希望通过园图记延续岸圃文化生命的心愿[5]。朱继祚在《柳塘园图记书后》亦言:“图中山溪之映带,水石花竹之周遭,与夫重楼复阁,曲磴回廊之层折透邃,图悉载之。图所未尽,记又补绘之。”[6]277这则直接言明了彭汝楠创作园图记目的是以传后世。“昔人谓兰亭不遇右军,则茂林曲水,芜没于荒烟断草中,幸永和一记,有以留之也。辋川诸景之诗,《嵩山十志》之咏,至今流传世间,脍炙人口。则斯记也,与并传可也。”[6]277-278。

崇祯二年(1629年),彭汝楠奉诏北上,途中与好友董其昌相遇于丹阳,取出随身携带《柳塘园图》向其求教。董其昌欣然题写“岸圃大观”四个大字,并在《柳塘园图》前书写:“唐有卢鸿乙《嵩山十志》,每一境,为骚词纪之。《岸圃》每境,题跋皆汉晋人语,更胜。”(如图1)寥寥数语意在夸耀彭汝楠所写园记文采斐然,更胜卢鸿一当年骚体。但是核查董其昌年谱并无相关记录[7],且非彭氏所言,与董其昌丹阳相遇之说源于朱继祚,“己巳小草北上,遇思白先生于丹阳舟次,仓卒出《图记》求教,先生欣然为书‘岸圃大观四大字,兼缀数语弁之,尔时目喜过当”[8]。因此可信度待考。

彭汝楠第二次致仕归乡,再次请董其昌为《柳塘园图》作题后跋[9]。董其昌《跋少司马彭让木岸圃园图卷》有:“让木先生之岸圃园,予命为‘大观者,正以其岩壑夔、龙,衣冠巢、许,逆珰之虐知险知阻,中兴之世为龙为光,无广狭相,无人我相,并无有无相,虽右丞之策梨觉晚,而鸿乙之避诏为固耳。平泉、金谷又何足论哉!闻吾友王水部(王思任)谓予题卷‘大观大字为複者,重宣此义,须视之谓如何也。”这正好可以纠正《莆风清籁集》与《绿天偶笔》两文本讹传岸圃大观图由董华亭所绘的谬误。董其昌在《记游》中述及“余游闽中”时间是1610年,此时彭氏还未致仕归乡,且董其昌时年七十一,年岁已高不会远行到莆田亲临现场题词。所以《兰陔诗话》所言岸圃景图实为黄子目所绘与彭汝楠的自述十分吻合。

因《图记》一再易,最终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彭汝楠嘱朱继祚将园图、园记及董其昌手书的前后题跋一并勒之成为《岸圃大观》[6]277(如图2)。该图册所呈现的文人园林写实盛景是晚明福建文人审美与情趣的体现[2]72,有力助推了岸圃的声名远播,成为十七世纪初期闽地著名的园林。

三、空间叙事

经过解读《岸圃大观》园图及园记,相关学者推敲出岸圃的空间结构,并合理推测完成“岸圃”平面复原图[4]129。从图中可以清晰观测到整套图册其实描绘的是一次动态的游园过程,依次可分为:岸圃选址景色;林泽游至壶天阁(西园);壶天阁至见山亭(东园);寸草庵与樾庵(家庙与佛寺)等四部分。

首页图示岸圃周围的自然风光,可以视为游园的序幕。岸圃选址于山水形胜处,有着良好的造园资源及借景条件,自然风光“柳桥春晓”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该地“与凤凰山咫尺相望,壶公、九华、紫帽、天马诸盘郁秀拔者,咸以次拱揖。其水则自木兰澌流,历数十折至此,清澜平漪,澄碧可鉴。北山诸涧,亦自万寿溪来会,山水声光,差为有情。”越桥夹岸垂杨,一望葱郁,沿岸植柳,间栽荔枝。“道旁古荔二十余株,离披覆水,群山环侍。”在未购此地时,园主便“间从杖屦过其下,未尝不流憩逾时”,可见其钟爱此地山水草木已久。

第二幅到第六幅册页绘制的是林泽游到壶天阁之间的园林景致,具体是西园,即柳塘园。彭汝楠充分利用其叔景从旧址遗存修建,布局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一是以“烟鬟阁”为核心的园林入口区。园内外景色浑然一体,体现质朴雅致的特征。二是以“情依轩”为核心的建筑院落。布局规整,竹林丛生,闲适宁静,是主要的日常起居之所。三是以“剩水居”为核心的山池主景区,于河池错列布置连成一体。总体而言,图景中可以辨析出西园的建筑比较密集,轴线非常明显,呈现出宅园一体的特征。

高潮部分则是第七幅到第十幅,即壶天阁至见山楼,此区域为东园的山池景区,其布局大致以“浮山舫”为核心,围绕水面布置赏景建筑,宽阔的水面与密度较大的建筑群将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的营造特征体现的淋漓尽致,园内植物为主的天然野趣十分切合岸圃的本意。

尾声是第十一幅与第十二幅,主要是以家庙“寸草庵”与佛寺“樾蓭”为核心的沿池建筑群。其中,“寸草庵”是彭汝楠奉祀自己父亲遗像的家庙,蕴意为家风的传递。彭汝楠希冀“为岸圃花石,引长岁月”,花石不仅是彭汝楠愉悦自身的日常,更是他与先父沟通的桥梁。

四、景象意匠

“岸圃”顾名思义,指园内以植物花卉为主,园内景象多样化,观赏多样性与生产经济性共存,非常注重声景与香景的营造。植物配置体现了强烈的地域特色及园居生活情趣,景象意匠与江南核心区域造园已经转向画意不同,盖因莆田地处江南边缘,较多保留了闽中地域特征。

《岸圃大观》园图记中经常出现花幕、花砌、花棚等字眼,说明岸圃内观赏花卉的形式多样。“烟鬟阁”前有小冈,桃花与杂卉竞艳,映衬水中。腊梅盘郁多姿,朗朗照人。“冬月梅花盛发,馨逸遍散林峦,烟姿窥水,落英缤纷,游鱼瀺灂有声。玉照台老干数株,盘郁多姿,白石巑岏映缀,开时浑成玉山,朗朗照人。”情依楼下为轩者二,为房者四,花砌若棚者七,“便愚”门外筑花棚、花坛七座。循瓠渟而南,花幕逶迤,柔条扑面。剩水居池岸老树婆娑,渔网频集,秋水澄妍,木莲掩映,更饶佳况。云来榭南有“见山亭”,地面整齐的园畦,尽种菊花。

与江南地区园林的欣赏性不同,岸圃注重发掘园址上的古树开辟园景。园中荔枝、龙眼、榕树等福建、广东一带特有的当地树种,使岸圃有别于江浙一带的私家园林,更具地方特色[2]74。榕树是莆田地区常用的遮阴乔木,榕树可生出旁枝,形成较大规模,丛云谷外有榕树“直干龙蟠,旁枝虬伏,饮涧波而巢云气”,于是“因树构榭”以度夏日,可见“云来榭”一景完全是起于榕树。一片竹林,一转就到“丛云谷”,几十棵大荔枝、龙眼树下,都是嵌空奇丑的太湖石。如果从丛云谷走出小石门的话,便可见用人工把杂草花编成的篱笆,围着五十多棵柑桔,秋后冬来,百花凋零,朱桔却满缀枝头,香气袭人。“越‘丛云出小石门,绿树鳞比,因以为篱,点缀襍花,力省趣别。篱内种木奴(柑橘)半百,葳蕤映树,秋冬之际,百卉具腓,朱英密缀,芬郁牵人,忘其为摇落候也。”“剩水居”堂背扶荔一株,清蔭密匝,“楼居前后皆古荔侧生,熟时隐避其间,火齐万颗,可凭而掇”。古荔果实“熟时隐避其间,火齐万颗”,可看出荔枝熟时的盛景已成为园中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

岸圃园内植物花卉之外,还运用了声景与香景营造景象。其水则自木兰澌流,历数十折至此,清澜平漪,澄碧可鉴,北山诸涧;亦自万寿溪来会,山水声光,差为有情。“摇碧斋”西边就是莆田仙游来往溪船的航道,橹声不断,故名“棹声阁”。河通仙溪,舟行如织,咿呀与欤乃互答,是曰“棹声”。园内蕉作风雨响,文人悉听雨打芭蕉,“旁有密室数间,蕉林屋角时作风雨响,谓之‘蕉声”。动物声主要是园内养鹤,“下有小池稍隔河流,自为一泓,向畜两鹤,狎居其中,园丁呼为‘鹤池”;还有游园时游人的走路引发的声响。建座小楼,前筑斜廊,屈曲而上,走时格格有声,名“听屐廊”。“黾作小楼,步武无多,而部署颇纡。缘斜廊而上,履声丁丁。”香景是出来游园视听之外的嗅觉感官体验。在岸圃“涌香廊”景区,有一池大可十亩,栽红白莲花,绕堤葭苇,水芝竟吐,香涌心头。“轩之外为池,横纵可十亩,并植红白莲,匝以长堤,葭苇樊之,细草柔葩,傍堤间发,每水芝竟吐,妙香触帘作供,不假都梁,署曰‘涌香。”

岸圃注重“引水通渠”与“凿池累土”,园内两个土堆山坡属于挖池就近堆积而成。自渚步循玉照台抵花幕,环池皆山,以凿池累土而就,随手堆叠,初无定格,山成植梅,亦无欤次,都付槖驰布置已。另一座假山是烟鬟阁面峙的小冈,盛有桃花,间植襍卉什之四。山顶有亭,高出林表,可以眺远。

晚明江南地区造园盛行人工叠山,而同时期的闽地园林营造推崇“真山真水”审美取向。彭汝楠对怪石假山的偏爱,园中多处缀有奇石,较为集中的就是玉照台,因白石“浑成玉山,朗朗照人”而得名。“剩水居”后一古荔枝树如张巨伞,其下许多玲珑剔透的太湖石,陈列像一围屏风。“堂背扶荔一株,清荫密匝,石屏森列,家八叔自侦阳鞭置者。峻峭玲珑不可逼视,旁有怪石,从南剑来,幻态奇情,皆目中所仅见也。”“浮山舫”建于池中央,靠岸的一面,用几块天然石的踏步。浮山舫,在水中央,石林攒簇,轻波荡漾,若将浮者,山逶延袤数石,跨沼成梁。

五、结语

从整体上看,晚明闽地彭汝楠园林的营建特征大体在时代发展脉络之中,與江南园林相比在发展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具体呈现出与明前中期江南文人园林相似的特征。岸圃在营造艺术上,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山水条件,因地制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厘清岸圃与《岸圃大观》两者区别与关联,有助于发现晚明闽中私家园林有摹仿江南地区造园的痕迹,对研究晚明福建园林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怡婧,周向频.晚明闽地园林山石空间营造理法探析篇[J].建筑与文化,2020(12):140-143.

[2]纪茜,张春彦.版画与园记中的晚明福建文人园林——《岸圃大观》图文考[J].国画家,2022(4):72-74.

[3]莆田市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委,蒋委锬,朱合浦.莆仙摩崖题刻[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04-105.

[4]陈意微.明末莆田“岸圃”平面复原探析[J].中国园林,2202(7):127-132.

[5]莆田县县志编集委员会.文教卫生资料之一·莆田县志·莆田金石木刻拓木志(草稿)(下)[M].1961:164-167.

[6]涂庆澜.于英丽,点校.莆阳文辑·国朝莆阳诗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277-278.

[7]傅申.董其昌画画船水上行旅与鉴赏、创作关系研究[J].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2003(15):266-277.

[8]莆田县县志编集委员会.明尚书朱继祚书彭汝楠岸圃大观图说》附识[C]//莆田县志——莆田金石木刻拓本志.1961.

[9]董其昌.跋少司马彭让木岸圃园图卷[M]//董其昌全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825.

作者简介:李彬,硕士,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