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凰牡丹纹样在古代纺织品中的应用演变

2024-04-03杨琬婷王群山

美与时代·上 2024年2期

杨琬婷 王群山

摘  要:自唐代起,凤凰与牡丹的形象被人们有意识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组合纹样,即凤凰牡丹纹样,此纹样已在中国历史中绵延千年。受不同时期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它在纺织品中被广泛应用,演变出了多种形式,其文化内涵也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扩充。笔者通过分析相关实物资料,探究凤凰牡丹纹样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历代纺织品中的造型特色和文化寓意。

关键词:凤凰牡丹纹样;织物纹样;刺绣纹样;吉祥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服装学院2023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清代凤凰牡丹纹样在服装中的创新应用与研究”(X2023-025)研究成果。

凤凰与牡丹皆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吉祥美好寓意的意象。自唐朝以来,二者被组合构成了一个全新的纹样。又因其多变的造型,在后世被人们冠以“凤穿牡丹”“凤戏牡丹”与“凤戏牡丹”等名称。本文中将这些纹样皆以“凤凰牡丹纹样”统称,指代以凤、凰形象和牡丹形象共同构成纹样主体表现内容,具有一定吉祥象征含义的纹样。笔者通过分析研究,将凤凰牡丹纹样的演变历史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唐代至五代十国)、发展期(宋代至元代)和繁荣期(明代至清代)。而凤凰牡丹纹样在服装上的应用大致对应这三个时期。

一、凤凰牡丹纹样的萌芽期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文化包容开放,人民的生活较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富足安定。在精神层面上,整个社会从上至下都表现出对现世生活的美好憧憬与渴求。这种心态映射在纹样上的特征则是:商周秦汉以来流行的威严的,形象夸张壮美,具有宗教意义或表现图腾崇拜的动物纹样不再是装饰的主流;动物纹样的地位自此被形象自然柔美,贴近生活现实的植物纹样所取代。这一特点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的末期,这种精神状态和装饰题材的转变从唐朝的“牡丹热”导致的牡丹纹样流行的现象中可以看出端倪。人们对于牡丹的喜爱,从都城长安(今洛阳)席卷全国,不论皇亲贵族或是富商平民,皆以种植观赏牡丹为乐。如《事物纪原》曾载:“开元时,宫中及民门竞尚牡丹。”[1]《南部新书》也曾载:“长安三月十五日,两街看牡丹,奔走车马。慈恩寺元果院牡丹,先于诸牡丹半月开;太真院牡丹,后诸牡丹半月开。”[2]文官诗人也多以诗文赞颂牡丹、描绘世人皆爱牡丹的现象。“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3]人们给予牡丹极高的评价,视其为“百花之王”,其价值也水涨船高,甚至达到“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4]的程度,牡丹象征富贵的寓意由此逐渐形成,牡丹纹样也成为了当时装饰纹样的热门。其花叶饱满,色彩艳丽的造型,体现了当时人们在国泰民安、经济富强的时代背景下祈求富贵荣华、生活兴旺的心理。

而凤鸟纹样在这一时期发生蜕变:凤鸟的形象含义发生了转化,造型不同于秦汉时期的古拙雅致,而是丰满健壮、雍容大气。当时对凤鸟的定义仍然是区别于自然界禽类的神鸟,以往历代赋予它身上的神性却在这一时期开始被逐渐削弱。人们对其崇拜的态度不再是出自对未知自然及死后来世的幻想与敬畏,而是期盼今生顺遂平安的世俗心愿。凤鸟的形象也与鬼神之说疏远,而落入凡世尘间,成为了吉祥、安宁、幸福等等美好意愿的象征。除此以外,由于唐代女性地位提升,凤鸟作为女性代指的象征性也空前放大。特别是在武则天时期,以凤自比的现象比比皆是。武后代为理政时,年号改为“仪凤”。唐高宗死后,武后着凤服、戴凤钗,下令改中书省为“凤阁”,门下省为“鸾台”。从这一时期开始,凤鸟纹样便大量出现在女性的服装饰品之中。而伴随佛教的兴盛以及与萨珊文化的交流,凤鸟的形态富丽雍容,身体各部位的刻画更为精细。对凤、团凤、立凤、飞凤、花凤、口衔绶带、花草的造型丰富多样,并开始同植物纹样结合。尤其是在当时频繁出现的“鸾鸟瑞花镜”,其镜背纹样由上下具有祥瑞之意的“瑞花”和左右对称的鸾凤构成。这种纹样的组合方式也为日后凤凰牡丹纹样的出现提供模本(如图1)。

纵观牡丹和凤凰纹样在唐代的发展演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最大的特点是受到唐代世情影响,而向符合人民心理需求的祥瑞美好形象上转变。两个各具独特象征意义的纹样组合到一起,构成一个全新纹样的情况不无可能。因此,凤凰牡丹纹样的出现,可谓是唐代盛世气象下的产物,并且二者的相融在寓意上也达到了世俗意念所求的统一,即富贵吉祥,生活幸福。

依据现存文物资料分析,凤凰牡丹纹样已经常见于唐代铜镜镜背上。而目前在唐代服饰织绣的文物上并没有找到凤凰牡丹纹样的实证,但织锦花鸟题材图案中常见凤凰环绕花卉或口衔花枝的身影。此外,唐代也有将凤鸟尾羽设计成花卉形状的纹样造型,即“花凤”。在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代绣片中的花凤纹样中,在凤凰尾羽和花座处都出现了形似牡丹花的造型痕迹(如图2)。五代十国時期存续时间短暂,因而,目前尚未发现相关实物资料可以用来证实这一时期凤凰牡丹纹样在服装上的应用。

二、凤凰牡丹纹样的发展期

唐末五代之后,凤凰牡丹纹样并未消亡,反而继续演变发展。到了宋代,纹样形象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政权在与宋朝的交流中也吸收了宋朝的文化元素。这也是为什么凤凰牡丹纹样能够在宋、辽、金以及西夏等时期普遍出现,并能在不同政权的影响下,保持纹样风格和造型的高度相似性的原因。

与唐代的兴旺强盛不同,两宋时期并没有万国来朝的盛况,反而屡遭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只能偏安一隅。因此,宋代的纹样在造型上也不再像唐代那样华美富丽,气象万千。同时,商业经济发达,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兴起。煮茶论诗,交游簪花,这些闲情雅趣丰富了市民日常生活,也反映当时的审美趣味,特别是当时兴起的文人花鸟画,对纹样风格产生深刻影响。这一时期的纹样多以花卉纹为主,讲求含蓄内敛,典雅清新,趋于写实,具有较强的绘画性。色彩清淡柔和、低饱和度而无强烈对比。凤凰牡丹纹样的造型也随之更加写实,牡丹常以写生折枝花、穿枝花的形式出现,并且出现花中套花的设计。而凤凰变得纤细苗条,显得清新秀丽,而无唐代的昂扬俊美,凤凰的姿态以飞凤居多,少见唐代立凤造型。并且从造型上细化凤凰的种类,如《营造法式》的图例就根据不同的尾羽造型区分了凤、凰、鸾:凤的翎羽饰有涡卷的卷花;凰无卷花,翎羽由多渐少;鸾无卷花,长长的翎羽随时飘摇,常为五条。在宋代,凤凰牡丹纹样常以凤穿花的造型出现,互动活泼生动、富有自然花鸟的情趣。文化内涵上仍然承袭唐代富贵吉祥的寓意,符合当时世人追求现世安稳的心理。

由于受到理学文化对于女性的规劝,两宋时期女性服装的刺绣装饰较少,且多以写实的花卉纹为主。目前发现饰有凤凰牡丹纹样的出土服饰有:德安的周氏墓中的古铜色凤凰牡丹暗花罗、南宋福州的黄升墓中的洒金双凤穿牡丹裙面以及一对印花彩绘凤凰花边(如图3、图4)。

元代时期的凤凰牡丹纹样摒弃了宋代的秀丽典雅风格。在元代,凤凰形象的重点在于刻画其庞大的身躯和翅膀,而牡丹形象则不再追求写实,而是强调花叶的肥厚,尤其在元青花瓷器中,牡丹形象常见锯齿状的花瓣边缘。尽管如此,纹样的整体造型上依然以凤穿缠枝牡丹的形式为主。元代统治阶级追求奢靡浮华,尚金,喜好精丽华贵的丝织品。凤凰牡丹纹样所蕴含的富贵吉祥之意同元代上层贵族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元代的服饰织物之中常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元代的纳石失(织金锦)。现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凤穿牡丹织金锦中,凤穿牡丹的造型和布局在全国的丝织物中亦多有发现,说明了这种纹样在元代的流行程度(如图5)。

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凤凰牡丹纹样的构成逐渐形成体系。在这一时期纹样脱离了唐代的造型和风格,对凤凰和牡丹或夸张奔放、或写实清秀的描绘都对明清时期的凤凰牡丹纹样产生深远影响。凤凰和牡丹通过“凤穿花”的形式加强了联系,“凤穿牡丹”也成为了凤凰牡丹纹样主要的表现形式。而对于凤凰种类的细分,凸显了凤凰牡丹纹样中男女性别的象征意义,使得明清时期的凤凰牡丹纹样的寓意更加丰富。

三、凤凰牡丹纹样的繁荣期

明清时期,凤凰牡丹纹样的发展走向了繁荣。一方面,凤凰牡丹纹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无论是日常生活用品、工艺品摆件,还是建筑装饰,都能见到它的踪迹。这个纹样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从帝王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对其青睐有加。另一方面,凤凰牡丹纹样在明清时期汇集了历代工艺技术的精华,推陈出新,展现出多种形式和丰富的装饰手法,精湛绝伦。在不同的载体上应用不同的工艺技术,能够展现出不同的纹样特色。纹样造型虽然高度样式化,但细节复杂生动,其装饰之美与象征意义同等重要。

凤凰牡丹纹样的繁荣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明清两代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除去明末、清末的战乱,在长达五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一直处于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之中。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人民安居乐业,耕作生产。而统治阶层重视手工业,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生产,促进了陶瓷、纺织、金工等多个行业技术的革新。在社会整体物质层面基本富足的情况下,人们精神上思考的内容围绕着如何维持现有稳定的生活状态或者憧憬更加美满的未来而展开。这种心理诉求在当时逐渐衍生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吉祥文化的流行。

《庄子·人间世》中曾言:“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唐成玄英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徵。”[5]可见对于祥瑞吉庆之事的追求,古来有之。人们将无形的情感、心愿、祝福寄托于有形的纹样之中并非是在这一时期新兴的行为,但却是在此时走向了高潮。通过谐音、象征、寓意、比拟、文字、表号等表现手法为纹样创设内涵,实现生活中随处可见“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而见吉祥事物就能达成吉祥心愿的心理暗示。

凤凰牡丹纹样在过去就有象征光明、幸福、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是属于吉祥文化中的一种吉祥纹样。因此,凤凰牡丹纹样在明清时期备受喜爱,并被广泛运用在了当时的服饰织绣、瓷器、金银器、剪纸、建筑石刻之中。同时,受到吉祥文化的影响,其内涵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下得到了延伸,在服装中得以展现:在已婚女性的服饰,尤其是出嫁的婚服中,常见凤凰牡丹纹样,寓意夫妻恩爱、婚姻幸福,而凤戏牡丹或者凤穿牡丹的纹样造型还隐喻阴阳交合、夫妻敦伦之礼,甚至还包含了祈子的意念。而命妇礼服中,凤凰牡丹纹样又成为了女性身份地位的象征。在儿童服饰、特别是女孩的衣服中,凤凰牡丹纹样既象征平安健康的祝福,也有着父母望女成凤的期盼。此外,受讲求“求全求满”的吉祥文化影响,人们对生活的方方面面所祈求的吉祥意念往往不能通过某一个纹样实现。因此,人们会将具有不同吉祥寓意的纹样进行组合搭配,这样不仅扩大了被装饰载体所承载的象征意义,而且增强了可从中获取的精神力量。因此,在凤凰牡丹纹样的表现内容中,除了固定的凤、凰、牡丹形象外,它还常常与蝠纹、云纹(象征洪福齐天)、寿纹(象征长寿)、暗八仙纹(象征祝颂长寿)、麒麟纹(祈求子嗣)等纹样搭配使用。同时,凤凰牡丹纹样的内部结构并未因此打散,凤凰和牡丹依然单独构成一个纹样组合,且保持它们原有的象征意义(如图6)。

在造型方面,明清的时期凤凰牡丹纹样更强调对于纹样细节的刻画,对于凤凰身体部位的勾勒更为精细和程式化。同时,先秦时期流行的夔凤造型在清代宫廷中也曾一度流行。凤凰和牡丹互动的姿态灵动传神,部分造型还借鉴国画的技法与构图形式,使得纹样的绘画性增强,凤凰和牡丹形象逼真而似自然花鸟,而失去了纹样原本由人类基于模拟自然的绘制方法所创造的装饰之美。而在纹样的构图上,讲求花、凤形象之间的均衡协调,依据纹样的排列方式、外轮廓限制和纹样内部花、凤数量对比来确定大小比例。如纹样外轮廓为团形,内部为一花一凤的内容时,则凤凰形象放大并占据大部分位置,而伴随花、凤数量增加,则二者比例的差距逐渐缩小;在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纹样排列方式中,则花、凤的大小比例基本一致(如图7)。

由于现存明清民间的文物较多,平民百姓和宫廷皇族之间所创作的凤凰牡丹纹样的差异得以窥见。以服饰为例,明清时期朝廷向民间放开了一部分凤纹的使用权,又由于两代中后期政府监管不力,百姓服制僭越情况普遍,凤凰牡丹纹样在民间服饰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同时,由于下层阶级缺乏宫廷贵族所拥有的财力人力,民间服饰中织绣的凤凰牡丹纹样的精致程度弱于宫廷。但宫廷内部对于服饰形制以及纹样使用的严格规定,也导致凤凰牡丹纹样的造型程式化严重,而民间则相对自由多变,更带有创作者本人的想法。因此,在一些民间绣品中,凤凰和牡丹的纹样与宫廷式样有着显著的区别,它们甚至常常使用普通的花鸟形象来传达凤凰牡丹纹样的吉祥寓意。

四、结语

凤凰牡丹纹样自唐时诞生,历经多代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运用的巅峰。凤凰牡丹纹样在中国的纺织品中大放异彩,已成为中国传统纹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兼具丰富多样的造型和文化寓意的纹样特点,仍然可为当下纺织品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高承.事物纪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04.

[2]钱易.南部新书[M].黄寿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6.

[3]陳尚君.全唐诗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10.

[4]彭定求.全唐诗[M].合肥:黄山书社,2013:6.

[5]庄子.庄子[M].贾云,编译.支旭仲,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5.

作者简介:杨琬婷,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创新。

通讯作者:王群山,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