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的生态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研究

2024-04-03林墨飞关雅文连艺霏

美与时代·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

林墨飞 关雅文 连艺霏

摘  要:本文以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在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理念的基础上,对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进行生态资源优势、旅游发展现状、场地问题和地形地貌分析。针对区域内不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资源进行分区保护和分类治理,以“修山扩林”“调田节水”“护草固沙”“育林补水”“保水治湖”为着力点,从章古台地区独有的沙地景观入手,完善景区规划设计。在美化片区环境、提升景区吸引力的同时,实现整体区域环境保护的综合治理,使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得以有效改善。

关键词: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旅游景区;规划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阜新沙漠绿洲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研究”(2023 lslybkt-032)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从“山水林田湖”到“山水林田湖草”,再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并在2022年10月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1]1。这一系列政策都表明我国对沙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这不仅拓宽了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也验证了自然生态要素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2]。

章古台位于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作为辽东地区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区域,是辽宁省北部的生态屏障区和重点生态保护地区,生态保护修复责任重大。近年来,章古台地区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建设防风固沙林带等工作的推进,沙地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逐渐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资源优势,同时带动了旅游业发展。2022年5月,阜新市政府要求“以实施辽西北防风治沙工程为契机,发展生态经济,把沙化土地变成草原林海”,为阜新利用沙漠绿洲资源促进生态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文以辽宁省章古台沙地国家沙地森林公园为研究区,将章古台的本土地域环境与生态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方法相结合,保证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的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研究的在地性和可实施性,为阜新及北部其他地区将沙漠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旅游优势提供有益的规划研究参考。

一、概述

(一)概念解析

“生态旅游”的概念最早在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WWF)首次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正式引入了“生态旅游”这一新的理念,并在20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绿色环保的旅游形式。

生态旅游景区则是在一系列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进行组合,形成一种具有明确地域界限的,追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综合的区域性规划设计。在国内,生态旅游景区一般指的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它们的规划是以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依托,来实现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理念的发展,生态旅游逐渐形成了新的理念与发展模式,国内许多地区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目前,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及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水利风景区等为主要载体的生态旅游体系,基本包括了山地、森林、草原、湿地、海洋、荒漠及人文生态等7大生态类型,并逐渐发展出深层次、体验式、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

但是,我国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较低。我国生态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普遍较差,生态保护目标不明确,生态修复的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山、林、田、湖、草、沙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认识不足,距离“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3]。二是部分生态景区的规划混乱老旧,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进行合理的旅游区规划设计,缺乏有吸引力的场地活动和景观特色项目,导致景区的利用率因场地功能性的缺失而降低。

二、研究区现状分析

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地处被誉为“八百里瀚海”的科尔沁沙漠之南,位于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镇。它距离阜新市区160公里,距离沈阳市126公里。总面积113.41km?(如图1)。它作为辽东地区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区域,是辽宁省北部的生态屏障区和重点生态保护地区。该区域曾经是水草丰茂的地区,但由于长时间遭受自然以及人为的破坏,其大部分地区演变成了荒漠化土地,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带来恶劣影响。

图1 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区位图

(一)生态资源优势分析

本研究区主要采用2020年30 m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利用ArcGIS 10.7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影像分别进行纠正,用矢量行政边界进行裁剪;参照GlobeLand30分类标准,再结合研究区自然条件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将研究区按照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湿地、水体、人造地表、裸地7类,总体精度达85.72%。

通过地理数据的处理对区域地表覆盖类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园的地表覆盖分类体系,以及其地表覆盖的比例和面积(如图2)。林地面积76.84km?,人工湖约为0.01km?,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达68%以上。其中,湖泊、湿地面积较少,且集中在区域中部地区,是区域内具有开发水资源潜质的区域。草地、耕地面积占比较大,北部地区部分草地因人为活动和种植不合理等其他因素退化成为沙地。南部和中部占比较大的林地斑块是该区域较明显的景观优势,且聚集程度较高,南部的人造地表用地对林地斑块有一定影响,东南部地区草地和耕地连接,区域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拥有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域。

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订版),该地区是科尔沁沙地的防风固沙重点地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最大的生态功能区,也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该地区地处温带、半湿性与半干性的过渡性地带,气候干燥,多风,是荒漠化极易发生的地区,也是防风固沙的重要地区。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7.2℃,最高气温为37.4℃,最低气温-30.4℃,平均风速为3.8米/秒,最大风速为38米/秒,年平均降水量为510.3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61%,平均无霜期为156天。

独特的地理气候和生态资源决定了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的沙地特色生态资源优势。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作为东北唯一的国家沙地森林公园,同时也是中国少有的集山地、湿地、森林、沙地、草原等地貌景观为一体的多元化生态系统的国家公园[4]。区域内旅游资源基础较好,拥有相对完整的生态环境。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既是荒漠奇观和人工林海的有机融合,又是抑制科尔沁沙地向南方蔓延的一道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同时,该地区的植被演替、生物区系、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等也都有很高的生态与科学价值。

(二)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阜新市提出以“景区依托型”为主要模式之一,推进都市农业项目,形成一村一品、宜居宜游的乡村、沟域旅游产品体系,建设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城市,打造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5]。通过对阜新彰武县的旅游资源调查,分析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发展优势。

1.国家级旅游资源统计。彰武县现有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沙漠公园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如表1)。

2.县级旅游资源统计。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统计,彰武县的旅游资源共有40个。其中自然资源4处,人文资源36处。

3.县级旅游资源评级。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按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完整性、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等5项评价因子对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如表2)。

结合旅游资源调查结果可得出,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属于阜新彰武县的国家级重要特色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并且其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可以辐射带动周边景区,形成多元互动旅游线路。多景区相互作用,可为之后的游客流量与景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表1 彰武县较高等级的景区、国家保护地一览表

分类 组成

国家森林公园 辽宁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沙漠公园 辽宁彰武大清沟国家沙漠公园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表2 彰武县旅游资源评级表

资源分级 组成

5级 大清沟-龙华寺、千佛山风景区

4级 弘法寺、辽宁省章古台自然保护区、辽宁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

3级 北山公园、大清沟-天下奇沟、大圆门、古拜佛台、净觉寺、圣经寺、辽宁彰武大清沟国家沙漠公园、彰武黑豆、彰武花生

2级 天歌广场、迎宾广场

(三)场地问题分析

目前,章古台地区由于持续干旱、土壤含水率降低、人口数量增加、过度垦荒种地、种植结构不合理等因素,该地区形成了原生植被被破坏、土地沙化程度不断加重、气候和土壤发生改变等多重生态问题,这些严重威胁着章古台的生态环境。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章古台镇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内部含有丰富的生态要素,涵盖了“山水林田湖草沙”重要绿色生态资源,但也有较多的生态治理问题亟待解决。

1.防护区治理有待提质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于土地荒漠化问题的治理实施了多重手段,使得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植被状态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由于技术手段缺乏科学的规划,以及受经济、植被选取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治理荒漠化的区域选择大部分还是选取较易实施和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改良,因此许多环境较为恶劣、场地环境较为复杂的偏远地区并未得到及时的治理,整體的防护林体系并未形成统一整体,仍存在许多沙漠化和土地沙化的潜在地区。

2.湖泊退化萎缩,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章古台国家沙地公园原有天然湖泊面积较小,湖泊湿地主要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水库周边景区结构规划不合理,水源涵养功能不强,导致湿地湖泊缺乏保护。二是该区域地表原有裸露面积较大,区域地表蒸发量大,导致湖泊湿地面积不断萎缩,使水生动物生存空间受到威胁。

3.森林质量较低,林分质量下降

目前,该区森林林分质量下降,水源涵养能力减弱,碳汇功能低下,是该区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该区域主要以二级保护林地为主,主要类型是以人工种植的大面积乔木林地为主,区域内森林植被存在着明显的立地条件不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林种单一、沙地环境适生物种稀少等问题。另一方面,林场与景区周边纯林多、混交林少,人工林多、天然林少,这种不合理的规划景区林种结构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加剧了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图3)。

图3 林地分布图

4.草牧区域退化,生态功能退缩

通过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得知,场地水面、水田和其他用地有下降的趋势,旱地、林业用地和生活用地有上升的趋势,且草地面积的变化幅度最大。导致此类状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目前大量草地和其他用地被过度开发成农业用地。草地区域质量不断下降,植被覆盖率持续下滑,使得没有植被保护的沙丘受到严重地风化侵蚀,草牧区域进入恶性循环,出现严重退化,使局部区域出现了严重荒漠化的现象。

5.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低

该区域水热状况较好,相对强烈的人类活动,是近年来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在多年平均降水量不断减少和水资源过度使用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地下水位不断降低,造成了防风固沙林大面积枯梢甚至死亡的生态恶化影响,并引发已固定的沙地再次活化的危险。部分区域由于树种的选择不适应沙地气候,造成了林地的退化和地下水的过度消耗,从而影响了公园的生态功能和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地形地貌分析

本文通过地理空间数据云获取场地DEM地理数据信息,将调整后的数据信息输入到具有较强地形分析能力的ArcGIS中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的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地貌分析,并利用水文分析工具,获得水体缓冲区数据以及山地汇水线数据。

1.高程分析

运用ArcGIS软件对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的高程进行分析,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的整体高差为27m,高程范围在210-237m之间,地势北高南低(如图4a)。整体高程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场地西南角为局部最高处,南部为最低处。由此看出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地势整体趋于平缓,适宜人们的游览活动,是发展生态旅游景区的良好地块,并且局部存在的高差变化虽较为散落,但总体成围合的带状趋势。这不仅有利于景区区域功能特色的划分,也有利于水资源的收集利用。

2.坡度分析

运用ArcGIS软件对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坡度进行分析,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的坡度在0°~13°,主要集中在0°~2°、2°~4°和4°~13°。区域内大面积坡度为0°~2°约占总区域的60%,坡度为2°~4°约占总区域的30%(如图4b),由此可以看出园区内地势相对平坦。场地内坡度为2°以下的集中区域主要在北部和西北部,坡度较缓;场地内最大坡度为4°~13°的区域在中部偏南,适合进行自然收集水资源的方式;场地内坡度为2°~4°的大面积区域在东南部,可以采用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水资源收集方式。

3.坡向分析

运用ArcGIS软件对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坡向进行分析,分为8个坡向: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如图4c)。总结色块分布,可得出:北、西、西南坡向的坡面积小,坡度陡;东、东北、西北的坡面积大,坡度缓。这样使景区可以根据各坡向与其面积规划更为契合的区域功能与节点。

4.水文条件分析

利用ArcGIS软件,对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水文条件的分析,将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划分为4个虚拟河网,在1-3级河网中汇聚的雨水最终流入到4级河网中(如图4d)。在汇集能力较弱的1-2级河网分布的地区,采用自然集雨的方式;将汇集能力较强的3-4级河网分布的场地东部区域,设置为雨水汇集的重点区域,建设中心湖以满足整个区域的蓄水需求。

三、生态旅游区规划策略

位于辽宁省科尔沁沙漠地带的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在保护水资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整体区域规划设计在遵循“自然恢复”这一客观性的原则的基础上,实行针对生态环境“尊重”“顺应”“保护”相统一原则,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干预治理”,提出二者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区规划策略,使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得以有效改善。

(一)规划思路

本研究以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理念的指导下,以“护林治沙”为核心,“旅游地空间格局优化调控”为前提,“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为原则,突出“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相关性”,以“修山扩林”“调田节水”“护草固沙”“育林补水”“保水治湖”为着力点,精准识别和诊断生态环境问题,科学分类、合理选择保护和治理模式[]。

场地规划从章古台国家沙地森林公园的发展问题和当地环境的需求出发,整体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的基本策略,结合章古台地区的景观条件和人文特色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场地规划注重统筹当地自然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旅游发展。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场地通过功能区的合理划分以及保护策略的实施,遏止章古台地区的草地退化和水土沙化,进一步提升区域内水土保持能力,使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巩固章古台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生态旅游方面,场地空间规划针对区域内自然资源进行旅游区的合理功能划分,增加多种具有地区特色的游乐设施,吸引人群提升景区利用率。场地内部景观特征着重挖掘章古台地区文化资源和特有的沙地文化,通过合理的整体区域规划和景观营造促进地区自然生态旅游业发展,协调区域内风景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打造风景独特的沙地生态旅游景区。

(二)宏观策略

1.自然恢复维育生态环境基底

本研究在现状调查、问题识别与诊断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旅游区规划目标等,基于场地主要生态问题,选择主要修复模式与辅助修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整体策略根据所划分的保护治理单元的不同地表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自然恢复、保护保育、辅助再生、生态重塑等多种保护修复模式。本研究以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为对象,针对各生态系统的特征,以遵循“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水则水、宜荒则荒、宜沙则沙”的原则,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和现存绿色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生态景区建设时充分遵从自然保护原则,对可能产生影响的区域进行保护修复,维系原有的“长林丰草,讹寝咸宜”景观。

(2)在不破坏自然植被的前提下,通过林相的调整来改善景观品质。在此基础上,依据自然力量,以人类为主体,通过人工营造和围垦等方式,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并结合原生植被和种环境,实现多种生态资源共存的半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化。

(3)加強对规划范围内土地资源的保护,禁止滥垦、滥牧等不合理的农牧经济活动。

(4)基于“改湿地、护生态”的理念,进行生态保护治理。通过实施“水田湿地”工程,新建管道引入水库富余的水资源,将旱田改造为水田湿地,实现夏秋季水面覆盖、春冬季留茬固沙,有效改善耕地沙化问题。

2.串通旅游线路强化区域合作

章古台地区现存的旅游资源交通条件不完善,景区开发存在力度不足等问题,通过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加强区域合作。首先,加强与周边旅游资源的联动,如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蹄山、科尔沁草原潮海沙漠旅游区、千山佛景区等,实行区域资源互补,有助于实现效益共赢和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强镇区景点合作,各景区之间要以“热门”景点带动“冷门”景点,形成整体规模效应,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阜新市旅游的竞争力。

(三)微观策略

1.合理配置生态资源划分空间功能

园区总面积为6019km?,结合“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原则,根据场地生态资源和景区现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七个生态要素,规划设计七个功能分区,区域名称分别为沙地瀚海、碧草连天、日光湖、田耕春景、曲水流觞、万亩松林、山台秘境,实现以森林、湖泊、沙地、草田等多种生态资源要素和谐共生(如图5)。

其中,“万亩松林”区域主要以自然恢复结合人工修复为主,保护区域内现有植被,治理区域内的自然环境问题,同时,建设野生动物培育栖息地,形成科学治理的自然保护区,实现自然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和谐共生。“日光湖”加强驳岸改造,根据水体不同的使用功能设置游憩景观式驳岸与生态驳岸,以生态驳岸为主,并利用沿岸退线空间植树造林,防护保育。“曲水流觞”在现有的水域基础上,构建滨水过渡缓冲湿地,营造湿地生态景观。“田耕春景”以及“碧草连天”主要以自然生态修复结合景观游览的形式,在环境修复的同时增加滑沙、沙地涂鸦、沙地沙雕等娱乐体验项目,同时注入区域文化要素,“沙地瀚海”在治理区域内沙地退化的自然问题的同时,增加滑沙等娱乐项目,着重挖掘区域内沙漠翰海、大漠风光的沙地文化,强化章古台治沙文化印象的塑造。

2.生态旅游区空间整合与主题优化

景区规划应根据现有的场地资源推行高效的场地优化策略,优化现有的生态资源转化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显著提升景区的使用效率,提升各类功能空间的耦合效率,在满足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提升景区功能性,实现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的最大化建设[7]。场地空间结构根据区域的现状分析以及规划策略,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综合治理相结合进行分析,最终形成“一纵、两横、两带、双核、七要素”的功能空间结构。

场地空间主轴贯穿景区南北方向,连接城镇和生态保护规划区,两条空间次轴贯穿场地东西方向,连接大郑线以及304国道和内部村镇。场地内设置两个空间核心区,分别是以水域环境为主的“滨水活动核心区”和以生态景观为主的“自然林海核心区”。“滨水活动核心区”是指在整理区域内现有的湖泊、湿地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利用沿岸退线空间植树造林,优化水域岸线,营造特色湿地生态景观,增加沿岸活动,丰富游客景区体验。“自然林海核心区”构建以自然生态要素为基础的自然景观,推进多重景观打造,进一步优化片区环境,打造“步移景异”的生态景观效果。 此外,场地沿空间主轴规划了“两带”,分别为“生态景观带”和“滨水游憩带”。“滨水游憩带”通过整理现有水域环境,连接场地内三个功能分区,打造从土地沙化区到水岸多个娱乐设施项目,丰富景区功能提升景区吸引力,同时改善景区内水域面积缺乏的现状。“生态景观带”依托现有的生态资源和空间环境,建設景区生态廊道,在保护现有的景观资源的前提下,推进场地生境修复,培育野生动物栖息地,营造多样化的动植物生长环境,打造“宜行、宜观、宜育”的场地生态景观廊道(如图6)。

3.畅通景区游览线路

对旅游区内部道路规划,应注重景区内部和城市交通道路以及附近村镇的可达性,通过景区道路级别的划分和系统的转接,对外可通过换乘枢纽衔接城市级道路,对内串联服务区内主要功能组团(如图7)。

构建高效的内部独立交通系统,在景区内部交通组织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现有的景区内部交通道路,一级道路贯穿连接景区内部功能区。(2)在景区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在景区内增设了主干旅游路线,并通过二级道路连通了各地区的主要旅游节点。同时注重场地内功能区域的连接,提升场地各个功能区直接的可达性。(3)景区内部规划服务站点并设置短驳电瓶车,将多种交通方式融入游览线路,连接次要车行道和主要人行道,实现内部交通有效循环。(4)构建景区慢行系统连接各功能区和景区节点,三级道路主要以骑行绿道和观光车连接场地内功能组团,畅通游览线路。(5)场地内设置多种游览线路,根据生态观光和娱乐游憩分类串联游览路径,丰富景区内游客体验。

四、总结

统筹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进行系统治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8]。本文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的角度出发,由传统的“单要素”向“多要素”生态修复转变,在统筹考虑多种生态资源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动态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建设章古台生态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方案,针对区域内不同森林、沙地、湖泊、农田等资源进行分区保护和分类治理,实现整体区域环境保护的综合治理。此外,本研究在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同时,从章古台地区独有的的沙地景观入手,完善景区内的功能配套设施,强化区域内景观文化面貌塑造,整体区域规划在美化片区环境的同时提升景区吸引力,为章古台发展充分注入旅游资源优势。本文在生态资源一体化保护的背景下进行区域规划策略研究,为建设生态旅游景区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罗永清,李玉强.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我国北方沙地治理模式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10):1-5.

[3] 孙玉梅.黑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存在问题及对策[J]. 甘肃农业,2021(8):67-69.

[4] 唐万福,李敬岩,刘时静,等.彰武县湿地保护现状及开发利用建议[J]. 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4-244,246.

[5] 阜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阜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阜新日报.2016-02-19.

[6] 辛顺杰,连华,梁浩东,等. 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问题识别与修复策略 ——以甘南洮河流域为例[J]. 草业科学,2022(6):1256-1268.

[7] 袁青,霍锦葭,冷红.公园城市理念下小城镇公园绿地游憩与生态功能协调性研究——以长兴县为例[J]. 小城镇建设,2021(7):76-83.

[8] 张哲,郝海广,张强,等.新疆阿勒泰地区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1(5):93-98.

作者简介:

林墨飞,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

关雅文,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环境设计)。

连艺霏,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
刘璐规划设计作品
刘璐规划设计作品
规划设计作品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研究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规划设计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