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项目式学习开展策略

2024-04-02周歆虹

家长·中 2024年2期
关键词:素养探究农业

周歆虹

项目式学习强调整体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培养知识迁移及问题解决的能力,进而达到深度学习的样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模块明确指出:“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素养导向下的新型育人方式,强调将丰富的地理素材与鲜活的地理活动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做中学,获得并积累学习经验,关心并乐于探究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由此观之,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核心的项目式学习成为学生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具体指向,优化学生综合实操的过程。基于此,本文阐述了项目式学习的基本内涵,分析了新课标下初中地理项目式学习开展的价值,探索了新课标下初中地理项目式学习开展的策略,旨在优化课程方案,助力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实践探索。

一、项目式学习基本概述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建构性的教与学的方式。教师将学习任务项目化,引领学生围绕真实情境提出问题并展开研究,最终达成问题的解决。这一学习方式充分彰显了“学生本位”原则,学生将在具体的活动中通过分析讨论、探索创新、实践体验、成果交流、活动评价等环节,掌握分析、内化、建构知识,形成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素养。综合分析项目式学习的内涵可以确定,项目式学习有以下特点:

首先,实践性。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展开实践探索,完成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与总结等。在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将进一步厘清知识的内核与本质,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分析中,确保自身的地理素养得到稳步提升,构建更为完整的认知体系。

其次,综合性。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基于真实的问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来建立一个认知网络,形成整体认知建构。学生能够在多元技能的引领与统领下,实现综合探索项目任务、解决并建构丰富认知的学习目的。

最后,真实性。项目式学习强调学习内容与现实世界相互关联,项目有真实的背景,或者采用真实世界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或标准,或者让学生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强调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学习并建立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整体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素养。

二、新课标下初中地理项目式学习开展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能力进阶

与传统的教学策略相比,项目式学习活动更为突出的特点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将不再直接讲解地理概念,而是注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主动获取,使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深入理解并摸索相关知识点,使知识、能力及素养呈螺旋上升的状态。整个课程教学活动更加强调“做中学”知行合一思想,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参与到知识生成的整个过程,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弥补差距,创新思考,实现对各项知识的整体建构,借此培养知识迁移、问题解决能力。由此,学生的学习能力便能逐渐进阶,获得更为愉悦的课程学习体验。

(二)有利于实现统整教学

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开展紧扣所教学的内容,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炼一个独特的项目主题,学生则围绕这一主题完成一系列实践探究,经历完整的知识学习、理解、内化、反思、質疑思辨及创新再理解等过程。在项目式活动中,学生能够对项目产生不同的看法,自主表达问题的解法,生成新的思考,而后继续回顾所学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具有统整性,能够支撑学生以更为全面的视角整合所学知识点,甚至能够聚焦这一知识点,统筹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有效解决项目任务。这样的课程教学活动有着更强的整合性特色,能对学生起到支撑与带领作用,让整个课程教学凸显整合性与真实性,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三)有利于发展核心素养

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开展更加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首先,教师根据所教学的内容,提炼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具体案例,让学生完成相关联的项目探究,使项目主题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发展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其次,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项目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及判断,罗列并总结相关的知识内容,迁移并内化所学知识点,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最后,在项目式的实践探究中,学生将进行课内、课外的综合探索,能够持续深化区域认知,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地理实践能力。以此为基础开展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整个教学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共同助力学生综合品质的发展,使其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少年。

三、新课标下初中地理项目式学习开展策略探寻

解析课程教学内容,提炼项目式学习主题

项目主题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项目主题的合理性影响着项目实施的效果,因此在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项目式学习主题的提炼,既要关注课程内容的整体要求,也要关注课程教学重难点,多维解读课本教材,以此提炼更契合教学内容的项目式学习主题,指导后续项目式探究。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课本教材为例,在教学“农业”时,教师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应“农业”的要求:学生能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根据课标不难发现,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站在区域空间的视角看待地理问题和地理过程。教材内容的核心知识点有四个,分别为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大部分学生对传统农业的认知是间接的,实践经验很少,所以本节课可以引导学生从关注传统农业着手,思考并探究怎样通过因地制宜和科学技术来解决传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而为家乡的农业创新发展出谋划策。因此,教师可以基于课本教材分析,提炼项目式学习主题为“本地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基于这一主题,构建项目内容与本地实际情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产生熟悉感,根据教材内容主动完成对本地农业发展情况的综合探索。

(一)创设真实教学情境,设计项目式学习目标

在实施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目标是起点及归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导向作用。提炼了项目式学习主题之后,教师就要根据对课本教材的分析,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精准设计项目式学习目标。并且,基于教学目标,精准创设与项目主题相关联的教学情境,以情境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与积极性,促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状态,进入项目式学习活动,以此进行自主探究和多元实操。

聚焦“本地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这一项目式学习主题,教师可以设计项目式学习目标,具体如下:

首先,人地协调观:能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能通过资料认知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综合思维: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归纳影响农业分布的自然因素及人文因素,能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

再次,区域认知:能根据地图说出中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同时针对本地区农业发展情况,简要概述因地制宜发展的具体对策。

最后,地理实践力:能通过项目探究,分析本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学知识点,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及科技强农等两个角度出发探究解决本地农业发展问题的法案,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及素养。

如上,教师根据所教学的内容,精准设计了与学科核心素养息息相关的项目式学习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发了学生对项目主题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完成为期一周的实践调查,分析本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也可以自行搜索相关的资料,将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情况及相关的数据整合成微课视频,集中展示本地主要的农业发展类型及农业发展情况,创设直观化教学情境。学生从视频中可以了解本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激发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致力于问题的解决。

(二)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布局项目式学习任务

在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遵循主体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探究活动。项目式学习具有系统性特征,所以学生的探究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教师要让各小组成员合作交流、有效互动,共同完成项目任务。教师需要起到指导、启发作用,支撑学生逐层深入地完成项目探究,以此展现高效实践操作的过程。

聚焦“本地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这一项目式学习主题,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内容,合理布局项目式学习任务,支撑学生完成高质高效地实践探索。对此,教师可以设計以下项目任务:

项目一:农业知识初认知

活动1: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讨论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的定义,并阐述它们各自的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

活动2:教师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资料探索我国农业分布特点。比如,学生在“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图”中找到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明确西部主要是畜牧业,东部主要是种植业、林业及渔业。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分别探究“西部的农业类型”“东部的农业类型”,然后各小组陈述自己的探究报告。

项目二:本地农业发展现状

教师指导各项目组依据课前探究结果或教师呈现的视频资料,总结概述本地区农业发现的情况。比如,位于川南地区的学生,在现状探究中,先要明晰本地区的农业类型、农作物特点,再分析本地在发展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各项目组经过分析、讨论与交流,明确本地区的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耕地为水田,粮食作物为水稻,油料作物为油菜,糖类作物为甘蔗,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或三熟。在分析现状时,项目组聚焦川南地区独有的丘陵、盆地等地形,分析本地农业发展现状:土壤贫瘠,水土易流失,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项目三:科学发展本地农业

在指导各项目分析调研本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之后,教师可以让各项目组结合教材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科技兴农”等知识,根据农业发展现状提出可行性解决对策。项目组经过调研,指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策略,具体如下:

从因时制宜的角度分析,项目组依据丘陵、盆地特征,指出可以开展“禽—果—田”生态农业模式。山上平坦地区建养殖场,养鸡、鸭等小型生物,它们可以自由穿梭于陡坡的果园,实现种饲结合。丘陵下面的盆地可以种植水稻,形成循环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

从科技兴农的角度分析,项目组指出种植最新研发的水稻种、耐酸性的果树,引入自动灌溉装置,使丘陵盆地种植呈一体化发展趋势。

(三)立体反馈教学过程,实施项目式学习评价

在展开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对项目过程的科学反馈,要以评价调节并反馈整个项目式教学过程,推进课程教学活动的优化及完善,充分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价值与作用。

聚焦“本地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这一项目式学习主题,教师可以根据整个项目式教学的过程,实现综合、全面地评价。一方面,教师应聚焦项目式教学目标,精准设计项目式评价标准。比如,教师依据这一主题设计聚焦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在设计评价标准时,也应聚焦这一核心素养目标,分别设计四大评价标准,综合评估学生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使教学评价着眼于全局,能从统筹整合的角度评价学生在项目式学习活动中的具体发展情况。

另一方面,教师应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针对学生完成项目实践探究的过程,要鼓励各项目组成员进行自我评价及互相评价,全方面分析自身在三个项目中的学习情况及小组成员的具体表现。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各项目组生成的成果及报道的内容,指导组与组之间进行结果性评价,实现多元主体、全过程、立体化地评价与反馈,准确把握学生的进步点,为后续教学环节的调整提供基本参考及依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应重视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达成知与行的协调统一。教师要深刻理解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概念,明确初中地理实施项目式学习在促进能力进阶、实现统整教学、发展核心素养方面的价值,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视角解析课程教学内容,提炼项目式学习主题、创设真实教学情境,设计项目式学习目标、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布局项目式学习任务、立体反馈教学过程,以此给予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指导,推进其综合性发展。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协同创新专项课题“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xczx23-45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素养探究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