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的实践

2024-04-02孙尚军

家长·中 2024年2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劳动科学

孙尚军

小学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提供劳动教育机会、丰富劳动教育实践、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等方面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策略,其中包括拓展实践机会、组织科学实验、利用工具结合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开展科技竞赛等策略。通过这些实践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实际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掀起了改革热潮,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之一,更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在传统的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然而,单一的理论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此同时,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也逐渐受到关注。因此,推动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旨在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本文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实践,以期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小学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的意义

(一)提供劳动教育机会,形成劳动观念

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是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推动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劳动机会,从而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兴趣和热情。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各种形式的劳动,而这些劳动与科学知识密切相关。小学科学教学可以通过实际的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例如,通过参与种植、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学生可以体验到劳动的成果和劳动的过程是如何相互关联的。这样的劳动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认识到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提供劳动教育机会,学生还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劳动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桥梁,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在科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这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使学生对科学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二)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在教学中强化德育引导。通过科学实践和劳动活动,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分享社会劳动者的奉献精神,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如此,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在实际的劳动实践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具备合作与沟通的技能。这些素质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全面发展。

二、劳动教育与小学科学课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提供实践机会,深化劳动认知

尽管一些科学教师积极创新课堂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一些趣味性元素,营造了相对愉悦的学习氛围,但知识教学仍然拘泥于视频和图片形式,学生无法亲自参与实践活动,这也是导致目前许多学生无法充分了解劳动整体过程的一大重要原因。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劳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展现劳动教育的价值,教师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劳动素养。以植物生长知识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农场中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观察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植物的理解,教师可寻求和农民合作,让农民为學生介绍植物种植的方法和技巧、种类各异的土地分别适合种植哪种类型的植物、检测土地成分的方法等。在参与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在观察中不自觉间掌握一些劳动知识,同时还能够形成劳动意识,这对科学课程教学的有序开展无疑是非常有利的。知识的根源是生活,科学知识也不例外。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科学元素,高水平地完成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力。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旧有印象,教师方面应通过多种灵活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立足学生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如此一来,才能帮助学生在强化科学知识点理解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以食物营养有关知识的教学为例,教师方面可以为学生提前准备好电饭煲,并指导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自主完成米饭的制作活动。在没有进行实践操作之前,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制作米饭不需要什么技巧,只要加米开锅即可完成。但通过实际操作,他们发现高水平地完成米饭的制作,不仅需要科学控制水和米的比例,同时也需严格地依据有关步骤进行操作。在学生完成米饭的制作活动之后,老师可以借机引导学生学习与大米营养价值有关的科学知识,并让学生在课后观察父母制作米饭的过程。这一系统性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一些实用的生活技能,还能够了解一些与劳动有关的知识,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才能真正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二)开展科学实验,培养劳动习惯

科学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方面,科学实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细致研究不难发现,很多科学原理和劳动教育的内容都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从这一维度上讲,推动劳动教育和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融合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

以“发霉与防霉”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食物上霉斑的不同之处了解发霉的条件以及防止发霉的方法。为推动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和劳动教育活动的充分融合,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科学实验活动教学。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发霉物体的图片,并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分析物体的差异。其次,让学生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实验器材对霉菌切片进行观察,并让他们讲一讲肉眼观察和利用工具观察的不同之处,教师可以提出“什么样的条件下馒头更容易发霉?”这一实验问题,并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做出假设。最后,让学生分别将干馒头和湿馒头放在实验操作台和冰箱中进行逐日观察,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实验结论。在开展家庭作业的布置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找出那些容易发霉的物品,并通过科学的方法防止这些物品发霉。例如,将水果放入冰箱储存、利用真空包装储存大米等。在这一实验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够在实践学习中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完成课后作业时,他们也可以形成利用科学方法防止物品发霉的良好习惯。

(三)利用工具,结合生活场景,学习劳动技能

为推动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使用工具进行实践学习。通过这一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了解劳动和科学的价值。

以“滑轮”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种滑轮的特点和用途。倘若教师只是依靠口头教育开展该课内容的教学,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阻碍。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特定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学习与滑轮相关的知识。例如,让学生思考食堂阿姨如何在没有电梯的情况下将午餐送至高楼层教室。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可以认识到滑轮在简化劳动过程中的作用。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食堂阿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可以涉及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并通过简易的实验验证这些方法的可行性。教师可以布置实践作业,如制作小型手摇晾衣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灵活使用机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劳动技能。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科学知识,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养成实用的劳动技能。这种结合工具和生活场景的教学策略有助于使科学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他们对科学和劳动的兴趣与理解。

(四)丰富劳动体验,增强劳动感悟

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活动并领悟劳动的乐趣,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环境和氛围尤为关键。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兴趣特点之后,组织学生参与形式丰富的劳动活动。学生是否产生好奇心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实际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校园中挑选一片区域划定为学生的专属劳动区域,让学生在劳动区域中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植物种植。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同的是,亲身实践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植物生长”有关知识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喜好自由挑选植物种子进行种植。在完成种植活动之后,学生需要将种植的地点和时间精准记录下来并精心呵护植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病虫害,此时教师可以借机组织学生学习一些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同时还能够形成一定的责任意识。

(五)创新形式,推动科技竞赛,提升劳动素养

在推动小学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当中。只有学生保持高昂的热情投身知识的学习,小学科学教学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才能达到最优的融合效果。竞赛活动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竞赛活动促进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科学竞赛活动,以燃起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使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

教师可以在校内组织开展以“我最会发明”为主题的校内科技竞赛活动,让参与竞赛活动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科技发明”。例如,学生可以在竞赛活动中自主制作电动小赛车、雨量器、保温盒等。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种类型的竞赛活动一方面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不自觉间理解“劳动创造机会、劳动创造成功”的原理。在竞赛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参赛学生和其他学生分享一些自己在参与竞赛活动时的感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校方面则可以为在竞赛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奖品和奖状,以鼓励学生进行发明创造。除此之外,学校方面也可以让那些在竞赛活动中获奖的同学利用校园广播时间分享自身的劳动经验,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调动起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这种类型的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体力、智力的发展提供有益帮助,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通过科技竞赛,训练学生的创新力,为劳动教育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总而言之,为推动小学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教师方面应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唯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是一种有益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小学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發展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有机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科内涵的质量,还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教育者应当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小学生提供更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劳动科学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蜗牛看牙医
点击科学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科学大爆炸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热爱劳动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