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2024-04-02安丽杰
安丽杰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重要的成长阶段,其思维认知和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事物、现象的理解存在一定片面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叛逆和抗拒等情绪。教师需要认识到初中生成长的特殊性,科学规划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日常生活与学习问题,促进综合素养与学习能力的提升。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主要内容是对人类的美德品质进行系统性探究。为此,教师应当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转变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加强对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给予学生积极的力量,使其能创造和传递快乐,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奠定基础。
一、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一)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其理论知识涉及的范围较广,不仅对人们消极的心理状态、心理障碍和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进行研究,还综合分析了人们性格品质中的优点,强调挖掘和凸显人性中的真善美。纵观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积极心理学的融入能使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关爱,建立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追求,学会运用正确的途径创造良好的生活方式。
因此,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能辅助教师全面分析学生复杂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逐步建构与初中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在逆境中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提升情绪和行为控制能力,避免被周围事物影响心情,有效减轻学习的压力。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乐观态度
初中在整个教育阶段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成长方向、性格特征与行为规范等。在当前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交往形式不断创新,学生面临的社交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不仅需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还需积极适应社会环境,在多重压力下,学生普遍开始出现消极的心理状态。
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准确分析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给予其更多正确的心理暗示和引导,使其全面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照顾,从而转变自身面对困难的态度,塑造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同时,教师还会引入积极心理学中正面的教育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判断不同场景下人物的行为表现,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自信心,提升情感认知,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二、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策略
(一)营造学习氛围,发挥环境影响作用
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环境都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能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会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是提升其精神品质和锻炼素质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学习氛围对教育效果的影响作用,协调各项外部环境因素,打造融洽和谐的班級成长空间,避免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干扰。
首先,教师应做好班级走廊设计,依据走廊空间区域的特征设置班级风采、规范展示和星光闪耀等几个板块。其中,需将班级风采用于展示班集体获得的各项荣誉,或粘贴学生的优秀作文、书法作品或手工创作等,将优秀学生的成长故事展示在星光闪耀区域内,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其次,教师需要做好教室空间的装扮与设计,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保持桌面整洁,定期整理班级阅读角区域的图书。并且,教师还应利用好教室后面的宣传黑板,以积极向上的主题为中心设计板报内容,利用丰富的色彩和形象的画面,给予学生正向的心理暗示,创建整洁和舒适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还需监督值日生清扫班级卫生,避免遗留死角滋生细菌,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并在窗台或书架等位置摆放绿植,发挥其净化环境的作用。
最后,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教师或学校管理层积极沟通,主动配合学校落实各项活动。其他教师或学生一同开辟种植区,使学生能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乐趣,缓解学习压力与紧张情绪,有效发挥环境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二)树立教师榜样,形成正向情绪状态
通过分析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行为模式可以发现,其对成人具有较强的依赖感和模仿能力,会模仿教师或家长的部分行为。因此,在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全面把握初中生这一行为特征,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和语言表达,在班级中树立正向的教师榜样,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和调整行为举止,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首先,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保持积极的良好的情绪态度。如,在讲解“如何创造和谐人生”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大自然不同季节的风景图片,对比展示花园中花朵绽放和荒凉衰败的图片,引导学生表达对几组风景图的感受,借此引出心理和情绪状态也分为不同种类的知识。教师还应引入不良心理问题导致的后果,用激昂的语言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并适时分享自身的真实经历,使学生能始终集中注意力。
其次,为发挥榜样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挫折,使学生明确教师并未以消极的状态回避问题,确保学生能受到教师正向情绪的鼓舞,以同样的态度和情绪应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
最后,对于学校来说,应定期选拔优秀教师,综合考量教师的专业能力、道德品质和性格心理等多项因素,积极开展教师榜样宣传教育工作;合理利用校园内的广播站、宣传栏或公告栏等,组织优秀教师分享教育经验;定期开展集体备课与教学总结活动,为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成长路径,使其能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的良好品质。
(三)重视心理辅导,坚持因材施教理念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在学科教育中引入新思想是教育改革工作发展的主要趋势,能有效丰富教育内容与创新教学形式。因此,在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转变自身教育理念,从多维度思考心理辅导的科学方式,加强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研究。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合理规划心理健康教学:
首先,深入理解心理学的意义、内涵和实施路径。在阶段性教育和辅导工作中,教师应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手机等智能设备,利用百度等搜索软件查找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入心理辅导的真实案例,以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精神内核与本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其次,做好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邀请更多专家学者利用班会时间,讲解当前阶段初中生面临的压力问题,指导其正确疏导自身情绪,这也能帮助教师积累更多教育辅导经验。另外,学校也可以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主要教会学生如何乐观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与学生针对幸福感、性格优势和乐观希望等心理特征展开沟通探讨,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身想法的机会;鼓励教师将在培训活动中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帮助学生学会享受和热爱学习与生活。
最后,积极更新自身教育观念,全面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在性格与行为方面的个体差异,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与长处,将积极心理学知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环节中。
(四)依据学生特点,组织心理教育活动
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影响,一提到心理辅导,学生普遍会感到枯燥和无聊,导致其参与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较低,很少有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中。为此,在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全面分析初中生的性格特征与心理发育状况,立足其特点组织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参与到社会实践与人际交往中,学会如何科学管理和调节自身情绪,树立积极的思想态度。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组织以“愤怒的小鸟”为主题的情绪管理教育活动,先要求学生依据自身知识经验绘制出愤怒的小鸟的画像,鼓励其将最近一次生气的场景借助小鸟形象展示出来,并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应如何正确调节愤怒的情绪,组织讨论交流活动,如绘制与情绪管理方法相关的海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与构思,让其自行制定管理情绪和约束行为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绪主题的话剧表演,主要内容为“教师催交作业,引发学生不满情绪”,由一名学生扮演调解人员及时处理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解题困难的问题,有效控制其情绪爆发,以便在及时交作业方面达成共识。另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与人相处、网络依赖等问题展开宣传教育,依据班内学生出现此类问题的情况,灵活地调整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增强学生应对挫折、冲突与情绪问题的能力,并在各个环节中提供针对性指导,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注重家校合作,及时沟通,传递教育信息
除学校这一学习空间外,家庭也是学生长时间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产生不良情绪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区域。家长是对学生实施教育指导和提供生活帮助的主要角色,是与学生产生矛盾问题的重要主体,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在經历由形象化思维向理性化、逻辑化思维的转变,其自尊心和独立意识开始发展,更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如果教师和家长仍然采用传统方法应对学生的心理变化,会导致其产生逆反情绪。因此,在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时与家长沟通,指导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与拓展。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教师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对家长进行指导,总结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教会家长应避免使用哪些语言或教育方式,纠正家长不妥的教育习惯,使其能遵循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其次,深入解读积极心理学中的教育理念,利用线上交流平台与家长沟通,丰富家长的教育知识储备,使其能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准确判断,逐步探索出符合孩子的心理辅导方案。同时,由于家长在接受能力和教育时间方面的差异,教师应抓准时机与其建立沟通,向其展示真实的心理教育案例,引导其着重关注孩子的进步与优势,从增强学生自信心入手解决其心理问题;组织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体验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学生更多的表现和变化,使家长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创建和谐、轻松的家庭生活环境。
(六)利用网络教育,深入学生生活
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成为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工具,而且应用信息技术成为创新教育教学形式的主要方式。因此,在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网络途径的教育作用,积极建设线上学习平台,利用多渠道为学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使其学会辨别网络世界中的不同信息,增强主动学习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构建以积极心理为基础的心理防线,深入现实生活,能规避不良信息。
首先,教师应积极建设或利用网络教育渠道,开发以班级为单位的微博、公众号等不同形式的自媒体平台账号,邀请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全面总结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自主制作与心理教育相关的推文或视频,将其发送在班级平台账号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线上渠道反馈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疑惑问题,便于学生主动向教师倾诉烦恼或难题,由教师依据专业判断向学生提出建议或指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为切实提高网络平台的使用效率,教师需向学生演示不同功能的使用方法,建立班级沟通与个人反馈两种渠道,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隐私权,提高其对教师的信赖度,为渗透积极心理学知识提供更多途径。
最后,教师需科学总结初中生网络生活的特点,积极传递感恩、尊重等心理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推送教育视频,使学生能对网络学习产生新的感受,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度,逐步树立关爱他人等良好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通过不同主题活动来科学预防与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学习与生活中的挑战。为此,教师应深入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内涵与意义,组织多种形式的互动实践活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高质量、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