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路径探析

2024-04-02张汝王通郑方园

公关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志愿服务大学生

张汝?王通?郑方园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与“五育并举”育人模式具有一定的耦合性,更是高校落实“五育并举”育人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通过创新志愿服务、提升支持力度、开展协同育人的途径,为顺利开展“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育并举;大学生;志愿服务

引言

2019年,《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手段和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青年人要“自觉担当重任,深入基层一线,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绽放异彩。”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深入基层一线的重要契机,对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五育并举”的耦合性

“五育并举”是对学生开展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五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谈到:“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理论学习时间之余开展志愿服务实践,参与到社会公益服务中,能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德育

在“五育并举”的过程中,“德”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其他各项育人的工作都以德为中心开展。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志愿者服务工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开拓了课堂之外的新场域。志愿精神包含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在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这些精神内涵可以得到发挥并被深刻的领悟,促进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和道德品质的升华。同时,在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传播,对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悟,会成为学生道德成长中的重要认知基石。

(二)智育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有一定的要求,高校课堂对学生“智”的培养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提供了智力和智慧支持。进入新时代,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加便捷,但是能不能将这些知识转换成行为,甚至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就是一个难题。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不缺乏知识,但是智慧不足。不断的实践,是实现知识转换成智慧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的实践,不仅在实践中检验了大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更提供了知识转换成智慧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提升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体育

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难度越高的服务内容对体魄和身体素质的要求也相应的越高。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时间长、任务重、项目多等综合能力要求强的服务项目,大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格才能高效完成,这对大学生身体素质不仅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锻炼,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四)美育

“美”是“五育”中丰富精神、纯洁道德的重要源泉。教育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美育,课堂教学中所展现的学科之美以及美育理论还不足以完成“三全育人”中所要求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还需要拓展课堂之外的“美育”。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感受人际交往的礼仪之美,乐善好施的品格之美等都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目标中的应有之义。通过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和传播美,这些外在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自觉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加充实、情感得到升华,会逐步内化为学生自我修养的成长,进而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全方面提升。

(五)劳育

劳动育人已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高校志愿者服务工作为劳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马克思说:“人是唯一能够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的动物状态的动物——他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导下,高校不断探索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等多种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坚持身体力行,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服务他人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查找不足,激发学生学习反思[1]。

二、“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困境及溯因

(一)创新性不足,与志愿服务需求不匹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新媒体得到快速发展,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却一直没有太大变化,无法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首先,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来看较为局限,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社会建设、政策法规宣传、爱老敬老活动等,志愿服务内容的局限性难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特长,加之活动的时间多为重大节日、周末和寒暑假,活动的时间较为集中,导致志愿服务和服务需求无法实现时间上的匹配;其次,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来看,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还是线下的活动,但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志愿服务的需求也出現从线下转到了线上的变化,虽然目前志愿活动的效果通过新媒体得到了有效的宣传,也有小部分的志愿服务开始拓展线上志愿服务,但是力度还不够且形式单一,效果还不明显。

(二)培训不到位,服务活动效果参差不齐

培训是志愿者服务工作顺利高质量开展的有效保障,目前,志愿者指导教师及志愿者的培训都有所欠缺。一方面,志愿服务前缺乏相应培训,导致大学生在志愿者服务中存在很多服务不规范的现象。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都乐于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存在个人价值难以发挥、服务活动规范性欠佳等问题。高校在开展志愿服务中,因活动内容的差异性,对学生的素质与要求也存在差异,但是学生在开展活动前都缺乏相应的培训,导致服务效果不能得到最优化。另一方面,缺乏专职的教师队伍专门开展对于志愿服务学生的岗前培训及志愿服务管理。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参差不齐,究其根本原因是高校志愿者活动在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支持相对较少,难以形成规范性、规模性、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志愿服务者服务的效果随机性较强,如果遇到自己擅长的内容,或者接收服务者遇到的是自身综合素质较强的志愿服务者就会有较高评价,反之,则会有较低的评价,而这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也是会产生一定的挫折性[2]。

(三)保障机制不健全,志愿服务缺乏保障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开展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很少得到有效的保障措施。第一,从志愿者自身来看,生命健康保障支持不足。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时候,很多是没有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这就给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带来了很大的风险。第二,从高校的组织管理方面来看,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大,导致很多好的志愿者服务项目开展难度大,“五育并举”的志愿服务育人效果难以显现。此外,高校的奖励机制方面过于简单,大多采取加学分的形式,导致学生对服务的认识存在偏差,存在志愿服务认识不足,服务意识差,服务敷衍等问题。第三,从社会方面来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法律保障不足。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志愿者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因志愿服务法律保障不足,志愿者合法权利难以得到保障。

三、“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路径

(一)技术赋能,创新志愿服务

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数据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也应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发挥大学生对新事物的灵敏捕捉和快速掌握的特点,将融媒体技术运用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各个方面。一是利用融媒体技术创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3]。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志愿服务应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势在必行。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和优势,借助时代的利好,科学融入志愿者服务工作中,通过“两微一端”、校园平台、志愿者服务APP、公众号、抖音等融媒体形式对志愿者活动的开展进行宣传,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内容进行丰富,弥补线上志愿者活动的空白的不足。充分发挥融媒体技术的优越性,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互联网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中的价值;二是通过新科技的运用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管理效率。在互联网时代,志愿者活动的开展需要转换新的思维方式,不断将新科技新技术嵌入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各个环节,如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的发布、活动的考勤、宣传、志愿者服务时长的记录等。这样不仅能高效的将各时间段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汇总在一起,有效的安排活动的开展,更能实现志愿者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高效性,让大学生志愿者和被服务对象双获益,推动公益事业的长远发展[4]。

(二)全方位支持,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效果

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支持,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效果。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效果的有效保障。志愿者服务对指导教师的素质提升对落实志愿服务育人,将“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融入志愿者服务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普遍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大多学生是为完成任务,对服务的目标等相关内容上也存在不熟悉、安全意识不高等问题,指导教师在志愿者服务前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授课式培训,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活动目标的认识,有利于增强服务活动的规范性、专业性和针对性,激活学生的服务热情,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有更强的获得感。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资金支持。基于“五育并举”背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在落实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面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例如统一的服装、防晒帽、服务道具、宣传材料等,既是提升服务意识的、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同时也是顺利开展志愿服务、培训等活动的有力保障[5]。

(三)协同育人,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制

志愿服务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高校开展“五育并举”育人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顺利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需要发挥各方面协同育人的功能,让学生能在校园环境之外有一个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逐步融入社会的契合点。具体看来:第一,高校应加大支持力度,完善管理机制。高校应从经费、师资队伍建设、培训、保险购买等方面加大对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支持,例如设立专门的志愿者服务项目资金,成立教师培训团队等。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将志愿者服务精神融入思政等课程中,设置志愿者服务培训选修课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此外,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通过专项资金,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鼓励或树立典范开展表彰活动,让学生明确鼓励学生向先进学习,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价值观。第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保障。首先,各社区整合服务资源,联合高校开展志愿服务,为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提供更多平台和支持;其次,为大学生提供畅通的法律援助。大学生涉世不深,遇到权利受损的情况难以处理,因此,律师事务所与高校应加强合作,一方面,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法治教育讲座,提高法律素养。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的法律问题,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良好的环境[6] 。

结语

“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愈发显示出其重要性,时代的发展对教育和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發挥时代“红利”积极作用,将新技术运用到志愿活动的各个细节中,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注重大学生志愿活动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身的价值,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本文系2022年“攀登计划”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五育并举”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研究——以广东省18所一流高职院校为例》(项目编号:pdjh2022b079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10.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19(05):4-8.

[3] 王和,艾美伶.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现状及路径优化:以华东师范大学疫情防控期间志愿服务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10):4-6.

[4]裴蓉.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4):69-70+73.

[5]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调研团队.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共青团,2023(04):19-21.

[6] 杨小柳,康遍霞,何金鹏.培养青年志愿服务社会责任意识的机制研究——以广东D大学为例[J].广东青年研究,2021,35(1):99-105.

(作者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志愿服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大学生之歌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