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提亚雕塑在初中心理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2024-04-02黄俊叶思思

教育家 2024年2期
关键词:讲述者萨提亚扮演者

黄俊 叶思思

美国心理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被誉为“家庭治疗之母”,薩提亚雕塑是“萨提亚模式”中常用的一项技术,即通过非言语方式展现家庭成员间的互动,进而缓和或解决家庭矛盾。如今,萨提亚模式已广泛应用于家庭治疗、个体心理咨询、团体辅导、课堂教学等领域。初中生处于心理巨变期,提高他们对情绪及自身受情绪影响的觉察力颇具教育意义。笔者尝试将萨提亚雕塑原理应用于中学心理健康课堂,帮助学生认识到情绪无好坏,使其学会主动接纳情绪并积极进行调整。

暖身导入。首先,播放“笑能够传染”视频。教师让一半学生保持矜持,不外露情绪;另一半学生自在随性,自由表达情绪。结束后,询问两类学生之前的要求对他们产生了什么影响,引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的主题。他们由此了解,人们在学习、生活中会体验各种情绪,不同态度之下会有不同的情绪体验。

主体活动——我的情绪信使。活动一:我的生命故事。教师让学生写出人生中印象深刻的故事,并选择其中富含丰富情绪的文章,征得该生同意后,邀请其进行分享。教师提问:这件事中你受到了哪些触动、感受到了什么情绪?而后,选择若干学生扮演故事角色,其他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讲述者和扮演者共同演绎的故事。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自由地表达情绪,教师及时进行板书。

活动二:情绪雕塑。在讲述者体验情绪、感受情绪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其用彩色布匹展示不同情绪,披于扮演者身上,最后定格情绪雕塑(讲述者立于几名情绪扮演者之间)。而后,教师引导讲述者感知自身对情绪的态度(讲述者与情绪雕塑之间的距离,能更好地帮助他感知自己对于情绪的态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保持中立。

活动三:情绪信使。根据学生感受到的情绪,以及讲述者所摆放的情绪雕塑,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情绪包含的信息及意义,并请学生进行分享。随后,教师请情绪扮演者朗读信件,并提供心理学视角。例如,恐惧使人能迅速应对危险,保护自身安全;适度的嫉妒能帮助人们明确差距,促进自我提升;适当的焦虑能提醒人们未雨绸缪,重视特定事项;表达愤怒有助于体现个人底线、维护自身权益,有时甚至能激发斗志,增强实现目标的动力。

活动四:重塑雕塑。教师邀请讲述者重新塑造情绪雕塑,询问其调整的原因,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讲述者接纳各种情绪。同时,让情绪扮演者与讲述者对话,分享彼此的感受,如“你有什么话要和主人说”。最后每个情绪扮演者对讲述者道谢:“谢谢你看见我。”

交流与分享。请学生根据一周的情绪状态,给情绪任务单上的自己“上色”。而后整理课程收获,主要包括三部分:我和我常有的情绪间有什么关系,TA带来了什么信息,“看见”它们有什么意义。

拓展与延伸。教师基于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每一种情绪都值得被看见。学生们在本节课上体验了各种情绪,也感知到了自己对情绪的不同态度。而生命历程中,人们会体验各种丰富的情绪,应尽可能整理情绪并“看见”它们背后的信息。

评价与反馈。课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质性访谈,得到的评价是:在情绪课堂中经历的萨提亚雕塑活动能使自己直观且具体地呈现情绪,更深刻地感知自身对情绪的态度,达到“重塑”情绪态度的效果。在福建省2019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研讨活动中,观摩教师的评价是:在初中情绪心理课堂中应用萨提亚雕塑原理是一次创新和挑战,学生能够通过距离感知自身对情绪的态度,并学会接纳所有情绪。面对处在青春期且具有自我探索意愿的学生,这是值得广大教师尝试的一种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讲述者萨提亚扮演者
全屋智能
上篇 庆国之盛世
讲述者
党建共建引领新时代的“讲述者”
萨提亚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文学人物分析
一例人际交往敏感的个案辅导报告
萨提亚“冰山”隐喻理论对生命化写作教学的启示
别了,R2-D2
如何成为NBA吉祥物的扮演者
渭南市博物馆:华夏文明的“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