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人文教育:不仅任重道远,而且迫在眉睫

2024-04-02陈定家

教育家 2024年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陈定家

前不久,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发表言论称:“所有的文科专业都是服务业,总结起来一个字就是‘舔。”此言一出,熱议如沸。有人认为,这种“重理轻文”的言论背后,隐含着一套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价值观,这种观念的底层逻辑是理工科专业与金钱和权力直接相关,而相应的财富与名望则是人生成功的标志。如此评价张雪峰的言论是否恰切还有待商榷,但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指导下,教育的功利性日益凸显,人文性日渐缺失,却成了不争的事实。在人文主义精神屡遭碾压的背景下,有关“人文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已凸显为事关国家前途与命运的紧要问题。

教育应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体现。因此,理想社会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毛泽东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原则,认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继承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之江新语》中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

不难看出,人的发展问题和人的评价标准,既是一个历史和时代命题,也是事关教育手段与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的人”“能动的人”“全面的人”等概念,并多次强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

当今社会出现人生目标渐被功利目的僭越的倾向,不少人要么在物欲横流的圈子里内卷,要么在精神追求领域躺平,长此以往,整个社会有可能蜕变为巴尔扎克所说的“金钱开动的机器”,我们很可能不知不觉地沦为“物化”的、“单向度”的人。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人有多少钱,他就值多少钱;如果他一文不名,他就一文不值。这种以“金钱确定人的价值”正是物化社会、践踏人文精神的悲哀。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社会对人文教育明显缺乏应有的关注。很多学校和家庭执迷于功利性教育,在不少家长和老师眼里只有考试成绩和各种证书,孩子的人格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似乎可有可无。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扼杀孩子的探索兴趣和学习热情,也将限制他们未来人生的认知境界和创新潜质。有研究者指出,现在教育最可悲的是有知识、无文化,高学历、缺良知!

毋庸讳言,人文教育的确没有明确的功利性价值和实用性诉求,但人文教育却可以增强我们应对信息时代挑战的能力,而且能让我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更加从容地自由前行。人文教育的内涵在于注重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完善,注重培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和态度,践行做人之道,实现人格的健全和谐。人文教育通过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由此可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不矛盾,它们都是以人类创造的文化为基础创造新的文化。缺乏人文精神的科学不是真正的科学,背离科学精神的人文也必是虚假的人文。从本质上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相辅相成、彼此助益的文化共同体。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2023年年底,一个叫董宇辉的年轻人受到了网民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他的成功是人文教育的胜利,因为他对读书人的敬意以及对弱者的同情,为大众提供了共情价值;还有更多人认为董宇辉的努力与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正义和良知的胜利,让我们看到了纯洁、善良、公平、公正的价值观的胜利。在笔者看来,董宇辉的成长经历给很多孩子的人生“种下”了一颗读书有用的“种子”。他告诉人们,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靠学习、靠努力也一样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诚然,人们对就业前景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无可非议,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文教育的缺失将让时代和民族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人文精神的衰减,很可能导致青年一代善恶不分、美丑不辨,在大是大非面前,既无法独立思考,又缺乏辨识能力,只知道安享岁月静好,稍遇挫折就不知所措。如今,这样的时代巨婴似乎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在人文教育缺失的趋势尚可遏制之前,至少广大教育工作者有力挽狂澜的责任。我们相信,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可以使教育过度功利化的趋向得以矫正,可以使新时代莘莘学子生长出应有的能力,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踔厉奋发,行稳致远。

当今是一个科技昌明、文明昌盛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但是,信息过载也给我们带来了严重困扰。一方面,信息便捷造成技术依赖和思维钝化,容易使人困于“信息茧房”而自以为是;另一方面,巨量冗余的信息让人如同汪洋中迷航的孤舟不知所措,越来越多的人不知不觉地沦为技术的奴隶、赚钱的工具或游戏的网虫。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科技越发达、经济越繁荣,人们对文、史、哲、艺等方面的关注和思考就越重要。古人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教授技能,还要担负起培育审美素养、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的责任。

众所周知,人文教育强调平等友爱,鼓励尊重他人,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的和谐精神。张雪峰的观点明显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深远意义,更可怕的是,这种把教育简化为一种功利追求的心态在社会中有着一定的代表性。这也足以说明,加强人文教育不仅任重道远,而且迫在眉睫。说到底,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如果教育过于注重功利性目标,那么我们将会失去很多宝贵的东西,比如對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感,等等。张雪峰的观点提醒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和理解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并尝试去理解和吸收其中的有益之处。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有人文教育的新成就,也有科学教育的新挑战,更呼唤文理兼容的创造性新作为。无论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只有充分释放人的创新激情、创新活力、创新能力,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尽所能、各展其才、各得其所,从而为发展提供持久活力与内在动力,为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可能。

人文教育是雕琢灵魂的艺术

玉不琢,不成器。人文教育是雕琢灵魂的艺术。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说:“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好的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心智、毅力和志气的培养。学习过程中留下的思维习惯、自学能力,还有家庭中潜移默化的情商、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挫折的调节能力,这些才是支撑一个人长久发展的动力。

就教育的本质而言,开启心智,比分数、学历甚至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质是知识的传递,是审美的熏陶,是灵魂的唤醒。”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蔡元培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培养人对未来的希望。管子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当以树人为主,不能为了树谷、树木而忘记树人。如果说十年树木是园丁的艺术,那么百年树人就是教育的艺术。

作家刘震云说:“如果一个国家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图书馆和博物馆,那么这个国家就充满希望。”因为知识就是力量,教育创造未来。我们的社会应该为青少年儿童提供有益的成长环境。当然,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首先是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如在线课程、教育平台和学习App等互联网技术,为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提供了快捷便利的途径。

其次是人文教育的国际视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者应该鼓励受教育者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国际交流活动、学习外语、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等方式实现。

此外,家庭教育作为培养孩子道德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家人尤其是父母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引导,让青少年儿童了解人性和社会规则,形成健康的人格。

信息爆炸时代,青年一代面临着文化市场化、生存数字化的考验,人文精神为其提供了稳定的价值观念。向内自省时,他们拥有对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深入了解和理解。这种自省让人远离迷茫和不安,因为他们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向外探求时,他们超越了价值茫然,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物质诱惑和选择,知道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一旦找到人生的航向,找到照亮自己的那颗“北极星”,就不会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不能只有“学什么更好就业”“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类现实盘算。曾几何时,读书人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自己的精神标识与价值追求,这种精神标识与价值追求是读书人的灵魂和信仰,也是人文教育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动力。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人文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