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2024-04-02洪雅婷

公关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双元制借鉴比较

洪雅婷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将肩负更重的历史使命,通过对比和分析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提升中国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二战后,德国能够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很重要的原因是发展职业教育。文章阐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与我国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德国职业教育可借鉴的方面并提出自己见解。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比较;借鉴

引言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快速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我国有近9亿劳动者,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00多万人,仅占6%。职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和创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仅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把先进的技术设备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增強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目前,世界职业教育模式种类众多。德国职业教育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教育类型与办学模式、教育质量与评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中国可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补齐职业教育短板,通过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

一、中国和德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管理体制。1996年中国出台第一部《职业教育法》,到2022年已经过26次修订。新《职业教育法》立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几方面,其一,职业教育法强调德技并修,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要寓德于技、技能报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培养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其二,强调知行合一,引导学生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或者掌握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把生产链和教育链连结起来,着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1];其三,强调市场导向,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衡量职业教育发展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在于培养的学生就业情况是否乐观;其四,职业教育法强调类型特征,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并不是指教育层次,它应与普通教育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民族复兴需要知识创造型人才,也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2022年8月20日,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白皮书》就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作了强调,书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期,中国政府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研究、实践和探索,形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案。

德国是全球最早开展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德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环环相扣。12世纪时,德国就已经有“学徒式”教育,历经几百年的发展,政府也参与到职业教育发展中。德国比中国早近30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目前,德国的职业教育有9000多所,而中国职业院校仅近1300所,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是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德国《基本法》的规定:各州拥有包括教育在内的文化,各级各类学校属于州一级的国家设施,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由各州负责,按各州《州学校法》规定实施。即德国的职业教育学校是由省级政府管辖。校外企业形式的职业教育,由联邦政府负责,按《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各个邦、州镇教育上各有做法,对教育的管辖属于州的范畴。各州议会以立法和财政预算对职业学校教育发展进行指导和管控;州议会根据本州情况颁布补充条例和法规,由联邦政府实施规定和措施;州文化教育主管部门则通过命令和指示以及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对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设计,政府和各州也设立特定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等。

二、中国和德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德国政府利用国家财政资助职业教育发展。据统计,在德国,培养一名职业学校学生费用是培养一名普通学校学生费用的三倍。德国政府鼓励大中小企业开办职业学校,对开办职业教育的学校在税收上给予优惠,这样不仅减轻了政府的压力,也给企业充分的自主权,并有利于缓解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德国政府也成立了职业教育研究所,主要由联邦、州、工会和雇主四方代表组成,了解市场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拟定培训条例和教学计划,收集各类专家的意见,最后通过讨论等方式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等。从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出德国企业深入地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企业参与办学中,企业拥有现成的教学车间和设备,较大程度地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在德国,企业必须拥有培训员,培训员需通过资格考试,符合国家的要求,能够完成国家规定的培训内容。德国大企业里,设有教学车间和培训办公室。小企业则通过借用其他企业或者在职业培训学校对学生进行培训。

三、中国和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职业教育最早是技校教育,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学校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学生们半学期学习理论知识,半学期实习实践。到三年级的最后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到企业、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这样集中理论学习和集中实训,有助于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由于采用班级授课制,学生也较易于管理。德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单元制”和“双元制”两种体制。“单元制”如同师傅带徒弟,没经过职业学校学习而直接工作,容易造成理论知识匮乏,很难进行下一步深造。现今,德国基本上实行“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德国学生第一年主要理论知识,后两年主要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相连,每周只有1/3时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另外2/3时间在培训机构学习技术技能,进行实际操作训练[2]。学生在企业接受职业教育,不仅能直观地学习技术,更能激发他们学习自驱力和学习兴趣。学生加入企业中,直接与同事和领导一起共事,充分发挥自己的本领,若技术技能掌握好,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可直接留在企业工作。以制造飞机专业为例,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是两个部门分开管理的。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理论课程,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主管部门是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而实习操作是由培训机构或者企业负责的,主管部门是工商会,考试也是由工商会统一组织,实现考核与培训,运动员与裁判员分开进行,有利于促进公平,证书更具权威性。在德国,班级组成也是不固定的,一起理论学习的学生不一定一起在同一个企业实习。因为学习技能一般通过分组完成项目。可能是由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组成。同样,一个班级里的同学也可能被安排到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培训。并且,三天技能学习和两天理论学习穿插进行,学生可自由选择理论课和实践课时间。由于上课方式的灵活性和学生的不固定,教师只能通过采取学生问,教师辅导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另外,中国近两年开始推行思政课程教育,将思想政治课程融入每门学科中。以前,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程,通过教师讲授,把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在德国,各门课程都蕴含着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比如在上专业课时,要求学生要通过分工或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独立和团队协作意识。课后要求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社会志愿服务工作,也是德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德国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学生要养成关心社会现实问题、政治问题和民生习惯。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搭建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例如,让学生做了作品,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在学校拍卖,得到实质性的鼓励。在政治学习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政治实践,也可以与同学们讨论政治话题,同学们和老师合作可以向社区提供建设性意见。

四、启示

德国是世界上开展职业教育较好的国家,我们可以借鉴和采纳德国职业教育的许多做法和成功经验。中等职业学生通过考试,可以选择在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但高等职业教育如果只停留在专科层次,不能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要求,容易造成高级技术型人才匮乏。随着经济技术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到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将更加有利于向社会输送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第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由企业唱主角。政府要制定促进学校与企业零距离交流与合作的法规和机制。在设置专业和培养人才时,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设置的专业应与市场和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相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企业和社会的参与,教育部门与企业和社会的密切合作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例如,设置的专业应具体,而不是笼统涵盖了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专业。例如,汽车制造、电子技术、机械制造等多个专业,学生所学的内容能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相匹配。政府要对校企联合办学采取激励机制,对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保障,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视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形式。“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培训,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享有与大学毕业生同等的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

第二,我国是拥有着优秀传统美德,在传统美德教育上应该落实在实践中。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非常重要,例如劳动能力、沟通能力、办公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多数是企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德国,老师一般不会强迫学生,而是给学生一些建议,并要求学生应具有强烈的社会公德心,做任何事情应考虑到对别人或社会的影响。

第三,术业有专攻,应将老师放在合适的位置发挥其所长。职业教育中,有的老师擅长理论课,有的老师擅长实践课,有的老师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有丰富的企业实践能力。新时代的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做到終身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行业新发展动态,并确定自己擅长的教学方向。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让校内老师和校外老师联合培养学生,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聘请了解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并掌握龙头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到学校授课,能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以保证学生能学习到行业发展最紧缺和顶尖的技术。同时,校内外老师应经常进行交流,互相补短板,不断让自己不仅精通理论,而且能传授技能,教学与实习都可以教,打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传统教育模式,消除理论老师不会带实习、实习师傅讲不透理论的弊端。

第四,应注重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德国,学生在入学前需要面试,面试官不仅仅有教师,还有企业老板、行业协会成员等,对学生的专业感兴趣度进行调查和面试,只录取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若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或兴趣迷茫,老师会进行分析和指导,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德国人的教育理念是学生遇到了挫折或犯了错误,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不能自暴自弃。德国人认为年轻人如果失去了学校就等于失去了一切,老师是不能轻易开除学生。德国倡导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孩子是德国的未来,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鼓励孩子,教育好孩子。

结语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和创业。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每年承担着培养上千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今时代,各行各业发展迅速,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瞬息万变,需要一大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对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助推德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结构,职业教育的监管等环节中有许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要根据国情,结合当今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优势与短板,将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学实学细,为中国特色的职教之路谱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李俊,李东书.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比较分析——以中国、德国和英国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4):159-164.

[2]路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异质对比浅析[J].青海教育,2020(Z3):83+85.

(作者单位: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双元制借鉴比较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