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反馈困境及其纾解路径

2024-04-02徐菲

公关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徐菲

摘要:混合式教学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的关联性更强,实现专业课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而混合式教学成为高校课程思政多元化培育人才的新路径。而在现代信息技术颠覆性变革及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反馈作为影响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面临教学过程测评数据尚不完善、教学目标与改进方向发生混淆、教学技术的应用遭遇阻滞等现实困境。通过对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反馈困境的检视,建议以信息技术赋能反馈过程数据化,以描述性反馈内容助力教学内容个性化,以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释放课程思政强大的育人潜能,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相长的整体效应,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关键词: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反馈理论;反馈困境;纾解路径

引言

移动互联时代传播方式的持续革新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颠覆性变革正在改变单向注入式课程教学和终结性评价机制,使得高校课程思政不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场域。而克服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缺陷的混合式教学,一经提出便备受关注,被认为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1]。如何实现高校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的有机融合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趋向,而反馈理论为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反馈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及过程性教学改进,符合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的目标与需求。据此,从反馈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反馈的结果,探讨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反馈困境及其纾解路径,以期建构与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释放课程思政强大的育人潜能,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相长的整体效应,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一、反馈理论对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研究的适用分析

尽管反馈对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的指导效果已逐渐获得高校的重视,且教学设计团队正试图将反馈引入并运用到混合式教学全过程之中,但关于设计和建构教学反馈内容的方式方法,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理论依据。因而,借鉴学界获得权威认可的反馈理论,是探寻兼具科学性与实效性的反馈实践指南的重要环节。

(一)反馈理论的基本概念

反馈理论是控制论的核心概念,而控制论源于古希腊,原意为“掌舵术”,由哲学家柏拉图基于国家管理艺术视角提出[2]。在概念上首先需要完成对反馈的简要阐释。关于反馈的内涵,不同学者形成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反馈是控制系统把信息传输出后,又将信息作用结果返回到控制系统,并对控制系统的再输出产生影响[3]。为了说明反馈的组成要素和反馈目标,约翰·哈蒂基于反馈效能的实验数据及分析结果建构了反馈模型。该反馈模型强调一个有效的反馈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包括“学习目标是什么”“当前任务表现如何”“改进方向是什么”[4]。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了教学主体依据教学实际而给予反馈信息,即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学对象课程表现的相关评价、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相关线索。

(二)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20世纪90年代末,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已经成型,混合式教学由此诞生。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衔接,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5]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突出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重构了传统的教学架构、教学流程及教学形式等,呈现出教学过程可数据化、教学时空可灵活调整、教学资源可共享等优势。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起点和价值遵循是“三全育人”,以德为先。可见,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的价值诉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因其体现理念与价值、效率与效果、平台与技术、思路与方法等的融合,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的关联性更强,实现专业课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而成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多元化育人的新路径。

(三)反馈理论对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的适用性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是兼具可调节性和复杂性的动态系统,是由受教系统、施教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特殊复合体。其中,就教师而言,其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输出者,还能将教学效果即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加以分析后再输送给学生,以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就学生而言,其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反馈者,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介体,把自己所接收的一切情况向教师反馈,教师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把新产生的信息再次输送到调节系统中以促使新的信息循环。因此,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过程也属于信息闭环的动态系统。任何系统只有经由反馈方式,才有可能构成完整的闭合回路,达成有效控制。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系统,同样存在反馈。由此可见,反馈是提高学习绩效最有力的单个影响因素,是增强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实效的重要干预机制。

二、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反馈的困境检视

反馈是影响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效果的要素之一,能推动教学过程的循环互动。但反馈并非能够解决混合式教學问题的万能钥匙,而是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双刃剑。在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反馈即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一)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过程测评数据尚不完善

反馈理论注重教学过程本身,要求在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动态调整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行为。该方式表明上一阶段教学效果的反馈结果对下一阶段的教学优化完善具有导向作用。站在“教”的立场,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实施量化分析,可以获得可视化数据图表。而该数据图表又可以系统呈现关于学生个体表现、课程教学整体表现的对比,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开展真实的教学效果评价,有助于教师全方位、全过程把握教学实效。站在“学”的角度,混合式教学过程测评数据主要依托学生的过程行为。因此,该教学反馈信息有助于学生准确认知自我学习效果和行为表现,有助于学生针对性地开展下一阶段的学习行为,以便完成预期学习目标。然而,在传统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通常将线上教学活动安排在线下课程结束后,受制于设备、技术等客观条件的局限性,线下教学与课堂教学、线上教学与课后学习呈现出彼此独立的状态,阻滞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共同作用于高校课程思政的融通关系的形成,导致学生的课堂测评数据未被完整记录,教师受评价“指挥棒”影响,在时间分配、精力投入等方面出现选择性缺位,难以真正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

(二)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目标与改进方向发生混淆

基于前述约翰·哈蒂的“三个问题”发现,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反馈的信息普遍注重对学生学习现状的评价及对效果提升方向的明确,而混淆了教学反馈中的学习目标与改进方向。在“个人的下一步改进方向”问题域,惯常采用的反馈方式是先方向后具体,即由教师先行提供大致的改进方向,倘若仍存在学生执行效果不尽理想等现象,教师再进一步提供对策建议。不过问题在于,当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对上述反馈问题的重视形成策略时,反馈信息中却较少关涉学习目标的明确。此类现象即表现混合式教学反馈所辐射的内容可能不全面。而学习目标的明确对目标任务的实现具有助推作用。倘若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反馈中仅关涉“个人的下一步改进方向”,而没有涵盖“学习目标是什么”,可能导致学生过度依赖教师反馈。这也表明改进方向的反馈信息与内容尚无法替代学习目标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方面的影响力。归咎于教师对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反馈中学习目标确立的忽视,导致学生无法在明确的学习目标导向下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反馈中缺乏自我调节信息,教学反馈信息在自我调节层的表现缺失。

(三)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技术的应用遭遇阻滞

在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中实施反馈,不仅需要重视对教学反馈信息的科学设定,更需要充分发挥在线工具的技术优势,驱动学生对教学反馈信息形成系统认知,以达成教学反馈实效最大化。在应用层面,教学技术为基于反馈理论而促进教学内容的交互性创造可能性,也为教学过程中测评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实证分析给予支持。与此同时,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的深度开发也遭遇到因技术革新而引致的风险。一方面,教师需要克服因对平台不熟悉而造成的使用难题。因缺乏基本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信息素养等,部分教师不仅不了解选择何种信息技术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更没有掌握在线工具的核心功能。此类问题为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科学使用教学技术带来了认知与应用上的障碍。另一方面,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表现隐忧,诸如顾虑规定学生使用陌生的在线学习平台可能加重学习负担,削弱学习动机,导致学生对教学活动无法做出反馈。此类问题尽管从表层而言指向教师使用教学技术的困境,以及对信息技术能否切实推进学习的隐忧。但从更深层来说,症结在于教师欠缺基本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的批判性使用意识。

三、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反馈困境的纾解路径

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实效从根本上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体思想和行为朝着教育主体要求的方向发展或转变。而要有效纾解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反馈困境,切实提升教学反馈的有效性,对其困境“标本兼治”的应是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以信息技术赋能反馈过程数据化

在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源于数据是教学反馈与教学效果改进的重要依据,对学生测评数据的分析成为关注的重点。反馈过程测评数据的获取渠道主要来自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任务实施结果,重点关涉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信息、阶段性测试成绩、课程作业所反馈的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将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思政实现有机融合,以使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个性化、教学过程数据化。而混合式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搭载的线上互动平台或网络学习场域。混合式教学借助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师生线上交互方式,打破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原有的屏障,且运用在线工具与网络教学平台记录教学互动中的数据信息,以便教师全面掌握学生在课程中的行为反应及隐性信息,达到课程教学数据与课后学习数据的整合联动,从而解决因教学过程测评数据不完整而造成的问题,指导教师获取精准且个性化的教学反馈。

(二)以描述性反馈内容助力教学内容个性化

基于反馈理论,教师理当摒弃传统教学中惯用的结果反馈,更积极主动地采用描述性反馈。以传统教学为例,源于总结性反馈可以有效改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或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普遍采用总结性评价。然而,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总结性评价所获取的反馈结果并不能持续改善学生学习效果。只有描述性反馈才能成为学习的脚手架,推动学生先前建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除了关注教学内容本身,还应当涵盖描述性反饋内容,而描述性反馈内容的形成主要建基于教学内容的形成。描述性反馈内容的传递机制则主要是一种由教与学双向互动所形成的信息融通方式。当前,在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加持与助力下,借由教与学两个端口之间的信息交流传递,教师凭依教学的过程测评数据即可实现教学内容的单元化。同时,教师可以搭载信息化教学平台,智能化掌握并解析学生的学习期待与诉求。另外,教师还可以借此开展以个体为最小单位的答疑,真正达成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呈现。并且,在每一次描述性反馈过程中持续设立难度合理的学习任务及目标,保障教师动态掌握学生行为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以便及时指导学生理性纠正认知偏差,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学习线索及正向的学习路向。

结语

总之,以信息技术赋能反馈过程数据化,以描述性反馈内容助力教学内容个性化,是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反馈达到应然状态的必然路径。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反馈机制科学化建构进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依据效果反馈进行优化,从而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自信。有助于建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推动教学过程的循环互动,释放课程思政强大的育人潜能,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本文系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本与舆论博弈中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MLC007);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党的政治宣传与社会舆论双向互动机理及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139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18):48-50.

[2]胡澜.新媒体环境下反馈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4(15):11-13.

[3]杨春时,邵光远,刘伟民等.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浅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2.

[4] [新西兰]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对800多项关于学业成就的元分析的综合报告[M].彭正梅,邓莉,高原,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04-205.

[5]张润枝,梁瑶.关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1(01):65-69.

[6]朱泓,吕柔.形成性教学反馈视角的大学混合式课程互动融合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2(10):90-100.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