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血吸虫药物吡喹酮制剂研究进展

2024-04-02高振珅王悦尚

山东畜牧兽医 2024年2期
关键词:吡喹血吸虫微囊

庞 蕊,高振珅,王 慧,王悦尚

(1.临沂大学医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2.山东福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 临沂;3.中国药科大学,中国 南京;4.临沂大学农林科学学院,山东 临沂)

血吸虫病不容忽视,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主要有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及湄公血吸虫等。通过寄生于宿主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系统,虫卵可随血流入肝,引起炎症、肉芽肿及纤维组织增生[1]。华支睾吸虫病是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内导致的人畜共患的疾病,是广东地区,尤其是顺德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对人体危害较大,可引起恶心、腹痛、腹泻、胆结石、肝硬化等疾病[2],目前无有效疫苗,实际应用中多以吡喹酮作为主要的药物治疗。长江以南地区,血吸虫多寄生于动物身上,如猪、牛、马、羊等,影响了动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一系列严重症状,最终导致死亡,继而污染环境、水源及其他动物,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吡喹酮传统剂型为片剂和粉剂,随着药物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剂型新技术如固体分散、透皮、植入、脂质体以及微囊等逐渐被用于吡喹酮的制剂研究中,已然成为其制剂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因此,本文对吡喹酮的理化性质和杀虫机制,以及近年国内外吡喹酮的制剂新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 吡喹酮的理化性质及杀虫机制

吡喹酮(Praziquantel)是吡嗪-异喹啉类驱虫剂,吡喹酮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味苦。本品在三氯甲烷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在乙醚或水中不溶。吡喹酮的熔点(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612)为136~141 ℃,有吸湿性。按干燥品计算,含C19H24N2O2应为98.0%~102.0%。有左旋和右旋光学异构体组成,左旋表现出杀虫作用,右旋几乎无作用,属于广谱抗蠕虫药。吡喹酮作为有效的药物之一,一直在临床应用于占主要地位,成为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在很多国家的防治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其对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及湄公血吸虫等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3-5]。其脂溶性高,因此能较好的在肠道中吸收,且吸收与分布迅速[5]。吡喹酮的体内杀虫过程,即作用机制:一方面对血吸虫有直接作用,通过痉挛性麻痹寄生于体内的虫体,不能附着于血管壁,虫体即被血流冲入肝,并在肝内死亡,使虫体脱离宿主组织;另一方面是宿主的免疫效应,使虫体皮层破溃,易受宿主的免疫攻击,促使虫体死亡[4]。

2 吡喹酮的常规制剂

2.1 吡喹酮的注射剂

杨海峰等[6]比较了吡喹酮注射液和吡喹酮片的药效,发现在水牛体内中,吡喹酮注射液具有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分布广等特点。刘文韬等[7]进行了高浓度吡喹酮-伊维菌素复方注射剂的制备,同时展开了稳定性研究、含量测定和药理学研究。

2.2 吡喹酮的片剂

咀嚼片是指将药物置于口腔中经咀嚼后吞服的片剂,无崩解过程也不需要加崩解剂,但对其口感要求较高,常需要加入矫味剂。同时要控制其硬度,避免对患者牙齿造成磨损。解决了犬拒绝食用片剂的难题,增加了犬内棘球涤虫的驱虫率[8]。

郭志宏[9]、马雷等[10]进行了吡喹酮咀嚼片的研究,吡喹酮咀嚼片能实现对细粒棘球涤虫100%的驱虫率,其治疗效果与采食率有关联,对于控制青海省犬中棘球涤虫的感染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张代华等[11]将常用的三种驱虫药合用从而更好的发挥药效,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结合,不断筛选优化工艺制备了复方咀嚼片。邓锐涵等[12]以固体分散体和片剂相结合,以HPMCAS 为载体制备了肠溶口崩片,使药物达到肠部才溶解吸收,减少了对胃部的刺激。

2.3 吡喹酮的栓剂

栓剂是将原料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制成的供腔道给药的制剂。通过制备吡喹酮水凝胶栓剂,能够在体内发生胶凝,不会轻易从肛门漏出,且对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化学性质稳定,无毒无刺激,可生物降解。使用紫外吸光光度法测定含量,在264 nm 处有最大吸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时,使用地西泮作为内标,家兔试验表明经直肠给药的吸收优于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更高。

3 吡喹酮的新剂型与新技术

3.1 吡喹酮的固体分散技术

将药物高度分散在水溶性材料中以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技术。对于固体分散体而言,使其速释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载体材料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是药物的高度分散状态[13]。载体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可直接影响制剂的疗效和质量,因此需要通过试验不断优化处方组成,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及其比例,同时也可应用该技术制备出最终药物应用形式,以满足临床需要。

通过单一载体制备吡喹酮固体分散体,使用相应的载体材料,并利用该技术进一步制成泡腾片,发挥了速效和高效的目的,并进行了处方的筛选和优化。El-Lakkany N 等[14]PZQ-PVP 固体分散体可用于曼氏血吸虫,通过小鼠实验考察其生物利用度,提高其治疗效果。考察药物与载体比例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筛选得到优化结果,对体外溶出试验进行评价,很大地提高吡喹酮的体外释放度。

3.2 吡喹酮的透皮剂

透皮给药系统可避免首过效应,药物的吸收情况受胃肠道影响较小,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提高了儿童老人用药顺应性。

王磊[15]通过研究吡喹酮的理化性质、体内过程、作用机制及给药途径,筛选溶媒并制备出了蒸发透皮给药系统, 血药浓度能达到400 mg/ml,考察药物在不同情况下的溶解度,了解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对小鼠和家兔在感染的不同时间采取不同剂量,得到不同的治疗效果。最终实验中小鼠用150 mg/mL 和200 mg/mL 浓度药物可使减虫率达到了100%。李小红等[16]制备了吡喹酮透皮剂,通过实验评价其治疗效果,在感染疾病的动物体内,不同时间、不同剂量下的减虫率。最终结论为对不同发育阶段血吸虫均有杀灭作用,尤其对二次感染的童虫杀虫效果更强。Li-zhi W 等[17]研究吡喹酮透皮给药治疗血吸虫疾病的情况,可持续减少小鼠肝脏肉芽肿的面积,能够产生良好的疾病控制的作用。

3.3 吡喹酮的植入剂

植入剂避免了首过效应,延长给药时间,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顺应性[18]。但是对于不可生物降解的载体材料还需要通过手术取出,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患者的顺应性。

贺宏斌等[19]制备吡喹酮缓释包埋剂,硫化硅橡胶作为控释材料,加入一定比例交联剂和催化剂混合均匀后制成药棒,并进行小鼠实验观察其治疗效果,对虫卵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可以起到防治的效果,但不能达到100%的杀虫率。马丽霞等[20]以PLGA 作为药物载体通过热熔挤出技术制备缓释植入剂,PLGA 为可生物降解的材料,不会导致药物在体内残留,用于短期治疗,起到缓释的作用,并进行了含量均匀度和体外释放度的测定,达到了预期的结果,但后期出现了暴释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研究。Lei L 等[21]通过将吡喹酮植入体内,持续释放药物,在不同时间下对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防治情况。

3.4 吡喹酮的脂质体

脂质体是由脂质双分子层包封形成的微小囊泡,磷脂和胆固醇的比例是影响脂质体形成重要的因素。邓昉等[22]制备了吡喹酮脂质体冻干剂,对传统脂质体进行改进,采用甘露醇作为冻干保护剂,提高其稳定性,解决了不稳定药物一大难题。但仍需要增加对脂质体制备工艺的研究,考察药物的长期稳定性。谈悦等[23]将脂质体与凝胶基质混匀制备出吡喹酮脂质体凝胶,用于治疗由蠕形螨引起的酒渣鼻,与普通凝胶相比具有更大的治疗作用。但是临床试验较少,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实验以考察其疗效和安全性。Frezza TF 等[24]研究吡喹酮脂质体对巴西曼氏血吸虫病的防治,通过脂质体包封的药物为 300 mg/kg时,生物利用度更高。

3.5 吡喹酮的微囊

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囊壳,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包裹成为的药库型的微型胶囊。微囊可以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实现液态药物固体化,延缓药物的释放,降低不良反应,使药物浓集在靶区。对于吡喹酮微囊的研制,一种是以明胶为囊材,硫酸钠为凝聚剂,运用单凝聚法进行优化,得到可供肌内注射使用的吡喹酮微囊。微囊固化时间越久,药物释放就越慢。另一种是可生物降解型吡喹酮微囊的研究,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得供肌肉注射的吡喹酮微囊,囊材的浓度和酸碱度作为影响成囊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可达到缓释和长效的作用。

4 结语

综上,动物血吸虫病应当积极进行预防,应当对喂养区定期杀菌消毒,远离被污染的水源及环境,加强对动物的管理,减少该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吡喹酮的现有制剂给药包括了口服、经皮、腔道等途径,采用了固体分散、凝胶、微粒、脂质体等技术,口服、注射或植入给药。常规制剂及新技术均在吡喹酮相关制剂的研究开发中有所应用。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口服给药如何掩盖味道,增加动物采食率;注射给药如何改善其溶解度,保证药效;植入制剂如何维持稳定血药浓度,避免爆释等隐患。在今后的制剂开发中针对吡喹酮自身的特点,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不仅增加了给药途径,还可以探索改善用药依从性,发挥药理药效,提高吡喹酮的生物利用度;在其他治疗领域的拓展应用,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探讨。

猜你喜欢

吡喹血吸虫微囊
单一和联合狂犬疫弱毒苗制剂给药后家兔血浆中吡喹酮的含量及血药浓度研究
日本血吸虫与曼氏血吸虫的致病差异
血吸虫的种类:并非固定不变
伊维菌素吡喹酮咀嚼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阿苯达唑联合吡喹酮治疗肝吸虫病出现黄疸的相关病因分析
日本血吸虫重组Bb疫苗不同途径免疫BALB/c小鼠不同时间诱导的免疫应答作用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微囊悬浮-悬浮剂和微囊悬浮剂不是同种剂型
微囊藻毒素-LR对秀丽线虫精子形成的毒性作用
马钱子生物碱微囊的制备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