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彦刚基于“核心病机观”从“浊毒”论治胃癌前病变

2024-03-31赵婷婷王彦刚徐楚楚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浊毒胃脘病机

赵婷婷,王彦刚,徐楚楚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 年全球新发癌症中有23.7%来自中国,其中38.8%罹患包括胃癌在内的消化系统肿瘤[1-3],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是胃癌发生前较易转变成胃癌的长时间、多阶段组织学变化过程[4],其典型过程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 →慢 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异型增生(dysplasia)→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Correa 级联反应演变[5],这个过程也是“炎-癌”转化的关键环节。故及时发现并干预胃癌前病变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的重要步骤。

现代医学对于胃癌前病变的治疗多采用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抗氧化剂、抗胆汁反流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等对患者现有的症状和局部胃黏膜进行干预,但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多、疗效不确定、复发率高,故目前西医治疗手段有限,尚需进一步研究[6-8]。传统中医药因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特点,在治疗胃癌前病变上疗效可观[9],可“多维度”调节“炎-癌”微环境,在整体审查和辨证论治及胃黏膜微观辨证的指导原则下,掌握患者核心病机处方用药可明显改善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黏膜炎性微环境、胃黏膜病理改变并抑制肿瘤微血管的形成[10-11]。

王彦刚教授现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师承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从事中医药防治脾胃病工作30 余年,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多种内科疾病,临床经验丰富。王彦刚系统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出核心病机观理论,认为虽然胃癌前病变发病原因众多,但从其原因及一系列临床症状分析,浊毒内蕴脾胃为贯穿其始末的核心病机,在治疗上以化浊解毒为根本大法,标本、虚实兼顾,获效颇良。笔者有幸侍诊,收获颇多,现将王彦刚治疗胃癌前病变经验总结如下。

1 理论概述

1.1 核心病机观概述

王彦刚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精研各家学说,并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将哲学思想中的“矛盾论”与中医病机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核心病机观”理论[12]。“核心病机”是疾病在其发生、发展及演变、预后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是疾病内部的基本矛盾。然而疾病的发展变化是极其复杂多变的,相对于核心病机而言,亦有某一阶段起主要作用的“主要病机”及“次要病机”,是属于疾病在该阶段“主要矛盾”。“主要病机”是疾病在其发展变化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症状表现的决定因素,“核心病机”则是贯穿于疾病始末的根本因素[13]。故在临床治疗中须紧抓疾病之“核心病机”兼顾“主要病机”“次要病机”施予具体治疗方可收效。

1.2 浊毒理论概述

浊毒理论创立者河北省中医院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认为,浊毒是既能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一种致病因素,同时也可使机体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导致机体内产生的代谢物不能及时、正常排出,蓄积于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湿盛日久则浊聚,湿浊蕴郁化热化毒,毒寓于热、热由毒生、变由毒起[14]。王彦刚继承并发展了浊毒理论,综合当今社会因素、人文因素、环境因素,他认为一方面现代人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饮食多肥甘厚味之品,滞脾碍胃,或是食饮不节,胃纳过盛,均可致中焦瘀滞,日久化热蕴毒;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人生活及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情志不遂多见,气机郁滞,津液不归正化,痰聚浊生,胶着黏滞而成毒。故滞、湿、热、瘀、毒等邪胶结不解为浊毒的主要成因,浊毒致病常循气滞、湿阻、浊聚、热郁、毒络、阴伤的规律发展[15-16]。

2 浊毒立论,辨证施治

王彦刚认为,浊毒侵犯中焦胃腑是胃癌前病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浊毒胶结不解,深伏胃脉血分,痹阻胃络,胃液枯竭,胃体、胃络失于濡养,日久胃腺萎缩、胃黏膜受损而成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的胃癌前病变状态,终致GC 的形成[17]。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肝气郁滞,导致机体气机升降失常,进一步加重水谷蓄积、气血津液输布失常,累积体内蕴郁生毒而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故浊毒为贯穿胃癌前病变始末之“核心病机”,是胃癌前病变病情进展之关键所在,也是其迁延不愈、多阶段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临床以“化浊解毒”为治疗之根本大法,兼以清热、祛湿、行气、化积、宣郁、健脾、益胃等法随证施治,使热邪清、浊毒化、清阳升、浊阴降,痰化瘀除,脾升胃降,气机通畅,防止胃癌前病变的进一步发展甚至逆转胃癌前病变。

2.1 清湿热、化浊毒、祛邪务尽

薛生白指出“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浊毒乃水湿、浊气胶结凝聚不解,日久蕴积化热而成,可源于外感,亦可因于内生,或外感内伤两相和合,湿热蕴积化为浊毒,浊毒既是胃癌前病变之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本病日久不愈之病理产物。浊与毒相兼为害,如油入面,难分难解,故胃癌前病变患者临床常见胃脘灼热胀痛、面赤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厚腻,脉数等症状,欲去浊毒,治疗当以清热祛湿、泻火解毒为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王彦刚临床常以陈皮、半夏、茵陈、黄芩、黄连、藿香、佩兰等清热解毒兼祛湿化浊两顾,契合胃癌前病变浊毒病机,这也是王彦刚根据浊毒理论所拟化浊解毒基础方的主要组成。陈皮、半夏辛温燥湿化痰;茵陈、黄芩、黄连苦泄,即“以苦化浊、用寒解毒”之意;藿香、佩兰芳香化湿浊。陈皮,味辛苦性温,功兼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黄元御《长沙药解》“陈皮味辛、苦,入手太阴肺经。降浊阴而止呕哕,行滞气而泻郁满”。半夏,味辛性温,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云:“半夏下气止呕吐,闭郁散表邪,除湿化痰涎,大和脾胃”,《本草从新》云:“半夏能走能散,和胃健脾,除湿化痰,发表开郁,下逆气,止烦呕”,可燥湿化痰祛浊、散结消痞。茵陈、黄芩、黄连三药功专清热解毒、燥湿化浊,《本草撮要》谓茵陈:“凡湿热为病,推为上品”,又黄元御《长沙药解》云其:“利水道而泻湿淫,消瘀热而退黄疸”,本品性味苦寒却禀清香芳化之性,既能导湿热之邪经溺道而出,又可芳香化湿浊;黄芩性味苦寒,《本草崇原》谓其:“色黄内空,能清肠胃之热”,故本品用于浊毒内蕴脾胃可谓正中病机;黄连性味苦寒,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两得,莫神于此”。藿香、佩兰均入中焦脾胃经,乃芳香辟秽、化湿浊之要药,用于湿浊中阻之证。在治疗的过程中针对胃癌前病变浊毒内蕴之核心病机,清湿热、化浊毒,祛邪务尽,收效满意。

2.2 疏肝郁、祛瘀滞、畅达气机

《沈氏尊生书·胃痛》云“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一方面当代人多情志不畅、肝气易郁的特点,尤其是胃癌前病变患者反复就诊以及对疾病的忧虑,另一方面浊毒之邪,胶着黏腻,致病广泛,易于阻滞气机,致使脾胃气机郁滞,脾土反侮肝木,均可使肝木失其条达之性,从而出现肝气郁滞。“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此时胃癌前病变患者常见胸胁胃脘胀闷、嗳气呃逆、情志抑郁易怒等症状。王彦刚临证常以柴胡、香附、香橼、佛手、紫苏梗、青皮等疏肝、行气、畅中之品。柴胡,味苦、辛,性微寒,主入肝经,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谓其:“主伤寒心中烦热,痰实肠胃中,结气积聚,寒热邪气,两胁下痛,疏通肝木,推陈致新”,乃疏解肝郁之要药;香附,“辛味甚烈,香气颇浓,皆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香橼、佛手皆疏肝理气、化痰宽中、芳香醒脾、和胃止痛之佳品,常相须为用;紫苏梗性味辛温,入肺脾经,具有理气宽中、止痛之效,对于浊毒影响肺胃气机升降而出现胃脘堵闷胀满、胸膈痞闷、嗳气呕恶者效果颇佳;青皮,性味苦辛温,入肝、胆、胃经,“主破滞气,愈用而愈效”,适用于肝郁气滞较重者。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浊毒壅滞血脉,滞气碍血,气滞血瘀、血瘀亦气滞,恶性循环,致瘀血形成。故此时胃癌前病变多见胃脘刺痛,夜间为甚,肌肤甲错,面色晦暗,口干不思饮,舌质紫暗,舌下络脉瘀紫发青,脉涩等症状。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故王彦刚强调祛瘀不离行气,临证常用延胡索、郁金、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品。延胡索,味辛、苦,性温,《本草纲目》谓其:“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与郁金同为血中气药,均善行气、活血、止痛。蒲黄、五灵脂乃活血祛瘀止痛之失笑散组方,蒲黄甘平,长于行血消瘀止痛,五灵脂“其功长于破血行血,故凡瘀血停滞作痛,产后血晕,恶血冲心,少腹儿枕痛,留血经闭,瘀血心胃间作痛,血滞经脉,气不得行,攻刺疼痛等证,在所必用”,两者相须为用,可达活血不伤血、祛瘀不伤正之效,使旧血去、新血生[18];丹参、檀香、砂仁乃丹参饮之主要配伍。“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丹参善于活血祛瘀止痛。“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故取檀香、砂仁行气活血以止痛,三药合用善于治疗血瘀气滞之心胸胃脘部刺痛、拒按之证。

2.3 消痈毒、化积滞、善后务细

浊毒致病具有黏滞缠绵、易于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的特点,王彦刚认为,浊毒的形成乃湿、热、瘀、痰、积、痈胶着不解而形成,浊毒内蕴日久,气机郁滞,血败肉腐,必然化生毒痈,辅助检查常提示胃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糜烂、溃疡、出血等病理变化。此时患者多表现为胃脘部灼热胀痛、口干喜冷、口臭、口舌生疮、甚至大便秘结、舌质红等症状。针对毒痈,解毒消痈是控制其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步骤,王彦刚临证常选用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败酱草、薏苡仁等清热解毒、化浊祛湿功效较强之品。半边莲,功善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是治疗热毒所致疮痈之常用药,《陆川本草》谓其能“解毒消炎,利尿,止血生肌。治腹水,小儿惊风,双单乳蛾,漆疮,外伤出血,皮肤疥癣,蛇蜂蝎伤”,临床多用于毒痈之证;半枝莲,性味辛苦寒,《泉州本草》载其善“清热,解毒,祛风,散血,行气,利水,通络,破瘀,止痛”;白花蛇舌草,味微苦、甘,性寒,功善清热解毒消肿,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是王彦刚治疗胃癌前病变浊毒化生痈毒之常用药对,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均具有抑菌、抗癌等功效[19-21]。败酱草,性味苦寒,入胃、大肠、肝经,功善消痈排脓、祛瘀止痛;薏苡仁,性味甘淡凉,具有利水渗湿、排脓解毒、消痈之效,与败酱草同为医圣张仲景治疗肠痈之薏苡附子败酱散主要组成,二者相辅相成,共收排脓消痈之效。

《黄帝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浊毒蕴结中焦脾胃,则胃不受纳、脾不运化,食滞中焦,升降失常,气机郁滞,故胃癌前病变患者常见嗳腐吞酸,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臭如败卵,得矢气或便后稍舒,舌苔厚腻等症状。针对本证王彦刚临证常选用炒莱菔子、鸡内金、焦神曲、焦槟榔、枳实、厚朴等以消积导滞。莱菔子味辛行散,消食化积之中尤善行气消胀,炒用则功专消食下气;鸡内金乃鸡之干燥砂囊内壁,《医学衷中参西录》:“鸡内金,鸡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消食化积作用较强,并可健运脾胃,可用于米面薯芋肉食等各种食积;神曲乃辣蓼、青蒿、杏仁等物加入面粉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炒焦后具有特异香气,功善消食和胃;《本草图经》谓枳实“主气滞,下气,破积结及膈气”,本品辛行苦降,入脾胃经,功善破气除痞,消积导滞,可用于胃肠积滞,气机不畅者;厚朴芳香燥烈,可燥湿、行气宽中、消食导滞。以上诸药既可消有形之积滞,又可行无形之气滞,气行滞消,脾胃功能复常,浊毒之邪可消。

2.4 养胃阴、健脾土、标本兼顾

胃癌前病变是一个长时间、多阶段的复杂病理过程,病位主要在于中焦脾胃,浊毒之邪内壅日久必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受纳,脾胃功能失常则气血津液生化乏源,张秉成《成方便读》:“凡人之常气,皆禀气于胃,胃中津液一枯,则脏腑皆失其润泽”,胃为阳明燥土,喜润恶燥,胃失濡润,则胃部黏膜萎缩,长期发展终致胃癌前病变。故胃癌前病变患者临床常见隐隐灼热痛,口咽干燥,神疲乏力,大便干,舌红,脉细数等症状。王彦刚认为,此时选药应以甘寒为主,慎用苦寒之品以免戕伐胃气,临床常用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养阴益胃生津,诸药皆入胃经,可清胃热、养胃津。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可入胃经清胃热、养胃阴,常用于胃阴虚有热之证;麦冬,味甘性寒,益胃生津清胃热,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谓其“甘平滋润,为纯补胃阴之药”;玉竹,味甘入阳明胃经,养阴润燥不滋腻,生津止烦渴;石斛,性味甘、微寒,主入胃、肾经,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神农本草经》谓其“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适用于五心烦热、口咽干燥、舌光红无苔、中有裂纹、大便干等阴伤重者。

《临证指南医案》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者土也,治中央而生万物,现代人多忧思焦虑情绪,加之饮食不当或者先天素体脾胃功能虚弱,健运无力,津液不归正化,升清无力,水湿凝聚成痰浊,蕴积不解而成浊毒,浊毒损脾害胃,脾病而不能行津液,人体水谷精微乏源,脾胃亦失水谷精微之滋养,胃之黏膜日渐失养,绵延不愈而发为胃癌前病变。故胃癌前病变患者常见胃部隐痛绵绵,时轻时重,饮食减少,少言懒动,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语声低微,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腻,脉细弱等症状。遵《黄帝内经》“脾苦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及《临证指南医案》“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和膀胱,此为良法”,王彦刚临床常用白术、山药、白扁豆、茯苓、黄芪等健脾益气祛湿之品。白术,味甘苦,性温,能“去诸经中湿而理脾胃”,善于燥湿利水、补气健脾;山药甘平而平补三焦气阴,《神农本草经》谓其:“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白扁豆甘温而气香,归脾胃经,甘温补脾而不滋腻,芳香化湿而不燥烈,乃健脾和中、化湿祛浊的平和之品;茯苓、黄芪甘温入脾经,为补益脾气之要药,又善利水消肿。诸药配伍使用,旨在健脾益气以调护后天之本,使水谷精微得以化生、气血津液来源充足。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41 岁,职员,2019 年11 月1 日初诊。主诉:间断胃脘部隐痛3 年,加重20 余天。患者缘于3 年前劳累后出现胃脘隐痛,无恶心呕吐,2018 年7 月于河北某医院行电子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病理报告诊断示:黏膜慢性炎症伴部分腺体轻度异型增生。期间口服中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症状缓解。20 余天前因工作紧张后复发,遂来我院就诊。自患病以来,神清,精神较紧张,现主症:胃脘部隐痛,伴有饭后下坠感,进食油腻后胃胀,嗳气,无胃灼热、反酸,无口干口苦,乏力,纳可,寐差,大便每日1 ~2 次,质可,小便可。舌暗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滑。体质量下降约10 kg。

电子胃镜(2018 年7 月25 日,河北某医院)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病理诊断报告:(胃窦,活检)黏膜慢性炎症伴部分腺体轻度异型增生。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伴轻度异型增生。中医诊断:胃脘痛(湿热中阻,肝气郁结)。治法:清热祛湿,疏肝解郁。处方:茵陈30 g,黄芩12 g,黄连12 g,竹茹10 g,陈皮9 g,清半夏9 g, 香附12 g,紫苏梗10 g,青皮15 g,柴胡15 g,石菖蒲15 g,郁金12 g,车前子15 g,葛根30 g,生薏苡仁30 g,败酱草30 g,延胡索15 g,白芷10 g,胆南星6 g,天竺黄6 g,浙贝母12 g,海螵蛸12 g,枳实15 g,厚朴15 g,合欢皮15 g,香橼15 g,佛手15 g,徐长卿15 g,7 剂,每日1 剂,水煎取汁400 mL,早晚饭后1 小时温服。

2019 年12 月23 日2 诊,患者胃隐痛,胃脘部下坠感好转,嗳气,情绪较紧张,纳可,入睡困难。舌暗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腻。电子胃镜(2019 年12 月23 日,河北某医院)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病理诊断报告:(胃窦,活检)黏膜慢性炎症,腺体重度肠上皮化生,病理分型:小肠型肠上皮化生。上方加生龙齿20 g,广木香6 g。6 剂,每日1 剂,煎服法同前,嘱患者调整情绪,放松心情,按时服药。

2019 年12 月28 日3 诊,患者胃隐痛明显减轻,无明显嗳气,入睡差,情绪好转;舌暗红,边有齿痕,苔薄黄。上方改香附10 g,加首乌藤15 g,合欢皮15 g,栀子9 g,淡豆豉9 g,焦神曲15 g,蒲黄9 g(包煎),五灵脂9 g。7 剂,每日1 剂,煎服法同前。嘱患者生活饮食调护。

2020 年1 月4 日4 诊,患者胃脘部无明显隐痛,偶有入睡困难,继服中药14 剂,调整处方如下:茵陈30 g,黄芩12 g,黄连12 g,竹茹10 g,陈皮9 g,清半夏9 g,香附10 g,紫苏梗10 g,青皮15 g,柴胡15 g,石菖蒲15 g,郁金12 g,车前子15 g,葛根30 g,生薏苡仁30 g,败酱草30 g,延胡索15 g,白芷10 g,胆南星6 g,天竺黄6 g,浙贝母12 g,海螵蛸12 g,枳实15 g,厚朴15 g,合欢皮15 g,香橼15 g,佛手15 g,徐长卿15 g,生龙齿20 g,广木香6 g,首乌藤15 g,合欢皮15 g,栀子9 g,淡豆豉9 g,焦神曲15 g,蒲黄9 g(包煎),五灵脂9 g。每日1 剂,煎服法同前,嘱患者生活饮食调护。

考虑患者重度肠上皮化生,加之情志影响,易于反复发作,随诊调整4 个月,症状全无。

按语:本案患者主因劳累后出现胃脘部隐痛,劳倦过度损伤脾气,致运化失职,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如《脾胃论》所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因工作紧张使病情加重,在问诊中也感到患者情绪紧张,过分关注病情,使肝气失于条达,横逆克伐脾土,加重损伤脾气,长期可导致体质量下降。《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健运失司,水湿停聚,酿湿成热,湿热中阻,气机升降失调,脾气不升故伴有下坠感,胃气不降则见嗳气;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发挥主运化水谷和水液的作用;脾失健运,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湿内停为患。湿热停聚中焦,脾虚湿困,故见进食油腻后胃胀,乏力;胃不和则卧不安,加之情绪紧张,故寐差,舌暗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滑,为湿热中阻,肝郁气滞之象。

故方中以茵陈、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薏苡仁、败酱草、车前子、徐长卿利水渗湿,陈皮、竹茹、清半夏燥湿健脾化痰;枳实、厚朴、紫苏梗、青皮消胀除满,香橼、佛手疏肝解郁,柴胡、葛根升举阳气,配伍枳实治疗胃部下坠感;延胡索、白芷、香附、郁金活血行气止痛,对于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加用活血祛瘀之品可有效改善症状,但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酌加;浙贝母、海螵蛸制酸止痛,常与延胡索等配伍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保护胃黏膜;以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息风定惊,开窍豁痰,可有效调节情绪紧张,以合欢皮解郁安神。全方以清热祛湿为主,疏肝理气解郁,安神定志兼顾,湿热得去,脾气健运,精神得缓。

患者因工作、复查胃镜等原因二诊间隔时间较长,症状好转不显著,前方加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与香附、厚朴、青皮等相伍取木香顺气丸之意,患者入睡困难加生龙齿镇静安神。三诊患者症状改善,仍诉入睡难,故加首乌藤养血安神,栀子、淡豆豉清热除烦安眠,焦神曲健脾和胃,胃病日久易入血络,以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四诊时,诸症均解,为防复发随症加减4 个月,以巩固疗效。

4 小结

胃癌前病变是正常胃黏膜向癌组织转变的长时间、多阶段的病理过程,及时发现并干预胃癌前病变是防止其发展为胃癌的关键步骤。王彦刚基于“核心病机观”从“浊毒”论治胃癌前病变,临证治疗以“化浊解毒”为根本大法,随证行以清热、祛湿、行气、化积、宣郁、健脾、益胃等治法,紧抓核心病机,兼顾主要病机和次要病机,标本兼顾,处方精义,收效颇佳。

猜你喜欢

浊毒胃脘病机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基于文献挖掘的浊毒病症及用药规律研究*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饮水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浊毒病机理论探微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ⅢA型前列腺炎浊毒内蕴证采用解毒通淋汤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