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批评
2024-03-31朱瑞芳
朱瑞芳
批评,是教育教学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是否需要批评?答曰: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是孩子,心智尚未健全,错误不可避免。师者,除了“传业”“解惑”,还应担负起“授道”之职责。
批评,多用还是少用?当然宜少不宜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教师要及时引导改正,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面对孩子的错误,作为教育者,如果不加辨别,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會使孩子不敢袒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们应该用宽容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错误,尝试着辨析孩子错误中是否存在合理之处,忽略枝枝蔓蔓,看其“主干”。“主干”若出了问题,方使用“批评”之策略,扶正枝干,使学生茁壮成长。若频繁使用批评,势必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批评不只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不是伤害学生心灵,而是浇灌孩子心灵润土的良方。因此,教师当慎用批评。
批评的方式直接决定了批评的效果。批评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所在,树立改正错误的勇气,找到改正错误的方法,最终心悦诚服地改正。而尊重,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础。尊重每一个孩子珍贵的自尊心,尊重每一个孩子内心珍藏着的渴望改正错误的良好意愿。因此,教师采用批评的策略时不仅要留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还应考虑学生身处的环境。交流时应心平气和,创设良好沟通的氛围;态度应平等真诚,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发自内心的关爱;环境应尽量选择温馨的场合,个别交流为首选。“每天训练完,梅尔辛教授会盘腿坐在排练厅角落,一个一个地把我们叫过去悄声交流。说缺点时,别人听不见,保护你的自尊心;鼓励时,你会有‘她是不是特别喜欢我的窃喜;这就是当老师的艺术。”即便被批评,因为尊重,学生也感念一辈子。
一种药不可能包治百病。批评的方式还要根据学生个体灵活多变。所以,需要每一位育人者多了解孩子的特点,多研究批评的艺术,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都围绕一点:批评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放大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进步和发展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
爱因斯坦曾说过:“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可见,教育需要关注心灵,需要爱。批评,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