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瑜:临床“台前”,科研“幕后”,缺一不可

2024-03-31

南方人物周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华山医院脑瘤免疫治疗

外科医生时常给人留下雷厉风行的印象,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免疫室主任、脑胶质瘤外科中心副组长姚瑜不同,在医院,他是一个看病很“慢”的人。针对每一个病例,他习惯于正反结合去思考,去研究如何确保他们最大程度受益;他也善于从很小的细节出发,寻找具有深远影响的答案。

查房进行下肢神经系统检查时他留意到有些病人腳部经常有脚癣发作,想到这也是人体作出的一种炎症免疫反应,结合他对脑肿瘤的15 年以上的肿瘤疫苗研究,他敏锐地想到浅表皮肤的真菌存在经常能激起人体的免疫反应,但又很少会深入到体内变成深部真菌病而致命,由此,他想利用这一机制来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

“既然都是和人体的免疫系统相关,是否可以把‘脚癣发作用于脑瘤的免疫治疗呢?”而后他带领团队用实验证明,当添加了真菌提取物作为佐剂的新型肿瘤疫苗注入小鼠脚底后,注射部位引起大量DC 细胞募集,引流淋巴结被激活,大量免疫细胞聚集在颅内脑瘤所在部位进行抗肿瘤免疫,起到了很好的治疗以及预防脑瘤复发的效果。姚瑜非常兴奋,他说这种新的科学发明可以用在将来的脑瘤临床免疫治疗中去,造福更多病患。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台前”与“幕后”都有姚瑜的身影,他始终在探索一条更艰难但更有意义的外科医生道路——从临床发现问题,在科研中寻找答案,再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临床中。

18 年前,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良辅教授选中了正在攻读博士后的姚瑜,当时周院士希望他聚焦原发恶性脑瘤的创新研究,尤其是脑胶质瘤的免疫微环境和免疫治疗。姚瑜便潜心在这个领域中探索了18 年,他始终记得周院士的教导:“神外医生要研究疾病的本质才能解决对人类危害很大的脑肿瘤。”

脑胶质瘤有极高的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依托华山医院的权威平台,姚瑜开展了一系列前沿研究,在很多个深夜、凌晨的实验室以及病房,都可以看见他忙碌、疲惫而又坚毅的身影。他原创性地发现了脑胶质瘤B7-H1 和B7-H4 分子免疫逃逸的新途径和机制,提出了FUBP1 缺失诱导神经前体细胞无法分化从而导致胶质瘤发生的创新理论。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包括诺贝尔获得者詹姆斯·艾利森在内的国内外医生引用。

姚瑜回忆,当年脑胶质瘤传统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放疗以及化疗,周良辅院士认为免疫治疗极有可能是未来能够改变脑胶质瘤预后的新型治疗方式。在专攻脑胶质瘤的近20 年里,姚瑜深刻体会到了周良辅院士等导师当年在科研、临床领域的前沿眼光带给他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华山这个优秀的平台和国家中心,当年的那些前瞻性想法在时间的维度中慢慢展现了它的意义。5 年前,姚瑜团队建立了国内自己的脑肿瘤免疫图谱数据库,独有免疫治疗临床数据。数据库中新治疗靶点STAP1 的发现对脑胶质瘤开创新的治疗方式意义重大(Journal ofNeuro-oncology, 2023)。除了数据库,他还带领团队积极将各种新技术如影像基因组学技术、3D 打印技术以及机器学习等用于脑胶质瘤免疫微环境以及疫苗治疗的研究(Biomarker Research, 2024 ;Cell Discovery, 2024)。

“最早我们是要做‘0 到1的研究,让患者有得治,然后过渡到‘1 到2,让治疗效果加倍提升。”姚瑜始终把成为“临床科学家”作为自己的目标,即便此时此刻已经走到了行业前沿,他也不忘以前瞻的视角去为患者探索更多的治疗可能。

“以医治患者为使命,以拯救生命为动力,就是一种终身学习和修行。”姚瑜说。

猜你喜欢

华山医院脑瘤免疫治疗
医护抗疫叙事有效融入党建引领下的公立医院思政工作
自我肯定理论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造口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手术室体位护理对手术室脑瘤患者长时间手术压疮形成的影响观察
“一鸽胜九鸡” 鸽子怎样吃最补虚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所有脑瘤都需要手术吗
新警示
肾癌生物免疫治疗进展
华山医院成为国内首家通过3次JCI评审的大型公立医院
Toll样受体:免疫治疗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