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幼儿调查活动行动研究
2024-03-31王敏
王敏
【摘要】文章基于“以调查活动为视角,以幼儿深度学习作为内在价值”的立场,结合幼儿探究学习案例,解读并梳理出调查活动中幼儿所表现出的不同层次发展水平,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实施逻辑和路径,梳理有效帮助幼儿走向深度学习的支持策略,使调查活动成为幼儿获取新经验的重要课程,以期为同行提供可操作化的范例和经验。
【关键词】幼儿教育;调查活动;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5—0080—06
调查活动是指幼儿围绕一定的问题或内容,在明确调查目的之后,通过观察、访问、倾听和记录等多种方式,多感官参与,收集调查的信息,从而深入探究、获得真实经验的过程。在调查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更好地调动内在学习动机、促进思维发展。那么,在调查活动中,教师该如何支持幼儿,从而推进幼儿进行深度学习呢?
一、调查活动中幼儿深度学习问卷编制
问卷由深入认知、深度投入、深层结果三个维度构成,以李克特等级量表这种新形式记分。这份问卷能帮助教师清楚了解幼儿目前的学习情况、指导教师日常教学和活动后的评价工作,帮助幼儿进行自我评价(见表1)。
二、調查活动中幼儿深度学习的观察评定及应用
课题组依据冯晓霞教授提出的幼儿深度学习的三个特点,即理解与批判、联系与建构、迁移与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文献阅读,进一步细化这三大特点,形成了六项具体指标。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幼儿的深度学习水平,笔者根据这六项指标编制了《调查活动中幼儿深度学习评价量表》。该评价量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评估幼儿深度学习水平的依据,还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幼儿深度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真实行为表现,教师可以评定幼儿的深度学习水平,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幼儿的学习状态(见表2)。那么,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教师该如何操作应用呢?我们认为,教师可依据三个方面进行。
(一)依据探究情景
教师根据幼儿在调查活动过程中的情景,对幼儿所表现出相对比较明确、稳定的情感、态度、语言、行为等判断其学习品质水平。例如在大班“趴趴走超市调查”活动交流中,调查表格内有关于采购的物品名称、价格、规格等多项内容,教师与幼儿讨论并提出了关于所需采购物品的许多问题,将活动引向深入,如笔有多少种?哪一种笔最贵?你最喜欢什么样的笔?不同的笔有什么差别?等等。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归纳出全班的调查结果,从而让幼儿对物品的售价、种类、规格等一些抽象的概念有初步印象。
(二)依据经验能力
教师依据幼儿的探究经验及其学习能力确定行为目标,即如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够迁移以往经验或创造性灵活应对。例如在大班“运被子”调查活动中,大班幼儿从二楼搬运被子到一楼遇到困难时,教师放手给予幼儿一个自主探究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协商,按需选择小组成员。为解决“力气小的幼儿提不起被子,导致运被子困难”的问题,明明提出“像蚂蚁一样进行合作运送”,红红提出“遇到楼梯可以用滚被子的方式将被子滚下楼梯节省力气”。这些想法是否可行?第一小组为了调查运被子想法的可行性,组织大家合理分配任务:力气大的男生负责将被子从班级门口提至楼梯口,力气小的女生负责在楼梯口将被子推下楼梯,楼梯下还有其他负责运输的人员。事后调查这些负责的人员,然后小组商量汇总了负责人员的感受和所遇到的问题,并梳理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指明,这些想法存在不足:被子在滚落楼梯时常卡在楼梯中间,影响运送效果。第一小组将这一发现进行分享后,给其他同伴带来新的讨论话题,形成了探究的新问题:为什么被子会卡在楼梯中间?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大家集思广益,脑洞大开,想着把楼梯变成“滑滑梯”来解决被子卡住这一问题。
(三)依据学习方式
教师根据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所选择的学习方式进行判断和因材施教。比如,幼儿在探究前是否能主动计划,在探究活动中是否能合理运用工具、合作学习,或主动寻求帮助,在探究后是否乐意分享经验、进行“计划—工作—回顾”环节、对自己的探究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等。例如在大班“小飞机调查”活动中,幼儿制作好了飞机,但又产生了新问题:“如何使飞机飞起来?”教师营造轻松活动氛围,给幼儿提供充分表达、分享交流、反复尝试的机会,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如用气球带动飞机飞行发现飞机飞不起来,便增加了三个气球,然后手捏紧气球口,几个幼儿再同时松开气球口。使用皮筋套在飞机上但发现弹力不够,飞机飞不起来,便决定把多个皮筋连接在一起增加弹力,让飞机弹出去,并在多次实验下适当调整皮筋方向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最终做出来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如何激发与提升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与能力。
三、调查活动促使幼儿走向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立足幼儿,选好调查主题
1.采用多样形式,发挥幼儿调查主体性。幼儿调查能力的提高与自主性有很大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幼儿调查的地点主要有两个——学校与家庭。在幼儿园里,教师就调查会传授相关的策略与经验。幼儿多为自主调查或者同伴合作,调查过程中想法也易受同伴的影响。在家庭中父母一对一的指导会给幼儿更个性化和及时的帮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获取自主调查的体验,但调查获取的信息与父母的观念及文化水平有一定的关系[1]。综上所述,调查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其特点如下:自主调查:独立完成自己的调查内容。合作调查:幼儿集体或者分小组一起调查同一个或者多个问题。家庭调查:与父母一起调查,一对一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成人的角色在幼儿调查中的定位要准确,幼儿才是调查的主体。如在调查“春天的颜色”过程中,教师可放手让幼儿自主收集幼儿园、家里的春天色彩。在家庭调查中,教师事先知会家长,父母是作为协助的一方,不包办替代幼儿的活动。但体现幼儿主体性也不等于“不管不顾”,当调查的问题不明显时,成人可以介入进行适当引导。又如,当幼儿不知道如何表征时也需要成人的指导。例如在节日主题“龙抬头”中,幼儿调查龙抬头的名字由来,但由于较为抽象难以记录,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故事联想等方式帮助记录。
2.设置趣味主题,调动幼儿调查积极性。幼儿的调查与成人不同,目的是激发探究兴趣、掌握探究方法并获取真实的经验。调查的主题即为幼儿调查活动赖以开展的前提,一个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兴趣的主题则更能帮助幼儿保持探究的坚持性与专注性[1]。在主题活动“散步记”活动中,幼儿偶然发现时隔一个周末鸟窝里的小鸟不见了。小鸟飞走了吗?这两天出现了什么事情?幼儿围绕“小鸟的成长变化”展开调查,了解经过两天时间小鸟是否可以具备飞翔的能力,从而判断“小鸟是飞走的”猜测是否可靠。
(二)提供调查机会,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
调查活动是幼儿主动探索的一个活动,那么幼儿的主体性就应该放在首位。教师要做的是相信他们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大班幼儿从二楼搬运被子到一楼遇到困难时,教师放手给幼儿一个自主探究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协商,按需选择小组成员,围绕“其他幼儿在搬运被子的过程中是否遇到问题”这一内容展开自主调查。当幼儿展开调查后,教师要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我要调查谁”“我要怎么调查”“我要去哪里进行调查”,给幼儿充分的调查时间,并根据不同小组的选择情况进行相应的支持。幼儿在宽松自主的氛围中进行调查,充分体验调查的过程,自主意识和思维也在不断发展。
(三)明确调查内容,聚焦幼儿的调查目的,培养问题意识
内容由问题而来,调查活动以问题为起点,幼儿的深度学习也随之而来。我们一面强调要从幼儿的问题出发开展调查,一面要为幼儿的调查搭建学习的支架。正因基于问题的学习强调“聚焦问题”,主动建构,自我反思,所以在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调查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和幼儿确定“调查是为了什么”,然后再探索问题答案。幼儿往往是通过自己感兴趣的事来开启调查的,有时也会通过师幼互动讨论“我们要调查什么”来展开。就像幼儿要去调查了解他人搬运被子时是否会遇到困难,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了讨论:“你们想去调查什么?”“你会如何向他提出问题?”“问这个问题可以帮助你得到想要调查的结果吗?”而幼儿也在教师的引导中围绕着这一中心话题提出了许多的问题,最终拟定问题并进行记录,问题围绕“你搬被子下楼时有遇到问难吗?”“你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你觉得自己能解决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成功了吗?”等问题逐层展开。所以,在这一次的运被子采访中,幼儿是带着提前准备好要了解的问题进行提问,也获得了访问对象回应,得到了有效的调查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大班的幼儿已经带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且能理解调查的目的并使之贯穿调查的过程[3]。
一节集体活动中幼儿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调查活动也是如此。教师需根据幼儿的经验以及调查的目的内容,提前预见调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当然,调查活动所涉及的人员也需要提前明确。如,在主题“旧物仓”探究活动中,幼儿想要调查其他班级想要收集哪些物品。在他们采访调查各班级之前,教师应提前与其他班级的老师进行沟通,每个班级都提前做好与之相关的班级物品回收粗略统计[4]。因此当幼儿前往調查时,大班的哥哥姐姐能够较为完整、详细地将自己班级需要收集的物品列举出来,使调查的开展更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任何一个探究活动都是配合的结果,教师需要互相了解现阶段幼儿正在开展哪些调查,例如在分发调查问卷需要爸爸妈妈陪同观察、查阅时,教师需要提前将调查的目的与内容、注意事项告知家长。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能承担的调查内容数量也会增多,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幼儿情况科学把控内容及数量。
(四)运用多样的形式开展调查,并适时介入幼儿的调查过程
调查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访问之外,还有调查中的观察、组织中的分散与集中等。面对不同幼儿或不同小组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我们也要鼓励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调查形式。选择适合的调查形式,可以使幼儿在调查中更加地投入和主动,调查的氛围也更加宽松自由。比如对于个别性格较为内向或“不善表达”的幼儿,教师在进行引导时应鼓励其选择观察的形式:“你要观察些什么?”“观察这些内容可以获得你想要的调查信息吗?”支持幼儿带着目的去观察调查对象,从他们的神情、动作中对观察的内容进行理解,分析与记录。
第二小组在观察小班弟弟妹妹运被子的过程中发现:多数小班的幼儿爱将被子放在地上拖着走,以此分析可能是力气小;有些小妹妹会左手提一提被子,换右手提一提,迁移带入自身经验分析可能是手酸了需要换手缓解。观察部分小男生会抱着被子走,结合他们的表情分析可能是在炫耀自己有力气……对敢于表达的幼儿,可以鼓励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自由地对调查对象进行访问,向调查对象提出相关的问题。形式间的灵活交互使用可以使调查的内容更加充实。
调查的过程常状况百出,有时幼儿会遇见害怕的事物而情绪波动,会因为情绪兴奋而控制不住,会遇见无法理解的事,会碰到无法呈现的调查记录,甚至有时调查的对象和调查的场所也会发生临时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对幼儿调查的过程给予充分的关注,还需了解幼儿是否遇到困难,以便及时地、迅速地作出调整。比如幼儿在调查“用什么工具来滚被子更适合、更方便”的过程中,接受第三组访谈的小男生十分兴奋地讲述着用地垫辅助被子滚下楼梯的过程。因为激动,男孩语速很快且说着说着就偏离了原先的问题。负责提问的幼儿被迫打断提问,负责记录的幼儿也没有办法及时进行记录,两人面露难色,采访进入僵持。面对这个情况,教师可提出“喝口水,休息一下再继续”,并借此时机引导两位调查员转换方式。负责记录的幼儿向老师借用手机录音,用于后期记录时可以反复聆听。同伴也在调查对象开始表达前说明了要求“慢一点,先听清楚问题再回答”。或许,幼儿会被调查中某些突发的问题难倒或一时想不出解决的办法,这时教师就要善于捕捉时机,帮助幼儿迈过这个“门槛”[5]。
(五)引导同伴交往,在交流与互动中引发思维碰撞
调查活动增进了幼儿之间的同伴交往。幼儿在调查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与互动使同伴之间不同的观点互为碰撞,也在倾听和理解中不断进行新的思考,使之突破以往的经验获得新的想法。同伴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往往有利于幼儿的学习效果的提升。调查中的发现通过与同伴间的交流生发了新的调查点和问题点,这使幼儿调查的内容更加丰富,调查更加细致。
(六)重视分享与讨论,避免调查活动的无效与经验的停滞
若想要调查有效且幼儿在调查中能不断发展自身的经验,那么就必须重视调查的结果,不能只一味地研究调查的过程。不管是组织幼儿集体交流还是小组式的个别讨论,教师都应着重引导幼儿对他们的调查结果进行分享,提升经验。为了让分享更直观、有效,我们通常会借助幼儿调查记录的凭证,鼓励幼儿在小组内先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归类,再进行分享。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的经验不断地进行交流、碰撞,形成多样的观点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整合和提升。师幼讨论是调查延伸的良好途径,幼儿在讨论中既可以倾听同伴的分享,学习对方的调查方式,也可以得到教师的引导,扩宽思维,提升经验。在幼儿表达观点或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切记不要随意打断他们的对话,要耐心等待幼儿表达结束再基于回应和反馈,做好正面的引导,培养良好的分享习惯。
(七)做好多维度的认知与反思,提升幼儿反思与解释能力
幼儿的调查过程不仅是获得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更是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和相互包容的过程。在调查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往往会因为经验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性格的差异等导致诸多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或矛盾。因此调查后的回顾,教师不仅要关注对幼儿探究学习过程的回顾,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回顾,同时也要关注幼儿心理感受、情绪情感方面的回顾,给提供幼儿一个表达与心理疏导的空间。通过回顾与反思,引发幼儿学会换位思考,调整与他人的合作协调能力,提升幼儿亲社会行为与共情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汪丽.田野课程:架构与实施[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微玉.田野调查: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J].早期教育,2005(01):15-16.
[3]莫颖萍.以“项目化”助推幼儿主题活动中的深度学习[J].上海托幼,2023(03):09-11.
[4]虞永平等著.生活与幼儿教育[M].合肥:安徽少年出版社,2011:85-86.
[5]王真簏著.生活课程:理论与实务[M].台北:高等教育,2005:07.
(本文系2021年度集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儿童在调查活动中走向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1022)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