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粘性效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4-03-31朱小燕

甘肃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联系运用大数据

朱小燕

【摘要】大数据时代,粘性作为流体力学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平台营销和网络直播中。作为一种吸引性聚合手段,粘性具有令客户痴迷、上瘾的特性,能使商品销量增加、直播主播迅速走红网络。粘性效应的普适性应用于教育教学也有积极的启发意义,教学中运用粘性效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让学生对知识保持强烈的探求欲望和激情。文章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吸引力、渗透力、惯性力、专注力这四方面探讨粘性效应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大数据;粘性效应;联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5—0068—04

进入大数据时代,算法在许多领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效率,其处理和分析数据的程序改变了人们的互动方式。社交媒体、购物平台应用算法向客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使客户长时间参与其中,以达到宣传、推销产品和吸引客户的目的,这种现象被称为“粘性效应”。客户聚合群体的规模、关注时间和痴迷程度成了诸多商业平台和社交媒体用来评价自身内容是否丰富、推送算法是否合理的评判标准之一。粘性效应的应用领域很广,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知识粘性效应的优势,让学生长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精神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大数据背景下粘性效应及其现象分析

“粘性”一词源于流体力学概念,泛指流体抗拒变形的力量,物质粘性越大对外界切割本身产生的抗拒能力越强。在市场运行模式下,粘性效应被商家用于利益驱动经营领域,特别是网络购物平台盛行的当代,商业平台通过客户冲刷流量的方式吸引客户关注平台产品,聚合购物群体达到提高商品知名度、增加销售量的目的,这种现象被称为“粘性效应”。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自媒体及各种社交软件的广泛普及,许多人沉浸在聊天、短视频互动中,沦为“手机控”“网络控”,这是粘性效应在生活中的体现。有些中小学生痴迷于小说、书法、绘画、计算机,这是粘性效应在学习活动中的体现。

二、数学学习兴趣与粘性效应的内在联系

粘性是以兴趣的长期保持和习惯为前提,具有痴迷性、长期性、上瘾性。粘性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本质特征是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关注度。教师教学中调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这种兴趣长期保持,让学生对追求知识的行为产生依赖性,这种现象称为“知识粘性效应”。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来源于学生的兴趣,而学习粘性正是兴趣的深度固化和发挥[1]。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的,从兴趣培养到粘性效应运用是一种教育思维的改变。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常常通过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兴趣的随意性强,耐久性差,很容易发生转移,也容易受周围环境因素影响而不能保持,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令教师力不从心,尤其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最为突出。利用粘性效应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利用好学生的学习粘性,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在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方面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如,分数问题是小学六年级学生理解的难点,单凭反复训练达不到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运用知识粘性效应原理,引导学生通过现场模拟、实验操作、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展开探究,让学生对这类知识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由浅入深地钻研,使学生发现问题中蕴含的数学本质。探究越深入,学生的兴趣越浓厚,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粘性效应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粘性效应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其主要方式是充分利用学生思维意识的多维性和分散性,为学生数学理解能力、数学学习动力、数学应用能力提供拓展空间,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数字敏感性逐步增强、数学思维更加活跃、数学专注力得到巩固,让学生自觉进入学习探究状态,将创新能力发挥到极致,进而形成数学聚合发展生态。

(一)开展趣味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吸引力

数字、符号、空间图形等是数学研究的基本因素。通过引导学生对数学语言、符号和图形的观察、表达、认知,形成对数字意识的本能行为,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强烈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2]。

1.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数学课堂为载体,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与教学内容关联起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字带来的激情和快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的欲望。如,在教学与“空间与图形”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把家中的家具和学校的教室、操场、办公区等按照位置、平面图形、几何体分类并列成表格,标注出相关图形和物体的长、宽、高。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采集的数据,让学生形成平面、立体意识,理清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开展趣味性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事物的大小、长短、粗细,时间的前后、空间的结构等都可以用数字表达,由此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3]。

2.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激活学习热情。数学思维解决的本质问题是如何把图形、空间、结构用数字呈现,一个数字反映的是一条线,两个数字能反映一个平面,多组数字交叉可以表示复杂的二维、三维乃至多维空間。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简单的算术技能训练,还要帮助学生通过算法理解大千世界中万事万物的结构和空间秩序[4]。如,在教学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空间是由点、线、面组合而成的,并把数量关系和物质结构对应到现实生活中。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人、事、物,并用数字形式呈现、比较,让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提升数学思维,用数学方法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在学生心灵深处根植数学思维,使数学对学生产生无穷的魅力。

3.规范数学语言,增强数学自觉。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和学习自信心是促进学生深入研究数学问题的保证。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概念、定理、法则,将教材中的原理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应起来,帮助学生正确解决数学应用问题。如,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通过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营造数学应用场景,把教材中的算法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联系起来,特别是行程问题、圆周问题、归一问题、溶液浓度问题,以项目、任务、专题的形式开展研究,增强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趣味性,使数学语言表述更准确、更缜密,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参与度和自觉性。

(二)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数学渗透力

知识粘性效应的潜在功能表明,环境氛围能刺激大脑,聚合成强大的魔性磁力,使每一个被环境渲染的人身不由己地参与到别人预先设定的文案中,成为追随者。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环境氛围就具有这种功能,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于学习活动中,成为忘情的参与者、专注的探究者。

1.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沉浸式学习做铺垫。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注重内容选择和辅助手段的整合。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具学具选择、多媒体课件等都要围绕教学活动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为学生学习提供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多角度体验学习的学习资源,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沉浸式学习的习惯。

2.善用肢体语言,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教师要通过肢体语言提高数学课堂的感染力。教师的肢体语言能给学生强烈的感召力,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切忌用刻板的表情、固定的教态、权威化的表述组织课堂活动,要带领学生多参与互动,引领学生探究,通过应时应境的肢体语言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5]。

3.丰富活动,拓展沉浸式参与机会。学生的参与深度决定学生学习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化、操作性的情景,采取小组学习、项目化学习、任务学习、主题学习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激情和活力,促进学生形成长久的学习耐力。小学低年级学生通常用生活化、操作性、情景性教学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中年级学生采用小组学习,拓展学生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协作力;高年级学生通过项目化、任务学习、主题学习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沉浸式学习。

(三)尊重学生个性,培植学生数学惯性力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性,有的学生适应传统教学方法,有的学生适合实践教学[6]。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原则,倡导教学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斯金纳、托尔曼等人提出了学习风格理论,把学习方式按个人的感官偏好、个性、动机和发展阶段细分为视觉、听觉、阅读写作和动觉等四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制订了详细的培养策略,与我国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一致。学习风格理论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实践运用,能更精确地依据学生学习习惯、喜好制订针对性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培植数学情怀[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每个人独特的学习风格,为不同特征的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机会,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始终保持在最饱满的进取状态。

1.直观展示,激发视觉型学生的学习动力。视觉型学习者通过观察事物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等视觉辅助工具,把图片、表格、视频形象地展示出来,帮助视觉型学生快速进入状态。

2.声音刺激,培养听觉型学生的采集能力。听觉型学习者通过聆听讲座、微课、直播课,参与与听觉相关的活动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主题学习、项目学习是这类学生最适合的学习方式。针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声读物和语音备忘录等听觉媒介增强效果,还可以变化语音和语调来帮助这类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3.拓展内容,提高读写型学生的整合水平。读写学习者喜欢阅读、写作和处理文本型书面文字学习任务,这类学生喜欢从阅读作业、做笔记、总结信息中受益。因此,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整理书面材料,如文章、教科书、演示文稿、文本材料等,帮助这类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4.实践操作,强化动觉型学生的知识技能。动觉型学习者在运动中学习效果更好,这类学生身体越活跃学习收获越大。这类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组织一些操作性的学习活动更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其在实验、实地考察和其他动手项目中受益。针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多组织互动活动、游戏、操作和现场实践等活动。

(四)动态反馈,提高学生的数学专注力

提升学生学习的专注度是持续利用知识粘性效应的目标,评估和反馈是及时掌握知识粘性效应有效性的關键环节。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反馈和评估,及时掌握学生专注程度的变化并调整教学策略,反复刺激学生的各感官,让学生达到深层学习,提升学生消解干扰因素的抗拒力,使学习、探究、创新成为学生的内在动力[8]。评估和反馈的良性互动,促进教师不断尝试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不同时期同一学生的发展需求,形成动态发展、螺旋成长的生态教学体系。

综上,粘性效应的普适性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启发,也为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但粘性效应是一种思维模式而不是具体的方法,要运用好粘性效应就需要教师通透教育理论、熟悉教材、掌握学情,要善于在新思路中探索、创新。当学生对数学开始痴迷时,便是粘性效应打开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窗户,教师也将从繁琐劳碌中解脱出来[9]。与此同时,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会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陶志伟.杜哈梅尔粘性效应理论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启发[J].基础教育论坛,2021(04):36-41.

[2]李中华.浅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敏感性[J].中学数学,2019(23):89-90.

[3]祖浔生,李国敏.自主学习与自主学习环境[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2):47-49.

[4]王明春.浅析优化小学教学策略[J].未来英才,2000(19):02-04.

[5]陈文.有效教学的标准略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1):19-22

[6]郭文安.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234-236.

[7]张树森.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效性探究[J].考试周刊,2021(44):29-32.

[8]吴天明.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新教育,2020(26):96-96.

[9]齐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学周刊,2021(03):44-47

编辑:徐春霞

猜你喜欢

联系运用大数据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