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路径探析

2024-03-31刘冰李凤娇

成才之路 2024年5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协同育人劳动教育

刘冰 李凤娇

摘要:随着高校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的逐步深入,资助工作及劳动教育在育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两者的融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路径创新上的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牢固资助育人工作的思想根基,扩展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范畴,丰富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体系。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资助育人工作,更新思想观念,丰富供给形式,加强师资建设,积分量化考核,升级课程体系,拓展勤工模式,实现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工作的同向而行、深度融合,从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资助育人;融合;协同育人;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5-005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扬州市职业大学学生工作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路径探析”(编号:XG2022A 01)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持续的资源投入,加之在理论及实践上的深入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贫困学生的读书及生活费用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之中,顺利完成学业。然而,资助育人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也遭遇了资助效果显著、育人成效甚微的尴尬局面,未能达到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目的。劳动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资助育人工作,能够克服资助育人工作中缺乏育人因素的不足,突出资助工作的育人目标导向,而且有助于“三全育人”工作的深入实施,对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劳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为目标,是通过劳动实践达到对学生身体及思想上历练与锻造的教育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最本质的属性是教育属性。教育属性在于通过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让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锻炼和提升,使学生在思想上认同劳动、在行动上热爱劳动。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让学生通过使用工具,运用个人智慧并付诸行动,对客观环境进行改造,达到自身期望目标的同时,实现劳动技能的提升,形成正向循环。

其一,劳动教育具有思想性。劳动是人类社會创造财富与实现发展的基本实践途径,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爱劳动的理念,掌握会劳动的技能,通过劳动实践获得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使大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劳动,珍惜自己及别人的劳动成果,将劳动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途径,从而培育社会责任感,树立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念。其二,劳动教育具有社会性。劳动是实现社会财富积累的基本方式,人们进入社会,生存与发展都通过劳动实现。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通过劳动实践让校园教育与社会运行实现初步接轨,让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方式接触工作环境,了解社会需求、岗位需要及其与个人现有技能之间的差距。这样既能督促学生反思自身不足,在校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其三,劳动教育具有时代性。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劳动始终是推动进步的根本动力。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劳动的表现形式及对劳动者的需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劳动教育呈现出时代性特征。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宝贵传统需要始终坚持,但实践形式和工作内容会随着产业新业态的出现而不断调整,从而使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劳动形态的变化趋向,保持创新思维,紧跟社会需求,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价值意蕴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学生的资助工作非常重视,资助育人中的“资助”部分已取得卓著成效,但“育人”部分与新时代青年学生在思想理念、话语模式、行为倾向等方面的新变化还不协调。因此开展“资助”的同时实现“育人”目标,成为现阶段资助育人工作探索的热点。劳动教育因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功能,以及与育人工作相融合的天然优势,对受助学生价值取向和劳动能力的培养、高校立德树人培养体系的完善具有现实意义[1]。

1.劳动教育的融入,有助于牢固资助育人工作的思想根基

大学里的社会实践主要集中在寒暑假期间,而且多数是学校组织的,往往只有部分学生参加,覆盖面不够,一些活动只是蜻蜓点水,对学生认识世界、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的帮助性不够。而劳动作为体会世界、了解社会、发现问题、解决困难的最直接形式,是常规的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不可取代和比肩的。学生在劳动中可以接触客观环境,感受劳动氛围,操作劳动工具,掌握劳动技能,收获劳动成果,学会解决问题、克服困难。通过劳动展现自身价值、了解国情民情,可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对贫困学生进行个性化帮扶和劳动教育,能够让他们通过劳动体会资助工作的初心,增强其对资助工作的情感认同,使其更加珍惜学习机会,从而奠定资助育人工作的思想根基。

2.劳动教育的融入,有助于扩展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范畴

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和劳动实践锻炼共同构成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三大任务[2]。劳动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劳动理念,爱劳动、会劳动,通过劳动修炼品德、完善人格,帮助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资助育人的目的在于通过经济援助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为实现“育人”目标,资助工作在经济援助以外,还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升其实操技能及就业素质,达到发展型资助的成效。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优化道德品质、提升操作能力、形成劳动素养,扩展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范畴。

3.劳动教育的融入,有助于丰富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体系

劳动教育形式多样、渠道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常规的勤工助学岗位实践,又有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实践,还有创新创业竞赛与实际运营,更有公益活动的志愿服务劳动等。资助帮扶手段与劳动教育体系在劳动实践载体上的重合,为资助育人采取多样化劳动教育形式创造了条件[3]。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成长环境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往往视野不够开阔,缺乏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机会,而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可以使学生接触高质量的社会实践资源,在劳动中正确认识自我、科学评价自我、积极提升自我,培养自立自强能力。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现实困境

1.资助育人重视服务、轻视引领,导致贫困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

以往的资助育人工作重点在于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但学生资助工作除了具有社会救助的保障和求助特性之外,还肩负着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4]。因此,资助工作的“育人”部分需要受到重视,并提升实效性。然而当前的许多资助模式还是简单的资金资助模式,劳动育人工作没有落到实处[5]。虽然部分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融入了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勤工助学,但没能重视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及荣誉感,甚至使个别学生认为劳动是自己获取经济资助的必要条件,是有损自己尊严的、强加的任务,而不是一种回报社会及学校的实践方式。这一错误认知会导致学生劳动观念和奉献精神的偏差。

2.资助育人重视“授鱼”,轻视“授渔”,导致贫困学生参与劳动意愿不强

当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仍然以直接发放助学金及免除相关费用等形式为主,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会给受资助学生安排相应勤工助学岗位工作,但工作任务过于简单,导致学生认为参加勤工助学劳动只是“走过场”。贫困学生往往来自体力劳动为主的家庭,其成长环境使得部分学生轻视劳动,认为学好文化课才最有用,不愿意从事体力勞动,这实际上忽视了劳动实践对理论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而学校对学生思想观念引导的缺失,导致学生更加缺乏劳动意愿。

3.资助育人重视参与,轻视实效,导致贫困学生劳动能力得不到提升

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实践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多数是打扫卫生、图书整理、食堂保洁等,工作内容缺乏创新性,工作难度缺乏挑战性,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关联度较低甚至没有任何关系,很难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难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导致学生的劳动能力得不到质的提升。

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路径

将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有助于丰富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路径,从思想观念、过程教育及后续发展等方面丰富资助育人体系,也能让劳动教育避免课上“听”劳动,课外“看”劳动,网上“玩”劳动,试卷上“考”劳动的窘境[6],发挥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工作的合力,在高校育人事业上同向发力。

1.更新思想观念,强化劳动教育价值引领

贫困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挖掘与传导不够。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改变学生的固有观念,引导学生重视劳动,参与劳动,以劳动为荣。首先,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劳动教育课程要求及学分,严格考核,从制度层面确保劳动教育的切实开展,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其次,要利用榜样形成示范效应,营造崇尚劳动的浓郁氛围。可以邀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杰出校友等劳动领域杰出代表来校开展宣讲,让学生感受社会对劳动的重视与推崇,了解劳动改变人生的事例。最后,要在课程思政中增加及突出劳动教育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对劳动教育观念的改变,需要天天讲、课课讲、时时讲,专业教师要结合专业背景讲劳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作用。

2.丰富供给形式,提升受助学生参与热情

在青年学生价值观与兴趣爱好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以图书整理、日常助理等为主的传统型勤工助学岗位已无法满足所有贫困学生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丰富岗位供给并提升岗位的层次及专业性。学校勤工助学中心应加强与各部门及学院的沟通,广泛收集校内用人需求,并将岗位根据专业性要求进行分类,优先推送与专业性结合紧密的岗位,在公开平台发布,供学生查看。另外,可以鼓励各部门及学院提供专业性及创新性较强的工作,而且不再以长期岗位的形式提供,而是以单个任务的形式招募。学校还可以整合校外资源,邀请口碑好、有实力的校外企业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直接接触行业一线工作业态,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加强师资建设,完善专兼结合教育队伍

作为劳动教育的主导力量,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着劳动教育的效果。高职院校应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首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培养、引进专职劳动教育教师。这类教师的优势在于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劳动教育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中,是劳动教育师资团队的骨干及核心,决定着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其次,可以面向全校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培训,提高全校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让各门课程教师在课程思政中体现劳动教育元素。这类教师在劳动教育中起辅助作用,影响着劳动教育的持续性及覆盖面。最后,可以聘请劳动模范、行业精英、退休职工等作为劳动教育兼职教师。他们通过艰苦奋斗成就美好人生的励志故事、实践经验及对行业需求的灵敏性,相较于高校教师有更大的教育优势,对贫困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他们是劳动教育师资团队的有效补充,完善了劳动教育的社会实践教育环节。

4.建立积分制度,量化考核劳动教育成效

高职院校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一是因为缺乏劳动意识,二是因为缺乏量化考核机制。为此,高职院校应制定合理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指标。要综合劳动教育主体、客体及各参与方的需求和意见,制定动态调整性的考核指标,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力求反映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所有育人元素。同时,要依托智慧校园、“一站式”社区工作记录等,全面收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数据,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赋予所收集的数据不同的权重,描绘出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完整画像。考核工作除有达标要求外,还应对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与表彰,通过激励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5.紧密结合专业,升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劳动教育给学生带来层次低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劳动实践内容以简单的、重复的机械性劳动为主,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甚至没有任何联系。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环节。首先,要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专业课教师有多年的专业教学经验及育人经历,更了解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他们可以带领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教学项目,让学生从中接受劳动教育、提升劳动技能,并通过学生的及时反馈对科研及教学项目进行实时调整和完善,实现师生两方的共赢。其次,要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性技能竞赛融合。高职院校有各种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此类竞赛既是对教育教学成果的考核,也是学生提升自我、展示才华的平台。学校可以多设置一些校级及院级职业技能大赛,让更多甚至全部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大赛,在以赛促学的同时,实现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6.拓展勤工模式,引導贫困学生创新创业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资助育人工作应该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需求进行调整,不能满足于普适性的资助举措。应拓展勤工模式,提供个性化及定制化的资助育人措施。首先,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在保留传统资助型项目的基础上,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及需求,设计订单式资助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资助方式,从源头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应以“创”代“补”,优质资助[7]。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将劳动教育、资助育人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引导贫困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在审核、评估项目可行性及市场前景的基础上,可以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相应的减免或优惠措施,给成员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这样可以让资助方式变成通过创业和劳动付出而得到报酬,增强学生的获得感,还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开展实质性创新创业活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收获,提高创新创业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8]。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通过多种举措,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资助育人工作,首先能够解决贫困学生的学业困难问题,其次能够引导他们通过劳动教育实践,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培养踏实的劳动品质,让资助育人工作不再局限于“资助”,忽视“育人”,让贫困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实现个人品格的完善及素质的提升,掌握改变自身境遇的技能,从而实现资助工作由“助人”到“育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铨翔.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的路径探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2):94-97.

[2]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2):73-77.

[3]焦中宁.劳动教育在高校资助育人中的价值与路径[J].集美大学学报,2021(05):36-41.

[4]顾海燕,张海霞.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0):10-13.

[5]骆敏.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索[J].新课程研究, 2021(06):41-42.

[6]胡剑虹.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路径探微[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3):61-64.

[7]孙倩茹.新时代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5):85-88.

[8]陈伯豪.资助育人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2):86-89.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Subsidy Education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Bing1, Li Fengjiao2

(1.SchoolofInformationEngineering,YangzhouPolytechnicCollege,JiangsuProvince,Yangzhou225009,China;2.Department ofBusinessManagement,YangzhouLifeScienceandTechnologySchool,JiangsuProvince,Yangzhou2250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exploration of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positive role of funding work and labor education in education is increasingly value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has become a positive exploration of path innov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Labor education has a positive role in cultivating morality, enhancing intelligence, strengthening physical fitness, and cultivating beauty. It helps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educational work, expand the scope of educational goals, and enrich the practical system of educational work.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financial aid for education, update their ideological concepts, enrich their supply forms, strengthen teacher construction, conduct quantitative assessments based on points, upgrade their curriculum system, expand their work models, and achieve the same direction and deep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financial aid for education, thus forming a synergistic effect on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abor education; funding for education; integr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协同育人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