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在地国际化”教育的思考

2024-03-31曹吴玮

成才之路 2024年5期
关键词:政策支持评价体系课程建设

曹吴玮

摘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跨境国际化教育工作受到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影响,面临着新的困局。“在地国际化”作为一种弱化空间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可以作为广西高职院校国际化教育探索的新方向。文章汲取国际“在地国际化”教育经验,在结合广西国际化教育实践基础上,对广西高职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进行思考,并从政策支持、课程建设、师资团队、评价体系等方面给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在地国际化;高职院校;国际化教育;政策支持;课程建设;师资团队;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8.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5-006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后疫情时代高职教育在地国际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编号:2022JGA10)的研究成果

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市场化和国际化趋势的影响下,高等教育走向国际成为必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广西各高职院校也积极利用东盟资源和自身的地理、文化优势,探索发展国际化教育,伴随企业“走出去”。

一、广西高职院校国际化教育的基础

2002年,我国与东盟十国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现在“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化规模不断扩展。广西作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与东盟关系日益密切,广西各高职院校与东盟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广西作为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省份,其借助地缘相近、人缘相親等优势,成为我国接收东盟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区之一。广西高校已与周边国家近200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上万名东盟国家留学生在广西求学,广西高职教育在国际化道路上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龙飞移动公司共建“东盟产教园”,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东北皇家理工大学合作建设“泰中轨道交通学院”,这些都是广西高职院校国际化探索取得的成果。

传统的国际化教育模式过于注重人员在地理位置上的跨境流动,将师生的跨境流动作为学校推进国际化战略的核心[1]。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遇到了一定的阻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探索一种不以师生跨境流动为基础的国际化教育模式。

广西很多高校实施线上教学,利用微信、腾讯会议等即时通讯工具,将传统的留学生课程搬到网络平台,保留能够线上教学的部分,适当简化不宜通过线上课堂完成教学指导的环节内容。但随着线上教学的深入推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短时间内线上教学确实能够解燃眉之急,但大多数学生对线下教育的需求远高于在线教育,因为实地文化体验本身就是海外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课堂互动和综合思维发展方面,线上教学也无法与线下教学比拟。目前,多数在线教学平台功能简单,虽然其包含课程资料上传下载、聊天留言等功能,但大多无法构建系统性的课程章节内容,因此更适合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对于高职专业课程而言,线上教学的一大难点在于无法让学生进行实操演练,不能达成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开展的乘龙汽车技术培训全球网络直播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部分境外学员通过直播平台学习并与技术专家进行互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使用VR或AR全景教学辅助系统进行授课等。但这些探索仅局限于某堂课或某个短期培训项目,并没有形成授课体系和标准。另外,由于各国、各地的通讯设施建设水平不一样,直接影响着线上教学的效果。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教学对象绝大部分来自东南亚国家,对于这些国家的学生而言,平台卡顿、信号丢失等情况使得他们对线上教学的认可度不高。同时,有意愿接受国际化教学但条件不允许的广西高职学生也面临同样问题,广西地形复杂、山地较多,很多学生的线上学习会受到通讯设施的制约。

可见,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教育具有良好的基础,并拥有国际化政策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使得广西高职院校开展不以师生大批量跨境流动为特征的“非传统”国际化教育探索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二、“在地国际化”的含义和研究发展

“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IaH)概念首先由瑞典马尔默大学副校长本特·尼尔森提出,其定义为“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目标是“通过让所有学生在求学时期有机会接受国际理念与跨境文化的影响来提升自身能力和资格,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化世界的需求”。乔斯·贝伦和埃尔斯佩思·琼斯在2015年对“在地国际化”进行了新的定义,即在国内学习环境中,高校有意识地将国际性和跨文化维度融入到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课程中[2]。其他相关研究对在地国际化的概念和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从制度、师资、课程、研究、服务等多方面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在地国际化。欧洲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研究已经相对成熟。

在我国,张伟、刘宝存在2017年对“在地国际化”的理念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在地国际化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其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和跨文化修养,培养对象既包括有条件、有能力实现跨境流动的个体,也包括无法实现教育空间地理位移的人员[3]。在2018年之前,我国对“在地国际化”的研究数量稀少,且主要停留在概念的辨析和可行性的探讨上。2021年之后,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理念才被越来越多国内学者和教育界人士关注。郑淳等学者通过对欧洲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观察,发现在地国际化的广泛推行离不开三大基本要素条件,即形塑理念认同、高度重视国际化课程资源体系的开发、构建高“兼容性”的政策与制度框架。蔡永莲认为,在地国际化助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放到时代大背景中考量,并提出要坚持战略、模式、文化“三个融合”[4]。房欲飞认为“在地国际化”的本土探索尚未能在统一概念框架下进行,国内相关研究仍未成熟,并且提出把国际资源导向国际化人才培养本位,创新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鼓励跨越国界的“虚拟流动”等实践建议[5]。简单来说,高校在地国际化可以理解为在本土境内利用国际化资源提升教育和学术水平的各项活动,为全体学生提供接触跨文化与国际性事务的机会。

三、促进“在地国际化”教育发展的策略

尽管广西在国际化教育领域有着不错的基础,但在跨境困难的形势下,自身教育资源的挖掘成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地国际化成为突破当下困境、重点探索的方向。

1.加强宏观指导,完善顶层设计

国家政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规范性与指导性作用,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推进必须建立在相关政策基础上。2000年,欧洲国际教育协会发布相关文件,对在地国际化的背景与制度意义等进行了详细陈述。欧美多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与战略中对在地国际化理念予以了高度关注[6]。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领域,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与实行,体现了当前国家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扩大规模”向“提质”“增效”的重点转移[7]。但相关政策更多还是关于指导和管理传统国际化教育的,在地国际化的理念没有得到体现。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针对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政策性文件,更未形成有关在地国际化的政策话语及战略方案。因此,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顶层设计和引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为在地国际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支持。而作为与东盟有着密切联系的广西,应根据地缘、区域文化、地方产业及高职院校的特点,制定能够推动地方高校开展在地国际化探索的相应政策。

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建立组织健全的国际化职能部门,加强校内信息共享与协作。应结合“校情”与“地情”,依托本土行业发展,立足院校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优化整合教学资源配置,吸收借鉴先进教学经验,更新办学理念,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在地国际化办学品牌,逐步形成在地国际化和海外国际化同步发展的局面。隨着国家、地方、高校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发展体系的形成,以及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广西高职院校强调自身国际化办学的优势和特色,加强与区域产业及企业的合作,通过内涵建设和国际化建设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与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淡化空间概念,在跨境流动人员数量有限的背景下,依然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地方及企业携手“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目标。

2.显性、隐性结合,推进课程国际化

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载体,在育人层面具有广泛性与普遍性等特征。因此,课程国际化是推动在地国际化的重点。课程国际化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认知中,基本等同于面向留学生建设双语课程。要真正推动课程的国际化,就应改变这一理念,不再单纯以授课语言或教学对象来判定是否属于国际化课程,而是更多地考虑将国际维度融入课程,将留学生和有意愿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本土学生都纳入教学对象的范围内。在地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开设显性课程,即开设以全球胜任力培养为目标的国际化通识教育课程,二是将国际化元素整合进课程建设中,为学生、教师及科研人员提供语言培训、跨文化技能培训及跨文化背景下的专业教学,包括作为交流工具的国际通用语言课程、以国际通用标准为目标的专业全外语课程和双语课程,或在第二课堂中“引入国际化和跨文化维度”,即打造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体系的建设。基于大多数广西高职院校现有国际化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基础,显性在地国际化课程可以以东南亚小语种课程为主要特色,结合专业职业特点,一方面开设国际化通识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际规则,为其未来参与国际合作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开设中华文化通识课程,宣传中华优秀文化,拉近中外学生之间的文化距离。以专业课程接轨国际化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应在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将国际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保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国际前沿发展的与时俱进。

(2)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隐性知识由于具有特殊属性,它的习得过程高度依赖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因此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重视跨文化人际场景的搭建[8]。高职院校的中外师生交流模式通常比本科院校单一而滞后,这主要是因为高职学生的语言水平有限,院校没有意识或能力提供更多跨文化人际交流的场景。创新学生工作机制,以“语言+中华文化+技能”为框架设计活动载体,推动校园跨文化交流活动百花齐放,激发团学组织、学生社团协会的工作活力,推动中外师生的本地交流融合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路径。例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将古筝、茶艺选修课和社团作为交流平台,鼓励东南亚留学生接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还鼓励中国学生和留学生通过课程教学、社团活动增进交流。茗星茶艺师全国评选大赛东盟赛区“中国茶(国际)传播使者”、优秀团队等称号,显示出“语言+中华文化+技能”国际化育人的效果。而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在不出境的情况下,他们能够通过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等形式体验到他国的人文风情,更好地理解国际社会,了解不同文化,进而从容地应对国际化趋势。充分利用本土优质资源,拓宽隐性课程体系的物理边界,采用中外学生混合教学、组队实训实践等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与世界的理解,赋予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新的内涵。

3.加强项目合作,打造国际化师资团队

相关调查显示,2019年我国居民出境达1.7亿人次,出国留学达703500人,学成回国留学人员580300人,比例达到82.49%,这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团队建设提供了条件[9]。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加快国际化高水平人才的引进,通过引进外籍教师、海归教师,吸收接受过国际化教育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应重视内部师资的建设。近年来,广西不少高职院校都在探索中外校企合作育人项目,派遣教师线上或线下对企业海外员工、学生进行技能教学,这为文化和技能的双向流动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高职院校应推动人才国际化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研讨、国际合作育人项目,增强院校和教师的国际学术话语权,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打造国际化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另外,可以邀请已经“走出去”的行业、企业领军人物为学生开设讲座,以非正式课程的形式开展专业前沿教育和专业国际形势教育,从而促进专业课程在地国际化的建设和发展。

4.調整评价体系,注重国际化内涵

过去,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国际留学生招收数量都是其国际化办学程度的重要考量指标。经过近年的改变和探索,部分院校意识到设计本校国际化发展建设项目指标时,应调整以出入境数量和留学生招收数量为重要考核指标的传统思路,建立适合当前国际形势的国际化管理服务体系和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更多关注没有获得跨境学习机会却有接受国际化教育意愿的在校生。未来,国际化教育的发展必然更注重学校国际化的内涵建设,注重在地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科研合作、师资管理队伍能力建设、国际化特色优势发展等。高职院校应通过国际化特色学院建设项目,加强与合作院校的线上交流,引进外方优质课程资源,将国外与广西本土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一并消化、融合和创新,让师生在不出境的情况下就有高质量的国际化获得感。

四、结语

虽然“在地国际化”并非新兴概念或理念,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广西高职教育在地国际化的策略。应当强调的是,在地国际化不是某种突发情况或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我们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网络在线教学,更不能将其与传统国际化教育形成对立。以人员空间流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国际化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外部依赖性,受政治、经济、文化、学术及生态环境等动态组合因素的驱动和制约。而在地国际化能够突破这些限制,解决传统国际化教育的痛点问题,它与传统国际化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共同服务于国际性人才培养。因此,在地国际化是国际化的重要分支,是传统国际化教育模式的补充,在国际化教育复苏的当下和未来仍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参考文献:

[1][3]张伟,刘宝存.在地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7(03):10-17+120.

[2]李一凡,马君.高等职业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内涵旨归、实践样态与行动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01):36-42.

[4]蔡永莲.在地国际化:后疫情时代一个亟待深化的研究领域[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03):29-35.

[5][8]房欲飞.新时期我国推进“在地国际化”的战略意义、挑战及对策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22,20(02).

[6]王建梁,杨阳.在地国际化: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新战略[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36-46.

[7]王建梁,杨阳.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选择———基于多国政策与战略的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22(09): 230-239.

[9]王展硕,赵岑.高校在地国际化的隐性课程体系内涵及实现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22(05):57-62.

Reflection on "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Guangxi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Cao Wuwei

(Liuzhou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xi Province, Liuzhou 545036, China)

Abstract: The worlds unprecedented great changes are accelerating, and cross-borde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work is being influenced by unilateralism and protectionism, facing new difficulties. "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s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cept that weakens space, can serve as a new direction for explori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Guangxi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article draws on the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 education and,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Guangxi, refl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Guangxi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also provides strategic suggestions from policy suppor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er team, evaluation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suppor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ingstaffteam;evaluation system

猜你喜欢

政策支持评价体系课程建设
国内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研究
新能源公交车辆发展的政策支持及使用管理
煤炭污染治理需要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农村土地适度流转下现代农场管理模式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