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地方年俗文化丰富语文课堂内容

2024-03-31孙德慧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年俗语文课堂评价

孙德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地方年俗文化的目的有两个:首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方文化,加深他们对实际生活中具体知识与文化的联系。其次,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明确教育的内涵,还要科学有效地将年俗文化纳入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能够在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本文将深入分析如何借助地方年俗文化元素丰富小学语文课堂内容。

一、基于教材,融入讨论话题

从教材内容来看,涉及地方年俗文化的文章并不多。要想将地方年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筛选出具有年味的文章。其一,教材中具体的文章。对于一些以地方民俗为主题的单元,教师可以重点分析其中的年俗文化,并以具体的习俗为依托,确定讨论话题。其二,结合群文阅读理念,筛选与单元主题相符的文章。教师通过课内、课外文章的整体阅读,在备课阶段确定多种讨论话题和小组合作任务。

以《北京的春节》一文为例,作者运用京味十足的语言,按照时间和活动的顺序详细列举了大量的春节习俗。根据文章的结构,教师可以制定小组合作任务:“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地方的年俗?每逢过年的时候,我们会做哪些准备?”届时,教师将在电子白板上展示一个表格。表格与作者的行文思路相似,学生需要按照时间线分享当地的地方年俗。教师可以邀请各小组内部选出一名汇报者,自由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察。在最后的点评阶段,教师并没有过多强调好词好句的引用,而是肯定了学生的善于观察生活和善于分享生活的能力。基于此,学生不仅能深入了解“如何写自己家乡的春节”,还能形成自己的思考:“如果让我来写家乡的春节,我可以用什么方式来呈现?”

为了活跃语文课堂的氛围,教师以地方年俗文化为基础,适时地插入“地方年俗分享会”活动。通过绘声绘色的分享,学生既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享受学习过程,又能提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地方年俗文化拥有深入感知。

二、基于生活,融入写作训练

在写作训练时,教师首先需要策划丰富多彩的生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他们真实的生活故事。其次,教师鼓励学生多读一些相关主题的名家名篇,为写作提供靈感和参考。在写作任务中,学生不仅要分享真实的故事,还要适当地引用名家名言来丰富文章内容。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年俗文化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六年级下册《腊八粥》一文为例,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腊八节的民俗风情。通过八儿与母亲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腊八节的风俗,并对八儿和母亲这一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紧扣腊八节的民风民俗,制定了一个微写作任务。任务要求学生仿写一段腊八节的场景或分享一段腊八节发生的事。同时,强调了学生作品的真实性。当所有同学完成自己的作品后,教师随机挑选一幅作品,在电子白板上展示。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如: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腊八节的哪些习俗?如果让你修改,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修改?这样能够更加具体和直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以上步骤,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和时间。通过长期、高效的师生互动,学生能够在写作任务中积极地运用生活经历,把生活经历当作作文的素材。

三、基于实践,提升综合素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小学生获得认知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丰富多样、有趣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提升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活动策划者。教师在拟定实践活动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积极性,并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他们的问题。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践活动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会。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地方年俗文化为主题,设计兼具线上和线下的探索活动。

以《元日》一诗为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元日》一诗中“屠苏”“春桃”和“旧符”的含义,并感受春节的热闹氛围。为了更好地体验当地的年俗文化,教师给学生安排了一个预学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当地春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其起源、传承和应用场景。同时,为了照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鼓励各小组前往当地的非物质文化展馆参观,寻找与年俗相关的蛛丝马迹。在后续的线上和线下探索中,各小组将充分发挥探索精神,总结、分析和归纳相关的民俗文化。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邀请各小组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汇报,每个学生都将深入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产生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想法。

地方年俗文化的探索是广泛的。通过多样的学习项目,学生可以了解和分享习俗,同时在探索中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传承的文化拓宽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四、重构评价体系,提升素养

目前,“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逐渐融入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评价体系被打破。首先,评价的主体得到了扩充。在新的评价体系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其次,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也发生了改变。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可以制定评价等级表,对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参与情况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最后,评价方法也得到了优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如果教师经常批评和否定他们,将会降低师生互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重新构思评价理念,并对学生的反馈进行鼓励式的点评。

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展示了一则与年俗文化有关的历史故事,要求学生总结其中的重点并按照复述的方法讲述故事内容。为了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引入小组讨论并参与其中。从具体的效果来看,由于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复述亦有所不同。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指出,而是引导他们在观点的交换中实现彼此的纠正。在后续的成果展示阶段,教师随机选择一个小组并要求该小组内部选出一名同学进行复述。基于故事内容,教师从生动性、逻辑性等多个维度进行点评。凭借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能够做到“复述故事内容”以及“让故事的讲述更生动”。

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科学合理的引导中感受当地年俗文化的魅力。一般来说,年俗文化中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积极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重构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通过地方年俗文化与教材内容结合,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年俗语文课堂评价
苏南年俗亦动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依托年俗学数学 构建德育一体化课程
不同年代 浓浓年味
年俗教育在言传身教中传承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