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视域下古诗词教学问题与对策探赜
2024-03-31陈玉
陈玉
摘要: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古诗词教学课堂的观察,研究者发现一些古诗词课堂存在教学内容表面化、授课方式模式化、课后检测机械化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研究者提出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相应措施:在教学内容上需围绕主题,合理安排,多方扩展;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灵活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作业设计上要有针对性,有效训练,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教学;小学语文;对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5-0045-04
一、问题缘起
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加强中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正式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堂,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获得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称,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2]。中华民族奉行的是“德性世界观”,认为“德之不修,行之不远”。人与世界、与他人的伦理承诺是人理解世界的钥匙,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将“仁德共生”作为思想核心,强调德对人的内在建构性。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骨与精神,体现在中国的文字古籍、科技成果、民族艺术之中,形成了中国人向内探寻的修己安人的社会责任感,培育了中国人探寻世界、理解世界行“中庸之道”的行事风格。
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以深厚文化积淀来铸魂育人的传统文化教育,与包含汉字、文化典籍的语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张志公所言,语文是民族性很强的学科,语文不仅受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制约,而且受这个民族文化传统及心理特点的影响[3]。中华文化基因深藏在古诗词、文言经典之中。教育部从2019年推行部编版教材,新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大量增加古诗文,古诗文的体裁也更加多样,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均有涉猎[4]。
诗教在我国源远流长,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近代以来,蔡元培倡导美育,认为诗情是美学的主体,进而提出重视诗教。为什么要学诗?孔子曾言:“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学诗就是修身养心、培养君子性情的第一步。在深入古诗词课堂后,笔者发现当下的古诗词教学还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即教化人“温柔敦厚而不愚”。
二、传统文化教育视域下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表面化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学诗是为了陶冶性情、完善人格,“求诗人之意,达圣人之志”,体认诗人的情辞、气骨。可当前一些古诗词课堂只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对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挖掘和人文精神培育涉及不多。
笔者听过一节古诗新授课,进行诗句分析时,教师讲解了诗中意象和写作手法,却忽略了对诗句精神内涵的挖掘。张平仁论古诗理论时说道:“情感是混沌的、朦胧的,不易清晰解说的,而诗的表达方式也与此相应。”[5]对这种朦胧又让人神往的情感,教师应细微深入地带学生去体会,可这位教师既没结合诗人的经历、心境分析诗句,也没有引导学生共情感受诗句的艺术美。课后,笔者询问该教师备课前是否会了解与古詩词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他回答会参考一些教参。显然,对教材解读的模式化和刻板化限制了这位教师的视野,他既没有推敲诗句的语言表现力,也没有研读诗性义理,这会使学生的感受只停留在诗句大意层面。“语文教学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就是科学而有艺术地分析教材。”[6]否则,古诗词教学将是无根的浮萍。林语堂说过,中国的诗歌既有广泛性,又有深刻性,而且特别重“意”尚“神”[7]。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神”,通过意蕴丰富的外在物象,体会诗人的炽热情感,思考诗人的心灵情境,体认诗人的人生况味,欣赏诗人的艺术境界。缺乏对诗词深入的解读,教师所讲内容就是平面、浅显的。
2.授课方法模式化
在古诗词课堂上,教师使用最多的是讲授法。但讲授法不应是一对多的单向输出,而应是一种双向互动。笔者听过一节课,内容是《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整节课都是一板一眼的程序式对答,通过问答了解作品大意、复习写作手法,却对那些吸引学生进入作品意境、鉴赏作品语言艺术的问题一个都没有提。缺乏联想移情的教学方法启发,缺乏扩展式课程语言的开导,学生自然不会有兴趣涵泳炼字。涵泳诗韵的目的是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揣摩诗人想法,这样才能体会诗情诗思、自悟自得。学诗是为了挖掘诗与人精神世界的关联,从而得到成长,而单向输入的结果是机械记忆,无法让学生“设身而处当时之境会”,体会古诗词“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生命力。
3.课后检测机械化
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布置的古诗词作业单调枯燥,如背诵古诗和注释、字词抄写、做练习册等,这无法锻炼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相较于低年级学生,一些高年级学生更不喜欢古诗词学习,这是因为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重点是识记字词,而高年级学生考试时除了有诗词默写外,还涉及对诗词意象、诗人情感的考查。他们需要记住诗人写作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需要通过意象分析意境,感知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是靠死记硬背,所以考试时一旦出现没见过的古诗词,就需要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但很多学生并不具备这一能力。因此,学生需要在每一次分析诗句时练习找共情点、深入意境、究而通之的能力,但一些教师的检测方式通常是背诵、默写和翻译等。评价方式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割裂,使得厚植诗词文化底蕴、提高审美情趣的教学目的难以达到。
三、传统文化教育视域下古诗词教学对策
1.合理安排,多方扩展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表示,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但还需要教师去“加码”[8]。
以六年级下册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为例,教师可以对诗人和创作背景介绍进行“加码”:何为“东坡”?名为《东坡》的诗说明了:“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诗人独守僻处但自得其乐的豁达,尽在不言中。可以对词句的典故进行“加码”:沙路为何净无泥?一是因为春雨的冲刷,二是因为词人所去的蕲水清泉寺临近王羲之的洗笔泉,小路经过泉水的冲刷,所以异常洁净,还可以扩展王羲之临池泽笔的故事。可以对词中的意象进行“加码”:白居易唏嘘“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可苏轼反用白居易其意,高唱“休将白发唱黄鸡”,身已暮年被贬黄州,苏轼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超然旷达的胸襟面对人生。可以对同一主题进行“加码”: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黄庭坚的“莫笑老翁犹气岸”,这些诗句抒发了诗人们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可以对诗人同时期其他作品进行“加码”:初到黄州时苏轼写下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有孤独缥缈之感,在找到生活和精神栖居地以后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多了豪迈之情,而《赤壁赋》的深致情韵和透辟理意更是流芳千古。可以对诗词感悟进行“加码”:从“缥缈孤鸿影”的孤独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不迫,再到“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乐观,苏轼自我开导,随缘自适,才有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通透和豪迈。当我们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时,能否以苏轼为榜样,不气馁颓丧,永远有朝气面对新的事物,意气昂扬呢?
对古诗词的体认,不仅仅是为了品味酒阑明月、清风远山,共情诗人的爱恨痴嗔,更是为了用古时的“月亮”照亮脚下的路。古诗学习的最后一步是突破诗词的“气象”和“神韵”,了解诗人表达的“义理”,从中得到启示,“获得一种真正面向自我的可能,获得学习与自身的内在关联性,并在这种关联性中发现我们自身的存在方式”[9],做到“行其所知”。古诗词课堂应成为传统文化与学生现实生活的一个连接点,让学生在课堂上与诗人一起“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学的是神思构想,品的是语言表达,悟的是情感哲理,最终为的是有一天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能够在与千年前的人物产生的共鸣之中得到慰藉,自我纾解,找到前行之路。
2.靈活教学,推动探索
一节古诗词课应从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词开始。古诗词讲究韵律和节奏,诵读时要平仄谐畅。诗的诵读,根据诗的文体,有时吟,有时诵,有时吟诵相杂[10]。姚鼐说过,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所以大声朗诵是古诗词学习的第一步,以情悟境,以声传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讲解是诵读之后的关键步骤。除了要讲解古诗词内容大意外,还要带领学生走入意象,设身处地,披文入情,品味诗的神韵、意境、义理。在讲解中,教师要善于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提问要巧,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中讲到“青箬笠,绿蓑衣”时,要提问学生蓑衣明明是棕黄色,为什么要写成绿色的呢?《春日》中写“胜日寻芳泗水滨”,泗水在山东,在南宋时被金兵所占领,为什么寻春要提到泗水呢?古人为何写离别就要写柳树,写牧童就要写吹笛子?教师要激起学生主动走入诗词世界的欲望,而有了问题学生就会主动寻求答案,主动走入古诗词进行深层次体会,进而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发挥主导作用外,还要制造留白,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交流,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
古诗词学习是一道开放题,不是寻找唯一的答案,而是在与古诗词互动中“去蒙蔽”,开发灵智,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积极探索和表达。深入探索和充分表达的过程就是学生与诗人共情共感,由表及里逐步体认的过程。“体认”是一种通过与诗人共情而体察诗中义理的认知思维方式,如朱子所言“置心在物中,究见其理”。自己调动思维去思考辨析就是在体认,只有沉入诗境,因境生情,才能体会诗人的情感,与诗人融为一体,“初闻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学生入境入情,感受诗词的精神意韵,体认诗中义理,并学着将这种诗性带到世事万象之中,就能把诗词的情感价值转化为培育自己精神世界的养料。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古诗词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飞花令、诗词射覆、猜诗谜、为古诗词配插图、诗词诵读大会等。
3.有效训练,综合评价
在“双减”政策下,教师需要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布置量少质优的针对性强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在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引导性作业,给学生提供了解古诗词的角度,让学生收集资料,为课上诗词鉴赏作准备。
以《清平乐·春归何处》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1)本词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回想几首我们学过的关于这个季节的古诗词吗?2)黄庭坚是哪朝诗人,他还有什么别的身份?3)查找几首同样以“清平乐”为词牌名的词,不同朝代的内容和词风有何变化?4)课本上的插图描绘了本词的哪一句?5)为什么词中提到黄鹂,而不是喜鹊、子规、鹧鸪?为什么提到蔷薇,而不是桃花、莲花、桂花?布置引导性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建立共有知识库,获得作品的背景知识[11]。学生的世界和诗人的世界终究隔着一张纸,学生只有顺着时间长河追溯诗人的前尘往事,那些对离别亲友的悠远情思、对岁月年华流逝的无限怅惘、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喟,才能走入学生的内心。引导性作业是课前预习作业,课后教师可以布置阅读作业。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该让学生把更多时间应用于阅读,阅读不仅可以扩展知识面,还有利于培养语感,而且对分析意象、把握意境有帮助。
為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古诗词的情感意境,训练他们对古诗词的感知力、想象力、共情能力、表达能力,教师需要从诗词的写作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诗句理解等角度进行作业设计。古诗词的语言表达往往是言已尽而意无穷,要让学生从含蓄的语句中捕捉深邃悠远的意境,听出弦外之音,品出味外之旨,并能用凝练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感悟。以《江南逢李龟年》为例,作业设计如下。1)写出李龟年的特征,默写一首学过的同样是写给李龟年的诗。2)用自己的语言将李龟年和杜甫相遇相识的故事描述出来。3)四十年前“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四十年后两鬓苍苍的两位老人再相逢,情感汹涌澎湃,但为何杜甫没有怀念当年,只是感叹一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出你对这句诗的理解。4)想象一下杜甫和李龟年应是在哪个场景下重逢并产生了哪些对话。另外,让学生习惯于自己思考、自己表达,用来巩固尚未掌握的语文知识或技能的作业被称为形成性作业[12],教师通过布置形成性作业能及时诊断学生的问题,查缺补漏,调整教学计划。
除了课后作业的反馈以外,课堂上诵读的表现、小组合作回答问题的表现、阅读课上分享的表现、参加古诗词活动的表现等,都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整体性评价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能力,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不是死板地记忆知识。
四、结语
有人把中华传统文化称为“诗的文化”,古诗词就像中华文化以情为身、以意为骨养育的女儿,乘着船佩环琅琅款款而来,走过汉唐气象、魏晋风骨、宋元境界,一步一莲花,彰显了先贤圣人的天命观、人生观、道德观,集中华文化美学造诣于一身。古诗词富于美感、充满情感的语言表达是中国人匠心独运的审美诉求,深折透辟的人生哲理是中国人求真言志的文化抒写,“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言、声、义的智慧凝聚流淌出韵味悠远的诗词江河,诗词让人感发志意,让人顺美匡恶,给人机会以“明明德”。由古至今,中国人生活在诗意的语言中,这是中国人的存在证明。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做、所思的事,因此生活在共同的历史文化群体中的人,也应该为这体现着共同的信仰、艺术、伦理道德的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学习古典诗词,就是通过品读华章藻蔚、描摹英逸之才理解美与善,体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情怀,唤醒中华儿女流淌在血液里的中华文化基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3-26)[2023-08-16].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06).
[3]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350-351.
[4][8]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5]张平仁.古诗理论与小学古诗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5.
[6]余映潮.致语文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1.
[7]曹继强.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现代诗歌[J].语文建设,2008(Z1): 18-21.
[9]余闻婧,徐永文.“思无邪”与孔子课程思想的特征[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09):39-53.
[10]王春芳.朱自清的诵读观及其当代启示[J].中学语文,2009(07): 9-12.
[11][12]黄金丽.“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设计类型与通用方式[J].语文建设,2022(11):32-35.
Exploration of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eaching Ancient Poetry and Lyr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Chen Yu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yang 712099,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the country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vival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cient poetry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observation of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classrooms,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some ancient poetry classrooms have problems with superficial teaching content, standardized teaching methods, and mechanized post class inspections. Guided by problems, researchers propos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in terms of teaching cont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theme, arrange reasonably, and expan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emphasize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 and guide students to explore independently; in homework design,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targeted and effective training, and conduc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eaching ancient poetry and lyric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countermeasures;teaching content;teachingmethods;homework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