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四维探赜
2024-03-31李艳阳
李艳阳
摘要:生命价值观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以一般价值观和具体的生命价值观为教育内容,突出对教育对象生命存在的人文关怀。进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逐渐发生变化,生命价值观教育也应进行相应调整:从人与教育维度切入,引导大学生正确识读生命价值;在人与自然维度着力,唤醒大学生珍惜生命的意识;以人与他人维度为突破口,引导大学生确立生命价值目标;以人与社会维度为落脚点,引导大学生确立生命价值信念。要从这四重维度出发展开生命价值观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长度、广度、温度和高度,积极参与生命实践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新时代;生命价值;人性;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5-0009-04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在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联动下,以关怀生命为教育理念,正确引导受教育者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的一种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最终旨归是帮助受教育者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近年来,个别大学生存在自杀现象,因此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尤为重要。生命价值观教育应该进行改革创新,突出关怀人性、回归人性的教育理念,从人与教育、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四重维度出发,培养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性认知,引导大学生参与生命活动,不断提升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人与教育之维:切入点
生命價值观教育应当从人与教育的关系维度切入。只有厘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更好地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在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上,生命价值观教育同样坚持“双主体”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频共振,正确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探寻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树立人的生命的理想信仰。“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1]人的生命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反映着个体的认知和思维。生命价值观教育应在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知生命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从个体的生活世界,还是精神世界、文化世界和意义世界而言,受教育者也就是大学生群体,都应该平衡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这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立场,更是切入点和始发点。
1.客观规律性的正确认知
人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的生命会经历一个由生到死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一种客观性和自然进化规律的结果。因此,人虽然是生命的主体,但也无法任意改变自然规律,尤其在关乎生命的生死问题上,人的力量所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并且每个人在这个问题上都处于平等的位置。作为主体,生死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是人必须要正确认知的。
生命中的生死规律其实归属于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但我国传统观念中对死亡话题的讨论较少。为此,现代社会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应该得以补充和完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明确生死问题的客观必然性和生命过程的客观规律性,生命价值观教育应该正确引导大学生客观认知并掌握生命活动过程的变化和规律,培养大学生对生命规律的理性认知理念,引导大学生理性平和地对待生存问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主观能动性的合理引导
强调生命是一个具有客观规律性的过程,并不意味着人的主体性作用的消失,也并不代表着人要一味服从于自然规律而无能为力。在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中,马克思提出人的实践之于环境的能动的改造作用。自然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可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证明了人类的实践力量。同理,人的生命是生死规律发生作用的过程,虽然人类无法扭转生死必然规律,但可以在正确认知生命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智慧来审视个体生命,进而超脱生命本身的局限性,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价值观教育除了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生命过程或生死问题的客观规律性,更需要引导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的生命活动不是绝对纯粹和自然的,而是一种带有超越性色彩的创造性过程。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建构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超越生命时间一维的局限性,在生命实践活动中努力创造生命的价值,在对生命规律的正确把握中求索生命的意义,才是教育的最终旨归。
在人与教育的维度上,生命价值观教育既要立足生命有限和生死必然的客观规律性,又要充分发挥人作为生命主体的能动性作用。只有平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生命价值观教育才能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识读生命本身的价值,在更深层次的维度上增强大学生的生存智慧和生命体验感,延伸大学生的生命长度,使教育的生命张力得以彰显。
二、人与自然之维:着力点
如果说在人与教育的维度上,生命价值观教育是解决怎样识读生命价值的问题,那么在人与自然的维度上,唤醒受教育者对生命存在的价值意识就是主要解决的问题。生命价值观教育不仅仅在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与死的客观规律性,还需要让大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广度。无论是人的生命,还是山川河流、花草鱼虫的生命,都有被尊重和关爱的需要。在生命存在的空间范围内,人类同整个生命世界是一体的,是息息相关的。生命本来就是价值的基础,在人与自然所组成的生命共同体中,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善待,这是一种“大生命观”的体现,也是生命价值观教育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1.自然生命的识读
生命世界,本就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演化的系统,既包括地球世界,也包括宇宙空间。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每一个生命都有独特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命运共同体”[2]理念,对生命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生命价值观教育同样需要从人与自然的维度切入,引导大学生正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识读自然中每一个生命的存在,从而更好地尊重、爱护和保护自然。
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中进化而来,是一个“自然存在物”[3],人在依赖自然的同时也在同自然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生命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在广博的生命世界中,人类的生命不是孤立的,而是同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相联系,在生存于生命世界、创造和演化生命世界的同时得到生命世界的滋养,并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归于生命世界。这种共生性和依存性的关系启示人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需重新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进行科学审视。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新要求,便是引导大学生从生命共同体角度看待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善待自然且敬畏生命,以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视野处理人与自然的生命问题,以生命实践活动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
2.文化生命的彰显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有生命,人类理应将自身与其他生命视为同等重要的存在,保存生命、重视生命是一种生命责任的体现,而这种生命责任所归属的范畴就是“文化生命”[4]。生命价值观教育需要在这一视野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生命本体,关照生命存在。
在人与自然维度谈论生命价值观教育,不仅涉及人同自然之间的关系,更涉及人自身层面,即个体人格的养成。当前网络中一些不良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世界,使个别大学生淡化了对文化生命和精神幸福的追求意识。生命的内涵和本质不可能在单纯的物质生活中体现,而需要在责任与使命中不断解读、领悟、实现和升华。“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5],要在教育中传承文化,传递人文价值关怀,从而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并实现其对自然生命的关照。只有引导大学生把握生命的真谛,在实现自然生命回归的同时,努力構筑精神家园,实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才能为培育和发展个体的文化生命提供良好的基础。
在人与自然的维度上,爱惜个体自身的自然生命是基础,同情和关爱一切生命则是更高的境界。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保护和延续。大学生既要学会尊重和敬畏生命,又要在实践中理解和关注生命,只有正确识读自然生命的存在,才会彰显自己的文化生命,进而提高生命境界,拓宽生命的广度。
三、人与他人之维:突破口
人与自然是相依相存的关系,人与他人也是相互联系、同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实践或生命活动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处于一张相互联系的关系网中,并由此形成一张生命之网。如果说人类的本能之一是珍惜自己的生命,那么同处在生命之网中,尊重和同情他人的生命同样应该成为人类的本能之一。人与他人之间相依相存的辩证关系,正是生命价值观教育需要重点把握和突破的地方。一方面要从自然存在的社会联系出发,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认知观,强化其责任意识与感恩情怀,另一方面要从人伦层面的道德要求出发,培养大学生的“利他主义”[6],引导大学生追求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更好地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
1.自然存在的社会联系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和具体的,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不能脱离同他人的社会关系,不能离开现实生活的具体境遇。每一个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编入生命关系网,在生命的每一阶段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使命,在这种多元化和全面化的生命关系中,个体逐渐展开自己的生活并开始追寻和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随着智媒技术的发展,网络世界中的关系建构逐渐成为常态,但网络交往并不能替代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调查显示,在知乎等软件上大学生搜索的高频词有“孤独感”“虚幻感”等,这可以推断出一些大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同时反映出一些成年人也可能面临同样的问题。孤独感、虚幻感和疏离感不应该成为个体生命的主旋律,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义应该是真诚、信任、爱与责任。因此,生命价值观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人与他人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和关系,在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关系中彰显生命情感,唤醒生命之爱。
2.人伦层面的道德要求
责任是个人与他人相处时形成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支持和相互依存,在努力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同时,更要兼顾他人的利益和需求。生命价值观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树立生命责任意识,这既关乎个体和他人的生存与幸福,又蕴含着责任之于人生的道德性意义。
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道德与人性的关系需得到重新的审视。当前社会整体道德建设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难以短时间解决的道德困境问题。要突破这些道德困境,就应该突出道德责任的重要性,在责任的践行中明确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责任本就是个体与他人或社会联系的中介,无论是关系个人还是牵扯他人,无论是家庭关系还是事业关系,其实都内生着道德责任。这种责任可以涵养个体的德性,使之超越自然生命,提高精神生命的境界。荣誉毕竟是外在的,只有出于责任才能使内在的德性永存。因此,生命价值观教育要唤醒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在具体的层次、领域和行为中进行外化,由己及人,让生命更有温度。
在人与他人的维度上,生命价值观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恰当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爱与责任来要求自己,既尊重自己的生命,更要尊重他人的生命,既要爱护自己的生命,更要给予他人生命关怀和温暖。
四、人与社会之维:落脚点
在人生问题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出发点。而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这一关系既是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最终的落脚点和归宿。人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社会性。人的生命活动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需要在社会化过程中实现精神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因而,引导大学生明确生活价值目标,树立生命的理想和信念并将其外化于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核心任务。
1.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相互统合
个人与社会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体既是现实的个人,又是社会整体中的一员,社会性是个体的本质属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时,既要考虑个体的生存发展需要,又要考虑社会对现实个体的要求和价值期待。生命价值观教育不能用单一化或模式化的方式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硬灌输,否则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未能体现个体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尊重个体的现实需求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在突出大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教育者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将生命价值的追求和生命意义的探索引导到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之中,引导大学生既要努力实现自身生命的个体价值,又要在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创造生命的社会价值。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需坚持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大学生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他们的价值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和未来。要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地运用社会所提倡的主流价值观来展开生命教育,即根据历史和时代的呼唤,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利益关系,根据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引导大学生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社会奉献之中。要在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相互统合中,唤醒大学生珍惜青春韶华的生命意识,促使大学生在担当和奉献中提高自己生命的高度。
2.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相互统合
生命價值观教育一方面需要立足现实社会,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关于生命课题的困惑,帮助其实现现实社会要求和主观思维水平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需要超越现实,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和生命信仰,提高精神境界,实现对现实自我的超越。
个体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必然会有一种先验意义上的使命和任务,并且需要在社会之于他的规定之中,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样一种先验的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7]。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这些社会关系会自然而然地对个体提出其应遵守的社会要求,这些要求内化在生命个体之中就成为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生活体验与生命实践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要求。因此,生命价值观教育要引领大学生在生命意义的丰富和生命价值的创造之中实现对现实的人和社会的超越。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维度上,要在与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考查个体的社会价值,引导大学生树立辩证思维,树立科学的、先进的理想和信仰,并在具体实践的生命活动中感悟生命的本性,发挥生命的潜能,提高自己生命的高度。
五、结语
总之,生命因其长度的有限性而具有弥足的珍贵性,也因其意义的无限性而具有内在的超越性。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对待生命的态度和信念,也有利于大学生感悟生命真谛,创造生命价值,使有限的生命展现无限的意义。教育者应从人与教育、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人与社会四个维度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更好地发挥人文关怀作用,不断增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7.
[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求知,2021(01):4-8.
[3]梅萍.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77.
[4]肖伟光.论文化生命体———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不能数典忘祖”“历久弥新”为中心[J].宁夏社会科学,2023(04):5-14.
[5]顾明远.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34(11): 1-2.
[6]刘清平.“利他主义无人性有德性”的悖论解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9(01):141-14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Four Dimensional Exploration of Life Values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Li Yanyang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Shandong, Jinan 250358,Province, China)
Abstract: As an educational practice activity, the education of life values focuses on general values and specific life values, highlighting the humanistic care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life of the educational object. In the new era,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re gradually changing, and the education of life values should also be adjusted accordingly: starting from the dimensions of human and education,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life values; focusing on the dimensions of human and nature, awakening the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cherish life; taking the dimension of human and others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life value goals; based on the dimensions of human and society,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ir belief in life values.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se four dimensions to carry out education on life values,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length, breadth, temperature, and height of life,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life practice activities.
Key words: collegestudents; education on lifevalues;new era;lifevalue;human nature;solicit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