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查安生从伏邪论治难治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经验*

2024-03-30段莹莹查安生金春春兰彩霞吴子函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伏邪反酸中焦

段莹莹,查安生,金春春,兰彩霞,吴子函

1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22

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31

查安生教授系第七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国家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工作30 余载,擅长治疗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在运用“伏邪”论治难治性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方面亦有独到之处,倡导病证结合,善用“补”“透”“清”之法,每获良效。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作为一种常见致病菌,其感染人体可以引起多种胃病,主要包括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恶性肿瘤等,临床多将其称为Hp 相关性胃病。目前我国Hp 人群感染率在35%~55%[1],给人民的健康带来很大负担。《幽门螺旋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中指出:Hp 感染者除非有抗衡方面考虑,均应给予根除治疗[2]。在我国,西医治疗Hp 相关性胃病主要使用铋剂+PPI+2 种抗生素四联疗法清除Hp[3]。然而近年来,由于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难治性Hp 感染(refractory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RHPI)相关性胃病也愈发常见。难治性Hp 感染,是指使用连续规范的不同根除方案治疗≥2 次仍未成功,患者至少占总数的5%~10%[4]。中医药治疗RHPI 相关性胃病可避免抗生素耐药,提高根除率,且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5]。主要使用清热解毒燥湿、健脾益气、活血化瘀、行气解郁类等具有抗Hp 作用的中药,且清热解毒类药物抑菌抗菌效果最明显[6-7]。查安生教授根据临床经验,认为RHPI 相关性胃病属中医“胃脘痛”“胃痞”“呃逆”“吐酸”等范畴;以上腹饱胀不适、上腹痛、反酸、烧心、嗳气等多种症状为主要表现。RHPI 相关性胃病常起病隐匿、感邪而不即发、病情缠绵,且热郁湿阻、耗伤正气;与湿热伏邪致病之正虚邪伏、留而不去、伺机而发等特征具有相似之处。查教授临床中治疗RHPI 相关性胃病常病证结合,重视扶正气、清伏邪,健脾益胃与清热祛湿并施,佐以活血解毒。现将查老师运用伏邪理论论治RHPI 相关性胃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基于伏邪特性指出RHPI 相关性胃病的致病特点

“伏邪”又称“伏气”,起源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的“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田云槎在《伏阴论》中言“春夏感受寒湿阴邪,不即为病,伏于肺、脾、肾三经孙络”;《伏邪新书》所载:“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伏邪”;由此可见,“伏邪”是指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8]。其虽潜伏于内且不易被察觉,但持续损害人体,深刻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

1 隐匿潜藏,积聚消耗

伏邪致病具有隐匿性和潜伏性;即未发病时不易察觉,无明显外在征象;感邪而不即发,潜藏于内,遇因方发。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言邪气内伏时“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伏邪来无时,着无方,无象可见,无声可闻,无味可嗅。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冬伤寒,春温病;春伤风,夏飧泄;夏伤暑,秋痃疟;秋伤湿,冬咳嗽”。伏邪潜伏于内,感而不即发,过而方发。伏邪的潜伏性决定了其发病的隐匿性;Hp 感染后潜藏体内,可无相关临床症状,起病隐匿,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隐性感染或无症状感染者等,不易被发现和治疗;感染日久,正亏邪盛,遇因诱发,方出现上腹胀满不适、上腹隐痛、嗳气、反酸烧心等相关表现。

伏邪致病具有积聚消耗性;即伏邪潜藏人体后积聚增长,暗耗正气。《医门棒喝》言伏邪致病“如烟之渐熏,水之渐积”。Hp 感染后根植于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及黏液层,其感染初期菌数较少,对胃黏膜损害较轻,仅有部分患者在胃镜下表现为黏膜水肿、充血等,日久菌群大量增殖,影响胃泌素和生长抑素调节,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异常,且直接损害胃黏膜[9],可致炎症、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多种病理改变,查教授认为Hp 总属湿热之邪,其隐匿潜藏于中焦,持续进展,耗散正气,日久损伤中焦脾胃,过时而发为多种相关性疾病。

2 缠绵难愈,广泛多变

伏邪致病具有缠绵性;《伏邪新书》言:“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发治愈而未能尽除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对于Hp 感染相关性胃病患者,一方面由于失治误治,掩盖病情,耗散正气,致使伏邪深陷,久留不去;另一方面Hp 感染常表现为家族聚集现象[10],被 Hp 感染的家庭成员是潜在的传染源,具有持续传播的可能性;即使患者根除Hp,但家庭成员之间多次交叉感染,致使Hp 缠绵不愈,发为RHPI相关性胃病。对于RHPI 相关性胃病者,现代医学多大量反复使用抗生素,损伤中焦脾胃,加剧细菌耐药,更增加了再次根除Hp 的难度;另外,患者反复治疗失败,其情绪多焦躁抑郁,气滞湿阻,雍而化热,滞于中焦,加重湿热,久则脾胃功能失调更甚,正气愈虚;以上均致正退邪进,湿热伏邪反复发作,久病难愈,甚至变生他病。

伏邪致病具有广泛性、多变性;清·随霖《羊毛瘟论》言:“伏邪之气,疾病之源也”;《伏邪新书·序》“其实内有伏邪为病者,十居六七,其本脏自生之病,不兼内伏六淫者,十仅三四”。伏邪致病广泛,凡是各种迁延日久,移时而发的慢性疾病,均与伏邪有关。Hp 感染人体后,初仅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若不及时诊治,疾病传变,由表及里、由轻到重、由气入血,出现糜烂-溃疡变化、非萎缩-萎缩、炎—癌转化等。

基于伏邪理论指出RHPI 相关性胃病的基本病机

伏邪致病关键在于正虚。一曰“正虚邪留”,正气亏虚则邪气侵袭人体,留而不去,潜伏于内。《内经》曰:“风雨寒热不得虚,故邪不能独伤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胃论》言: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主运化受纳,腐熟水谷,内伤脾胃故百病由生。Hp 为外感之邪,其侵犯人体与内在脾胃正气亏虚密切相关。查师认为,脾胃虚弱为发病之基。太阴脾为湿土之脏,阳明胃为阳热之腑,两者互为表里;现代生活中,人们多食饮失节,起居无常;耗伤脾气、损伤胃体;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阻气机,久而化热;或胃热素盛,湿从热化终成湿热内蕴。湿热之邪内阻中焦,破坏消化道黏膜屏障,为Hp 的感染和定植提供了条件。“邪乘内虚而伏”;脾胃正气亏虚而邪气得伏,正气愈虚则邪气愈伏,正邪相当,伏于中焦,缠绵难愈。二曰“正虚邪作”,邪气内伏,正盛则病休,虚则病发。患者因外感六淫疫疠之邪等新感引动,或由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致正气愈虚时,正虚邪实,故克其形,隐形感染变为显性感染,从而表现为各种相关胃病。湿性重浊、粘滞,易阻滞气机,不通、不荣则为胃痛;升降失常,阻与中焦,发为痞满,湿与热合,气逆于上,发为嗳气、吐酸,口干口苦口黏、舌苔黄腻可为伴见症状。由此可见正虚是伏邪潜伏和发病的关键,湿热伏邪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综上,RHPI 相关性胃病具有隐匿潜藏、积聚消耗、缠绵难愈、广泛多变的特点;基本病机是正气亏虚、湿热伏匿中焦;致病关键在于正虚,主要的致病因素是湿热伏邪,总属本虚标实。查师认为,临床中对于RHPI 相关性胃病的患者,即使其未表现出明显不适症状,但此时湿热之邪已侵袭中焦脾胃,持续损耗正气,宜及早扶正驱邪,以遏制、扭转疾病发展。

基于伏邪理论的用药特点

1 健脾益胃以扶正

中焦脾胃虚弱是湿热之邪侵袭并伏藏机体的前提,也是疾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之基。《冯氏锦囊秘录》曰:“脾胃虚则百病生,调理中州,其首务也”;湿热为患,虽始外感,终归脾胃。叶天士言“养正邪自却”。查教授认为,治疗RHPI 相关性胃病以“补”为要,首当补益后天。扶正则邪不能踞,使伏邪少发或不发作。正气盛则能驱邪外出,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中木香健胃行气、消食止痛;砂仁温脾开胃、理气化湿;法半夏燥湿降逆止呕;陈皮理气燥湿健脾;党参补脾益气生津;炒白术为益气健脾之要药;茯苓祛湿健脾、补中益气,扶正而不碍邪;甘草强陈皮、白术益气补中之功,又调和诸药。全方治病求本,共奏益气扶正、健脾和胃之效,运脾而不伤阴、行补而不滞。研究显示,党参、茯苓可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11-12];陈皮具有促消化、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13]等作用;白术可抗应激性溃疡、抗菌;木香抗炎、保护胃黏膜、抗肿瘤、抗Hp[14];砂仁抗炎、保护胃黏膜[15];半夏止呕、抗炎及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16];甘草调节免疫、抗炎抗菌、抗溃疡、抗肿瘤[17];香砂六君子汤可增强免疫,减轻消化道黏膜炎症,保护胃黏膜,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在本方基础上,若患者偏于脾胃阳虚,酌加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等温阳健脾;偏于脾胃阴虚,加用麦冬、石斛、党参等养阴益胃。

2 清热祛湿以透邪

Hp 属湿热之邪,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热为阳邪,其性炎热,耗气伤津;湿与热相合,滞于中焦,久留不去,损阴伤阳,其致病多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查师治疗上以“透”立法。一曰清热利湿透邪:药用黄连、栀子、蒲公英,化裁自《证治准绳·类方》清中汤,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擅清中焦湿热,山栀泻火清热利湿。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散结,现代研究指出,黄连、栀子、蒲公英等清热利湿药物,可杀菌抑菌、抗炎、抗肿瘤[18]等,其中黄连杀菌抑菌作用最强[19];素体阳明热盛者,其多热重于湿,酌加黄芩、半枝莲、蛇舌草等以增清热解毒之功;素体脾气虚弱者,其多湿重于热,治宜燥湿利水佐清热,药用薏苡仁、灯芯草、苍术、藿香、佩兰、厚朴、石菖蒲等。二曰除邪要“透”;不能遗留。查师认为,清热利湿之法,一则改变湿热环境,使伏邪无处隐藏;二则抑杀毒菌,减轻胃黏膜损伤。

3 化瘀解毒防传变

RHPI 相关性胃病日久,因邪可致虚,因虚又生邪,脾虚生痰湿,阻滞气机、气滞则血瘀;患者可出现胃疼痛缠绵难愈,常伴有刺痛,以夜间为主,舌紫暗,舌下见静脉曲张,脉弦涩或弦细。血瘀郁久化热,加重湿热,诸邪合而酿毒,进一步损伤胃络,出现正常胃黏膜-非萎缩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癌变的传变。此时需辅以“消”法,即化瘀解毒。丹参、赤芍、三七、莪术活血祛瘀;夏枯草、猫爪草、石见穿解毒清热,现代研究显示,化瘀解毒之药,可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改善萎缩[20],抗菌抗肿瘤、提升机体免疫力,从而延缓甚至逆转疾病传变。另外,对于气滞患者,多用枳实、苏梗、佛手行气宽中;肝郁者,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疏肝解郁。食积者,山楂、谷芽、麦芽、鸡内金消食化滞。

4 病证结合增疗效

临床中RHPI 相关性胃病可涉及炎、疡、癌等多方面,查师病证结合,对于临床症状不明显者,强调多以胃镜结果作为治疗依据,参以舌脉,以提高疗效。内镜下见消化道糜烂、溃疡者,加用海螵蛸、浙贝母、煅瓦楞子、木蝴蝶抑酸护膜,白及敛疮止血,修复胃黏膜;也常配合康复新、安胃疡等中成药促进创面愈合。镜下见萎缩、肠化者,治宜理气活血,加用佛手、枳壳、苏梗等行气和胃,石见穿、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胃食管返流者,加用代赭石、旋复花、枳壳等降逆理气。胆汁反流者,加用柴胡、郁金、香附等理气疏肝之药。镜下见异型增生者,加用莪术破血行气消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抗肿瘤[21]。

验案举隅

患者,女,57 岁,2022 年10 月11 日初诊。主诉:反复反酸烧心6 年余,加重5 月。患者6 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酸烧心,餐后明显,伴有晨起口干苦,咽如炙,行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查14C 呼气试验:Hp(+)。当地医院予根除Hp 治疗,复查Hp(+),后反酸烧心症状反复发作,2 年前患者再次至该医院就诊,复查电子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A 级;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Hp(+)。复行抗Hp 治疗后,复查Hp(+)。5 月前患者反酸烧心症状再发加重,遂就诊于某三甲医院,查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B 级;慢性萎缩性胃炎(C2,活动期),病理示:(胃窦)黏膜慢性萎缩性炎,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查14C 呼气实验:(+);予以四联根除Hp 治疗,复查Hp(+)。刻下:胃脘部灼热不适,反酸烧心,餐后明显,嗳气频发,口干口苦,口臭,咽部异物感,消瘦,大便干,2 ~3d1 行,小便可,纳食一般,夜寐差。舌暗,苔黄腻,脉弦数。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中医诊断:嘈杂病(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方以清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药组成:黄连3g,黄芩10g,栀子10g,蒲公英12g,木香5g,砂仁6g(后下),佛手9g,法半夏10g,陈皮10g,炒白术10g,浙贝母10g 柴胡10g,海螵蛸10g(先煎);10 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10 月27 日二诊。服药后上腹灼热,反酸烧心,口干口苦症状较前明显好转,仍口臭,咽部异物感,大便质可,1 ~2d1 行,纳眠较前好转,舌暗,苔黄微腻,脉弦细。上方去柴胡,加厚朴、藿香、苏梗各10g。14 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11 月12 日三诊。停药后无明显不适,予荆花胃康胶丸续服1 月。停药后复查 14 碳吹气试验提示Hp(-)。嘱患者慎起居、畅情志,忌高糖高脂、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忌食腌菜,忌喝酒,就餐时使用公筷。两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本案属RHPI 相关性胃病范畴。患者反复反酸烧心6 年余,病程长,病久损伤中焦脾胃,兼之患者大量反复使用抗生素,加重中焦虚损,无力抵御外邪。故见Hp 反复阳性。中焦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而见消瘦;湿热内蕴,气机不畅,故见胃脘部灼热不适、反酸烧心、嗳气、口苦口臭、咽部异物感;湿热阻于中焦,津不上承,煎熬阴液,在上发为口干、下见大便干;结合患者舌脉,考虑患者脾胃亏虚为本、湿热内蕴为标,辨证为湿热蕴结证。治宜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方中清中汤清热利湿,驱邪外出;蒲公英、黄芩强清热利湿之效;香砂六君子汤益气健脾和胃,扶正固本;加用浙贝母、海螵蛸制酸止痛;柴胡、佛手疏肝健脾。二诊患者症状改善,原方随症加减。三诊症状消失,续服荆花胃康胶丸,复查Hp 阴性。

小 结

随着Hp 耐药性的增加,RHPI 相关性胃病在临床中也越来越常见。由于其初起无症状,疾病进行性进展,易复发等特点,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影响,中医治疗该病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础,因时、因地、因人整体辨证施治,又结合患者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做到个体化分阶段治疗,融合现代医学,从而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查教授认为,治疗RHPI 相关性胃病应切中病机,辨证论治,灵活用药,兼顾寒热虚实、气血阴阳;临床中需做好健康宣教,注重预防;同时调节患者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关注患者精神状态。

猜你喜欢

伏邪反酸中焦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经常反酸烧心怎么办?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伏邪学说溯源及后世研究现状
畅通中焦选对药
李生财论治湿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经验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