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思考

2024-03-30张文胜林丽芳

科学咨询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政人才

张文胜,林丽芳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人才建设范围的逐渐扩大,各个高校也慢慢意识到思政教育对于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对此,高校教师、学生都要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意义。教师自身也要具备一定的思政素养,并且要不断地提升自我,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还要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自身的微薄之力。

一、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加强人才建设的有效性

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才建设的有效性。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等现代化教育理念,为乡村振兴人才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等,不管是从理论方面展现乡村建设的魅力,还是从实践角度引导学生深层次感受农村,都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三农”精神,然后再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服务意识[1]。这样的方式既能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优秀的全能型人才,也能借助人才建设教育思想提升乡村振兴的效果和质量。

(二)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于就业会产生迷茫的情绪,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自我没有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定位,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留在大城市,或者考编制、考研,所以农村、基层单位的就业率是比较低的,另外如果就业方向相对狭窄的话也会影响就业率[2]。然而,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高校可以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理念和择业观念,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乡村振兴的含义,进而选择到基层单位、农村就业,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能丰富就业渠道。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念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组建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人才队伍,要求人才必须要具备“三农”素养。但目前一些高校学生并未正确了解乡村振兴,缺乏“三农”意识和服务理念。因此,思政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思政教育不仅能够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建设模式,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三农”观念,鼓励学生响应国家号召,投入到乡村建设中。这样在互联网背景下把各个行业融合起来,在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也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3]。

二、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方式

“引导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基本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认知,同时正确认识乡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理念,推动乡村振兴人才建设。

(一)实现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职业道德理念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要担负起自身的职责和理想,做到脚踏实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自身的微薄之力[4]。乡村振兴人才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思政教育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理念,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认知,坚定为乡村振兴贡献自身力量的职业理想与信念,通过这些方式来加强学生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二)国家与党有关的教育政策

高校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到乡村就业,其主要原因就是对乡村没有正确的认知。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让学生主动了解乡村,学习相关政策和战略。首先,了解乡村振兴战略,意识到乡村未来发展的前景和重要性;其次,鼓励学生到乡村就业,同时制定学生到乡村就业的优惠政策,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最后,认识到乡村就业的前景与方向,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体系[5]。

(三)职业平等观

许多高校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乡村就业。乡村振兴人才匮乏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目前一些高校学生并未正确树立职业平等观。在传统观念中,学生读书就是为了走出去,让学生到乡村就业与其当初上学的目的背道而驰,尤其是从山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他们更多是为了改变命运。对此,高校思政要重视职业平等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

三、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现状

(一)课程思政主题存在认知局限性

高校是思政教育的载体,也是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主要场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的办校宗旨也应当是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将服务作为根本,创新作为导向,主动开展实践教育,这样才能让乡村振兴人才建设逐步提升[6]。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还存在许多问题:一些高校并未全面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以至于宣传力度、解读等方面有所欠缺;部分高校没有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中;还有的高校人才培养策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存在缺陷,向乡村输送的人才根本不满足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要求,存在供需矛盾;一些高校在科教结合、产教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上十分薄弱,不利于培养高质量、高素养人才;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教师未全面了解、掌握乡村振兴战略,无法有效深入乡村创业、基层就业等工作[7]。

(二)课程思政对象存在限制性

高校学生是思政教育的对象,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担负着国家接班人的使命。他们的成长需要和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相衔接,他们的政治素养、综合能力、专业水平也会对乡村振兴战略造成较大的影响[8]。从现状来看,部分高校学生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认知、学习没有到位,理解也是参差不齐;由于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个别高校学生不具备艰苦奋斗、敢于承担、勇于奉献的精神,“大我”意识较为薄弱;个别高校学生没有关注民族发展、国家发展等,对时政新闻更是充耳不闻;个别高校学生的就业观存在不合理、不准确、慢就业、懒就业等情况;个别高校学生对于“三农”工作存在认知错误,觉得其不仅工资待遇差,而且没有什么发展前景;个别高校学生完全没有意识到当代社会对于青年能力要求的变化,无法及时改变自身的不足,调整就业和目标方向,以至于错过了发展机会,不利于就业发展。

(三)思政教育内容缺乏多元性

高校人才培养主要采取的方式是传统的理论讲解,授课形式也是共同授课,导致实地实践教育活动缺乏趣味性和多元性。部分高校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无法正确认识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一部分学生承受力相对薄弱,缺乏承担事务的能力,无法进一步提高自己在乡村振兴人才建设中的能力,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另外,高校组织学生参与“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是极其有利的。但是以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践育人存在不精准、任务化等问题,而且在过程把握上也十分欠缺。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实践育人的成效,同时还要丰富思政教育内容[9]。

四、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思考

(一)改革课程思政教育观

课程思政属于教育观的改革与创新,站在系统广度上来看,若是能够把思政教育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必然是有益的,也能为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以往的思政课程慢慢成为了课程思政。当然,想要更好地融合,高校首先要做到将通识类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目前,许多高校开始重视通识课教育,借助这一方式创新教学内容,这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全能型人才。另外,高校利用通识课能在多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认知,包含能力、社会、知识、价值观等,还能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的[10]。我国高校通识课教学不单单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也能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使其了解传统文化、中国特色和世界之间的联系。

以历史通识课为例,大学历史通识课的实践性比较强,涵盖十分丰富的思政资源,这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途径。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历史、基因延续脱不开关系。处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既要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又要建立文化自信和良好的三观认知。生动有趣、资源丰富的历史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坚定文化自信,通识课还能落实学生的思政教育目标。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可以构成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每个民族身处区域、时期的不同,所形成的价值理念自然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对于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构造是有利无害的。由此可以看出,历史通识课在帮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使其将乡村文化振兴的热情融入其中,最主要的是能够把思政教育落实到各个环节,从而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优秀的高质量人才。

(二)融合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

高校学生进入专业学术学习阶段,有两个方面需要重视,第一是建立对学术发展方面的理性认知,第二则是由专业学习而形成的共同、特殊的理性认知。建立在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上的思政教育不仅具有感染性和针对性,而且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打破专业学科教育单一知识体系的弊端,并且能通过课程思政的引导构建现代化学习体系,帮学生奠定扎实的知识底蕴,这也是思政教育能够成为专业课重要组成部分的主要原因[11]。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科建设,这些都是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编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中要主动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思政教学资源,传递现代化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把专业理念融入在心、体现在行,从而实现综合发展的目的。乡村振兴是我国国务院、党中央根据当前发展形势所提出的战略决策。对于这一举措,高校学生、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其目的,而且要联想自身的发展趋势和乡村就业前景,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将专业学科和课程思政进行有效融合。

(三)建设专业思政课程链

为了能够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融合,高校需要把思政教育运用到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并建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平台课程、实践课程、专业课程为一体的专业思政课程链。在这里,课程思政链其实属于闭环式思政教育制度体系:第一步,先了解专业课程中的道德品质、家国情怀、传统理念、科学文化等;第二步,借助知识讲解、实践操作、自我创新等步骤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进而构建相对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学生能够心怀天下、坚守理念,形成一定的专业追求;第三步,摸索城乡建设的实践方式,可以从社会角度、经济发展、政策法规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划观,再借助专业课程中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下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而建立哲学观。教师可以各个专业的情况为例,阐述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怀,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分解其中的关键信息,提取思政重点,从而建立人格养成与专业素质并重的培养制度体系。

(四)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质量,提高专业水准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分重要的人才培养战略。高校又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能够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帮扶。因此,在人才培养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而且要将“立德树人”铭记于心,关注学生的思政教育,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掌握党的指导方针,并将其及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也能明确党的发展方向,为乡村振兴人才建设贡献自身的微薄之力。然而,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教师并未全面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以至于给学生传递的消息不是特别准确。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教师自身要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同时学校方面要有意识地组织与乡村振兴、课程思政有关的知识讲座等,让教师、学生可以通过讲座真正、全面地了解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并加强自身的课程思政水平。其次,教师自身要给学生做好榜样,对自己高标准、高要求,做到为人师表,在此基础上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工作之外,不仅要加强思政道德理念方面的建设,而且要提高专业水平。例如,教师可以观看《新闻联播》,了解乡村振兴人才建设方面的策略,紧跟时事热点,把握发展方向。教师唯有树立良好的三观认知、思想观念,并及时落实和实施,具备一定的课程思政水平,才能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从而真正助力乡村振兴。

(五)深度了解,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的重点内容是“立德树人”。高校学生想要成为一名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兼备的高质量人才,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而且要深入了解、学习课程思政。这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挖掘思政元素,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最好能够与当前的发展局势、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方针相结合,以此来丰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首先,教师要以自身为榜样,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使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责任心和家国情怀。同时,教师可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让学生具有文化自信,并将其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中,这样能够让学生养成文化自觉,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发展成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有利于学生提高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率。其次,教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目标,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把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促使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认知,逐步形成价值观念。唯有深度挖掘和了解专业教学中的育人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课程思政认知,使其以高尚的道德品质、主动的学习态度投入到乡村振兴人才建设中。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目的,而且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于教师、学生、社会、国家而言都是百利无一害的。

(六)体现思政教育在乡村振兴人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首先,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阐述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意义,也能激发学生在毕业后投入到乡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农”工作于国于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乡村振兴人才建设又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学生在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逻辑、历史逻辑基础下深入了解乡村,可以在进行实践调研时更好地接受乡村思政课程教育,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差距较大,农村发展需要现代化思想和技术的帮助,而思政教育能够让学生深刻了解自身所承担的责任与任务,并自觉、主动融入到乡村人才建设中,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再次,思政教育可以充实基层党组织队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现状是任务多、人员少且难度层次大。再加上农村、农民有了新的改变,对于农村思政工作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因此我们需要相应的人才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思想觉悟。高校思政教育主要内容便是让学生能够科学合理地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学生内心深处播撒走向乡村建设的种子,这也是补充乡村人才团队的方式之一。最后,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经济建设、发展建设献良策。高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实地走访、考察等方式带领学生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再以此为基础找出其中的短板与特色,进而从多个角度、层次提出有益的乡村振兴人才策略,为乡村的长期发展贡献自身的微薄之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政教育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也要充分了解乡村振兴的含义,并落实课堂教学渠道,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乡村振兴战略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要求和目标。高校不仅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而且要从战略高度为乡村振兴人才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成为课程思政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领头羊。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思政人才
人才云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