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程化、分层次、多平台、广协同”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2024-03-30邓英

科学咨询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教育

邓英

(宁乡市人民医院,湖南宁乡 410600)

随着国际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我国发展从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积极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全面的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成为教育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和水平,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过程中,应当坚持全面兼顾、有机互补的原则,通过多主体协同、多环节融合构建“全程化、分层次、多平台、广协同”的课程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注入动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强调: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着眼于“两个大局”的新历史高度,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职业教改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可见,如何适应“三轮教育”的全面改革要求,构建新时期高职院校双创新教育体系,提高双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效,加强职业教育人才的适应性,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赋能,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革新和发展的新时期课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时代的召唤下应运而生的,其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深具基本创业素质和开拓性的综合性人才。高校创新创业结合就业指导能够减轻转型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推动我国向创新型国家建设前行。就当前形势而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中不少问题浮出水面,如认识不足、制度不完善等,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阻碍了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的融合。

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较短,经验不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效果差强人意。如何培养深具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此才能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适应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只有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风向标,经由科学的教育实施活动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才能推动其绿色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度的不断提升,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始将该门课程放在重要位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彦在教育部2022年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情况。据其统计数据,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逾3万门,专职创新创业教师逾3.5万人。在课程设置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已在全国各高校广泛开设,累计开课数量达到了3万余门,其中有1.1万多门创新创业慕课。在各位教职工的不断努力下,编写了4千余种创新创业专门教材。另外,在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的推进下,共选出156门一流双创课程。当前已有27所高校入选国家双创新示范基地,200所高校成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大学,全面性地提高了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准。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呈现以下趋势:

(一)深度改革、丰富内容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具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其不仅能推动高等教育全面改革还能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和就业。为此,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旨在深化创新创业教改的成效,对于提高高校教育水平、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增强毕业生创业就业能力的发展、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功劳可见一斑。具体如下:首先,示范基地不断规范化。中央财政斥资8.8亿打造创新创业教改示范区,促进了示范基地不断规范化,也为全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标准范式;其次,“金课”建设日益完善。各高校努力开展创新创业金课建设,目前全国示范院校开设2800余门线上线下课程,大大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二)以赛促创、推进创新

为了促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地进展,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将大赛引入各高校,在各项比赛的协助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激情四射”,学生参与热情十分高昂,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提升与过程创新。

(三)理念重塑、模式变革

在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段,高校不断根据学生特点、市场环境等因素调整方案,更是从最基础的观念的调整着手,将创新创业的思想内涵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无缝衔接,由此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学科与产业学校之间的“柏林墙”倒塌,“破墙效应”的成绩喜人,彻底实现了跨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校内外协作。

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仍有不少问题浮出水面,包括部分地方和高校不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培养机制落伍或教育模式滞后、课程体系单一、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缺失,指导援助不到位等,总而言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完善。

(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滞后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以便未来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其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践中虽然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较为重视,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模式却较为滞后,不能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对教育模式进行丰富,导致整体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生硬乏味,部分学生存在参与热情低的问题,教育效果不理想。进一步分析发现,纯讲述式教育模式是很多高校所器重的教育模式,原因在于这种教育模式单位时间内为学生传输的内容更多,学生可以在一节课中学习更多的创新创业知识。但教育者并未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吸收状况,这种纯讲述的方式,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学习毫无兴趣,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也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相背离。通过了解还发现,虽然一些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引入了实践探索教学法,例如引导学生到有关的企业场景中开展学习,或者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到校为学生讲解实践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知识内容。但是受到时间、场地、资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方法的运用概率十分低下,并未得到大范围推广。

此外,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往往不固定,部分高校从大三才开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虽然也有部分高校从大一就开展了这门课程,但是因为大一学生刚入学,对就业的认识较浅,所以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该门课程较为忽视,导致课时安排较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低下。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单一

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校而言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并非所有专业、所有院系都应当采用相同的教育内容,构建类似的课程体系。只有明确重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才能激活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作用。但经过了解发现,现有状况下我国部分高校在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过程中,存在千篇一律的问题,未能根据院系和专业特色有的放矢地建立课程体系。不少院系并没有根据自身专业的特色采用不同的创新创业教学内容,而是千篇一律地采用类似的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导致该门课程缺乏实用性,无法起到帮助学生创新的作用。

(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缺失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高校需要长期开展该项工作,在循序渐进中为学生渗透创新创业知识。因此,需要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借助平台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学习的长久载体,并利用平台实现各层面资源的汇聚,做好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但目前已构建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院校少之又少,很多院校还处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初级阶段,对资源整合的力度不够,仅依靠课堂教学为学生传递创新创业知识,且在教学中将教材作为依据,缺乏对创新创业知识的拓展和渗透。总之,高校在未来创新创业教育中还有待构建系统化的教育平台,亟须借助平台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进行拓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四)创新创业培养机制落伍

在创新创业培养机制上,目前往往是高校发挥“独导”作用,也就是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唯一主体而存在,其他主体却难以真正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导致整体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十分落后,大大影响了教育效果。从本质来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得到政府、企业等多主体的有机配合与协同,如果各主体不能积极参与进来,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培养机制,那么就难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实践中由于各主体协同涉及利益分配、任务均衡等问题,所以影响了协同建设的积极性,应在利益分配、职责划分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构建均衡各主体的创新创业培养机制,更好地对有关力量进行汇聚。

三、构建“全程化、分层次、多平台、广协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路径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大刀阔斧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构建“全过程、分层、多平台、广泛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运行机制、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平台建设、氛围营造等各环节,以“全员覆盖、贯通培养、个性拓展”为目标,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实践途径。

(一)打造全程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高校构建“全程化、分层次、多平台、广协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前,必须首要解决教育模式的建设,打造全程化的教育模式以实现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全面了解,系统掌握。换而言之,全程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指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从学生入校起至毕业全过程覆盖,也就是从大一阶段就开始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提升对课程的重视度,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并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打造课内与课外、理论与教学、线上与线下等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并构建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模拟创业与真实创业的闭环,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积累资源。还应当注重各部门的联合,从学校、职能部门、学院(系)、教研室四个层面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构建四主体相互联系的机制,自上而下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在相互合作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打造一支全职和兼职全面的师资队伍。师资水平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可见,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首先,选拔深具先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优秀教师,组建创新创业指导教研室,开展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的知识教学;其次,邀请创业经验丰富的著名社会艺术家及优秀校友担任兼职创新创业教师或导师,安排一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和创业实践指导等。

整合社团资源打造学生交流平台。学生社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学校可以花精力、下功夫建设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支持创业型社团、营销俱乐部、孵化基地、职业发展协会等学生社团的发展和运作,并为社团提供教师和专项指导员。同时可以邀请创业校友、企业高管、创业导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定期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沙龙、创业座谈会等活动,一旦学生遇到了问题,就可以通过这些活动答疑解惑。

(二)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高校应打破过去各院系、各专业雷同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针对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需求和未来工作场景设定创新创业课程,使教育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具体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专业科学教育结合起来,在这些课程教学中循序渐进渗透创新创业内容,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大环境。同时,还要根据不同专业设定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内容,使教师在开展教育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立足于行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未来更好地参与行业发展做铺垫。此外,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的有机互通,充分挖掘和运用课程资源,于多层面中渗透知识内容,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灵活结构,使学生从更广阔的层面中学习知识、体会知识、内化知识。最终在多层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指导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从同质化向个性化发展。

改善组织。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一项生态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学校党政领导、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学生事务处、团委、宣传部、对外合作办、教务教研部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应构建完整的组织领导机构,如成立以校长、党委书记为首的创新创业领导小组,统筹整个创新创业工作,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

修订制度。不断完善和修订制度是创新创业顺利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台各种政策,保障创新创业的运行。同时应强调激励机制的作用,一定比例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在年终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建立月度考核、月度观察的专项调查考核制度,每月针对性地考察各教学单位和相关业务处的创新创业工作,掌握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进展情况,积极调动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性。

(三)打造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作用是保障、辅助、引导作用,高校应当打造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知识空间,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具体而言,在构建多层次平台的过程中,要加强全面性分析与考虑,实现第二课堂、专业建设、网络资源、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的融合。结合高校现实状况,可以构建六大模块相交织的平台,分别如下:一是,建立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发布创新创业竞赛相关内容,包括专业知识竞赛、创业大赛、金点子评比等,帮助学生通过竞赛平台掌握竞赛规则,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提升综合技能;二是打造创新创业综合改革平台。构建示范性专业建设工地,探索不同专业内涵,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帮助教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形成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体系;三是发展创新创业基地平台。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跨学科,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实践活动,通过大量活动提高实践技能;第四,完善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丰富创新创业网络教育资源,为教师资源共享、发展创新提供保障;第五,搭建创新创业培训平台。通过设置培训方案为学生提供创新和创业的学习空间和知识资源;第六,搭建创新创业展示交流平台。借助该平台充分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术论坛等成果。分享创新创业成果为后续相关活动奠定基础。通过六大平台建设,整体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优化整体教育流程和体系。

(四)构建广协同的创新创业培养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应多条腿走路,单靠高校一个主体的参与度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企业、政府等多主体的大力配合与支持,因此要构建广协同的创新创业培养机制。高校应当发挥主体作用,加强自身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在对三者主要任务、角色地位进行明确的基础上构建协同体系,以促使三方共同发力,形成校内外联动的育人机制。从学校内部层面而言,应当加强机构建设,组建专业团队,强化职能部门、学校领导及院系负责人的带头作用,更有效地开展内部管理活动。从外部环境看,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实现三个主体的深度协同发展,一方面政府要从社会层面为提供各项支持,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人力物力支持等,另一方面企业要充分配合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全管理,为高校提供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环境。通过政府设置、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多方链接,满足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与产业科技发展的最新需求,确保创新创业的最佳成效。

四、结束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提升该项教育项目的成果落地,应当从各个维度进行多方面的协调,构建全程化教育模式、多层次教育体系、多层次教育平台、广协同培养机制。高校还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系,构建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奠定基础。综上所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只有得到各主体的共同努力,并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才能取得更理想的结果。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