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师德培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24-03-30孙承源阮玉莹黄爱强张祯魏薇

科学咨询 2024年1期
关键词:师德师范生理想信念

孙承源,阮玉莹,黄爱强,张祯,魏薇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一、问题提出

为人师者,立德立行;师德师风是教育者的第一标准。而师范生作为师范学校培养的未来教师,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队伍的质量[1]。如何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培养师范生职业理想信念、教育事业情怀、教师社会责任成为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师德培育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正是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讨论。

二、调查设计与概况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共道德以及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因此,本研究针对师范生师德培育现状进行了如下调查设计。

(一)调查设计

本研究的研究流程为文献综述、编制问卷、投放问卷、数据分析和提出对策。首先通过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与分析,完成文献综述,归纳整理出了师范生师德培育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整理出六个构成维度,分别是师范生师德素质培养的整体性、师德课程设置、师范生师德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情况、师德培育评价方式、师范生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师德培育环境。其次,根据这些维度,分类进行问卷的编写并投放问卷,收集问卷并分析结果。最后,根据分析得到的结果,进一步阐述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育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研究工具

根据研究目标,本研究设计了“高校师范生师德培育现状调查问卷”,问卷采用匿名形式,利用“问卷星”平台,通过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调查。问卷共 33题,除1-5题记录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特征,包含调查对象的性别、学业阶段、年龄、所在学校类别、学校所在区域5个问题之外,共分为了6个维度展开。6-10题(维度一)专注于师范生师德素质培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包括所在院校是否开展过师德培育的相关活动、开展的师德培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哪些、所在院校的师范生师德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等5个问题;11-17题(维度二)注重课程设置问题,包括院校是否专门开设过师德培育课程、师范生师德培育课程内容设置情况如何、学校开设的师德培育课程是否与其他课程有较强的关联性等7个问题;18-21题(维度三)针对师范生师德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包括被调查者参加过哪些教育实践活动、所在院校师德培育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占比如何等4个问题;22-24题(维度四)关注师德培育评价方式,包括学校以怎样的形式考察师范生师德培育成果、被调查者认为哪些主体应当参与师范生师德培育评价等3个问题;25-29题(维度五)侧重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包括被调查者为什么选择师范专业、如何看待教师这个职业、被调查者毕业后的第一意向等5个问题;30-33题(维度六)强调师德培育环境的影响,包括当前校园文化氛围和社会舆论环境对师范生职业理想信念的影响如何等4个问题。

(三)数据来源

该问卷调查对象为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师范生,对国内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七大地区发放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1027份。调查对象分布区域较为平均,其中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地区各占约15%,西北、西南地区各占约10%。在问卷调查对象中,男生和女生占比约为3:7;年龄大多为18-22岁;学业阶段绝大多数为本科,占94.45%;所在学校类别以师范类大学为主,占41.19%,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和艺术体育类大学各占约15%。

三、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构成调查问卷的六个维度,对问卷6-33题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一)师范生师德培育的系统性、全面性和整体性有待提升

(二)师范生师德培育课程设置有待改进和完善

调查数据显示,87.54%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表示其所在的院校专门开设过师德培育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课程内容设置的情况出现了两极分化,47.71%的学生认为师范生师德培育课程内容单一,41.48%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相对丰富、教师能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大部分师范生认为师德培育的课程内容亟待更新,课程教学模式固化。在师德培育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当中,师德培育课程设置情况主要为“一般(6-8门)”,占52.68%,而9门以上的情况仅占不到5%,这表明师德培育课程在师范生所学全部课程当中占比较低,课程方面的重视度还不够高;88.61%师范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师德培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有较强的关联性,这说明在课程的对接和联动方面情况较好,77.70%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于师范生师德教育的重视度一般。

(三)课程理论与教育实践衔接性不强

数据显示,师范生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学校安排或要求的教育实习,39.63%的师范生通过自主联系参与教育实践活动,4.87%的师范生没有参加过任何教育实践活动。在教育实践中,89.68%的师范生认为他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到了相当一部分的师德培育理论知识并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仍有10.32%的师范生表示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联系,甚至在实践中没有用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师德课程设置方面,85.49%的师范生认为理论课程的占比大于实践课程,只有约8%的师范生认为实践课程占比与理论课程大致相当,甚至大于理论课程。这反映了大部分高校对于师范生师德培育侧重于理论教育,对师德培育的实践性课程的设置还不够合理,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联系不够紧密。

(四)师德培育评价方式需多样化和多元化

当前,97.96%的师范生所在的学校侧重于从理论方面考查学生的师德培育成果,其中知识性考试占65.34%,学术论文占32.62%,学校对学生师德培育成果的实践性考察少之又少,反映出高校的师德培育评价方式的片面化,不具有科学性;在对师德培育评价的调查中,约九成的师范生认为师范生师德培育评价的主体和内容应该多元化。这说明学生期望建立全面的师范生师德监督机制,以此加强师范生师德培育。

(五)师范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教师职业理想信念

数据显示,64.46%的师范生出于教育事业理想选择了师范专业,其余师范生多出于功利化或随机性因素选择了师范专业,如专业志愿调剂、父母家人期望、工作收入稳定等;70.30%的师范生认为教师职业符合自己的职业向往,27.46%的师范生将教师职业作为职业备选项。大部分师范生认同教师是一个神圣而光辉的职业,期待走上讲台的那一天。但值得注意的是,61.93%的本科师范生毕业后的第一意向为考研,说明学历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大部分师范生有进一步深造的打算。

(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师德培育有不同影响

数据显示,在当前校园氛围影响下,高达94.45%的学生认可当前校园文化对其成为道德情操高尚的教师具有正面影响,可见当前师范类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引导效果较好。但超过80%的学生认为社会道德水平动荡,师德培育道德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当下社会舆论令大部分师范生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低、社会地位低。社会大众更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效果,忽视了师范生自身道德水平建设。总体上,学生们认为当前社会整体环境不利于教师师德建设,使得师范生师德培育难度增加。

四、结论和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生师德素质的培养教育缺少系统性和全面性;师范生师德培育课程单一,亟待更新,课程设置碎片化;师德培育偏重理论学习,且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脱节;师德培育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对师德的监督机制;约六成的师范生具有较高的职业信念,但整体上仍需进一步加强培育;网络环境对师范生师德培育带来了负面冲击。依据上述对调查结果现状的分析,主要从培育体系、课程设置、践行体验、评价方式、职业理想信念、文化环境六个方面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过了一个时辰,便是大哭的时候了。合宫寂静,人人忍着困意提起了精神,生怕哀哭不力,便落了个“不敬先帝”的罪名。执礼太监高声喊道:“举哀——”众人等着嫔妃们领头跪下,便可放声大哭了。

(一)构建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整体性的师范生师德培育体系

师范生职业道德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还关系到下一代学生的成长。师范院校对未来教师道德品质培养的着力点应该是在形成合格公民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培养合格乃至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师德素养的生成是道德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过程[2]。无论是师范院校还是综合院校都应重视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工作,要设置专门的部门对师德培育进行统筹管理,不断完善师德素质养成体系,力求从多方面入手提出切实可行的培育和管理办法。

(二)改进和完善师范生师德培育课程设置

师范生师德培育课程是培育师范生师德的主要途径,是师德培育的“主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阶段,师德培育课程单一、课程设置碎片化、未与其他课程相对接和联动、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开设得相对较少等问题尤为突出。

第一,增加师范生师德培育课程数量和提高课程质量,营造有生机活力的课堂氛围,及时更新师德培育内容,拓宽师德培育课程形式,确保根据时代和社会要求培养新一代“四有”好教师接班人。一是要提高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拓宽教学形式,鼓励采用项目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翻转课堂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二是要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学生活动,扩大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发挥师德榜样的示范作用,寓教于乐,寓学于趣。三是要积极引导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发现自己的问题,克服困难和不足,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师范生师德培育课程需与其他专业和公共课程,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程形成教育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师范生师德培育应当充分发挥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综合作用,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形式与方式对师范生进行全方位的师德教育,为在校师范生营造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校园师德培育氛围。

(三)强化师范生践行能力,丰富师德教育情境

开展师德培育的教学活动,应当促使教育实习与知识理论相结合,创设师德培育课程教育情境,使得学生自发地产生对师德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第一,教育实习应当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师范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明白教育事业的中心之所在、责任之所在。教育实习要立足于现实,促进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的统一,在实践中理解师德教育的意义[4]。要完善教育实习管理体制,使教育实习规范化、制度化,让学生真正通过教育实践锻炼自身能力,提升教学素养。

第二,创设师德培育课程教育情境。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人的认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即身体不仅是心理的载体,还主动参与认知活动过程[5]。因此,教师可以在师德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典型的师生情境,帮助师范生熟悉真实的教学情境,内化师德规范。

(四)健全师德培育评价方式,加强师范生师德培育

就当前师范生师德培育评价的方式来看,大部分的学校侧重于从理论方面考查学生的师德培育成果,这固然是最简单方便的一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无论是试卷还是论文的形式,都只能考查学生对于师德认知层面的水平,无法考察师范生自身所具备的真实职业道德水平。良好师德的种子能否在大学阶段生根发芽,取决于大学教育中是否有完善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尤其是对这种教育体系是否进行了评估与反馈,以及是否在反馈基础上有反思和改进。

第一,评价实施阶段化。在师范生师德评价中可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评价方式,这三种类型分别位于学习活动的不同阶段,应当在学生接受师德教育之前、在接受师德教育过程中,以及完成师德培育活动之后分别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此来了解师德培育的成效和学生的成长情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师德培育过程中,要针对不同阶段学习和任务,设置评价的侧重点。

第二,评价主体多元化。师范生师德培育评价应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自我评价是一个自我内省、反思、剖析的过程,有利于师范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寻找并改正自己的问题。他人评价是一种外在的评价机制,参与评价的主体可以由学院辅导员、班级班主任、班级任课老师、教育实习的指导老师和同实习小组的成员、教育实习所教授的学生等组成。通过多主体的他人评价,有利于全面完善找出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更加客观地对师范生的师德培育成果进行评价,避免评价的单一性。

第三,评价内容多样化。对师范生师德培育的评价不应只局限于对师德的认知水平,应当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都进行评价。包括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是否得到加强与纠正、师范生对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是否有较高的理想追求和远大志向目标、师范生在遇到特定教育情景时是否坚持师德底线和德育原则、师范生对自身教育行为是否有一定约束和评判准则、师范生是否将师德建设相关理论践行到教育实习实践中等等。只有建立更全面的师范生师德培育评价机制,才能对师德培育起到反馈和改进作用。

(五)筑牢师范生职业理想信念培育体系

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培育是师德培育的主线和中心环节,但师范生职业理想信念的培育和构建并非一时一刻、一地一力就可轻易完成。师范生的职业理想信念如同他们在教育事业上的钙,在师范生职业理想培育过程中,如果没有强大的职业理想信念作为支撑,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会缺乏核心精神的引导,看似在发展前行,实则不稳固、一击即碎。

第一,各高校可以利用大学通识课程、常态化举办师德课外活动、借助互联网平台等方式将师德培育渗透于师范生培养上的各个环节。通过举办师德文化节、师德报告会、师德征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师德培育活动,引导师范生坚定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和职业方向[5]。也可以开拓信息时代师范生师德教育新路径,通过线上教学平台,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师范生师德教育体系。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师德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以优秀人民教师、优秀班主任、伟大中外教育家等主题为核心设置课程,激发和培养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潜移默化地引导师范生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理念。

第二,给予师范生更多就业渠道信息和政策扶持,增强其从业的信念感。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体制内竞争也十分激烈。因而不少师范生毕业并非直接就业,而是选择考研考编等。高校应该提供更多教师招聘渠道等相关信息,将优质岗位招聘引入学校,同时可开展多样的宣传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师范生从事教师行业的信念感,将所学用于所用。

(六)营造全社会健康文化环境,提高教师角色认同感

师德师风教育是培育教师岗位未来接班人的重要内容,筑牢思想基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极为重要。

第一,加强各级各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同教育阶段健康社会价值观的养成。高校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完善与改进思政课教学;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推陈出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师德思想和文化;促进环境育人,注重校内自然环境设置和人文环境建设。

第二,优化社会道德和网络舆论环境。社会环境对师范生师德培养存在着外在制约性,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以社会舆论的良性引导优化社会文化环境,破除当前“重教而轻师”的社会风气。互联网时代下,舆论传播速度更快,公众易被负面信息引导,应将网络“清朗”运动渗透到教育领域,肃清网络环境,引导正确的教育舆论导向。

猜你喜欢

师德师范生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