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学校恐惧症成因与对策研究的系统化进展综述

2024-03-30于思颖

科学咨询 2024年1期
关键词:恐惧症学者家庭

于思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北京房山 102488)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儿童情绪障碍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学校恐惧症作为情绪障碍的一种,也受到了更多关注,但我国相关研究仍然较为缺乏。姜季妍等学者率先开展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实证研究的空白。尽管时间较为久远,但调查结果至今仍有研究意义。研究显示儿童情绪障碍中学校恐惧症的发生率为13.8%,位列第三[1]。因此对于儿童学校恐惧症进行相关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将回顾以往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找到儿童学校恐惧症的影响因素及探索提出有效对策。

二、儿童学校恐惧症相关概念

国际《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界定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本文采用了这一通用规范。儿童发育期的情绪问题被称为儿童情绪障碍,恐惧障碍是儿童情绪障碍的内容之一。儿童恐惧障碍,根据ICD-10又可称为儿童期恐怖性焦虑障碍,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时期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患病个体过分恐惧某物或某种情境[2]。学校恐惧症是儿童恐惧障碍的一种。患病个体对学校这一场景有严重的恐惧情绪,十分抗拒上学,且持续时间长,家人和老师的劝说并不能消除恐惧[3]。儿童学校恐惧症主要表现为拒绝上学、情绪不稳定、自主神经紊乱等症状。

三、儿童学校恐惧症的生物学病因研究

(一)遗传因素影响学校恐惧症的患病概率

相关研究发现,父母中有一方患有或曾经患有恐怖性焦虑障碍(又称恐怖症或恐惧症),则孩子患病的概率就会提高。目前关于恐怖症遗传的研究有限,但已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一个家族在恐怖症方面会呈现一些共同的特性,恐怖症患者的近亲患有恐怖症的概率大大高于没有恐怖症的群体,前者为31%,后者仅有11%[4]。

而学校恐惧症作为恐惧症的一种,自然也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Wendy KS和Philip PA等对患有广场恐惧症的母亲进行家族史研究,发现她们的孩子更易发生学校恐惧症[5]。Gerard McShane, Garry Walter和Joseph M.Rey对学校恐惧症患者进行描述性研究,发现其中有精神障碍家族史的占半数以上[6]。虽然遗传因素在学校恐惧症中的影响程度尚不明确,但在定性层面不可否认其具有一定影响。

(二)脑血流减少可能引起学校恐惧症临床症状

Akemi Tomoda等使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检查了学校恐惧症患者的脑血流,发现他们额叶、颞叶和枕叶的皮质脑比(CCR)低于健康成年人的测量参考数据,表明在学校恐惧症患者中临床心身症状可能与脑血流减少密切相关,特别是在额叶的脑血流。患有学校恐惧症的儿童在额叶、颞叶及枕叶局部的脑血流灌注降低,而脑血流灌注降低,脑血流量会减少。尽管在磁共振成像上没有发现异常病变,但由于脑血流量减少,学校恐惧症患者的脑功能水平可能会降低[7]。

四、个体差异因素视角下儿童学校恐惧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格特质等因素与学校恐惧症相关

学校恐惧症还可能和人格特征、情感特质等有关。钱昀、杜亚松、施慎逊等学者对学校恐惧症进行人格研究,运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选量表(SCARED)等,发现学校恐惧症患者可能具有神经症的个性特点,他们通常老实顺从但情绪不稳定,易对各种刺激反应过于强烈,且较难平复激发的情绪[8]。C Gonzálvez, N Díaz-Herrero,Vicent M等学者对西班牙青少年进行分析,发现在学校恐惧症方面不同情感特质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自我毁灭型的青少年更容易出于焦虑等动机产生学校恐惧症,自我实现型则不易产生学校恐惧症[9]。同年,C Gonzálvez和M Martín, Vicent M等学者还发现学校恐惧症和高水平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正的预测关系。但由于设计的横断面性质,并不能推测出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10]。

(二)其他因素

依恋类型会影响学校恐惧症。Brumariu Laura E和Kerns Kathryn A研究发现混乱型依恋对学校恐惧症有明显影响,尤其对于男童,母子混乱型依恋与学校恐惧症呈正相关,而母子安全型依恋则相反。并且,既混是乱型依恋又行为抑制较低的儿童的学校恐惧症水平最高[11]。

Finning K, Ukoumunne O C, Ford T J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拒绝上学与抑郁症有一个中等到大的正相关[12]。Carolina G团队、Nayak A团队也探究了拒绝上学与其他心理障碍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多数患学校恐惧症的儿童同时还有其他一种或多种精神心理疾病,其中最常见是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但上述研究都局限于横向关系研究,不能断定因果关系[13-14]。

Hochadel J, Frölich J, Wiater A通过睡眠调查表和拒绝上学评估量表(SRAS)进行研究,发现睡眠问题与儿童学校恐惧症问题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难以开始和维持睡眠以及日常疲劳与焦虑的学校恐惧症有关[15]。

五、家庭因素对儿童学校恐惧症的若干影响

(一)中国学者重视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在家庭层面的影响因素中,中国多位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学校恐惧症有显著影响。

李刚等学者强调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学校恐惧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普遍存在异常[16]。朱丽等学者的研究在家庭环境方面得出一致的结论,进行补充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低和父母离异都是儿童患学校恐惧症的危险因素[17]。陈华、吕彦梦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出生顺序和兄弟姐妹的数量也会影响学校恐惧症的发生,独生子女及家里最小的孩子容易出现学校恐惧症[18]。

(二)西方学者多从家庭功能的角度出发

西方学者系统地评估了拒绝上学的家庭,并采用了旨在测量家庭功能的方法。

Bernstein等人使用家庭评估措施(FAM),发现学校恐惧症儿童家庭存在家庭功能障碍,家庭成员之间在角色方面缺乏共识且家庭规则不一致。Kearney和Silverman发现拒学儿童家庭在FES独立分量表上的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家庭,可能不会寻求或坚持对拒绝上学的治疗。且此类家庭的父母冲突分量表的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家庭。仅有39.1%的拒学儿童家庭状况健康。Bernstein和Borchardt发现在拒学儿童家庭样本中,与一般人群相比只有母亲的家庭在样本中的比例偏高,约为39.6%。与双亲家庭的母亲相比,单亲家庭中拒绝上学者的母亲在角色表现和沟通方面的困难明显增多,表明家庭内部沟通不充分或不明确。Bernstein等人还发现学校恐惧症患者和其父母认为他们的家庭在适应性方面是僵化的,在凝聚力方面是脱离的。在选取的样本中,50%的青少年、38%的父亲和24%的母亲将他们的家庭描述为极端类型[19]。

六、学校因素影响下的儿童学校恐惧症研究

Havik T, Bru E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学校环境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会心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将近一半学校恐惧症患儿表现出与学校有关的压力源问题,在校期间被欺负嘲笑、被过度惩罚、被孤立的儿童更易对学校产生焦虑害怕等情绪,从而患上学校恐惧症[20]。

七、儿童学校恐惧症的对策研究现状

(一)药物治疗广受关注

Akemi Tomoda认为,如果脑血流量减少是导致各种心身症状和相关的学校恐惧症主诉的原因,那么可以寻找增加脑血流量或使脑血流量正常化的药物,为儿童学校恐惧症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Melvin G A,Dudley A L,Gordon M S等学者将62名拒学儿童分为三组,分别选择单纯的认知行为疗法(CBT)、CBT结合安慰剂以及CBT结合氟西汀(SSRIs)等方案,最终发现CBT与SSRIs结合方案的被试报告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单纯的CBT[21]。Tobon,Amalia,Londono等学者系统回顾了药物干预对学校恐惧症的疗效,发现使用丙咪嗪(TCAs)、氯米帕明、氟西汀和苯并二氯卓等药物都使得学校恐惧症患者的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其中TCAs和SSRIs可能对合并焦虑和抑郁的学校恐惧症患儿有益,且与TCAs相比SSRIs的副作用更轻[22]。

(二)心理治疗逐渐完善

1.中国学界主要的心理治疗方法

谢念湘提出四种疗法,分别为认知疗法、家庭疗法、暴露冲击疗法和团体心理辅导法,这四种疗法较为全面地概括了目前中国学界对于学校恐惧症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疗法通过重新构建儿童的认知结构、调整儿童对学校相关事物的理解和思维方式等,帮助学校恐惧症患者消除痛苦、适应学校。家庭疗法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协调,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科学有效的互动来促进学校恐惧症的解决。暴露冲击疗法是指将患有学校恐惧症的儿童逐渐暴露在其恐惧的学校环境中,最终适应学校环境消除恐惧。团体心理辅导法是指为患有学校恐惧症的儿童搭建一个模拟学校环境的团体,帮助其适应学校环境和人际互动等。刘军等对学校恐惧症患者进行沙盘游戏结合家庭辅导的治疗研究,发现沙盘游戏结合家庭辅导对学校恐惧症的治疗效果较好[23]。

2.日本具有借鉴意义的学校恐惧症解决方法

日本在解决学校恐惧症方面经验丰富,值得借鉴学习。日本的解决措施可分为三个层面:国家、学校和家庭。国家层面强调建立完善的机制,包括预防机制、实施机制及评估机制,为学校和家庭提供科学帮助。学校层面强调维护学习环境,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注重教师素质培训,减少学生转班、转学、再入学的阻碍。家庭层面强调个性化措施,加强合作[24]。

此外,Maeda T, Oniki K, Miike T对小学生实施睡眠教育计划(Min-Iku),随着小学生睡眠时间逐年增加,学校恐惧症的发生率逐年下降并在计划开始的五年后降为零,此研究表明睡眠教育有利于减少拒绝上学。中国亦可从三个层面出发,借助社会力量、改善学校环境、完善教育制度,并尝试实施睡眠教育计划,改善学校恐惧症[25]。

八、总结

综上,学校恐惧症可能是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儿童性格特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界对于儿童学校恐惧症的成因多为定性研究,难以判断各因素对学校恐惧症的影响程度。此外,学校恐惧症相关因素的研究多为横向研究,缺乏纵向研究,难以断定相关因素与学校恐惧症的因果关系。后续研究可增加定量研究和纵向研究,填补空白。

在对策方面,目前中国学界的研究大多从改变儿童自身和家庭环境角度出发,较少考虑宏观层面的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后续可积极向日本等经验较为丰富的国家学习借鉴,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促进儿童学校恐惧症状况改善。此外,药物对学校恐惧症的治疗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重视比较不同药物副作用,以期为患者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减少学校恐惧症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学校恐惧症的影响十分巨大,但家庭的能力十分有限。对此,学校应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社会应形成良好的氛围。应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学校恐惧症儿童的权益、树立并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学校恐惧症儿童更包容。随着经济基础发展,上层建筑也趋于完善,目前我国政府和社会提高了对学校恐惧症的重视度,相信日后定能更好地帮助学校恐惧症儿童克服困难、重返校园。

猜你喜欢

恐惧症学者家庭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错失恐惧症
密集恐惧症
家庭“煮”夫
我有开学恐惧症
恋练有词
学者介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