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在冠心病病人疾病接受度与心理一致感间的中介效应
2024-03-29袁玉婷
袁玉婷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报道,冠心病已成为国内患病率排名第2位的心血管疾病,病人数量高达1 139万例,且患病率及死亡率持续上升。冠心病与心肌缺血、坏死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和胸痛等,发病后治疗不及时极易并发心力衰竭或心脏破裂[1]。冠心病复发率较高且出院后仍需长期服药,对病人躯体功能、社会适应、心理状态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心理一致感是个体面对应激或负面事件时保持自身稳定的心理倾向及心理保护机制[2],体现在积极利用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倾向。相关研究表明,心理一致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子,能促使病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选择针对性策略应对应激或负面事件[3]。疾病接受度指病人接纳疾病、与疾病共存,能实际评估自身健康状况并成功应对疾病的不可预测和不利后果[4-5]。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是指个体积极思考、重新审视负面应激事件的认知加工过程[6]。已有相关研究证明,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及疾病接受度是心理一致性的重要预测因子,但相互作用机制仍不明确[7-8]。因此,本研究拟建立目的性反刍性沉思、疾病接受度和心理一致感的中介模型来探究三者间关系,并分析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在冠心病病人疾病接受度和心理一致感间的中介效应,为提高冠心病病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新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4月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因冠心病而住院治疗的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冠心病;2)心功能分级≤Ⅲ级;3)临床资料完整;4)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者;2)合并精神障碍、糖尿病、恶性肿瘤者;3)肝、肾脏器功能异常者。本研究经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量表
根据研究目的及需要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量表,主要包括年龄、居住地、职业类别、文化程度、疾病重视程度、患病年限。
1.2.2 简体中文版事件相关反刍性沉思问卷(Chinese Event Related Rumination Inventory,C-ERRI)
该量表由国外学者Cann等[9]编制并由董超群等[10]汉化修订,分为侵入性反刍性沉思(10个条目)和目的性反刍性沉思(10个条目),本研究仅采用目的性反刍性沉思(10个条目)反映病人疾病认知加工的积极面。各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从不发生这种想法”计0分,“经常发生这种想法”计3分。总分为0~30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44。
1.2.3 疾病接受度量表(Acceptance of Illness Scale,AIS)
该量表由国外学者Felton等[11]研发并由赵雯雯[12]汉化修订,其所包含的8个条目涉及日常活动能力减退,因疾病导致的限制、依赖程度提高等方面。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非常同意”计1分,“非常不同意”计5分。总分为8~40分,得分越高表明受试对象适应病人角色程度越高。按疾病接受度得分划分为接受程度较低(<20分)、接受程度适中(20~30分)、接受程度较高(>30分)。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32。
1.2.4 心理一致感-13量表(Sense of Coherence-13,SOC-13)
该量表由国外学者Antonovsky[13]编制并由包蕾萍等汉化修订,包括可理解感(5个条目)、可控制感(4个条目)、意义感(4个条目)3个维度,共计13个条目。SOC-13作为SOC-29的精简版,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各条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从来没有”计1分,“非常频繁”计7分,其中条目1、条目2、条目3、条目8、条目13需反向计分。总分为13~91分,得分越高表明受试对象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按病人心理一致感得分划分为低等水平(13~63分)、中等水平(64~79分)、高等水平(80~91分)。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69。
1.3 资料收集方法
资料收集通过问卷调查法进行,由4名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经验的责任护士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担任调查员。严格遵循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病人,使用标准化指导语向病人阐明本次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积极征得病人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问卷均由病人匿名填写,对于文化程度较低、视力模糊等独立填写困难者,由调查员现场询问后如实填写,避免因暗示或诱导产生的测量误差。问卷当场核查,漏填部分及时补全。共发放问卷260份,有效回收问卷255份,有效回收率为98.08%。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冠心病病人255例,年龄:<28岁61例、28~35岁156例、>35岁38例;居住地:城市201例、农村54例;职业类别:机关事业单位32例、企业或自由职业者155例、失业或无业22例、其他46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9例、高中或中专55例、专科81例、本科及以上60例;疾病重视程度:重视233例、一般17例、不重视5例;患病年限:<3年117例、3~5年82例、>5年56例。
2.2 冠心病病人目的性反刍性沉思、疾病接受度与心理一致感的得分情况
冠心病病人目的性反刍性沉思量表得分为(22.34±6.85)分,疾病接受度量表得分为(28.75±6.67)分,心理一致感-13量表得分为(47.69±11.57)分。见表1。
表1 冠心病病人目的性反刍性沉思、疾病接受度与心理一致感得分情况
2.3 冠心病病人目的性反刍性沉思、疾病接受度与心理一致感的相关性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目的性反刍性沉思与疾病接受度呈正相关(r=0.714,P<0.01);目的性反刍性沉思与心理一致感呈正相关(r=0.763,P<0.01);疾病接受度与心理一致感呈正相关(r=0.858,P<0.01)。
2.4 目的性反刍性在冠心病病人疾病接受度与心理一致感间的中介效应
2.4.1 中介效应检验
第1步,将心理一致感作为因变量,疾病接受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接受度能够正向预测心理一致感;第2步,将目的性反刍性沉思作为因变量,疾病接受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接受度能够正向预测目的性反刍性沉思;第3步,将心理一致感作为因变量,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和疾病接受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疾病接受度预测效应从0.858减弱到0.649。由此可见,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在疾病接受度和心理一致感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4.36%。见表3。
表3 目的性反刍性在冠心病病人疾病接受度与心理一致感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2.4.2 中介效应验证
使用SPSS 22.0软件中的Process宏程序插件Model 4模型对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在疾病接受度和心理一致感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总效应的95%CI为[1.370,1.609],直接效应的95%CI为[0.939,1.315],间接效应的95%CI为[0.229,0.517]。两种效应的95%CI均不包括0,可以认为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在疾病接受度和心理一致感间的中介模型成立。
3 讨论
3.1 冠心病病人目的性反刍性沉思、疾病接受度和心理一致感的现状水平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冠心病病人目的性反刍性沉思量表得分为(22.34±6.85)分,高于消化道肿瘤病人的(14.65±4.58)分[14]。本次调查中冠心病病人对患病事件拥有积极思考的能力,但仍存在消极的、非适应性的心理过程。病人面临疾病时表现出应激反应,治疗费用高昂、治疗结局不确定等不利信息再次在大脑中强迫性加工,影响病人积极思考负面事件的能力。提示医护人员需通过健康教育措施促使病人及时转变思路至积极方向,促进合理化疾病认知形成。
调查结果显示,冠心病病人疾病接受度量表得分为(28.75±6.67)分,处于接受度适中水平,表明病人在适应角色转变方面存在一定程度困难。长期患病所导致的焦虑、抑郁、紧张给病人造成极大心理折磨且治疗也会导致较重的疾病经济负担[15],这些因素均会使病人产生抵触心理,进而降低疾病接受度。提示医护人员需强化评估病人的疾病接受度,针对治疗进展情况详尽解释,消除病人疑虑及消极想法,提高疾病接受度。
调查结果显示,冠心病病人心理一致感-13量表得分为(47.69±11.57)分,处于低等水平。表明冠心病治疗过程复杂且周期长,所导致的心理压力无法释放、缓解,不利于病人的心理自我恢复和自我调适能力,进而加重疾病心理负荷。提示医护人员需通过有效心理干预和心理支持缓解病人负面情绪[16]。
3.2 冠心病病人目的性反刍性沉思、疾病接受度和心理一致感的相关性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冠心病病人目的性反刍性沉思与心理一致感呈正相关(r=0.763,P<0.01),与谭琳等[7]的研究结果相同。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有利于引导病人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疾病并重新融入正常生活,同时可以合理运用社会支持及健康资源来减少不良心理问题造成的危害。提示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提高病人目的性反刍性水平来强化心理一致感。
调查结果显示,冠心病病人疾病接受度与心理一致感呈正相关(r=0.858,P<0.01),与李冰楠等[17]的研究结果相同。高疾病接受度有助于病人建立积极的心理防线,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度、适应度和包容度,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提示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提高疾病接受度来强化心理一致感。
调查结果显示,冠心病病人目的性反刍性沉思与疾病接受度呈正相关(r=0.741,P<0.01)。高疾病接受度有助于病人主动关注疾病事件、理解并积极应对疾病、促进认知加工、探索内心感受[18]。提示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提高疾病接受度来提升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水平。
3.3 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在冠心病病人疾病接受度和心理一致感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调研结果显示,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在冠心病病人疾病接受度和心理一致感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4.36%。疾病接受度通过两条路径对冠心病病人心理一致感产生影响。一是形成直接正向影响,即冠心病病人疾病接受度越高,心理一致感水平越强。高疾病接受度的病人对于因冠心病产生的限制性及无法预测性具有更高程度的包容性[8],积极适应疾病状态并成功转移注意力,肯定自身内在价值,主动参与临床决策,在此过程中较少产生消极观念及负面情绪。二是通过目的性反刍性沉思间接影响心理一致性,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是病人能够成功应对负面事件的重要心理资源,对于冠心病病人消极情绪的调控、心理健康的管理至关重要[19]。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水平较高的病人可以积极思考负面事件并进行认知加工,提高对疾病的认知、理解、接受,发现负面事件隐藏的积极意义,进一步降低心理痛苦程度。提示医护人员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过程中,应注重病人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及疾病接受度水平的提高。1)综合运用认知行为治疗及接纳与承诺疗法[20-21],旨在通过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帮助病人转变对冠心病的理解和反应,改变错误的认知行为模式,进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2)基于正念干预措施引导病人以非评判的态度接受疾病状态[22-23],促进病人心理调适并主动理解疾病事件、管理内心感受,有效减少不良行为。3)通过生命回归干预积极引导病人重新回忆评估既往记忆深刻或遗憾事件,鼓励其正视过去经历、转变行为观念、战胜负面情绪,启迪生命意义并重拾生活信心[24],将关注重点从治疗冠心病转移到未来目标上[25],改变疾病应对模式。
4 小结
本研究验证了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在冠心病病人疾病接受度和心理一致感间的中介效应,医护人员可以从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和疾病接受度两个方面着手,采取协同式健康干预措施提高病人的心理一致感。但本研究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首先,本研究仅对冠心病病人目的性反刍性沉思、疾病接受度、心理一致感及三者间的关系进行横断面研究,无法确证因果关系及反映动态变化,未来可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得出更加精确的结果。其次,样本仅抽取江苏省1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导致样本代表性不足并存在选择偏倚,未来可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最后,存在研究机制较为简单的问题,未将其他影响因素纳入范畴,未来应继续探究其他可能存在的中介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