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教评一体化”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叙写研究

2024-03-29李素兰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

李素兰

摘 要: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全面实施以后,新高考试题的变化预示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核心素养随之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教学设计也势必要思考教学的起点和落点。因此,教学目标的叙写是教学设计中必须关注的问题。学教评一体化教学以评促教、以评定教能落实单元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直接关系到接下来的学习和评价的效果,文章基于此研究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叙写。

关键词:“学教评一体化”;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叙写

一、依据课标,规范叙写

2017年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2020年又进行了课标修订,加上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实施,一线教师要面对的不只是熟悉语文新课标,还要充分阅读教材内容,研究透彻,并将课标与教材关联起来思考教学目标的设定,这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是一个难题,更不用说年轻教师。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此也感觉吃力,因为统编教材的课文编写体系与旧教材完全不同,篇目也几乎全换了,备课容量极大。新形势下,教师大都关注活动的设计而不重视教学目标的叙写,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叙写上就会出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脱节、教学目标空泛、教学目标过于单一或复杂等问题。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方向,目标应该是预期的学习结果。一个规范的教学目标应包含什么知识、运用什么技能和什么条件、达到什么程度这些要素。只有目标具体了,才能够被尽量测评,发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当我们对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后,教学才不会随意,才会实现课堂的有效性,目标叙写实际上体现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教学目标应体现核心知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每一学习任务群都有规定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这就是我们在单元教学中设定单元学习目标和单篇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其中相应任务群要求掌握的知识就是核心知识,这在教材中的单元研习任务和课后学习提示中也会提及。其次,目标的表述中应有指向性的行为动词,选用有指向性的行为动词才更容易测量,学生要完成到什么程度,有一定的目标限度。如“借助课文注释”“结合上下文了解主人公的遭遇和处境”“借助关键的情感词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等。依此我们才能够更加清晰地确定后面的评价标准。第三,教学目标要结合真实情景,体现教学策略。回到真实情境,解释复杂问题的能力其实就是“核心素养”。

二、完成任务,落实素养

统编教材的课文编写打破了文体限制,教学中要关注单元研习任务的要求,以核心任务引领课文学习,因此,设计学习目标时就要考虑人文素养、阅读表达能力、综合实践素养等,基于情境的问题解决是设计的核心。以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引导学生把握戏剧特征,把握悲剧的人物形象,领悟悲剧价值,尝试编剧、排演。“单元导语”也指明了这一学习路径。单元总目标叙写时就要明确通过编剧、排演加深学生对剧本的理解,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学生的感悟不被教师的讲解所替代,演绎也会更加生动到位。以情境任务驱动学生把戏剧欣赏与写作、日常生活与语文生活贯通起来,能够实现有效的戏剧学习,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三、关注重点,凸显重心

单篇学习其实并不过时,单篇并非孤立的单篇,大单元下的单篇教学同样要关注单元研习任务,单篇与单元之间应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就像一篇课文具体到每一课时,不能割裂开来,而是各有侧重的。不论是群文教学还是单篇教学,叙写教学目标都要体现教学重点。在教必修上册《百合花》这一课时,就第二课时“把握人物形象”,根据学情,笔者设置了如下三个学习目标:1. 速读课文,圈划文中描写“新媳妇”的相关语句,理解情节内容;2. 赏析小说以“细节”为重点的人物描写手法,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新媳妇”的形象;3. 再读感人语句,体悟文章表现的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相关词句,做阅读批注等。引导学生准确解读“新媳妇”人物形象,关注描写人物的手法。例如: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关注到人物言行的变化,通过文本细读,在对比中感悟“新媳妇”的人性美与人情美。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新媳妇”的心理活动,梳理人物的情感变化,例如“惊讶—震撼、愧疚—悲痛—崇敬”的内心情感变化,以及人物态度上由羞怕到主动的转变,感受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以理解小说主题。可见,目标叙写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行为。落实好教学重点,契合高考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會形成能力。

四、重视学情,“活动”载体

还是以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为例,设置单元学习目标时考虑到高一学生的整合能力较弱,较难把该单元的三篇课文整合为一体来学习。教师需要创设学习情境,先整合《窦娥冤》《雷雨》这两篇课文,以活动方式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搭建学习支架,以此作为戏剧学习的范例,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哈姆莱特》,设计任务驱动进行比较阅读,并提供相应的参考文献,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悲剧的深层意蕴。基于此,笔者设置了“抗争之歌”文化艺术节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我读我思、经典留声、改写命运、代言发声、演绎剧本”等活动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以读促写、以写促演的方式理解悲剧人物,领悟悲剧价值。

这里的活动是“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增加学识、增长见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有感情的诵读就是其中的一种,诵读能加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对戏剧戏曲的台词会更加熟悉和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表演就会随之更生动形象。诵读时的语气、节奏、情感能更直接地展现剧中主人公的鲜明个性,打动听者。这一环节也是助推学习氛围、促进阅读感悟的重要一环,教师如果用好诵读评价表,“学教评一体化”设计,给学生创造展示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便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在无形中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

五、关联评价,教评一致

评价即学习的过程,评价又是检测学习效果的工具。例如课文中的诵读,可以分组分角色诵读,小组展示,师生再依据诵读评价表进行评价。字音正确、表达流利、语句节奏、声音态度是评价的维度,学生依据诵读评价表进行自评和小组评价时就能更有针对性。评价在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同时,也无形中促进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进步。

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有这样的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在课堂上运用语言,通过语言实践获得多种思维的发展,从而提升思维品质;还要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素养导向的评价量表,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发挥小组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评价又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由此,评价是贯穿于教学之中的,发挥指引学习、改善教学的作用,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这种以终为始的逆向思维教学设计,是教师在确定预定的学习结果后,运用“教学评”一体化的指导理念,依据课程标准、单元导语、单元学习任务和学情设计梯度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感悟,合作探究,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卢臻,许巧枝,康明达.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目标与设计[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3]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朱伟强,崔允漷.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开发表现性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07(10).

[5]郭跃辉.“‘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解读与教学落实——新课标视野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2(07).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教评一体化的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YQJK47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
论“读写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探索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