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的变化规律及应对*

2024-03-29潘建红

中国德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育人数字化

■ 潘建红 刘 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推动社会变革,引发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随着数字化图景不断向高等教育拓展延伸,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体系实现深度融合,高校思政课也迎来新的变革,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模式已然形成。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旨在通过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形成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正确认识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把握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对于在新时期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

在数字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促进了课程的精准化发展,有效提升了育人实效。

(一)增强了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

传统高校思政课形式较为枯燥且与实际结合不够,课程的内容和精华难以为学生所接受并引发共鸣。数字化背景下,利用各种虚实结合的技术手段,有效融合图像、视频和3D模型等技术形式,以情境为载体将各类场景真实还原,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打造情景式、浸润式高校数字化思政课,从而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此外,利用数字技术快速、精准的数据获取优势搜集整合各类真实案例,将鲜活生动的实践作为教学资源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时事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时事热点,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温度和深度,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促进了课程精准化发展

数字技术通过赋能高校思政课学情分析和评价反馈,捕捉学生需求和兴趣点,推动高校思政课的发展趋向精准化。在学情分析上,利用大数据平台构建高校思政课学生群体画像,即时搜集和分析学生群体思想特征、行为习惯等,把握学生心理变化和现实诉求,借助算法优势跟踪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趋势,测度学生课前课后的变化与反应,以此为依据,探索更为精准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以“精准滴灌”实现高校思政课育人目的,使学生在人格、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得到切实改变。在评价反馈上,建立“大数据+”学生评价系统,对高校思政课开展质量评价,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三)提升了课程育人实效

一方面,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育人实效。伴随数字化转型逐渐深入,新技术、新系统与课堂教学不断碰撞,衍生出各类交互式学习课堂,如翻转课堂、第三课堂等,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使学生真正学懂弄通理论知识,实现知行合一。另一方面,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促进思政课主阵地与学校环境协同联动,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依托数字化技术数据整理和可视优势,统筹学校各类高校思政课资源,服务“大思政课”建设。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有机整合各类优秀典型、人物等高校思政课元素,并通过多种呈现方式有机融入校园环境和学生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高校思政课育人效果更具深度、广度和力度。

二、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的变化规律

在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过程中,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形式、资源,以及时间、空间、育人格局都发生根本变化,但其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立德树人目标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原则是不会变和不能变的。

(一)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呈现新变化

一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和资源变得更为丰富。一方面,在教学形式上,图像、音频、视频和3D模型等多种技术的应用,有效焕活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推动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相结合,使教学形式愈发多元化。另一方面,各种高校思政课教学数据资源库的开发和应用,涵盖了各类案例、视频、课程和文献等内容,教师和学生获取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更为快捷和便利,且各类数字化资源真正实现了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二是高校思政课的时间、空间变得更为广阔。一方面,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实现了教育全时性。随着慕课、思政大讲堂等线上高校教育平台及“智慧学伴”辅学系统的开发应用,高校思政课固定的课上学习时间被充分延展,学生可以随时在线开展高校思政课学习,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反馈学习诉求,实现了高校思政课“全时在线”。另一方面,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突破了传统高校思政课物理形态教学的空间局限。VR等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堂,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段,将鲜活案例搬到高校思政课堂上,突破空间局限,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

三是高校思政课育人格局变得多元立体。利用数字技术快捷的互联互通特性,构建协同育人的高校思政课育人大格局。一方面,可以有效调动组织部、宣传部、团委和各二级学院等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学校育人格局的全网络覆盖和多元共治。另一方面,可以深入推进校际、家校和校企等的合作,连接校家社,形成更为广阔立体的育人格局,逐步建构协同育人新机制。

(二)高校数字化思政课的不变选择

一是高校思政课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不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2]“讲道理”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数字化背景下信息爆炸的现象愈发明显,各种错误思潮不断涌现,为此,高校思政课更要牢牢把握主流阵地,善用技术聚势赋能,把道理讲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二是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高校思政课是发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只是改变了教学形式和资源,拓展了时间空间,发展了育人格局,但在育人目标、育人本质、育人价值上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任何数字化理念、方式的创新和应用都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避免过度依赖数字技术使高校思政课偏离育人主旨。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要以提升育人成效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传播育人知识、展现育人使命。

三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不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3]。在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既明晰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也体现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向和着力点。教师主导性不仅表现为对数字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全方位把控,也表现为发挥对学生群体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数字技术开展高校思政课学习活动,对大数据下海量冗杂的信息精确把关。学生主体性表现为要积极主动地参与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过程,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本领。同时,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及时反馈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三、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变化规律的应对

通过强化教师和学生的数字素养,推动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贯通,营造良好的数字化思政新生态,有效应对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的变化规律,实现高校数字化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教师和学生的数字素养

一是强化教师数字素养。首先,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意识,加强数字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和本领。引导教师深刻认识数字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积极主动地融入数字化潮流。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发现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接榫点,提高技术实际操作能力,利用丰富、互联的资源平台完成课前准备,焕活课程内容;搭建人机协作的智慧课堂、翻转课堂,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形式,提高学生参与高校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后利用数据平台及时收集学生信息和反馈,做好课程的评价和反馈。其次,鼓励教师善用数字技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实现情感互动,做学生健康成长知心人和引路人。引导教师结合技术优势增强高校思政课堂活力,实现互动式、沉浸式教学,将枯燥的理论融入鲜活故事和案例,使高校思政课更具温度和深度,增强育人效果。

二是强化学生的数字素养。首先,提高学生在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的生存能力,使学生理清数字技术发展与人的关系,在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始终捍卫自身主体性,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充分认识“信息茧房”“信息孤岛”等数字技术下的伦理问题,防止各种错误思想的侵害。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参与高校思政课学习。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并融入沉浸式授课、智慧化的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模式,利用数字资源实现自主学习和数字分享,培养数字分析、数字协作和数字学习能力,塑造数字化思维,提升数字素养。

(二)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

一是坚持方向性和创新性相统一。方向性指始终站稳立场,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高校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同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可堪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性指通过对数字技术有效开发利用,将其有机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和学习的各环节,为高校思政课课前准备、课程实施和课后评价正向赋能,建构内容资源丰富、时空转化自由的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实践图景,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二是提高数字技术实际应用效能,打造高校数字化思政课新平台。首先,利用数字技术拓宽学生自主学习高校思政课的途径,如开发智慧学伴等数字化学习软件,引导学生根据个性化需求自主学习;利用元宇宙等把现实不存在的虚拟场景模拟出来,或实现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跨时空对话,打造沉浸式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堂。其次,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对高校思政课资源的深度开发。发挥数字技术加工、修饰的能力,对原有课程资源进行编辑加工,实现对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同时,开发更为便捷广阔的“中央厨房式”云端高校数字化思政课数据资料库,促进各方资源的共建、互联和共享。

(三)营造良好的数字化思政新生态

一是营造和谐的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师生关系,打造共学共进师生共同体。首先,打造智能在线交流学习平台。师生可以即时通过线上实现交流互动,分享彼此间的心得体会,促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利用大数据画像,建立学生个人的信息库,自内而外、自发自觉地解构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与行为偏好,了解学生的难题、问题,真正走近学生,推动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构建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打造师生合作共学的数字化育人场景。利用数字技术重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打造智慧化高校思政课学习平台,构建更为科学的数字化翻转课堂模式,形成师生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形式,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打造师生共学共进的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共同体。

二是以“大思政课”理念助推高校数字化思政课建设,构建协同育人的社会大环境。首先,善用“大思政课”理念,推动数字技术与“大思政课”发展同向同行。“大思政课”建设涉及多元主体、多种资源,需要构建协同机制来推动。[4]依托数字技术搭建资源平台,有效联动各方资源,推进资源的多元共进、优势互补。其次,利用数字孪生技术,突破“线下”的限制,搭建高校思政课虚拟实践平台,有效联动学校与社会、专业与行业,打造创新性实践课堂,构建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生动局面。另外,引导学生充分结合自身兴趣点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活动,发挥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功能,促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增强认同感。

猜你喜欢

思政课育人数字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数字化制胜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