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回顾与展望*
2024-03-29■胡敏
■ 胡 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道路的征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其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高校传播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主渠道。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也跟进一步,其融入思政课的要求和任务就跟进一步。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演变脉络,有助于进一步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引导大学生,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式,从无专门课程,到独立课程讲授,再到多门课程独立讲授与课程群整体融入相结合,从而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通过专属课程与其他思政课程传播给大学生。
(一)1978—1997年:早期探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改革开放大幕,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国高校逐步恢复开设马列主义课,加强大学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的通知》指出,大学要“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1]。高校开设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四门思政课,毛泽东思想主要融入“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这一阶段,中宣部、国家教委等有关部门颁发了多个文件,如《关于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讲话的通知》(1992年)、《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工作的若干意见》(1993年)、《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若干意见》(1995年)等,强调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入高校思政课,明确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教学,逐渐突出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思政课的中心内容地位,但是一直没有一门独立课程集中讲授。1995年,《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若干意见》提出,“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编成教材”[2],开启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的新阶段,但是一直也没有专门的教材,往往通过文件发布教学要求或者建议高校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
可以看到,在早期探索阶段,我们党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思想自觉,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青年学生,逐步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进高校思政课,并不断提升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高校思政课内容建设中的地位。
(二)1998—2011年:设置独立课程讲授
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通知》,要求高校思政课采用新的课程设置方案,本、专科全部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三年制专科和本科还要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高校思政教育有了专门的独立课程,系统、直接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并且一直得以延续。在这个阶段,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发展,集中宣传、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专门课程——“邓小平理论概论”也不断融入新的内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仅要进教材、进课堂,还要进头脑,简称为“三进”。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此同时,2003年,“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调整了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一门课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并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深入阐释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成为思政课义不容辞的责任。2008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调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直沿用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适时充实到上述课程的教材中,2008年、2009年和2010年都曾修订教材,该课程所包含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内容,从最初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拓展到涵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三)2012年以来:多门独立课程与思政课程群整体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更加受到重视,形成了多门独立课程讲授与思政课程群联动模式。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3]。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党章,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由此,高校思政课开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新阶段,深入、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并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从2020年起率先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并从2022年起在全国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也于2023年正式出版使用。在这一阶段,高校思政课中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内容不断强化,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两门必修课的基础上,各高校还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设了一些选择性必修课。
同时,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所包含的重要会议精神、领导人的系列讲话和重要精神等,通过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等形式及时融进思政课。2012年以来,教育部出台多项文件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建设,要求“形势与政策”重点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增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的时效性。例如:2016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通知》,明确要求当年第三、四季度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邀请地方党委领导为高校学生作学习领会讲话精神辅导报告。2019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指出,“形势与政策”课要及时深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不断强化和优化,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主要体现在深刻把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的规律、教材建设和关联学科建设三方面。
(一)从思政课属性深刻把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的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任务就要跟进一步。”[4]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同样没有止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学习宣传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阵地。及时跟进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思政课的政治属性、科学属性、教育属性及其规律所决定的。
首先,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为育人目标服务。在社会主义中国,高校设立思政课是党中央和国家的意志,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办学的政治要求。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只有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才能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功能。为此,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极端重要性,与时俱进地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用其武装青年学生,发挥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其次,强调高校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并不否认其具有科学属性。思政课不是政治口号和政治说教,而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真理,需要学术研究的支撑。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同样是一门科学。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要遵循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规律,着力揭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内涵,让学生在感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真理魅力中实现对其的认同和践行。再次,思政课作为一门课程,其教育属性是政治属性和科学属性的载体,政治属性和科学属性通过教育教学成效得以体现。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研究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规律,把科学的理论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道理。
(二)教材建设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础
高质量的教材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高质量融入思政课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校思政课教材管理比较简单。1994年起,邓小平理论进入思政课教学,当时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或讲义。1996年,“全国高校‘两课’管理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对课程名称和教学内容作出统一的规定和要求,推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本》为教学用书。1998年,单独开设的“邓小平理论概论”以《〈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基本要求》作为教学和教材编写的规范。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决定将高校思政课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集中力量组织编写教材,组织专家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写入教材,形成科学、权威的解读,纳入统一管理。2006年起,全国高校使用统编思政课教材。党的十九大后,教育部教材局加快研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指导纲要》。2019年,教育部研制了各门思政课必修课专题教学指南及配套课件教案,提供给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同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强调国家统一开设的思政课教材全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统编统审统用。2021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其中的大学生读本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重要辅助教材使用。2023年,正式出版发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
(三)关联学科建设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保障
近年来,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开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及转化到思政课中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的核心功能是支撑思政课教学,它的发展强化了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的学科支撑。鼓励、支持和组织思政课教师通过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举措由来已久,早在1980年印发的《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中就有体现。从推动科学研究到推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从而支撑思政课建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深化。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推动“两课”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5]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6],首次提出了学科建设支撑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意义。随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法学”门类调整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内容主要对应其下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二级学科体系建设和科研成果支撑思政课教学的思想,在之后多个文件中得以延续和强化,如:《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08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2015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2018年)等。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高校思政课教材和课程就跟进一步,这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但同时应该看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仍存在短板,需要从教学指导、衔接整合和学科支撑上下功夫。
(一)进一步增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指导
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晶,同时也随着时代变化以及世情和国情变化不断发展,理论创新一直在路上,一刻也没有停止。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跟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发展。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课教材已经经过多次修订,但是随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发展和完善,教材的修订常常跟不上理论发展的步伐,不能完全、及时反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进展。与此同时,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以文件或通知的形式要求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融入教学,有基本要求但不具体,缺少明确的教学要点,有的教师未能完全领会精神,宣传贯彻不到位。为此,应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相关要求中提出融入内容的基本要点,阐明基本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说明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而使思政课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并用好最新成果的理论文本。
另外,要实现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高质量地融入高校思政课,亟须建立长效的思政课教学检查与督导制度,以防“不走场”或者“走过场”,确保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教育教学及时、到位和正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是独立设置的思政课,纳入了思政课统一的考评。但是对于通过文件通知要求融入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的相关教育教学的实施,却鲜少有检查和监督。对此,一方面,可以在思政课的考评机制中增设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的专项单列考评,对融入内容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进行综合考察。另一方面,可以综合运用定期调研、学生评议等方法予以补充,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取得的成效与不足,关注学生在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过程中的思考与困惑,从而为更好地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找到切入点。
(二)进一步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衔接整合
一方面,思政课程群中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内容衔接有待增强。思政课贯穿小学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学段,不同学段教材中关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内容存在重复问题,尤其集中在高中和大学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法治”模块中集中展现的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内容,与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两门课程内容主题相同的地方比较多。如何处理好这两学段相同主题内容的衔接问题,实现循序渐进,是当前面临的挑战。高校侧重于从理论思维层面强化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理解,高中则更多从实践体认层面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在同一学段内,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各门思政课之间的衔接也比较匮乏。应注重调整各门课程融入的侧重点,进行整体性协调,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另外,在上课的时序上,按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本科生先上基础、纲要课,再上原理和概论课,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均上,但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在什么时候开设并没有明确要求。有的学校在一年级开设,但由于还没有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有些问题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为此,建议在学生修读该课程后,再进一步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性有待加强。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之一,就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要“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7]。为此,融入思政课的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也应与在其他课程中融入的内容相协同,特别是要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其他课程相结合,以强化学生各方面的认同。
(三)进一步强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学科支撑
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讲清讲透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实践应用等,解决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和困惑,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理支撑。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由2012年的100余家发展到2021年的1,440余家,中宣部、教育部重点建设了37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支持建设了200余个优秀教学科研团队;2016年到2021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9个增至10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29个增至279个。[8]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质量不断提升,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其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支撑与互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要建立和完善思政课教研相长机制,鼓励思政课教师分别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点,将理论研究与教学重难点问题研究贯通,用科研支撑教学,用教学促进科研。一方面,鼓励思政课教师关注学科发展态势,积极参与、承担学科研究任务,由此提升理论素养,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为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内容和观点支撑,提高教学学理性和学术含量。另一方面,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学科点重点突破对象,深入研究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发展、理论体系等,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