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三重思考

2024-03-29员文文

中国德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话语思政

■ 员文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涵养品格,润己泽人,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无论是经师还是人师,教学话语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而且内蕴教育者的立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有力手段。青少年正处于“拔节育穗期”,他们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而个别中学思政课教师由于专业化水平有限,不注意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话语“失实”“失温”“失衡”“失灵”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不用心教、学生不用心学的问题仍然存在,以至于中学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有待提高。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既是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避免青少年学生陷入错误话语陷阱的“法宝”,更是将学校思政小课堂和社会思政大课堂有机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措施。

一、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重要意义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更加强调亲和力,教学话语作为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使命的重要工具,其质量是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效能有效发挥的基本保证,也是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实现的关键因素。可见,对思政课教学话语进行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重要条件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指出了思政课的本质属性,而且为思政课教学创新指明了方向。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就是要将做人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全方位多层次深角度地讲给学生,避免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应使学生真正领悟其中的真谛,使道理入耳入脑入心,成为讲理明理学理的新时代青少年。“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关键在于一个“讲”字,即“讲什么道理”和“怎样讲道理”。教学话语就是教学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统一,也就是“讲什么”和“怎样讲”的协调配合。“教人做人”的思政课和主要“教人求真”的专业课不一样,思政课教学不是单纯地通过课堂语言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将教学内容和表达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赋予语言一定的思想和内容,另一方面使抽象的道理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并能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因此,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厚植情怀,深化理论,加强语言艺术,让学生感受思政课的魅力,领悟深刻的道理,使思政课真正“升温”。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途径

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社会上、网络上的各类信息充满关注,但是在网络带来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冲击之下,中学生分辨善恶是非的能力仍然较欠缺,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和控制,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也极易“封闭在自己营造的定势化的信息茧房中”[2]。中学生和成人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更渴望的是贴近个人心理活动和符合现实生活的话语。教学话语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方式。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人机交互、5G技术等新兴技术的迭代更新和迅猛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时代,教师要善于利用智能媒体的影响力,将教学话语和新媒体相结合,把理论抽象的文本话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话语,构建精妙有趣的话语语境,塑造丰富多彩的话语形态,对教学话语进行改革和创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同。

(三)是提高学生获得感和满足感的重要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获得感是一种心理认知和体验,是人们在获得某些利益之后的满足感。思政课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不仅包括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和思考理解之后获得知识,还包括学生能灵活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是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两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持续积极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学生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是“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度量衡’,也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成效的‘试金石’”[4]。好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感提升的必要条件,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则是催生获得感的基本条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越强,其获得感和满足感就越强。换言之,只要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一定会有收获。基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需求,枯燥乏味、缺乏感染力的教学话语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受度。因此,可以将教学话语创新作为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和满足感的突破口。教师要积极回应学生的期待,避免单一的理论灌输,借助生动有趣的教学话语,再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四)是增强思政课教学信度和效度的基本要求

思政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意识形态塑造的过程,其信度和效度的评判标准不仅在教师,更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是从内心深处“有效接受”还是表面上口头上“无效接受”。如果学生没有接受或者仅是表面接受了,但是行动上没有将其作为指导思想,那么即使这节课由具有丰富理论功底和高超教学技能的教师进行教学,仍然是无效的。激发学生的理论认同和情感共鸣,是切实增强思政课信度和效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对教师传播的知识和价值观从内心深处认同和感兴趣,才能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理状态转变,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由于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还处于发展阶段,只有借助具体经验的支持,高度抽象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理论认同和情感共鸣。因此,首先要着眼于教师教学话语的应用,创新教学话语,塑造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提升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思政课教师要在“双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话语体系,增强语言内涵与魅力,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轻松的教学氛围。同时也要激发教学内容中的真理力量和情感力量,引发学生的认同,让学生听得懂、愿意听、听到心里去,拉近师生距离,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信度与效度。

二、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学话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思政课建设在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思政课教学在话语内容、话语交往、话语情境、话语表达和话语叙事上仍存在一些不足,对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一)话语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基于思政课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思政课不仅要教育学生坚持真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而且承担着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它是科学性、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的高度统一。思政课教材是国家统一编订的,其内容高度抽象,仅靠学生个人难以完全理解其中之真谛,此时教学话语就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话语不单单是师生之间的沟通媒介,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起着引领价值观念的作用。然而一些教师专业理论素养有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对抽象的文本话语进行生活化和通俗化的解读,依然用思辨的理论阐释抽象的概念,话语内容晦涩难懂,脱离生活实际,学生一堂课下来仍然是一头雾水,导致思政课的“生气”不足,课堂的抬头率不高。

(二)话语交往缺乏平等对话

任何一门课的教学都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思政课的教学话语更是如此。只有进行双向交流的话语,才能有效起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一些思政课教师对教学话语的价值进行单向定位,认为教学话语只是起到理论灌输和教育学生的作用,且认为师生交流只对学生有用而对教师个人无益,从而忽略了“教学相长”的双向功能。部分教师由于内心的权威意识作祟,认为教学就是“我独白你接听”,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固化的思维方式下,教学话语呈现出片面的、倾斜式的不平等对话模式,给学生一种冷冰冰的、高高在上的感觉。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尊重,不敢也不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和教师交流互动的频率降低,其学习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三)话语情境缺乏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时代,这是新的历史方位,理论、实践、制度、文化等都在发生着变化,思政课教学话语也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改进。只有倾听时代呼声、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的话语,才能具有时效性和适应性,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目前,思政课教学话语存在时代性不足的现象。有些教师话语内容僵化,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新瓶装旧酒”的问题,即使他们在讲课时利用了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但是案例及情景的分析和引入没有紧密地联系当下的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这些过时的教学素材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不能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更无法达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要求,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四)话语表达缺乏趣味性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性质决定了教学话语必须具备严谨性。严谨的教学话语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渊博的知识底蕴和高超的教学技巧,苦下功夫钻研教材,反复斟酌语言,呈现给学生科学、规范、准确的教学话语。但是部分思政课教师过于重视话语的严谨性而忽略了趣味性,他们广泛地搜集资料,使用大量专有名词,从政府网站、文献资料库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政策性话语和学术表达,以期加深学生的认知程度,扩展学生的理论视野,自认为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且在教学中也付出了真心,但是学生却仍然没有学习兴趣,产生一种“思政课只需要背背就可以”的错觉,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在这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状态中不断被磨灭。实际上,思政课的教学话语不仅仅是灌输知识、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更是一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工具,缺乏新颖性、鲜活性、趣味性的话语只会让学生产生思想排斥和心理抵触。

(五)话语叙事缺乏逻辑性

思政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知识体系应该是一个具有互动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有机统一整体。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思政课教师将章节知识讲述作为课堂教学的任务,尽管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来辅助学生加深认识,但是由于其教学话语缺乏连贯性、逻辑性,只为学生讲解了“是什么”,对于“为什么”没有进行深入探究,再加上学生年纪尚小,缺乏知识视野和社会经验,这种碎片化的教学模式就造成学生无法对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和融通。因此,思政课不能仅以独立的知识点作为教学目标,而是要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层次,以及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让学生在感知真理与国家方针、政策、路线及社会生活事件等联系的过程中,增强“四个自信”,立志成才,立德成人,成为时代新人。

三、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路径

面对当前思政课教学话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时”“言之有趣”“言之有序”五个维度对教学话语创新的路径进行探索。

(一)言之有物:立足生活实际丰富话语内容

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只有把“理论之盐”溶于“社会之水”,才能直抵人心。思政课要注重实践育人,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丰富话语内容,提高话语阐释的能力,促进专业化、书面化的话语转向具体化、生活化的话语,“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7],使理论更加彻底,学生更加信服。

一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理论还原于现实生活。从供给侧来看,学生的课堂学习大部分是建立在教师对知识的阐释和转译的基础上。教师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话语解释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是否“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素养、深厚的学识底蕴和宽阔的学科视野,真学真用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在话语阐释的过程中,灵活地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实现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变。另一方面,教师要优化话语内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学话语,提高话语质量,使学生在感受文化魅力的过程中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二是要深入生活实践,从生活中汲取素材讲授理论知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指明了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的重要性。思政课的教学话语应该坚持“内容为王”,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大思政课”的资源,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汲取鲜活的案例和素材,聚焦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提炼事件背后所蕴含的理论知识和价值意蕴,运用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话语进行生动地阐释。以淄博烧烤走红网络为例,这是国家政策、媒体宣传、商家诚信经营、城市文化特色打造等多方面努力的结果,同时爆火之后也会带来很多的积极影响。教师可以以“淄博烧烤为何会爆火”为议题,来讲述《哲学与文化》中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哲学知识,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哲学知识的理解。

(二)言之有情:注入情感要素促进师生平等交流

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教师和学生的对立面关系,提升教学话语的亲和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语境氛围,给学生表达意见和观点的机会,构建一种平等的对话模式。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有的教师讲起来学生却味同嚼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否付出了真情在与学生平等对话。

首先,教学话语要淡化“我强他弱”的错误观念。思政课教师不能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把学生当作没有感情的被管理者,这样只会让学生敬而远之。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学生真诚的伙伴,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认识到与学生交流不是因为要对学生说教,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成长,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平等的双向对话。其次,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坚持以情感人、以心换心。在课上与学生同频共振,将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注入教学话语;在课下也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在真情实感的交往互动中润物无声地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最后,要创造民主平等的语境。要改变人们对传统思政课严肃说教的刻板印象,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这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共情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洞悉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与情绪状态,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和发展点,从而在适当的时机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话语方式,用富有情感的话语态度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在思想碰撞、意见交流中感知和领悟真理。

(三)言之有时:结合时代情境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突出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时代性,必须将“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因时而进”的“时”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必须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这是我们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最大信心和底气。“因势而新”的“势”就是世界和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思政课教学必须依据事件进展的新态势、国家发展的新形势和国际变化的新局势,不断进行内容、形式和方法上的创新,做到因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讲好思政课的时代话语,要求教师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和国内外社会发展的“势”,紧密地围绕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国内外时事资源的教育价值,将其有机渗透到话语内容中,实现从新闻时事到教学内容的转变。

此外,思政课教学话语传播也要完成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化转型。教学话语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介的传播优势,打造数字时代的优质思政课。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对思政课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为话语传播的形式和质量孕育了新的机遇。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思政课教学话语传播要突破传统媒介的局限性,注意借助和发挥AI、云计算、虚拟仿真等新兴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使其赋能于思政课堂,从而实现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介的协同联动,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话语语境,保证思政课的时代性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充分彰显。

(四)言之有趣:注重语言艺术打造趣味课堂

教学话语创新不仅要坚持严谨性、规范性,而且要坚持艺术性和趣味性,使话语像图片、视频、音频一样去匹配学生的感知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种感官刺激及沉浸式的课堂体验。

一是借鉴“习式”话语风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政论话语以其鲜明的话语价值指向、独特的话语组合模式、形象的话语表达形成别具一格的‘习式话语’,将博大的理论和深邃的思想表达得鲜明透彻而又清新脱俗,不但受众‘想听爱听愿听’,而且‘入耳入脑入心’,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8]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将诗词经典、俗文俚语、网络流行语等引用到自己的话语内容中,并且擅用修辞手法和故事叙事法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将高深的思想形象化。他的话语表达生动有趣、特色鲜明,使人耳目一新,深受包括广大青年学子在内的人民群众的喜爱。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可以作为思政课教学的素材和资源,他的话语风格也为教学话语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增强语言艺术性、提升话语美感的典范。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借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风格,增强话语表达的趣味性,打造趣味课堂。

二是借助网络用语辅助话语表达。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日渐渗透到人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学生是受网络新鲜事物影响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越来越青睐于网络短视频、网络综艺等新兴媒介带来的生动体验,更乐于接受贴合网络话语的教学方式。为了适应中学生的这一语言特点,思政课教师应该听从学生内心的呼唤,合理地借鉴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促进教材话语与网络话语的融通,以贴近中学生喜爱的语言形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亲和力,使学生听得懂、愿意听。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话语与网络语言融通不是滥用网络语言,而是要把握好使用的时机和数量,不能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一味地迎合学生,使用无营养价值的网络流行语,这样只会本末倒置,学生在笑完之后依然没有收获,时间一长就会丧失新鲜感。

(五)言之有序:增强叙事逻辑提升学生思维素养

思政课教学话语“不应该是用一个概念去解释一个现象,也不是用某个现象去对应一个概念”[9],而是应该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增强话语叙事的逻辑。可以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逻辑理路,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的逻辑脉络,建立“融通型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在客观的知识体系框架内生成科学、稳定的价值判断,最终实现思想上的自觉认知”[10],进而用理论去分析现象,用现象去加深理论认知。

教学话语创新可以采用问题专题模式增强叙事的逻辑性,将教学以问题的形式导入,将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呈现。以问题为导向的话语模式本身就是由一个个问题形成的逻辑链条,通过问题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及问题解决这条主线任务,经过层层剖析,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在反复思辨的过程中梳理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首先,以问题专题式的教学话语创新要坚持目标性。目标是核心,明确规定了教学的方向和要达到的效果,设疑、提疑、析疑和答疑的整个过程都要围绕总体教学目标来开展,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其次,问题专题式的教学话语创新要坚持实践性。从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出发,遵循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找到实际问题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点,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问题专题式的教学话语创新要突出价值性。针对学生在社会现实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困惑,教师要鼓励学生直面问题,帮助学生揭示问题背后蕴藏的价值立场和政治态度,以价值塑造为重点,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意识,凸显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概言之,思政课教学话语在思政课建设中处于关键地位。它是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话语内容、话语情境、话语交往、话语的表达方式和叙事逻辑等,只有经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思政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工作方式,化解现实困境,通过教学话语的创新来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猜你喜欢

思政课话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