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培育路径研究
——以内蒙古牧区乳业发展创新项目为例
2024-03-29李德龙王晓婷张可管歆怡刘娇
李德龙,王晓婷,张可,管歆怡,刘娇
(1.内蒙古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2.内蒙古财经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3.内蒙古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4.内蒙古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推进创新教育符合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要求,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在做好学生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大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1]。从高校现有创新教育实践路径来看,竞赛是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促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阶模式[2],因此,“以赛促学”也成为各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但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近年来愈发注重“真创真赛”的趋势来看,高校本科生创新项目培育面临着“创新向创业转化难”“项目脱离实际”“地域特色不突出”等系列挑战。与此同时,本科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和社会情感能力还普遍不足,亟须对其承担的创新项目进行系统性引导和培育[3]。
1 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培育的原则
1.1 遵循“以本为本”的时代内涵
“以本为本”是新时期本科教育教学实践必须遵循的核心理念,不仅要做到“以本科阶段教育为本”,还应进一步纵深到“以本科生发展为本”的层面[4]。在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培育过程中,必须将“以本为本”作为育人工作的核心之一[5],从国家、高校、社会和家庭等层面出发,设计符合本科生发展的育人架构及实施思路,采用适合本科生的教育方法,激发和培育本科生在创新训练项目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6],使学生了解创新的基本范式、掌握“创意→创新→创业”的基本逻辑和生成理论,同时,教师也能在项目培育过程中探索出有效的“以赛促学”育人路径。
1.2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育人核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航标,尤其是应用型高校更应主动从“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型,从政策环境优化、领导价值观塑造、育人机制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强化本科高校的启发式育人思路[7]。可见,“以学生为中心”是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培育工作的另一核心。因此,高校需要在机制设计方面入手,使“以学生为中心”成为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培育工作的核心,首先,重视学生在创新训练项目培育过程中的投入和创新贡献,扩大创新训练项目的成果产出评价范围,即不仅将创新训练项目用于创业类竞赛,还要将培育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转化为论文、专利、专著、创新实践活动以及相关课程的附加分等;其次,丰富并优化指导教师的考核与奖励条目,鼓励教师借助创新训练项目从多维度培育学生,充分挖掘和培育学生的优势,使学生在项目结题后获得一技之长;最后,需更加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加大对学生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成果激励的力度,促使学生将团队创意融合成为高价值的创新成果。
2 培育学生“竞赛导向+理论融合+家国情怀”的创新思维
“以赛促学”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高阶形式,能够不断提升育人的精准性、精益性和精简性,同时,还能通过竞赛的导向功能推进高校育人目标与社会现实需求的深度融合[8]。2010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与此同时,从“互联网+”“挑战杯”系列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重要赛事的价值导向来看,参赛学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创新意识,还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2.1 明确竞赛的价值导向,厘清竞赛的评分标准
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可以显著强化高校的育人功能,可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育人过程、育人方法和育人成果更契合社会需求[9],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育人获得感和育人能力也将显著提升[10]。要充分挖掘并实现竞赛的育人功能,首先,指导教师要厘清竞赛的评分标准,从命题趋势和评价标准方面明确竞赛的价值导向。作为指导教师,尤其是竞赛辅导经验并不丰富的新手指导教师,必须先站在评委的视角来设计、编制和指导学生的创新训练项目策划书。其次,竞赛的评分标准具有显著的导向功能,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历届评分标准的细微变化都可体现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新需求,不同赛道中各维度指标的评分占比也能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不同阶段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同时,评分细节也会提示指导教师在项目培育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侧重点。综上可知,全国性大学生重要竞赛是高校人才培养对接社会真实需求的重要载体,具有人才培养导向功能,教师不仅要在赛前对规则变化进行细致分析,还应在项目培育过程中借助新创意来突出这种新变化、新需求。
2.2 激发并修正学生的创新思路,强化学生的理论意识
创意、创新和创业具有本质区别,创意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创新是创业的基础,而创业是创新和创意的实践载体[11]。但在指导创新训练项目及相关竞赛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大学生存在概念混淆、理论缺乏、逻辑混乱、创意和创新脱离创业实际等问题。因此,在创新训练项目培育过程中必须强化学生的理论意识,用理论来检验和佐证相关创新点的合理性,组织和编排策划书的基本框架。在实践过程还发现另外一个问题,多数学生没有准备项目的超前意识,只是在竞赛通知正式下达后才开始准备,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理论充足、“创意→创新→创业”转换链条完整的创新项目,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的竞赛意识和能力,先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融入竞赛、生活,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范式和能力传授给学生,并通过期末考试和学期内相关竞赛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即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强化应用实践能力。
3 基于内蒙古牧区乳业发展的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培育思路
本文以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评分标准为准则,阐述基于内蒙古牧区乳业发展的本科生创新项目(创意组)培育思路。该赛事创意组的项目评分标准包括教育维度(占比为30%)、创新维度(占比为20%)、团队维度(占比为20%)、商业维度(占比为20%)和社会价值维度(占比为10%)5 个方面,可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培育和实施的过程不仅要关注项目的创新性和价值性,更要注重教育元素的融合与呈现[12]。
3.1 在教育维度注重高校教育成果的延展性
在教育维度方面,评审内容主要涵盖价值观弘扬、知识融合与价值创造逻辑、团队综合能力、复杂问题处理的高级思维和高校育人功能发挥等方面。在创新项目培育过程中应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育人成果和社会贡献等融入其中。其一,项目选题来源于国家和内蒙古地区的发展需求,乳业是内蒙古的特色和支柱产业之一,呼和浩特更富有“乳都”的盛誉,但由于气候、地理特征、现有产业模式等的限制,牧区散户牧民始终面临着夏季优质奶卖不了高价的难题,而提升牧民综合收入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因此,在项目培育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不断强化创业团队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以社会创业为商业模式设计基础,旨在解决夏季好奶卖不了好价、牧场体验式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等问题,为牧区散户牧民增收开拓一条新道路。其二,注重商业策划书的理论性和指导性,突出学生专业知识与商业知识的有机融合,考虑到本科生在相关理论方面的储备比较薄弱,在项目培育的前期采取“跟着案例做调研、捧着书本写策划”的方式,培养学生理论、实践与社会需求相贯通的创新思维,即注重“创意→创新→创业”转换链条的科学性。其三,在项目前期调研工作完成后,通过参考学术文献、行业报告和特邀专家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凝练科学问题、探索综合性解决方案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刻苦钻研的意志与能力。其四,推进学校新文科建设成果与项目的深度融合,在项目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应为学生对接相关导师资源、企业资源、调研资源和实践资源,重点将本校教师的相关研究成果融入项目中,使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成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前沿阵地。
3.2 在创新维度注重项目与高校和地区需求的统一
高校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创新点立足地区和高校的现实需要[13],并借助精益创业模式实现“小步快跑”,在强调商业价值的同时,更注重在育人过程中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项目在乡村振兴政策引领下,探索内蒙古自治区偏远牧区散户牧民的增收新路径,最终以乳业产业链升级为主线,提出了可显著提升散户牧民综合收入的新产品、新服务以及新商业模式。首先,将传统的“卖奶”模式改为“卖产品”模式,将散户牧民的夏季优质奶源打造成中高端母婴产品,同时,在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与知名冷饮企业联合打造中高端有机奶制品。其次,再将“卖产品”模式升级为“卖产品+卖服务”融合模式,其一,在“五育并举”理念引导下,多数高校都在积极寻找劳育的资源和场所,本项目特提出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和产学研实践基地的“两基地”构想,既能为高校提供社会实践性强的劳育资源和场所,降低牧民的劳动资源投入,还能在“产学研一体化”推动下不断提升内蒙古地区牧业的发展水平;其二,项目还提出“体验式”旅游模式,可以让外地游客体验放牧、养羊、挤羊奶、做奶皮子等牧民日常生活,在观景之余还能通过体验来解压。最后,在营销方面,项目借助抖音、快手等平台打造了“线上引流+线下推广”的基本模式,但在“线上引流”环节增加了在线互动体验模块,即高价值客户可以通过连麦等实时互动方式来在线定制产品,“线下推广”环节紧扣项目的服务板块,并以高校劳育需求为主要突破口,打造以高校劳育主管部门和在校大学生为传播链条的客户复制网络。借助上述创新思路,可最终实现牧民、高校、学生、教师和创新项目的多主体收益提升,且此模式也具有较为显著的复制推广价值。
3.3 在团队维度注重项目的阶段性和成员的互补性
团队维度需主要体现组建原则与过程的科学性、组织架构与激励制度的合理性、人员履历和参与程度的真实性以及外部资源的价值性与可靠性等,同时也应清楚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相对于创业训练项目来说还处于创意阶段,应更注重项目育人功能的发挥[14]。首先,在组建原则与过程的科学性方面,项目始终遵循“人岗匹配+动态调整”的基本原则,重视团队成员的个人优势和资源优势,同时,为保障项目能够顺利进行,还采取了“跨校+跨专业”的组织生成方式,做到了团队人员配置的“不瘸腿”“不冗余”。其次,在组织架构与激励制度的合理性方面,团队秉承“精简架构”“资源集中”“按贡献分配”的基本理念, 培育创新训练项目,即在项目实施的各个流程中,不刻意强调团队成员的组织分工,而是站在组织架构视角充分融合团队各成员的创意,在激励方面也倾向个人综合贡献,而非工作岗位。再次,在人员履历和参与程度的真实性方面,项目团队组建和培育过程中做到“严把入口”“重在培养”,其工作重心就是要在集思广益的前提下形成团队合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最后,在外部资源的价值性与可靠性方面,成员的外部资源禀赋也作为团队选拔的核心要素之一,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寻求资源支持,培养其资源整合的能力。
3.4 在商业维度注重创新初心的回归
创新训练项目虽与创业训练项目有着本质不同,但创新项目的培育目标之一就是将其培育成为创新型创业项目[15],因此,商业维度也应重点考虑市场认知、目标定位和落地执行等层面的关键因素,但作为在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培育过程中必须回归初心,做到以家国情怀为先。首先,在市场认知层面,本项目遵循“本地化”和“聚焦性”两大原则,作为投入精力有限的在校大学生,要从身边的问题出发,带着“深有体会”的问题对产业状况、竞争格局、产业趋势与政策等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尤其是要发现牧区散户牧民的真实需求。其次,在目标定位方面,大学生创新项目应以“小而精”“由点及面”的基本思路打造新的商业模式,同时,借助在校学生的身份特质优先开发同学、教师、亲朋、社会公益团体等资源,形成以“同学圈+亲友圈+公益圈”为中心的营销市场,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必须确保产品或服务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地区特色,客户细分要明确且清晰。最后,在落地执行层面,项目从乡村振兴政策和牧民需要出发,采取先“营”后“销”的精益创业基本模式,一是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创建自媒体营销号,内容以散户牧民日常生活、现实困难和优质奶源的生产和加工为主,为客户营造草原情怀;二是选定天使客户,并为其打造最小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三是联合农产品联盟打造“备货+订单”混合式生产方式。
3.5 在社会价值维度注重扩大就业和回馈家乡
在创新训练项目培育过程中强化区域特色,既便于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实践论证等,也能够进一步提升项目的区域贡献。首先,在就业岗位方面,项目采取“留”“育”“拓”融合的思路,努力扩大就业岗位的数量并提升质量,重点向乡村振兴战略的服务对象倾斜,一是“留”住牧区散户牧民劳动力,提升其综合收入;二是培“育”在校大学生,激发散户牧民亲友、社会公益人士等的参与热情,开创一条政策引领、情怀为先、保底增收的“项目育岗”道路;三是随着项目的走深走实,在完善产业链的同时开“拓”新岗位,进一步完善项目的综合服务网络。其次,在提升间接带动就业能力和规模方面,项目创新始终坚持服务地方、服务散户牧民、回馈学校和社会的基本理念,能够激发更多人参与到家乡建设的行列中,同时,在商业模式设计方面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价值都较高,能够引导更多人关注家乡问题、乡村振兴问题等,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基本能力。最后,项目的社会价值还体现在高校育人与服务社会的高度统一与融合,借助劳动实践基地和产学研实践基地来解决高校劳育资源和场所匮乏问题,同时也能在劳育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促使更多学生立志建设家乡、回馈家乡。
4 结束语
高校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培育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系统育人工程,不仅要做到“以本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还得对标创业项目充分挖掘项目的创新视角和创新价值,以帮助学生取得较为理想的比赛结果,因此,在项目培育过程中必须明确竞赛导向和评价标准,并落实“竞赛导向+理论融合+家国情怀”的创新思维培养新思路。本文基于创新训练项目的培养目标,以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意组的评分标准为基准,从教育维度、创新维度、团队维度、商业维度和社会价值维度5 个层面阐述了项目培育的基本路径,并提出了相关指导性建议。虽然相关建议还会因学生专业、学校区位、学校层次等而发生变化,但是,本路径能够为普通应用型院校创新教育提供适用性较强的实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