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实践探索
2024-03-29张佩珊
张佩珊
(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新文科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求高校深入分析新文科背景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另一方面要求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1 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形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高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推动专业课程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既有利于解决传统文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1]。
高校作为新文科建设的主体,必须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不仅可以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新文科背景下,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大挑战[2]。
2 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路径
2.1 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要想真正做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就要转变观念,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3]。
2.1.1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教师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在新文科背景下,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思想观念上实现转变,还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不仅包括知识结构体系、教学体系以及实践体系等方面的内容,还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2.1.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主,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是否完成任务以及如何完成任务,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4]。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2.2 优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多维度实践体系
高校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应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立体化的实践体系。第一,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第二,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以竞赛为载体和驱动,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第三,将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实习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和实践体系,让学生在专业实习中提升创新意识、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
2.2.1 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
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整合学校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大学生就业基地并将学生派到企业中,通过多元化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6]。
2.2.2 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专业实践中,高校应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打造“专创融合”的教学平台、注重专业实践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高校应注重专业实践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场所和空间,在学校建立创新创业中心、创业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实践平台;高校应注重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等研究课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2.3 职业素养的养成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人才。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从专业知识学习、专业实践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3 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教师应从学科融合、协同育人角度出发,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7]。
2.3 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资源和实施主体。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核心在于培养一支既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又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双创”师资队伍[8]。
2.3.1 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
高校应结合专业教师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库,对“双创”导师进行分类培养。在“双创”教育活动中,高校应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双创”经验、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企业家、行业专家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双创”导师。
2.3.2 加强教师“双创”教育培训
为了使“双创”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并发挥作用,学校应为“双创”教师提供成长平台和发展空间,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双创”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高校要加强对“双创”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理论知识;要加强对“双创”教师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和管理能力[9]。
2.3.3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与学生评教、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研究生导师申报等系列考核指标体系中;二是将“双创”教育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和院系年度考核中;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个人年终绩效考评中;四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院系党政工作考核体系中。通过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开展“双创”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0]。
2.4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发展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中要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考核,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标准。高校应注重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情况的考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并通过有效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11]。
2.4.1 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
在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素质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在评价指标设计方面,应根据不同专业领域的特点来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在外语专业中可以设置“语言基础能力”“语言实践能力”“语言创作能力”等多个一级指标,在社会科学类专业中可以设置“创新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等多个一级指标,以此体现不同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表现[12]。
2.4.2 注重过程评价
在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要充分发挥过程评价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过程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创新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等[13]。
2.4.3 开展综合评价
在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高校要定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遴选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并将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中[14]。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并将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专业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和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参与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有利于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