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发现儿童”的园本课程变革

2024-03-29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江溪幼儿园余秋香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4年2期
关键词:童话剧童诗园本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江溪幼儿园 余秋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幼儿能感知物体基本的空间位置与方位,理解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词。”实践证明,处于小班下学期的大部分幼儿已经具备理解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词的能力,且对空间方位词的理解已经超出以自身为中心的定向,即幼儿能以客体为中心去感知物体的空间位置。而对空间方位的认知是幼儿了解和感知生活的一项重要技能,对于幼儿来说,学会辨别方位不仅有利于其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还能有效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幼儿的整个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发现儿童——园本课程变革的教育关切

1.关照儿童成长的研究历程

自2011年起我园初步架构园本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儿童的真实感受,理解儿童的真实需要和学习方式,切实把儿童发展作为园本课程建设的目标导向。2015年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为我们指引了方向,我们聚焦儿童表达,以“童年精神的百种表达”为课程理念,培养有灵气、善表达、能自主、具创意的儿童。2019年在推进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引领下,我们以“发现儿童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儿童”作为园本课程主张,进一步完善并优化园本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2.发现儿童可能的教育追寻

“发现”是指通过对目标的研究,从而看到或找到原来不知道的事物。而“发现儿童”是指通过重新关注和解读儿童行为等方式研究儿童,更新对于儿童天性的认识、总结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规律、理解童年意义的深刻内涵。园本课程强调儿童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其独到的表达蕴藏着发展的无限可能。因而我们的课程要建立在了解儿童年龄特征、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给予儿童表达的空间,促使儿童思维方式、行为表现和情感需要等进一步外显,由此教师才能实施追寻发掘儿童无限可能性的教育。

3.建立儿童发展的积极期待

“课程游戏化”所倡导的理念是“儿童始终拥有最大化的自由和自主”,这一理念体现了“发现儿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给予儿童展现的机会,才能真正发现儿童。我园的园本课程理念基于“每个儿童都是独特文化拥有者”的儿童观,以教师与儿童“共同成长”为愿景,在充分了解童年独特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帮助儿童以他们独有的方式获取关键经验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教育蓝图——让教师成为儿童研究者,让课程更好地发展儿童。

我们怎样发现儿童——园本课程实践的探索行动

一、遵循儿童发展规律 持续完善课程框架

我园的园本课程以“童年精神的百种表达”为实践主旨,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及园本文化背景出发,在主题活动、仪式活动和生成活动中发现儿童的成长需要,形成有意义的学习——着眼儿童对生活的理解与表达,发现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有创造的表达者、有思想的行动者,为儿童提供生活化、情境化、动态化的课程体验。经过深入思考,我们发现只有真正关注并深入了解儿童,才能发掘出真正有价值的课程,因此,我们以这种理念为基础,逐步构建并完善了园本课程框架。

二、基于儿童发展规律 持续优化课程实施

我们通过在现实情境中反思性探索、实施与验证的策略,具体操作方式是以“叙事记录、儿童访谈、作品解析”三大策略支持儿童表达,持续优化课程实施。“叙事记录”是指通过对随机事件的白描记录,关注教师对一日生活中随机事件的回应态度、回应方式,对此我们主要采取“采集随机事件—了解客观事实—剖析背后成因—探寻回应方式”的方法,审视教师行为背后的儿童观;“儿童访谈”是指与儿童对话的一种方式,以小组或一对一的形式进行,通过利用不同时间段对幼儿进行简短、结构化的访谈,在“倾听儿童”的过程中记录儿童的真实想法和体验;“作品解析”则是依托“儿童表达”的一种研修策略,其运用“儿童日记”案例,通过“作品采集、诊断分析、支持表达”三项内容的具体操作,根据“发现问题—诊断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的研究思路,引发教师对“儿童表达”的深度思考及观念改变。

三、指向儿童经验 持续丰盈课程内容

研究儿童、理解儿童,才能发现儿童并唤醒儿童内在的力量,进而发展儿童的个体经验与能力。这一行动路径督促我园在课程实施的每一阶段践行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证研究,进行反思调整、校正优化,形成了“观察—评价—计划”的OAP循环行动模式,并在“冬天的童话”主题活动中进行可行性验证。

1.旨在发现儿童的行为观察

我园童话剧主题活动实施步骤原有“读、编、制、排、演”五大部分,在融入课程游戏化精神后,我们更注重追随儿童的游戏历程,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如何把童话剧完全交还给儿童?”这一想法便源于一个小女孩的日记,通过与她一对一地倾听交流,我们了解到她有着一个想成为“导演”的梦想。基于“小导演”这一身份的出现,我们开始思考童话剧中“小导演”这一角色存在的必要性。教师尝试通过识别儿童表达、了解儿童需求,创建了“电影与戏剧”长廊,这条长廊的每一面墙、每一个空间都是可操作的,即能够让幼儿体验到木偶剧、手偶剧、皮影戏等传统戏剧的不同表现形式——儿童在自由阅读中选定感兴趣的故事,进行剧本创编后,可以在长廊中利用现有材料进行不同类型的表演游戏。这给予了儿童充分的自导自演的空间,实现了儿童既是“小演员”也是“小导演”的目的。

2.基于真实表现的发展评价

发现真实的儿童是评价课程实施的基础。在“海的女儿”童话剧编排的过程中,幼儿用图书制作的形式进行记录,对船的外形和制作工具都有了自己的构想,其发展水平和认知架构已越过认识“船”的第一阶段,促使活动的推进直接迈向了下一阶段——制作道具。除了这样的图书制作,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还依托访谈、儿童摄影、幼儿园之旅、地图制作等多种马赛克方法,最大程度地保留和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真实活动轨迹,即童话剧的开展处处都体现儿童的想法和创作痕迹。

3.利于计划调整的课程审议

儿童的学习是其经验不断生长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教师都能发现儿童并对儿童童话剧产生新的理解和认知,这时教师的课程审议也从年级组审议走向班本审议、随机审议、现场审议。在年级组课程审议的过程中,教师基于对儿童绘画表达、视频表达和录音表达的观察与分析,解读儿童的认知经验和不同情感的表达。在走班式审议过程中,教师更为直观地解决“如何演绎一个角色”“如何在表演中加入丰富的情绪情感”等更为具体的班本化问题。同时,教师通过更为灵活地随机审议和当下审议,引导幼儿自主把控童话剧课程的发展方向。自此,教师依据幼儿的发展评价,找寻幼儿已有经验和未知经验之间的转换点和关联点,进而再次审视课程实施计划,在发现儿童的同时发展儿童,进而唤醒儿童的内在力量。

发现了怎样的儿童——园本课程价值的意义呈现

回顾园本课程的建构历程,我们正是依托童画、童诗和童剧这三种特有的样态,给予了儿童充分的表达自我机会,始终鼓励儿童进行有内容的表达、有条理的表达、有情感的表达,进而展现儿童充满热情的生活态度、感知世界的特有方式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1.发现了儿童的诗性——创作独特视角的童诗

“童诗”研创项目以“溪上诗会”晨间诵读、“江上童谣”午间传唱、“溪园闻诗”童诗课堂为路径,通过让儿童感受童诗的节奏美、想象美、意境美,唤醒儿童的诗性。随后,儿童在感知、诵读及传唱中积淀了大量的童诗经验——通过回顾、联想、审视自己的生活,用童趣稚嫩的语言展现真实的情感世界。可以说,我们做到了开展真实的课程学习,支持儿童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进行表达,注重自然状态下儿童进行各种形式的倾听与表达,给儿童提供了充足的独立思考空间。

2.发现了儿童的灵性——创绘联结生活的童画

“童画”研创项目为儿童营造了良好的“童画”环境,儿童用自己的方式画下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实现从“倾听”到“表达”的巧妙链接——一本本融入自己情感和阅历、体现自我感知和独特性的原创自制图书就此诞生。

3.发现了儿童的慧性——创编多元表达的童剧

“童剧”研创项目注重激发儿童的主动参与和深度探究,尊重儿童在童剧活动中及自然状态下的多样表达。各班教室的每一块角落都是可互动、可操作的戏剧空间,儿童的游戏身份和角色亦是自由的——儿童在欣赏与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可以成为编剧自由选择场景进行台词创编,亦可成为幕后工作人员自制道具,还可以体验成为导演与同伴合作展演的成就感。

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将儿童表达作为儿童经验生长的真实依据,架构“循证·生长”的园本路径,优化课程实践的方法与策略,进而回归游戏精神,在发现中追问童年的意义,探寻童年生活的真谛。

猜你喜欢

童话剧童诗园本
基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研究
又甜又脆的童诗
抗疫童诗一组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童诗对对碰
幼儿园主题式童话剧教学模式初探
展童话剧之魅力,促幼儿人际能力的发展
浅析幼儿园童话剧表演的指导策略
蓝天上的童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