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3”全员育人导师制新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以上海L 中学为例

2024-03-28赵玉梅

教育参考 2024年2期
关键词:导师制全员导师

赵玉梅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中学 上海 200120)

一、研究背景

(一)趋势

近几年,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全员育人导师制已经在上海的中小学全面推开。为配合全员导师制的推广,上海积极开展专业资源开发和培训调研指导,下发了《师生关系指导手册》《家校沟通指导手册》和《作业命题指导手册》,同步实施市级种子教师培训,启动区、校教师全员培训。全员育人导师制成为新时代学校开创的一种全新教育教学治理模式,在现有班主任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教师队伍潜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全面指导,是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成长的重要抓手。[1]

(二)机遇

国内许多地区和学校都在结合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和管理方式,在借鉴以往导师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班级导师制、德育导师制、学业导师制等逐步走向了全员育人导师制,既保留了不同班级导师制的优势,又加入了新的方向和活力,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民投入的新型育人模式。[2]

目前,我国实行的全员育人导师制仍存在不足。第一,在研究领域上,多关注对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其次是高中阶段,对全员育人导师制在初中阶段的思考和实践成果相对较少。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多为单导师制,即一位导师要同时面向数位学生,为其提供学习、生活两个层面上的帮助与指导;由于教师教学工作任务较多,现有模式很难关注到学生的各个方面。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多围绕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和个别案例分析,多为质性研究,采用量化指标衡量全员育人导师制开展情况的研究较少。

(三)挑战

全员育人导师制需要凸显新时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价值。现有的政策规定了导师与学生的一定比例,提出了面向学生的主要职责和任务,为学生提供陪伴式关怀和指导,疏解学业和心理压力,增强成长信心。这就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工作与现行导师工作之间形成交叉。如何厘清并共同做好学生工作,构建新型的家校关系,形成家校合力,形成优势补充而不是相互牵制,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二、校本实践

(一)走上新赛道

“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全员育人导师制是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一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对政策文件的落实,是校园作为主阵地发挥育人价值的现实路径,是教师发挥“引路人”功能的重要举措。

上海L 中学自建校之初就积极响应市教委号召,全面开展全员育人导师制,重视全员育人导师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倡学生“签约”导师,有困难找导师,有困惑找导师。导师为学生提供陪伴式关怀和指导,疏解学业压力,增强成长信心。

(二)调查新需求

1.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对调查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和统计分析,统计学校对于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想法和建议,以获取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提高研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非结构性访谈法

为了解学校导师制开展的现状,掌握师生在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为实践研究获取素材。

3.案例分析法

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相关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整理分析,进而发现操作过程中可遵循的规律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建构和实践提供具体可操作的依据。

4.测试法

(1)师生关系评价

本研究参考了Pianta 等人的师生关系量表(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Scale,简称STRS),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编制“师生关系量表”。该问卷共22 条目,包括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和回避性四个维度。冲突性是指师生之间在情感或行为上的不和谐不一致;依恋性是指学生非常关注和倾慕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亲密性是指学生与教师亲密相处,在态度和行为上能相互接纳;回避性是指学生在态度或行为上回避与教师沟通、交往。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0.64、0.66、0.58,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0.83,分半信度为0.82。在各维度上分数越高,代表师生关系的亲密性越多、依恋性越多、冲突性越多、回避性越多。

(2)学生自我效能感评价

本研究使用的自我效能感量表为一般效能感量表。全表形式为四级量表,在各个项目设置1—4评分,得分高低与自我效能感水平是正相关关系。

(三)寻找新动能

1.导师满意度情况

根据李克特五级量表设置学生对导师的满意程度为“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5 种选择,赋值为1、2、3、4、5;分数越高,代表学生对导师的满意程度越高。调查显示,38%的学生对导师表示非常满意,51%的学生表示满意,“非常满意”及“满意”两项占总数的89%。

2.师生关系

将数据录入SPSS26.0 统计软件,首先对已有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数据的频率、占比、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进行统计性描述。然后采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最终,根据快速聚类方法,我校学生的师生关系被聚类为三种类型。

表1 我校师生关系各维度的聚类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分别对三种师生关系类型命名。

第1 类是矛盾冲突型。该类学生在冲突性和回避性维度上得分最低,在依恋性和亲密性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第2 类学生,表明该类学生与教师的冲突最多,最倾向于回避教师,而且对教师的依恋和亲密程度也比较低。

第2 类是亲密和谐型。该类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最高,表明该类学生与教师之间具有亲密、依恋的师生关系,与教师之间的冲突最少,最不倾向于回避教师,具有良好积极的师生关系。

第3 类是疏远平淡型。该类学生在依恋性和亲密性维度上得分最低,其冲突性和回避性维度上得分也比较低,表明该类学生最倾向于不依恋教师,也不亲近教师,对教师的态度比较回避,与教师有一定冲突倾向。

如图1 所示,三种师生关系类型的人数分布约为:矛盾冲突型2.4%,亲密和谐型66.6%,疏远平淡型31%。由此可知,师生关系类型分布情况不理想。

图1 不同师生类型分布情况

3.学生发展需求

经统计,学生的发展需求主要集中在学习方法,心理情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

除当前已有的导师之外,经统计,学生还需要从其他途径获取帮助,主要包括朋辈同学、心理教师、思政教师和特约专家教师。

4.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

把得分区间10—40 划分为三个组,低于20 分为低分组,20—30 分为中分组,高于30 分为高分组。如图2 所示,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人数分布情况为高分组16%、中分组61%、低分组23%。

图2 “1+3”全员育人导师制新模式框架

由此可知,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不高,多数集中在中分组。

(四)探索新路径

基于当前政策背景,立足本地区教育教学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的现实情况,结合学校特点,为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拟构建“1+3”全员育人导师制,进行“‘1+3’全员育人导师制新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的探索研究。

学校对于不同导师队伍有着基本的定位。(1)常规工作导师:即现行导师制度下的导师,主要负责关注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状况,并建立家校联系。(2)特约专题导师:由校长、德育组成员教师担任,每学期根据学生发展需求,至少开展两次专题活动,约谈每位学生,为特殊学生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提出解决策略,对学生进行升学指导。此外,接受学生根据自身需求特别约谈。(3)思政育德导师:由校外思政专家、学校支部委员会党员教师担任,发挥思想引领和思政育人的作用,有效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为学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4)朋辈帮带导生:由高年级或本年级优秀学生干部或优秀学生担任,建立“帮带档案”,制定帮带计划,明确帮带内容,采取“一带多”的方式,通过直接引导和全面影响,发挥朋辈作用,帮助其他同学培养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1.常规工作导师——家校沟通,师生双向

目前,学校39 名教师参与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每位教师分别与5—8 位学生“签约”成为“导师”。学校在为学生匹配导师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采用意向征询和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导师匹配。

(1)家校沟通

①家访。导师每学年开展一次线下/线上学生家访,实现学生家访全覆盖。

②家长座谈会。每月一次家长座谈会,校长及部分导师与学生家长面对面沟通交流,家校携手,共同育人。

(2)师生双向

①日常活动。除每两周一次的学生“我的成长足迹”的谈心互动外,开学前后、学生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等关键时间节点,导师也会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并及时开展必要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每学期结束时,导师撰写“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手册”。

②“手牵手、心连心”主题活动。为促进导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我校全员育人导师制开展形式,我校以“手牵手、心连心”为主题,前后两次面向全体导师和学生开展趣味活动。第一次活动项目包括“超级毛毛虫”“竞速风火轮”“旱地冰壶”,第二次活动在第一次的基础上,与心理活动相结合,增设“变形记”和“蒙眼投球”。师生趣味活动的组织,在原有的导师制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了解,加强了导师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

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季”主题活动。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全员育人导师制对学生“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生涯指引”的总体要求,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树立梦想,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季”系列活动之“寻找幸福生涯兔”活动。

2.特约专题导师——特约导师,特色专题

学校始终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因此,学校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发掘、利用、整合教育资源,邀请具有特殊专业领域知识的专家教师进校,为学生开展涵盖科技发展、人文历史、健康知识等诸多领域的专题讲座。本校心理专业教师同步开展心理专题活动,通过“校外+校内”有机结合,为学生健康成长与综合素养提升提供广阔平台。

3.思政育德导师——思政引领,育德无声

办好思政教育,关键是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人格正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教师队伍不仅限于思政课教师,思政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目前,除邀请的校外思政专家外,我校的思政教师队伍主要包括:党员教师队伍、思政课程即道德与法治课专业教师。

(1)思政导师队伍建设

①党性修养与师德建设。充分利用党政资源推动我校思政教师队伍的发展建设,发挥党员教师的带头作用。学校每月开展一次支部生活会,在原匹配导师的基础上,分配党员教师与部分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形成“双联”结对。此外,邀请校外专家为全体教师进行师德师风讲座,开展以“牢记嘱托、不忘使命、廉洁从教、甘为人梯”为主题的入职宣誓、师德承诺仪式教育活动。学校始终强调导师只有为人正派、人格高尚,才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立德树人的功能发挥才能水到渠成。

②育人工作指导。邀请校外专家,利用校外思政资源,打造高质量思政课教师队伍。

(2)思政导师育人实践

①“我为群众办实事”志愿服务。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奉献精神,学校与居民区党支部联合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迎新春系列活动,思政育德导师带领学生前往社区,为孤寡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②“星辰大海,筑梦未来”暑期研学。暑假,思政育人导师胡老师、小导师闫老师带领7 人团队进行一场四川西昌4 天3 夜的研学之旅。

4.朋辈帮带导生——朋辈引领,携手同行

为进一步构建学校“1+3”全员育人导师制新模式,积极发挥朋辈帮带作用,拉近导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距离,向学生提供求知问真、分享倾诉的平台以及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指导,满足同学们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学子,学校以“朋辈引领筑成长,信笺沟通零距离”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1)导生聘任

导生统一聘任,聘期一年。一年聘任期内,导生需要合理利用课余时间面向同班同学或低年级同学开展多方面工作,包括身心疏导、学业指导和发展引导等,此外还需配合学校和导师完成其他育人任务。学校计划在学期末进行导生考核认定,认定为“合格”的将颁发聘书,同时对“合格导生”进行评优,评选“优秀导生”校级荣誉。

(2)校园信箱

书信为媒,承载师生信任;见字如晤,传递学校温暖;一纸信笺,实现沟通零距离。学校开放校园信箱,校园信箱为心理教师、导师和小导师三方共同使用。信件收发周期为一周,每周五由六、七年级的“邮递员”回收各年级信箱中的信件,经过分拣,下一周由“邮递员”将回信交到学生本人手中。

三、阶段成效

全员育人导师制是对“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是学校立德树人价值的现实路径,是教师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全员育人导师制的长期有效开展,与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育人管理制度的完善、基础教育变革发展息息相关。

(一)学生:从陌生疏离到敞开心扉

学校开展导师制伊始,学生对于“导师”是陌生的,面对导师他们往往缄默不语,但在新模式建构后,从信件、成长足迹等方面就可以直观地观测到变化。一字、一句、一页、一篇,点点滴滴落在笔尖,师生情在悄然构建,每一封回信、每一次“成长足迹”,都承载着学生对导师、对学校的信任与爱。

(二)教师:从简单说教到言传身教

为更好地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进一步提升导师的育人能力,促进学校导师制工作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学校组织校内征文评比活动。按照导师制工作推进计划,前后三次收集全员育人导师制案例,共计73 篇,组织并进行案例评选、主题课评比、育人故事演讲比赛等。

伴随着导师制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教师们逐渐达成了一个共识:说教的力量往往是苍白的,导师需要以“言传”讲授知识,以“身教”培育品德,重言传、重身教,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学生迈好初中阶段的每一步台阶。

(三)家长:从忧心忡忡到放心托付

为了听取家长对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意见,我们对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李同学的妈妈表示:“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孩子非常愿意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积极报名学校的拓展课程,对自己的努力有了更明确的目标。”郭同学的妈妈表示:“学校陪伴式的浸润,使孩子的内心更加充盈丰富。”并表示,把孩子交给学校非常安心。宋同学的妈妈表示:“孩子的性格更加活泼开朗了,喜欢与爸爸妈妈分享课上学到的新知识与学校开展的各项导师制活动,也学会了做家庭中的小小调解员。”张同学的妈妈表示:“孩子变化明显,早起床、早到校成为一种习惯,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其他的家长代表们也分享了很多,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小改变体现大进步,在学校用心、用情的守护下,在教师、导师的关心与关爱中,学生们更加信任教师、热爱学校,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提升与发展。

(四)学校:从单线发力到全面统筹

对于德育工作来说,导师工作能够很好地与班主任的工作互为补充。建立好“导师—学生—班主任”的多边、有效沟通,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领进步,为学生提供陪伴式关怀和指导,进而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多元发展。对于教科研工作来说,导师制新模式的探究对于增强教师科学研究意识、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的发展出口。对于师训工作来说,开展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相关研究,进行“多平台、多渠道,引进来、走出去”的双线培养,能够很好地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助推教师成长,有助于学校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总的来说,“1+3”全员育人导师制新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各部门协同合作、由“单线发力”向“全面统筹”转变,不仅为教师、学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还推动了学校工作系统性整合。

猜你喜欢

导师制全员导师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全员核酸
河南油田开展全员劳动竞赛
V eraW an g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