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评价改革促进核心素养形成的理论与路径
——以单元学习活动为抓手

2024-03-28

教育参考 2024年2期
关键词:素养语言评价

童 莉

(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 上海 201800)

一、教学评价的内涵与发展

教育强国背景下时代新人的培养离不开教学评价改革。教学评价作为基于某种内隐价值倾向的主体对教学实践过程做出的衡量与判断,直接关系学生成长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乃至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为进一步理解其内涵,这里需要辨明其与教学测量、教学过程的差异性。教学测量按照一定法则赋予事物以数字,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等特征。相比之下,教学评价带有明显价值判断色彩。同时,近年来尽管教学评价不断凸显过程性而非结果性评价,如“档案袋”或“成长记录袋”的运用,但其以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样性的特征有别于特定教学过程。由此看出:教学评价是不同主体对教学实践活动做出的基于客观测量的价值评判,但无论主体是谁,皆重视过程性评价之于学生全面成长发展的重要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观点始终是在教育领域发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简要回顾我国现代化历程中教学评价的发展。1977 年正式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在此背景下教学改革关注的是学生掌握书本内容的程度,并将纸笔测验作为评价方式,考试成绩也因此成为评价教学效果的关键尺度。[1]同一时期,西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测量统计技术发展,也对中国教学评价产生影响。由此看出,定量化、可操作性、选拔与考试等是甄选型教学评价要素,而由此导致的是学生沦为考试机器,遮蔽学生人学发展意蕴。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导向素质为本的发展性教学评价。该时期的标志性文件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的出台旨在扭转基础教育中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明确了提高国民素质的目标。在此背景下,传统只重视学生对知识接受度而非能力全面培养的甄选型教学评价显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由此发展型教学评价势在必行。此种发展型教学评价在主体上尽管依然包括教师评价,但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评价者,学生有权对教师的评价进行质疑和辩护,家长也可以和教师一起参与对学生的评价[2],进而帮助学生实现发展。21 世纪以后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评价聚焦于核心素养提升。标志性文件是2014 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出台。[3]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学习和应对问题的综合性能力,实现了从知识到情感,再到思维等品质的拓展,而教学评价无论从方式或者目的来看,都应当满足上述人才培养要求。

二、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学评价的理念导向

聚焦到英语教育教学领域,教师熟悉的传统教育评价往往是以单词默写、单元测验为代表的测验手段,而对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基于核心素养”新评价理念及其教学实践较为陌生。为此,本文接下来从英语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出发,依托开展的学习活动,详细给出一个教育评价方案,希冀为英语课堂设计、教学、评价、管理全过程的系统性革新贡献力量。《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提到,教学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进英语学习,改善英语教学,完善课程设计,监控学业质量。[4]《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提到,英语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要素。[5]上述英语课程的评价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着重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状况,体现学业质量的指标要求。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监控,对学习效果进行适时检测。

结合目标指向、评价形式和评价实施理解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评价的理念导向。一是目标指向。新课程标准导向下的教学评价应当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这一目标。从核心素养形成的横向维度看,英语评价设计应当考虑四种要素结构之间的有机合成,其中语言能力是基础,文化意识是价值,思维品质是认知,学习能力是条件;纵向维度看,应当关注每个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结果表现,如在期中、期末是否完成了预期目标,若出现学习情况与预期目标的偏差问题,教育主体应当如何进行有效干预等。二是评价形式。过去对于教学与评价的关系出现了扭曲,即认为评价是对教学结果的一种测量,因此具体手段选择上也多以测试为内容。英语新课标通过“教—学—评”的一体化将评价本身内嵌于教学活动中,形成注重过程导向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如嵌入式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在实施中要以具体任务、活动为载体。三是评价实施。要以教学评价改革推动学生主体性意识确立。需要明确的是,对学生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强调不是让教学活动一味迎合学生口味,而是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这一共同目标前提下,关注学生发展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然而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中,针对教学评价开展的活动设计仍然存在很多局限,教师往往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学习任务,死板地按照教材提供的板块顺序以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其结果则是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而疲惫不堪,学生并没有真正在英语的课堂学习中提升语言能力及思维品质,更不要说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文化意识了。笔者认为,要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教师就需要从教学评价入手,围绕预期学习结果确定恰当的评价方式,认真思考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价值以提升学习活动的质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不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知识迁移在学习活动和教学评价中真实发生,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英语课堂活动提升知识技能,思考学习过程和方法,形成合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此同时,英语新课标的实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各类主题语境和分类话题的语篇成为英语课堂中学习任务设置的出发点,各单元不同的任务板块成为教师整合单元素材、重构单元内容的指示器,课堂中的学习活动由此应运而生。这些学习活动不仅能让学生获取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还能帮助学生通过对所读信息的加工处理,分析与理解语篇的思想意图,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单元学习活动案例的教学评价实施

为实现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英语教学评价改革,笔者结合英语教材中的单元学习活动案例,剖析其中蕴含的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两大核心素养提升的因素。

(一)单元学习活动案例的介绍

英语新教材上外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主题为“Animals”(动物),其单元学习目标之一是:能通过阅读、视听说及项目探究板块描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依据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笔者将该单元中的阅读、视听说及项目探究板块重新整合设计出相应的课时目标,通过知识点的输入和问题引导以期待语言的输出。项目探究板块是新教材中较为新颖的内容,也是检测学生语言输出强有力的载体。“Animals”(动物)单元中的探究板块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张海报,这一学习任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解阅读板块和视听说板块的知识点,还需要学生具备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笔者依托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进行分组并提出了制作要求:(1)海报制作的主题需围绕动物展开,可以是动物场馆介绍,也可以是和动物有联系的其他场所;(2)海报中需要包括动物场馆的基本介绍,再根据对单元主题意义理解加入些许自身见解及特色。

同学们积极参与了这项学习任务并根据任务要求完成了海报的制作。海报展示阶段引发了笔者的思考。笔者发现各小组学生都很认真地对待了这项学习任务,并通过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网络资料收集与讨论,形成了图文并茂的海报。不同小组制作出的海报各具特点,其中“海昌海洋公园”描述了梦幻般的水下钢琴女孩及围绕其翩翩起舞的水母,另一小组的“上海野生动物园”则再现了视听说教学板块中的“人与动物”关系的理念,向大家传递了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态度。此外,还有一个小组的海报令人耳目一新,该小组学生将“dog café”(小狗咖啡厅)这一时尚产物搬到海报中引发大家的思考:How should we treat the dog in the dog café? Do you support dog café?(我们应该要如何对待小狗咖啡厅的狗狗呢?你支持小狗咖啡厅吗?)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思考,并从辩证的角度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展现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基于两个理论的单元学习活动案例的教学评价

作为教师,要如何完成教学评价呢?要如何利用过程性评价让学生接收反馈并完善活动设计以提高综合语言技能呢?以下笔者从两个理论出发谈谈针对课堂学习活动作出的教学评价。

1.依据“知识深度”理论评价学生的思维品质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韦伯提出了“知识深度”理论并给出相应的知识深度框架。该理论将学生的认识水平分成四个等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理论设计学习任务,笔者认为也可以利用该理论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量表。以上面提到的英语新教材上外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探究板块的学习活动为例,教师向学生提出学习活动设计要求的同时,也依据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准则,凭借对“知识深度”理论的理解,制定了关于海报制作的评价量表,见表1。

表1 海报制作的评价量表

笔者在实际的课堂中发现,学生在拿到了评价量表的学习任务后,对待学习任务的态度更加主动积极,更加愿意复习单元其他板块中已学的知识来助推自己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同时,他们也会合理地分工合作,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到海报框架的制定再到绘图文字,都充分挖掘了组内不同成员的潜力,一幅幅精彩绝伦的海报应运而生。展示海报时,教师作为评价者之一,依据事先提供的评价量表给学生中肯的评价,学生不仅欣然接受,同时也会根据评价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次的完善及更好表现打好基础。针对该单元的海报制作,笔者给出了以下三份海报的评价。(1)海报“海昌海洋公园”主题选择准确,基本信息完整,并且还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该海洋公园的特色水母及水下钢琴女孩,不仅描述了动物,还以唯美的绘图及优雅的文字体现出动物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关系。(2)海报“上海野生动物园”主题选择准确,信息精确完整,增加的“The value”板块直截了当地呈现了保护动物的必要性,正确导向人们的价值观。(3)海报“dog café”虽然看似没有直接围绕单元话题,但其选择的场所实际上是现实的,因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类似的动物咖啡馆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这份海报除了给出对“dog café”的阐释,还推陈出新地用辩证思维谈到支持者与反对者的观点,这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在设计海报时的思维迁移,为之后的议论文写作打下了基础。从以上三份海报的制作评价中可以看到,尽管教师在评价中不会提出明确的等级划分,但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教师的陈述及评价量表了解自身的思维等级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依据“认知图式”理论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构建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而图式正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学生在已有的图式基础上认知新的事物并学习新的知识,从而产生新的图式来适应新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作课堂活动评价前引导学生回顾单元其他板块的语言知识及篇章知识,再结合即将布置的学习任务梳理任务情境以帮助学生合理生成新情境中会用到的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升。因此,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前就应该梳理好已学的知识点,同时也提前提供相应的评价性问题,以激活学生的原有语言图式并促进新的语言图式的发生。仍以英语新教材上外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探究板块为例,笔者依据“认知图式”理论并参考课标中语言能力的素养级别,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Do you support the zoo and which argument impressed you most in Reading A?(你支持开动物园吗?阅读A 中哪个观点给你印象深刻?)(2)Could you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ndim and Joao in Reading B?(你能描述一下阅读B中Dindim 和Joao 之间的关系吗?)(3)Do you have any concerns about animals and what are they?(你对动物感到担心吗?包括哪些方面?)

除了以上问题,笔者也帮助学生再次梳理了和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语言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语料库,见表2。

表2 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语言知识

再次复习了本单元的相关语言知识并围绕单元主题思考了教师提供的思考题后,通过小组内学生间的讨论及思维碰撞,学生就开始结合已学图式产生了新图式,语言能力素养也就此上了一个新台阶。比如,当教师提供第三个思考题的时候,就有同学想到了远在俄罗斯的狮子,教师询问后得知俄罗斯克里米亚野生动物园里的狮子很出名并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游客,但由于园内管理松散的问题导致一些游客受伤,因而大家对该野生动物园及其园主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尽管教师本人并没有去过俄罗斯,但感觉这是个切入单元主题的契机,应鼓励学生运用单元中所学的语言知识及价值态度去形成新的语言及观点。于是该小组就分工完成了一张“俄罗斯克里米亚野生动物园”的海报制作,既没有偏离单元主题,还分享了许多同学们不熟悉的知识。这份海报包括四站:第一站描述动物园的基本信息;第二站重点讲述了该动物园以狮子为主的特点;第三站体贴入微地告知读者进入动物园的注意事项;最后一站则展示了该小组针对这种类型动物园的积极一面的观点,并就某些局部管理的漏洞提出了一点改进的建议。整张海报设计新颖,图文优美,此外,最大的亮点则是语言上充分运用了单元所学知识,合理表达出了自身的情感与态度。这不仅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能力的提升,也为后期议论文的写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反思与展望:以教学评价改革促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基于上述单元活动的介绍,以下简要概述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评价改革取得的成效。一是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评价理念。各门学科围绕核心素养所设定的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开展的重要参照标准。包括英语在内的各门学科都要明确“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并通过建立课堂与学生具体生活情境的联系,帮助学生真正养成问题意识,养成高尚情操。二是实现“教—学—评”的深度链接。上述三种要素构成的是一个有机系统,而非机械僵化的整体,换言之,以课堂教学效果为中介所连接的,一头是教师的教,另一头是学生的学,教学评价能够以共同的目标促成三者之间的同向同行,如在单元活动中,通过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促成学生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的提升。三是以场景还原实现学生深度参与。一个真实情境能够影响并形塑学生特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所以强调情境创设的原因所在。例如在单元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在认真观察海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发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参与,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回应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此外,在英语教学课堂中,除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新课程设置的落脚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自“双新”实施以来,教师已不再秉承“教—学—评”割裂式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关注课堂教学过程,设置针对性较强的学习活动来明确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发挥评价的反拨作用,实现评价为教和学服务的目的,逐渐形成“教—学—评”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评价方式也千变万化,如何利用评价有效促进学习的进一步发生就要求教师从理论出发,形成符合课堂活动需求的评价量表及评价性问题,以所学知识带动新知识的形成。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以核心素养中的各项指标为依托,无论是评价过程还是评价结果,都要帮助学生在不断的英语学习体验中认识自我并找到提升自我的动力。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要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评价观念,建立过程性而非结果性的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模式。

猜你喜欢

素养语言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