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溶解后产气的密封瓶药物配制时瓶塞针眼漏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024-03-28邹玉萍汪昆华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3期
关键词:配药

邹玉萍 汪昆华

DOI:10.19435/j.1672-1721.2024.03.006

【摘要】 目的 分析溶解后产气的密封瓶药物配制时瓶塞针眼漏药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适当的对策,以减少或避免漏药。方法 将江西康宁医院2021年2月配制的400瓶头孢他啶(0.5 g/支)作为对照组,将2021年4月配制的400头孢他啶(0.5 g/支)作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配药方法进行配制,对其漏药情况及平均每瓶药物的配药使用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漏药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以减少漏药的发生。实验组配药过程中采用改进后的新配药方法,统计漏药情况及平均每瓶药物的配药使用时间。结果 实验组平均漏药率为7.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25%(P<0.01)。实验组的平均每瓶配药时间(12.65±1.26)s,对照组平均每瓶配药时间(11.28±1.09)s,2组配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配制密封瓶药物时,在保证配药效率的同时尽可能用小号针头,尽量减少瓶塞注射次数,保证2次注射瓶塞针眼的距离尽可能大,规范产气药物配制,在保证配药速度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漏药率。

【关键词】 溶解后产气药物;配药;漏药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03-0017-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2.9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大量新药不断涌入市场。由于对新药不够了解,在配药时经常出现药液丢失现象。配制密封瓶药物时的药液丢失现象主要有2个方面的原因:药液未完全溶解及抽吸不完全,导致药液残留在瓶中过多;配药过程中瓶塞针眼处药液外渗导致药物浪费。对于药液未完全溶解及抽吸不完全的原因及改进措施,有不少专家做过研究,例如孙发然等[1]提出采用2次溶解稀释的方法可减小残留液的浓度,张雁青等[2]指出对于瓶内残留的少量药液应将针头斜面插入瓶底方可吸净药液。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瓶塞针眼漏药的研究很少。在配制密封瓶药物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瓶塞针眼处漏药的问题,特别是那些溶解后会产气的粉剂,针眼漏药相当严重,甚至常引起注射器活塞喷出现象。药物漏出不仅导致药物浪费及剂量错误,还导致环境、护士身体部位及注射器的污染。鉴于此,本研究针对头孢他啶(福安药业集团庆余堂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447,规格0.5 g/支)这种溶解后会产生气体的药物配药时瓶塞漏药情况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江西康宁医院2021年2月及2021年4月需要为静脉输液做准备而配制的密封瓶药物800支作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2月配制的400瓶密封瓶药物作为对照组,2021年4月配制的400瓶密封瓶药物作为实验组,2组药物均为头孢他啶(0.5 g/支)。

1.2 方法

1.2.1 配药前准备

配药室应清洁、宽敞、定期消毒,配药前30 min停止清扫、减少走动,避免尘埃飞扬,并使配药室处在密闭的环境中。配药台清洁、干燥、平坦,用物准备齐全,布局合理。配药前,护士应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按院感要求用七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按无菌操作原则进行配药,避免配药时无菌药液污染引起不良事件。

1.2.2 对照组配药方法

选用20 mL、16号针头的注射器(江西庐乐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其他用物有质量分数为0.5%的碘伏、无菌棉签、弯盘、速干洗手液、利器盒、生活垃圾桶、医疗废物垃圾桶。护士着装整洁,戴好口罩帽子进行手卫生后进入配药室进行配药操作。双人进行医嘱、配药单、瓶签、药物的核对,核对无误后签名。除去头孢他啶铝盖中心部分的塑料盖,除去输液瓶塞塑料盖的中心部分,常规消毒瓶塞后待干。根據医嘱用注射器吸入与所需药液等量的空气,斜角进针[3-5]将针头插入输液瓶内,注入空气后倒转输液瓶,使针头在液面下抽取溶媒至所需量(一般情况下,为了减少输液瓶胶塞的注射次数,防止瓶口漏液,一次抽取出医嘱所需加入药物所需的溶媒量,头孢他啶取2 mL/支),以示指固定针栓,拔出针头。如果注射器乳头在正中心将针头垂直向上,如果注射器乳头偏向一边则使注射器乳头向上倾斜,轻拉活塞,使针头内的溶媒流入注射器内,并使气泡集于乳头口,轻推活塞,驱出空气。将装有溶媒的注射针头插入已消毒的头孢他啶密封瓶内,瓶内注入溶媒后抽出等量的气体,拔出针头摇匀药物。待充分溶解后再次把针头插入瓶塞,翻转药瓶使针头在液面下吸尽药液。以示指固定针栓拔出针头后,把药液注入输液瓶中。抽出与注入液量相等的空气后,拔出针头。抽药时不能握住注射器的活塞体部,以免污染药液。排气时不可浪费药液,以免影响药量的准确性。现用现配,避免药液污染和效价降低。

1.2.3 对照组配药漏药原因分析

用对照组方法进行配药过程中发现,配制的400瓶头孢他啶中有153瓶出现瓶塞针眼漏药的情况。针对对照组漏药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瓶塞质量不好。国家规定至2004年底前,所有药用胶塞(包括输液、口服液等各剂型用胶塞)一律停止使用普通天然胶塞,所有药厂的药品橡胶塞都要使用丁基橡胶瓶塞。丁基橡胶瓶塞的内在洁净度、化学稳定性、气密性、生物性能都很好,但因配方复杂及所加原材料浓度梯度的关系,与一些分子活性比较强的药物封装后,被药物吸收、吸附、浸出、渗透,产生了胶塞与药物相容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部分头孢菌素类、部分大输液类以及较多中药注射液制剂等。通过在胶塞表面形成一层膜,可有效减少胶塞与药物之间的吸收、吸附、浸出、渗透,提高药物的长期稳定性和胶塞的机械润滑性,大大减少由于硅油造成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增加。贴膜技术的优点是热合工艺不使用任何有机溶剂和黏接剂,无任何化学残留物,与药物直接接触的薄膜没有做表面处理,极小的表面张力可以减少对药物的吸附,薄膜的致密性好,可以保证良好的屏蔽性能及与药物的稳定性;缺点是膜材黏附力不强,膜易脱落,膜材弹性差,覆膜胶塞硬度较大,易出现自密封差、针刺性能差等问题。(2)瓶塞穿刺次数多。(3)配药针头太大。(4)2次注射瓶塞针眼之间的距离太小。(5)药物溶解后产气致瓶内压力过大。

1.2.4 制定减少漏药的对策

选择型号合适的配药针头,既不能太大引起瓶塞针眼漏药,又不能太小影响配药的速度及导致配药时针头弯曲变形甚至断针,决定选用12号针头;尽量减少瓶塞的穿刺次数;2次注射瓶塞的针眼距离保证为瓶塞中心圆的直径;规范溶解后产气药物的配制方法。

1.2.5 实验组配药方法

选用20 mL、12号针头注射器(江西庐乐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与对照组一样,一次性次抽出医嘱所需溶解的粉剂需要的溶媒量。对于易溶的药物,在注入溶媒后不拔出针头,摇匀抽出药液后再拔出针头,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对于难溶性的药物,在注入溶媒后需要拔出针头,把药放入摇药器或手工摇匀药物,抽出药液时的入针点应与之前注入溶媒的针眼保持最少3 mm的距离。对不易溶且溶解后会产生气体的药物——头孢他啶的配药方法要求更高。头孢他啶是不易溶且溶解后会产气的粉剂药物。其配药方法为左手持药瓶呈瓶口向上,注入溶媒时针头斜面完全刺入瓶塞,然后尽量抽尽瓶内的空气约5 mL后拔出针头,摇匀药物至充分溶解后,左手持药瓶尽可能使瓶口向上直立,右手持注射器与前次瓶塞针眼保持瓶塞中心圆直径的距离,将针头斜面完全刺入瓶塞即可,保证针头在液面以上,抽完药物溶解产生的气体后,左手逐渐翻转药瓶使瓶口朝下并使针头在药液中,一边抽出药液一边翻转药瓶直至瓶口向下垂直,抽出1 mL药液后放松针栓,使注射器中的空气顺压力差进入药瓶中,达到平衡后再次将瓶中药液吸净,使药物尽量吸尽[6-7]

1.3 评价指标

瓶塞针眼处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流出为漏药,分别统计2组发生漏药的瓶数及平均配制1瓶药所需的时间。

2 结果

2.1 2组头孢他啶配制时漏药情况比较

对照组漏药率较高,改进配药方法后实验组漏药情况明显减少,见表1。

2.2 2组配药时间比较

对照组平均每配1瓶药用时(11.28±1.09)s,实验组平均每配1瓶药用时(12.65±1.26)s,2组配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P>0.05)。通过对配药方法进行改进后,针眼漏药情况明显改善。说明改进后的配药方法在有效降低针眼漏药率的基础上,能保证配药的速度不受影响。

3 讨论

自2004年底天然橡胶退出医药领域被卤化丁基橡胶塞取代后[8],丁基橡胶塞成为常见的密封瓶药物瓶塞。胶塞的弹性受胶塞配方中含胶量的影响,含胶率在49%~57%之间性能最佳。在临床配药时发现,很多瓶塞弹性差。当配药针头选用16号时,瓶塞针眼较大,有时甚至出现瓶塞开裂现象,在拔出针头及下次刺入针头时会看到药液自针眼处漏出的情况。为了减少瓶塞质量导致的漏药问题,本研究采取了3个对策。选用12号针头进行配药,既避免了针头过粗导致的针眼漏药,又不会由于针头过细导致配药时针头弯曲甚至断针;易溶性的药物注入溶媒后不拔出针头,溶解后直接吸出药物,减少了穿刺瓶塞的次数[9-10];难溶性的药物配制时注意2个针眼之间的距离,最好达到瓶塞中心圆的直径。

药物溶解后产气是导致瓶内压力大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注入溶媒后未抽出适量的空气。头孢他啶为头孢第三代抗生素。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对大肠杆菌和流感杆菌、绿脓杆菌等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本品药物辅料中含有碳酸氢钠,与溶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药物溶解后产生很多氣体,导致密封瓶内的压力增大,有时甚至会把配药的注射器活塞喷出,配药时要特别注意,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配制。当空气密度低于药液时,只要在抽吸药物时先把液面以上空气抽出减压,就可很好地避免瓶内压力增加而导致的漏药现象。为了降低瓶内压力,防止瓶塞漏药,本研究采取了以下对策。注入溶媒后抽出适量的气体(0.5 g/支的头孢他啶注入2 mL溶媒后抽出5 mL左右的空气),使瓶内外的压力尽可能平衡,然后拔出针头;产气药物注入溶媒时保持瓶口向上,针头保持在液面以上,注完后尽量抽出瓶内所有的气体,吸出药液时避开前次穿刺点,尽量远离上次的针眼,仍然持药瓶至瓶口向上的位置,针头穿刺至斜面完全刺入瓶塞,抽出气体后逐渐倒转密封瓶,使针头斜面置于药液之中,边抽药边直立药瓶至垂直位使药液抽尽。

2组配药过程中均采用一次性抽取足量溶媒的办法,逐支溶解后再吸尽每支药加入大输液中。对于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头孢他啶2.0的配制,先用注射器从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抽出8 mL溶媒,每支药中注入2 mL,完全溶解后再吸出每支药注入大输液中。2组配药不同之处在于针头的大小、注入与抽出溶媒的2个针眼距离、注入溶媒后是否抽出瓶内空气、针头进入瓶中的深度。2组平均每瓶配制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中,通过分析对照组瓶塞漏药原因并改进配药方法,实验组控制好瓶内外压力,把握好2次注射瓶塞针眼间的距离,避免瓶身倒立后往瓶内注入空气。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头孢他啶漏药率为7.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25%;实验组平均每瓶配药时间为(12.65±1.26)s,对照组平均每瓶配药时间(11.28±1.09)s,2组配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P>0.05)。说明使用改进的新配药方法能在保证配药速度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漏药率的发生。

由于2次进针点距离不好把握,实际操作时仍有漏药现象存在。期待药品生产厂家改进瓶塞的制造工艺,获得具有良好成膜性能的丁基胶塞。膜的弹性和柔韧性要好,而且均匀一致。膜材要具有良好生物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且经过严格的生物学测试,测试应包括急性系统毒性测试及皮下毒性测试。瓶塞可以如同大输液瓶口一样设计2个进针部位标志点,方便护士更好地配药,进一步降低漏药率。

参考文献

[1] 孙发然,晁淑玲,郭晓云.输液过程中药液丢失的原因分析和方法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9):43-44.

[2] 张雁青,冯旭琴,赵旭毅,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静脉输液过程中药液丢失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7):13-15,17.

[3] 邓润群,潘雪开,莫活敏,等.影响密封瓶粉针剂药物溶解速度的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17,31(14):1759-1762.

[4] 张文娟,余资,孙金钥,等.胶塞脱屑干预措施在医院成品输液配置中的效果[J].安徽医药,2018,22(12):2485-2488.

[5] 钟丽君,张国军,余欣欣,等.PDCA循环管理法降低静脉输液中出现胶塞碎屑发生率的应用[J].海峡药学,2019,31(9):271-273.

[6] 方巾,王俊.自密封瓶吸取粉剂药物方法的探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8):129-130.

[7] 胡翠娥,朱红英,许丽艳,等.应用品管圈降低密封瓶药物残余量的实践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6,13(12):921-923.

[8] 张云奎.我国丁基橡胶生产现状及其发展[J].江苏科技信息,2018,35(25):45-47.

[9] 姚翠军,孙树梅,张亚莉,等.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9,18(3):232-237.

[10] 于英华,於雯玉,高淑霞,等.一次性全密闭单瓶多瓶加药针在临床药物配制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32):4075-4077.

(编辑:肖宇琦)

作者简介:邹玉萍,女,大专,主管护师。

通信作者:汪昆华

猜你喜欢

配药
智能配药机器人在临床药物配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多功能配药器在骨科配药中的应用效果
配药机器人主要技术方案及临床使用
智能配药机器人在化疗药物配制中的应用效果
输液配药时胶塞掉屑的原因及防止方法的探讨
静脉用药调配机器人配药的临床研究
浅析西药药房配药现存问题及管理对策
密闭式静脉配药装置多瓶组合配药系统的开发
医院门诊西药房智能配药发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单剂量静脉配药服务模式在门诊药房针剂发放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