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及教育路径研究

2024-03-28丁力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融媒体心理健康

摘要:随着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和在线学习的普及,大学生需要更多地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学习,对于传统面对面教学到人机交互教学的转变,部分大学生群体容易出现学习压力增加、学习效率降低的情况,进而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不仅如此,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融入生活,大学生群体面临沉迷于社交媒体或网络游戏而忽视现实生活等情况,虚拟社交和现实社交的割裂给心理健康带来困扰。同时,社交媒体上的负面信息、网上欺凌等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在虚拟社交世界中表现自己和维系人际关系与现实社交之间的转换,容易使大学生面临情感认知和应对压力方面的困扰。在多重影响下,需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并鼓励家长和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文章基于融媒体背景,从积极与消极两个视角,结合社交媒体使用、网络游戏、信息过载等因素,分析融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并从自我身份认同和自尊心、学业压力和情绪调节、焦虑和抑郁情绪等方向剖析具体影响内容,并提出针对性教育路径及策略,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相关教育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关键词:融媒体;社交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2-0095-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融媒体情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机制与支持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SJSZ0160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接收的信息和受到的影响越发多样化和复杂化,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交媒体、网络和其他媒体渠道的负面影响,产生焦虑、抑郁、社交压力等问题。因此,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媒体信息,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习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增强心理应对能力,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一、融媒体相关概述

融媒体是指随着科技发展,不同媒体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呈现出日益融合的趋势[1]。传统媒体、数字媒体以及社交媒体等在内容制作、分发和消费方面实现了深度整合,形成了新的传播模式。融合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称为多元融媒体。

二、融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融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当代大学生群体处于信息爆炸时代,融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着深远影响。在社交媒体、在线论坛以及即时通信工具等多元融媒体平台上,大学生能够与同学、老师以及朋友进行互动交流,建立社交关系,减少孤独感,增加归属感和社会支持。同时,融媒体平台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形式,如视频、音频、文章等,使大学生得以拓展学习和思考领域,增强自主学习和创意表达的能力。

(二)融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社交媒体中,部分大学生群体会遭受社交焦虑和自我认同困扰。由于过度关注他人的生活展示和社交互动,所以容易对自身价值感到怀疑,产生自卑情绪,希望通过社交媒体寻求自我认同。2023年3月中国青年报社的社会调查显示,部分受访青年认为过度的虚拟社交让人感到更加孤独。大学生习惯将大部分社交活动转移到虚拟世界中,在现实中与家人和朋友的沟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使得与他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和沟通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心理健康[2]。

此外,对部分自控能力较弱、情感缺失或者内向的大学生而言,网络游戏的吸引力可能导致其过度沉迷,影响学习和生活,增加额外的压力。融媒体中存在的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恐怖等内容,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如情绪低落、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并可能改变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融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自我身份认同和自尊心

在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和自尊心的心理层面上,融媒体中的社交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但也使得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其次,借助社交媒体,部分大学生容易陷入与他人之间的社交比较,当看到他人精心打造的美好形象和成功案例时,部分大学生会对自己进行过度挑剔和贬低,从而影响自我认同和认可感。点赞、评论、分享等行为虽然在虚拟空间中可以给予大学生一种认同感,但这种认同感往往是不真实的,并与现实中的自我身份认同脱节,最终有可能损害自尊心和自我认知[3]。

(二)学业压力和情绪调节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衍生出一种“后现代文化”的价值观念。融媒体平台上存在着大量信息和社交互动,使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4]。部分大学生在面对负面信息或者社交比较时,难以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进而导致焦虑、沮丧甚至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出现。另外,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也具有两面性,部分融媒体平台存在大量偏激、消极情绪的表达,长时间接触这些内容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调节,加剧负面情绪的产生。

(三)焦虑和抑郁情绪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许多调研表明,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问题。一项研究显示,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压力,例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这些压力也成为焦虑和抑郁情绪的诱因[5]。同时,社会对人才发展的期望也会增加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在社交媒体上,同龄人竞争、个人职业发展前景、炫富、生活對比等,都容易使大学生陷入与他人之间的多层面比较,易诱发部分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存在缺失的大学生群体的焦虑与抑郁情绪[6]。

四、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一)基于融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首先,可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和移动应用程序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资源,这些平台可以包括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测评和自助干预工具等。其次,可以利用视频会议、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远程心理咨询和辅导,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7]。最后,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和正面心理健康引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和知识获取。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举办主题沙龙和心理健康活动等形式[8],增强学生参与感和互动性,让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交流心理健康知识。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心理学层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可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对于成熟阶段,注重培养其自我导向学习、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对于发展阶段,提供更加具体、明确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其理解并处理自身情绪问题。考虑到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融入适应当代社会文化的内容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培养应对社会压力的能力[9]。而根据列维·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可整合小组合作学习、团队项目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增进互助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0]。另外,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结合实际情况,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调研、案例分析、实践体验等方式探索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主动参与能力。基于心理学层面的课程设计还需注意到每个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关注和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支持和辅导[11]。

年级层面,对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针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和压力应对等内容进行设计,如社交压力、学业压力以及离家独立的心理调适。对于大二学生,压力管理和情绪管理是关键。针对学业压力、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压力管理的相关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情绪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大三学生面临更多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挑战。心理健康课程可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传授积极的沟通技巧和冲突解决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对大四学生而言,就业心理准备和毕业规划尤为重要。心理健康课程可讨论就业相关的心理压力和挑战,提供有效的心理调适策略,同时鼓励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做好从校园到社会的角色转换和心理准备[12]。

(三)家长与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学校可指导家长通过在线平台获取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并参与相关讨论和交流,关注专业心理健康机构或学校开设的线上课程、讲座等内容,了解最新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13]。社交媒体、视频平台、在线社区等的普及,为心理健康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社会可通过这些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号召公众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此外,融媒体时代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元化。政府部门或者高校可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社交平台等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增强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认识,以推动更多家长和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的建设和管理

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应该整合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心理测评、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服务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健康需求。此外,要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咨询渠道和在线课程资源。同时,进一步优化心理健康信息平台,定期发布知识和活动信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减少相关问题的发生。同时,高校的专业队伍建设和培训也至关重要,只有建立起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和专业技能提升,才能保障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性和质量。

大学生群体心理普遍呈现出成熟、个性化、接受能力强等特点,多数大学生认为需要对心理层面的咨询保密[14]。同时,为了满足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时的隐私需求,高校应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体系,保障个人隐私权,防止个人心理健康信息泄露;建设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及时响应和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建立服务效果评估机制,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和需求,及时改进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以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15]。

五、结语

对于融媒体时代产生的文化影响、经济影响乃至个人职业发展影响,高校应结合近几年大学生群体的身心成长特点、历史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心理需求等,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保障大学生在心理层面能够更好应对成长的困惑,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与职业发展观念等。

参考文献:

[1] 陈琼倩,骆爽.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风险预警与干预策略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1):95-98.

[2] 陈琼倩.融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线上线下双循环教学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2):103-106.

[3] 李函璠,刘馨谣,安冉,等.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22,38(11):1581-1584.

[4] 程静.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研究[D].大理:大理大学,2022.

[5] 钱圆圆,刘伟,杜松涛.融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创新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1):101-105.

[6] 宋博.公共危机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J].船舶职业教育,2022,10(1):66-69.

[7] 张雷,景文秀.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11):86-87.

[8] 魏俊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提升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1.

[9] 许倩倩,黄小龙.融媒体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思维[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2):38-41.

[10] 李彦静.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分析[J].黑河學刊,2021(2):86-88.

[11] 李建阁.自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路径探析[J].科技资讯,2021,19(3):216-218.

[12] 黄代森.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路径探究: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版)》[J].中国教育学刊,2020(11):133.

[13] 蔡珍珍,金铭,姜晶,等.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J].国际公关,2020(10):253-254.

[14] 王征,陈晓萍.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8):85.

[15] 许芬.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及正确引导[J].中国新通信,2020,22(5):221.

作者简介 丁力,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融媒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试论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
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特征、传播趋向及其对高校传播生态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