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视域下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4-03-28周莹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国际传播是指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交流与互动。国际传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对于增进各国了解、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人才的参与和执行至关重要,因此,培养具备多元技能的外语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阐述了国际传播视域下高校培养外语人才的价值意蕴,分析了高校培养外语人才需具备的素质,如扎实的语言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沟通能力、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并探讨了国际传播视域下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国际传播;高校外语人才;中国声音;中国形象;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G206;H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2-0069-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4年度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国家战略需求下公安院校涉外警务人才培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JKH20241187SK
一、国际传播视域下高校培养外语人才的价值意蕴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外语人才是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中坚力量,其通过各种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理念推向世界,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1]。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间的文化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培养外语人才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文化影响力。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外语人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有效沟通和协调国际事务,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支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紧密,外语人才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他们可以协助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国际组织间开展合作项目,为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贡献力量[2]。
拓展国际市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和个人越来越需要拓展国际市场。外语人才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国际市场分析、策划、营销等服务。这有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并抢占国际市场,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
传播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播中,外语人才是传播中国声音、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力量。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3]。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外语人才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培育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培养外语人才,有助于培育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培养外语人才,可以为各行各业输送具备国际化素质的人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国际传播视域下高校外语人才需具备的素质
扎实的语言基础。高校外语人才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只有熟练掌握目标语言,才能在国际传播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行举止。此外,外语人才还要不断学习,跟上语言发展的步伐,掌握最新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方式,以适应国际传播的需要[4]。
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校外语人才必备的素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外语人才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学会尊重和适应多样性的文化,避免因文化差異产生误解和冲突[5]。同时,外语人才应具备文化创新与传播能力,将本国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增强文化交流与互动。
开阔的国际视野。高校外语人才要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关注全球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了解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在国际传播中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为本国发声,同时有助于提升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开阔的国际视野还能帮助外语人才把握世界科技前沿,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良好的沟通能力。国际传播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外语人才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表达清晰、说服有力、沟通顺畅等。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争取外部资源、拓展国际合作空间,为我国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沟通能力是处理突发事件、应对国际危机的重要手段[6]。高校外语人才应不断增强自己的沟通能力,为我国的国际传播贡献力量。
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外语人才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中外友谊的重任。他们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忠诚于民族与国家。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挑战时,外语人才应敢于担当,积极发声,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7]。此外,外语人才还应关注民生福祉,以国际视野关注社会问题,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持续的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国际传播领域日新月异,高校外语人才要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包括掌握新的传播技术、了解国际传播的最新动态、提升跨学科知识等方面能力。只有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在国际传播中站稳脚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8]。
三、国际传播视域下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综合素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西方在经济、人文、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加深,为双方的交往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此过程中,提升外语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参与度是至关重要的。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要求。为此,高校要主动转变教育理念,抛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打破专业局限,把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作为目的,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9]。
首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通过写作和翻译,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并为今后的对外交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除了优化专业外语课程之外,还应增加财经、法律、新闻等方面的内容;再次,要保证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讲好中国故事,完成国际交流任务[10];最后,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既充分掌握外语知识,又提升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二)基于“外语+”理念,创新教学形式
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还应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与改革。要想让外语专业的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适应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就要在高校教学系统中推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采用以“外语+专业”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外语人才与专业人才技能深度融合,实现两者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以“外语+”为桥梁,实行双学位、双专业,建立外语、专业和小语种共同育人的新格局[11]。只有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使学生能够按照自身需要和发展选择,进而主动参与专业学习,才能提高课程教学质效。
(三)融通中外,增强语言服务能力
首先,在国际活动、会议和外事活动中,充分发挥翻译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多种语言的口译、笔译工作。其次,创新教学方法,实施内外兼修。从内部指导学生对汉语标准的运用形成深刻的认识;从外部借助国外实习基地开展外语实践,让学生在拥有优秀的外语能力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再次,坚守初心,强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国际传播中,要以外语和中文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承担责任。最后,要重视实践教学,推动课堂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定期组织外语演讲、辩论和配音比赛,通过比赛来提高外语人才的外语水平。
(四)构建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融合
首先,发挥高校专业教师的优势,打造高质量的教师团队,确保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构建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各大高校应根据企业的需求,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方式。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引进科研项目,吸引高技术企业及学生参与,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在英语教学中,实践是提高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各大高校应探讨有针对性的育人模式,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将校内实践、企业实践、毕业实践等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建立一种融产、学、研于一体的培育方式,保证每个学期都能为学生组织校内外实践,增强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12]。其次,建立校内实训竞赛制度,给予学生更多展现自己的舞台,鼓励积极投身于团队型、比赛型、创新型等各项实训活动中,营造出强烈的比学赶帮氛围,在集体学习中实现共同提升。最后,采取学徒制教学模式,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授课,充分发挥企业在外语人才培养中的辅助作用[13],这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必须不断开阔学生的眼界,充实教学资源。创新对国家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各大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在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职业素质培养的同时,将本专业知识融入其他文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力,使其能够举一反三,开阔国际视野,在跨文化交流中灵活运用自己的专长。
(五)强化师资建设,打造专业团队
首先,高校应专门拨出一笔经费,用来培养有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由于这些教师拥有丰富的海外经历,在语言技能、视野等各方面都占据优势,因此,他们能够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能够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高校应该积极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或者获取第二学位,在信息、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以此优化外语专业教师队伍,增强他们的专业能力,同时有效解决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矛盾与问题。再次,可以派遣一批优秀的外语教师到其他领域进修,并与海外知名高校合作培养教师。同时,高校可以进一步降低招聘门槛,积极吸纳各类专业师资,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14]。最后,高校要加强对师训的协调与配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好交流与组织工作,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优化各院系师资队伍配置,使各专业教师能够相互配合,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外语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在国际传播视域下,高校外语人才应具备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厚的外语功底、宽广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须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形式、强化外语技能训练、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培养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使外语人才不仅能够充当中外交流的纽带,还能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中坚力量,携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 王嘉伟,王灵玲,李宇红,等. 2000—2020年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山西青年,2022(5):132-134.
[2] 冯德河,刘均国.“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山东教育(高教版),2021(Z1):111-114.
[3] 曲晓慧.“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5):178-180.
[4] 徐慧娟.跨学科教育视角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21(13):148-150.
[5] 胡雅倩.国际背景下跨文化传播外语交际人才培养策略[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16):50-51.
[6] 王晓跃,韩红章.新时期对外传播人才培养的“三个意识”[J].传媒,2019(12):86-88.
[7] 王蕾.“一带一路”倡议下多元化外语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J].理论观察,2021(8):158-160.
[8] 唐光玥.国际传播背景下高职外语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海外英语,2023(10):216-218.
[9] 何宁,王守仁.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2(3):13-18.
[10] 赵丹.“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目标导向下外语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研究[J].英语广场,2022(9):85-89.
[11] 范慧,金国臣.跨文化交际视野下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究[J].才智,2018(20):80.
[12] 牛淑杰.“一带一路”视域下地方高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0-97.
[13] 王欣.外语专业人才的国际传播能力内涵与培养路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3(3):1-8.
[14] 赫琳倩.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视域下以话语能力提升为中心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J].东方文化周刊,2023(18):91-93.
作者简介 周莹,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英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