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2024-03-28赵丽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习惯养成家校共育教学策略

赵丽

摘  要: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诚然,习惯是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基石,其未来学习发展、道德品质的养成,都跟学生从小养成的习惯息息相关。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学生受到的主要是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影响。教育的出路,跑道在学校,但起点和发力点一定在家庭。所以,只有建立完善的家校共育机制,积极开展家校共育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科学养育,形成合力,才能让学生养成好习惯,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关键词:家校共育;习惯养成;教学策略

家校共育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学校与家庭的紧密结合,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补充和助力,其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习惯养成中发挥着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积极实施家校共育策略,从而更加有效、全面地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目前,家校共育理念的发展不容乐观,大都停留在理念宣传阶段,缺乏具体的家校共育手段,导致家庭教育长期缺失。甚至在一些家庭,家长教育学生的方式不当,导致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不良习惯,耽误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学校应该担负起家校共育的责任,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建立起完善的家校共育机制,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

(一)为成长赋能

拉开学生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学生从小养成的各种良好学习习惯。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小学阶段,学生从以游戏教学为主的幼儿园过渡到课堂规则教学,这个时候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一方面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智力发育;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可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爱上学习,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此外,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未来初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学生的成长赋能。

(二)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虽然起着主导作用,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如在内容上无法满足学生成长多方面的需要,在时间、空间上,也无法做到周到、全面。如今,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成败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家校共育要求家校密切联系合作,这有助于解决师生矛盾、家校矛盾,形成家、校、学生和谐的三方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通过交流,家长和学校在教育理念上达成一致,不仅可以避免因为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不同产生的教育效果抵消现象,还能更加全面地监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策略

(一)制订完善的家校共育机制

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导者,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学习习惯目标培养体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确定培养目标,二是可实施的培养措施,三是监督管理机制。

关于培养目标,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通过对优秀学生的行为分析、家访面谈,总结了三个方面:

第一,责任意识、主动性。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一个人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小学生如果责任心强,不仅会自觉努力学习,勤于思考,而且会更有行为自觉意识,乐于接受和承担任务,并自觉努力完成任务。反之,缺乏责任心的小学生,常表现出马虎、自私、任性,以及不会关心他人、集体等缺点。笔者在长期走访学生家庭中发现,多数优秀的学生家庭中,学生家长从小就教育家庭成员承担不同的责任。比如,某些家长教导学生:“外婆在家里照顾我们的生活,爸爸妈妈在完成各自的工作之余,在家里也有不同的分工,而你现在是一个学生,你的责任主要是在学校认真听教师讲课,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同时学生在课外应适当锻炼,在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了明确的責任意识,学生的主动性自然随之提高。

第二,独立性。学生迟早要离开家长的怀抱独立生活,适当的挫折感会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家庭中,家长不应事事包办,要容许学生犯一些小错误,让他们体验一些小挫折,在挫折中进行反思,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笔者在一次家访中,学生的母亲说过这样一件小事:在一年级的时候,学校教师要求学生在“五一”期间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然而孩子在洗袜子的时候,把自己喜欢的一件白色内衣顺便也放进去洗了,结果白色内衣变成灰色内衣。学生怕妈妈责怪,将一块肥皂都搓洗完了,白色内衣的颜色还没有变过来。就是因为这件事,学生的母亲不仅告诉学生,白色的衣服不能和有颜色的衣服一起洗,而且还告诉学生,为了卫生,内衣和袜子要单独洗,不能一起洗。这样的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性以及做事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学到生活中的常识。

第三,计划性。学生现在的学习,大到宏观、小到具体,都缺乏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具体学习由于没有清晰的行动导向而处于一种盲目、无序、混乱的状态,由此造成了时间与精力的诸多浪费。而计划可以减少学生学习中的紧张、忙乱,带来一种和谐的秩序,所以,学校要把计划性培养作为学生好习惯培养的目标。

关于可实施的培养措施,本研究认为,应与日常教学结合,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专门的研讨会,邀请家长和教师一起制订措施,增强措施的指导性和可实践性。制订长期措施和短期活动,长期推动,以形成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校园氛围。例如开展“学习习惯小榜样评选活动”“最优学习习惯班级评选活动”,还可以定期开展“学习习惯养成主题班会”等;教师要在教学课堂中融入习惯培养,如优选相关文章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每月举办一次主题读写活动等;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当地教学资源制订相应的教学任务。此外,可以举办有关学习习惯的特别会议,要求学生分享他们在养成学习习惯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等校园媒体增加宣传,并调动所有可用的资源建立相关的校园文化,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方案的落地,要有相对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才能提升各方参与人员的积极性,确保方案的实施效果。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發展不成熟,自己的行为和意识缺乏自律性。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应牵头组建方案领导小组,对过程实施结果予以监督和考评奖惩。人选方面,可以按照学校和家长2∶1的人数组建,家长的参与,可以有效提升家长的代入感和积极性。这要求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与他们保持高度一致。通过学校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家庭的持续监督,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加强家校联系

对小学生而言,家庭与学校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地,而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可操作性极强。这要求学校和家庭要有密切的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动向。一方面,学校应与家长保持联系,将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如上课表现情况、与其他同学的相处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让家长了解学生平时的表现。另一方面,加强家校联系有利于及时传达学校的培养要求,让家长与学校保持一致。如在培养学生独立性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要求后,还应及时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要求,从而在家中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学生不能借助他人或工具完成作业,这就形成了家校合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制作个性化联系卡,主要内容是学生的近期表现、优秀作品、寄语等,可以一星期或者一个月制作一次。通过表扬,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转变双方的教育观念

在传统教学中,师长威严过度深入学生的内心,导致很多学生惧怕和教师交流,和教师之间产生隔阂,学生在心理方面离教师越来越远。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业的发展,而且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要明确认识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性,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要做好课程设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在课堂上多设计交流环节,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习惯。通过措施激励学生勇于举手发言,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积极性等。

同时家长要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榜样。要多陪伴学生,给学生最好的关爱;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正面的榜样力量;要重视家校合力,为学生的成长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陪伴学生,要做到真正的“陪”和“伴”。简单的言语灌输,许多情况下并不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必须重视榜样的熏陶、感化作用。而家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笔者在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学生的母亲表示,她非常苦恼女儿一放学回家就上网,根本不学习。因此要求学校对该学生严厉些,多做做她的思想工作。但学生上网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了,短时期内很难纠正过来。经过一段时间了解,笔者发现:学生的母亲晚上上夜班,让其父亲带学生,结果孩子父亲抱着手机,学生拿着平板,一起玩游戏。长此以往,学生难免沉迷于网络游戏。家长的行为将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要想改正学生的坏习惯,学生的父母必须先做出改变。

家庭教育中,经常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很多家长认为,将学生送到学校,就是教师的事,他们只管学生的生活,教育跟他们没有关系。这样的家庭,一方面对学生娇生惯养,但另一方面却希望教师严加管教学生,要打要骂,绝不偏袒。子女是父母的折射镜,在学生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做人的准则,父母对子女的榜样作用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分每秒、一点一滴。因此家长应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认识到自己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特别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努力树立优良形象,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例如父母爱读书,家庭的阅读氛围浓厚,学生就会受到影响、爱上阅读;或者在学生学习时,家长为学生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这也有利于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总之,家长要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通过自己的良好习惯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三、结语

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许多事例让笔者深切感受到,小学生的习惯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既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又需要家庭教育的参与。只有家校合力,同心同行,形成正确的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帮助小学生养成好习惯。同时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因此教育者平时的督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反复督促、强化,学生能够将好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学校和家长只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高度重视,从小行为入手,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一定能养成。

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参考文献:

[1]陈宝生. 落实落实再落实: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民族教育,2019(03):3-12.

[2]马玮. 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新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J]. 启迪与智慧:上,2022(03):106-108.

[3]陈静. 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新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20(01):82-84.

(责任编辑:孙晓林)

猜你喜欢

习惯养成家校共育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论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