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计数据的地理高考复习实效提升建议
2024-03-28黄从俊
黄从俊
高三阶段的地理复习备考需要高效进行。在这个阶段,伴随着学生整体地理知识和能力的齐备,以及学习状态的提升,会产生较多的教学契机,教师能否把握住这些契机并进行针对性引导和教学,影响着高三地理复习的实效。笔者针对教学中,学生关于地理试卷选择、答题模板、评分准则的疑问,选择2021—2022学年北京市六个教育强区的统练试卷和北京市2020、2021年新高考试卷共10套试卷(因海淀区和朝阳区期中考试内容与统练安排不同,为了保证数据准确,故增选了两区的期中试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用数据分析结果回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把握地理高考的重点,提高复习针对性,以期引发广大高三地理教师对地理复习备考的思考。
一、重视试卷选择,明确考查内容和形式
学生疑问1:高三上下两学期,為配合教学进度,学校会组织多种模拟考试。通常是做完本区的模拟卷之后,再选择有代表性的他区试卷进行巩固练习或考试。有些学生会问:“老师,所有区考过的试题,高考命题都会回避,没有练习的价值;再说网上都能查到外区试卷的答案,考试也没有什么意义,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这类疑问反映出部分学生不认可教师选择的试卷,或者说认识不到所选试卷的价值的事实。那么这样的练习或考试的效果就会打折扣,达不到巩固提升的目的。同时这类疑问也暗示着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盲目选卷做题的情况,容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为了回应这些疑问,笔者利用上述10套试卷,梳理出试卷考查的知识点,然后归类计算出各类知识点的分值占比(表1);同时统计每道试题是否都有相应的试题情境。
数据表明,各区统练试题中各类知识点的分值占比与高考试卷中各类知识点分值占比高度一致。对于试题是否都对应有情境的统计结果显示,在10套卷子中也仅有3道选择题情境缺乏,分值占比为0.9%,绝大多数试题均需调用试题情境信息作答。
当学生看到知识点占比数据时,先是震惊,没想到各区统练卷与高考卷在考查重点和分值上竟然如此相近,于是打消了对利用他区试卷进行考试有无必要的疑问。再看试题情境数据,学生就能意识到各区试卷既能检测自己对各类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利用各区试卷提供的不同情境来检测自己灵活运用的能力。学生不仅消除了疑问,而且会更加重视各区试题,并充分利用各区试卷内容交叉互补的特点,借助不同试题情境,有效完成地理知识的复习巩固和促进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二、摒弃模板套路,注重核心概念的理解
学生疑问2:考试前,有些学生会问:“老师您看,我背这些总结(模板)是不是有用”;试题讲评时,学生又问:“老师,我是按平时的总结(模板)答题,怎么没得几分啊”。这样几次后,学生就会有疑问:总结答题思路(模板)还有必要吗,为什么每次总结完之后,到了考试又用不上?
学生以为背了答题模板就能够从容应对地理考题,而事实又常常不如人意,于是就会产生此类困惑。这类困惑的产生是正常的,可能问题就出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比如为了方便学生记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地理复习用书中总是把知识内容模板化;教师在讲题时,会倾向于把试题进行归类,或将答案总结成某种模式,以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再加上部分学生对部分重点地理概念理解不清等原因,在较短的考试时间中,学生就容易直接生搬硬套。
一类最常见的地理答题模板是针对关键词的模板,这类关键词有“特征、原因、影响、条件、措施、意义、作用”等,通常称之为设问中心词。如中心词“特征”对应有气候特征模板、地形特征模板、水文水系特征模板、点线面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模板等;中心词“措施”对应有生物措施模板、工程措施模板、技术措施模板等;中心词“条件”对应有自然条件模板、社会经济条件模板等;中心词“意义”对应有生态意义模板、经济意义模板、社会意义模板等。这些模板又可以再向下拆分出更多的分支模板。
为了从根本上回应学生关于答题模板的疑问,笔者对上述10套试卷的综合题涉及的“中心词”进行了统计(表2)。
数据表明:各区试卷与北京高考卷在“中心词”考查上较为一致(其中各区特征类试题占比高而意义类试题占比低,是由于统练试题是在第一轮复习之后的试卷,其难度略低于高考),这再次证明同市邻区试卷的重要价值,也说明了师生平时重视中心词的解读和总结,是一种正确的复习备考方法。那为什么学生会觉得总结出的答题思路(模板)不好用?笔者选取了2017年和2021年的高考地理北京卷(表3),引导学生做进一步地深入思考。
2017年高考地理北京卷第36题中的“地形特征”“水文特征”“工业区位”、第40题中的“旅游价值”、第41题中的“自然带特点及成因”等设问,均有相应的答题模板,数量占总题量的83%。但2021年新高考地理北京卷,问答题的数量大幅增加,从原来的6小题上升到13小题,但仅第17题中的“木材加工业的优势”、第19题中的“金科新区核心区的有利条件”两小题存在模板痕迹,占总题量的15%,绝大部分题都没有与之对应的模板。
看到这些统计数据,学生表面上会哀叹“生不逢时”,但心里会认同“不能背背模板就一劳永逸”的观点。教师再以具体试题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都是同一个知识点,为什么这道题强调这个,那道题又强调那个,究竟该关注什么?”“模板怎么每次都有变化,模板究竟能不能用,该怎么用?”思考之后,学生就能慢慢明白需要深度理解地理核心概念,理解核心概念在不同情境和设问下的呈现方式,继而把每道错题都看作是一次更接近概念深刻内涵的机会,主动地加深理解重点地理概念的本质。深刻理解了地理核心概念并建构起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形成学科大概念。这样学生的疑问就消除了,学习的重心也找到了。
三、把握评价规则,注重地理思维外显化训练
学生疑问3:试卷讲评课,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师生对话。
甲学生:“老师,为什么我写的和答案差不多,却没得到分?”
教师:“因为在你的答案中,没能应用地理关键词,答案不严谨,口语化,未体现出用地理学科语言解答地理问题,所以有扣分。”
乙学生:“老师,我写了关键词“交通、市场”,也和答案意思差不多,非要写成答案那样不可吗?”
教师:“因为这道题要求的是分析,你的答案中还需要整合试题情境,有理有据、有因有果地表达你的理解,而不能简单罗列,所以有扣分。”
学生抱怨:“又不是考语文,这不是文字游戏吗?”
学生认为只要所写答案中有意思相近的地方就可以了,评分高低是由教师的主观想法决定的,所以就泛泛一写完事。认识不到地理学科语言、表述逻辑是判断地理知识能力和地理思维水平高低的依据之一。
地理综合题均为问答题,每道题的题干均对应一个或两个设问词,不同的设问题对应着对学生的不同思维层级要求。地理设问词通常对应3个思维能力层级,层级1是难度较低的设问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描述地理事象等能力,包括“说出”“描述”“列举”“指出”“绘制”等;层级2是难度适中的设问词,考查学生的解读、比较、解释地理事象等能力,包括“简述”“概述”“比较”“简析”等;层级3是难度最大的设问词,考查学生的论证、探讨、评价等能力,包括“分析”“说明”“阐述”“评价”等。
为了回应学生“地理答案必须使用地理关键词并强调因果逻辑是否科学”的疑问,提高学生综合题作答的准确性,笔者将10套试卷的综合题从“设问词”角度,进行了梳理统计(表4)。
表4数据显示,各区地理考卷中思维层级1、2、3的分值占比与高考北京卷分值占比大体一致。各区试题没有偏离高考,做各区试题能够达到高考的思维层级的考查要求。因此要打消学生的上述疑问,还需要解释的是“什么样的答案能判断出学生的思维层级,能获得一个公平有效的得分?”
目前普遍采用的评价准则,源自“可觀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理论,该理论通过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层次划分,观察学生的思维结构水平。《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实施建议”部分给出的“开展思维结构评价”也是基于该理论。如果学生在答案中未使用地理学科术语(地理关键概念),就反映其还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地理概念,对应的思维层级就属于该理论中的“前结构水平(Pre structural level)”或“单一结构水平(Uni-structural level)”。若题目的设问词是“分析”或者是“阐述”,对应的思维层级是该理论中的“关联结构水平(Relational level)”或“拓展抽象结构水平(Extended abstract level)”,就要求学生写出的答案要有理有据、逻辑严谨、意义连贯、有一定的理论高度。
看到这样的数据和理论,学生就明白了地理答案表述并非“文字游戏”,而需有理论和数据支撑。这样,学生在地理综合题作答中,就知道要注重怎么思考问题、怎么调用题中信息和已有知识、怎么表述结论。清楚这一点,学生就不再纠结“为什么不得分了”的问题,会主动寻找表述和思维中存在的薄弱点,然后利用各区试卷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
四、总结
本文用试题数据的统计和解析,回应了学生在高三复习备考阶段中容易出现的一些疑问,也为学生的复习备考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改进方法。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学生还会有许多疑问,教师应及时捕捉并抓住学生产生疑问的契机,科学准确地予以解答,才能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及时调整复习方向和复习思路,保证地理复习备考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