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发展性评价及提升路径
——以宁波财经学院为例
2024-03-27董超
■董超
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大学本科教育的灵魂在于“育人”,而非“制器”,人才培养应始终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在目前加强应用型高校建设的背景下,构建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对找准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瓶颈和发力点,持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
(一)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指标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是指在现代化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长期依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进行教育教学,对学生成长产生影响以促进其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能力总和。人才培养能力内涵的核心是学校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力,包含学校定位、教育教学以及资源配置等影响学生发展的学校因素。而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是指专业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定位以及学生基础等因素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过程,是针对专业在资源配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环境等关键环节存在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并且付诸实施的过程。
宁波财经学院作为首批十所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之一,在学校和专业层面,均已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的顶层架构。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专业间仍存在差距。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单元,如何推动并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还缺乏整体性的系统思考。
据此,本研究在结合诸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则,深入研究决定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因素,从包含学校定位、教育教学以及资源配置等,思考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静态指标,从专业在资源配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环境等关键环节实施改革创新,思考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动态指标。从影响人才培养能力效能的三个层面入手,设计学校专业目标与定位、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条件、人才培养成效作为一级评价指标;通过各层面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因素形成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 通过因素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或聚类分析确定三级指标集,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科学计算及检验,确定指标权重,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发展性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在专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并进行可靠性检验,最终确定各层级指标权重。以一级指标为例,将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发展性评价指数定义为:
其中:为目标与定位、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条件、人才培养成效四个一级指标对应指数值。类似根据二级指标量化计算定义一级指标评价指数,为二级指标对应指数值,为二级指标对应权重。
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调查问卷确定判断矩阵。为了科学量化每一个指标的权重,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同一层级指标下同一类型指标两两指标间重要程度比较,据此构成两两比较矩阵,也即判断矩阵。两两比较的重要程度指数根据Saaty 提出的1~9 标度法来确定。
为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确保判断矩阵所反映的各指标间重要性程度比较的客观性,在专家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专家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研究方向、教学经验及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我们面向教学一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行业研究人员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73 份,回收有效问卷239 份。关于“目标与定位、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条件、人才培养成效”的四阶判断矩阵为A,关于“学校发展规划、专业定位与规划”的二阶判断矩阵为B1,关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卓越培养”的三阶判断矩阵为B2,关于“师资队伍、资源建设”的二阶判断矩阵为B3,关于“建设成效、师生满意度、毕业生质量、社会服务效益”的四阶判断矩阵为B4。
二阶判断矩阵不会出现不一致性,无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于三阶及以上的判断矩阵A、B2、B4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比率指标计算结果依次为:0.00951、0.00626、0.00725,均小于0.1,满足一致性检验,权重结果可靠有效。根据指标体系及对应权重可以构建出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发展性评价方案,采集各指标对应(定性、定量)数据可以进行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发展性评价指数计算,通过分析确定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路径。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路径
通过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发展性评价方案对宁波财经学院发展情况分析得出,宁波财经学院基于“双创”价值引领,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不断搭建产教融合多主体实践平台,长期坚持教学创新改革研究,有效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一)树立科学的“双创”人才培养理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分类推动高等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这是提升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结合区域经济人才需求精准定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要创新,要从由学科知识引领向“双创”价值引领转变。宁波财经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价值定位,在广泛实施社会调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系统进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明确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动学生专业学习、激活内生动力的手段,设计综合改革举措和考核推进政策,制定促进创、产、教融合的激励保障机制。
(二)稳步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办学定位,宁波财经学院从学科、专业、课程、课堂创新等方面构建应用型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优势特色学科体系建设,以财经类特色学科建设为导向,重点围绕大宗商品流通、家族财富管理、金融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 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完善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大财经专业结构,加大专业改革支持政策和建设资源投入,推进专业融合创新,以创新驱动打造专业特色,积极构建数字财经特色专业群,探索数字财经人才培养新路径; 完善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多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增强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着力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分类施教、个性化培养,加强创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提高创业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的教学质量,扩大专业性创新创业课程数量,优化系统课程结构; 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积极打造优质教学示范高地,建成支撑课堂教学创新多应用场景的高品质、高能级智慧教学空间,选树一批课堂教学创新优秀教师和名师教学团队,打造一批教学创新优质课程。
(三)全面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保障。截至2020 年底,宁波财经学院自有专任教师中获得“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412 人,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76%。
虽然发展体系愈加成熟,但建设力度仍需加大。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学校构建了包括应用型教师、创业导师和产业教授(产业副教授)在内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分类分层认定、考核与发展体系。应用型教师按照初、中、高三级分别建立应用教学型、应用研究型和应用实践性专业标准,创业导师按照初、中、高三级分别建立校内和校外创业导师认定条件,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能力。对来自行业企业的高级专业人员明确产业教授、产业副教授岗位职责与认定要求,吸引与激励更多热心高等教育、实践应用成果丰硕,且在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四)搭建产教融合多主体实践平台
基于三重螺旋理论,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需将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机融合,搭建多主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宁波财经学院实施“特色学院提升计划”,进一步巩固特色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推动特色学院升级发展为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 通过省级示范性创业学院、省级众创空间、创新创业类竞赛等载体,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接政府、企业、校友创业资源,建成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创业平台; 创新实习实践项目,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以中小企业实际案例和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实现实习实践项目更新,通过多专业协同、校企联合、跨院合作等形式组建创新实验班、卓越人才班、高级研修班、微专业等等,试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