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探究 *
——从医案医话中探索医德医风
2024-03-27黄慧萍鲍计章黄宁静
黄慧萍 徐 俊 陶 枫 鲍计章 黄宁静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风湿科,上海 200071)
“课程思政”于2016 年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之一[2,3]。医学院校作为医生的发源地,不断为社会输送医疗人才,承担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此外更应全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落实“立德育人”方针,全面培养德术兼备的新时代医学生。
1 中医内科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当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除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医德医风的培育。俗话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只有兼备“仁心”“仁术”,才能履行救死扶伤的医者使命。
1.1 中医内科学课程特点分析中医内科学主要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等,是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作为医学生踏入临床的第一门启蒙课,中医内科学不仅融合了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等基础学科知识,更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石。由此可见,中医内科学是学生从“医学生”走向“医师”、从“校园”走向“临床”的桥梁,因此该课程的道德塑造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1.2 中医内科学教学现状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培养中医学生临证能力、中医悟性为核心,在中医内科学的课程教学上不断探索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改革,包括临床典型病例实证研究法、病案教学法、名医验案分析法、问题式学习(PBL)及案例式教学(CBL)等。同时构建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体系,将过去一位教师主讲2~3个病种改为五大系统由专人负责,形成教学团队;将串讲、案例分析、讲座、床旁见习等融合,形成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成效,让学生在应对考试之余,充分培养中医临证思维。但目前的教学改革实践大多侧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教学中鲜少融入思政内容,缺少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医德培育较为薄弱。
1.3 中医内科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近年来,医风不纯、医德不正、个别医护人员缺乏责任感和包容心等引发的医患矛盾屡见不鲜,成为社会热点之一。一直以来,医学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重任。为缓解现今医患矛盾,除了通过媒体手段管理、加强医学知识传播等行为,促进公众理解外,弘扬传统医德文化、培养医学生人格素养、强化医学生道德意识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数千年,古圣先贤对医德行为和道德思想推崇备至。唐代孙思邈素有“药王”之称,他强调“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呼吁为医先要有普度众生的恻隐之心。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记载医者要“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脉理……四识病原……十勿重利”。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篇的第一要,是“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强调医者在任何时候都应以人为本,奉行“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中医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应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倡导“为医先为人”的素养,强调“德术兼备”的品格。
通过在中医内科学课堂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充分挖掘中医教育“传道”所蕴含的人文德育内涵,可以增加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帮助其内化职业素养,有助于引导中医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缓解今后医患矛盾。
2 中医内科学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使用单纯的说教宣扬医德医风,对现如今的医学生来说易适得其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何寻找思政元素并潜移默化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继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探索的方向。
2.1 医案医话作为思政载体收集古今中医医案医话,作为课程思政素材(见表1)。素材年代不限,包括清以前的医家和当代医家。将历史背景与古代名医的经验修养相结合,整理成一个个小故事,寓教于乐。也可以选择当代医家医话,特别是上海名医轶事,在探索前辈的人格魅力和治学特点中,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进一步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中医情感。
表1 中医内科学思政素材汇总
2.2 课程与思政的有机结合术业有专攻,在课程前期组建“1+1”的教师团队,让每位教师各司其职,系统整理医案医话所体现的思政内容,并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匹配,紧密结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实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2.2.1 教师团队多元化教师是思政课程的实施主体,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专业或思政单一化的教师个体及团队,往往滞后于课程思政的要求。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以教学梯队为单位开展教学工作,对于思政教育的结合,在原先的教学梯队上组建“1+1”的多元化团队,集结专业课教师和思政相关的教育、心理教师作为整体的综合团队,提升课程思政实施主体的综合能力。团队教师就各自专业进行协商整合,寻找符合专业特点的思政素材后,进一步与课程授课内容相匹配,推举“道术”较高的专业课教师授课。通过言传身教,授课教师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有机结合,开展全方位育人工作。
2.2.2 教学模式多样化思政内容的融入需要遵循教学规律。大肆宣扬“思政”而脱离承载的课程主体,学生往往不能感同身受,甚至认为是“说教”。这种价值引领往往适得其反。
为了将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专业课程,在目前已有的教学模式上,通过问题导入、故事导入或情景视频播放等方式,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问题呈现出来,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潜移默化地将医德素养深化入心。
2.2.3 课堂教学分层化如何进一步在课堂实现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成为整体,或者说在课堂的哪个阶段实施,是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单纯将课程思政元素作为开场白进行介绍,显得过于刻意和呆板。因此我们将课堂教学分层,根据思政元素的特点,灵活地实施在课程各个阶段,以渲染医德风尚。
课程前期,可通过医家传记或故事,介绍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医德修养,如孙思邈的“患者如至亲,同行勿相轻”,展现了善待患者以及同行的相处之道;葛洪的“贱价草石,所在皆有”,旨在让贫困百姓廉价用药;吴又可亲临疫区,寻求疾病之因,探索治病之法,设身处地为患者所想,体现救死扶伤、不畏艰难的医者本心;当代医史中《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上的海上名医小故事,以故事为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了解当代医家经历时代变迁,依然坚守着那份“初心”,并不断创新,以适应当代人的疾病特征和需求,增强医学生的责任心和职业认同感。
课程中期,通过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及职业道德。如以“在心肺体格检查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在体检过程中注意人文关怀,保护患者隐私,动作轻柔,避免暴力;以“如何让患者接受面对疾病?”引导学生从患者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换位思考,培养医患沟通及谈话技巧;通过问题“病史采集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引出“扁鹊救虢国太子”的故事,强调病史采集、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细心、负责的职业素养。
课程后期涉及疾病治疗,选择相关特色医案拓宽学生的思维,如情志相胜法治疗情志病。对于咳嗽、血证病,《续名医类案》中提到静摄,即调养心身之法,让学生了解到药物并不是解决疾病的惟一手段,结合传统文化挖掘潜在治疗方法,以“仁心”思“仁术”,方显医家本色。
3 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和反馈体系
传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评价仅通过专业内容考试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我们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同时,设计了问卷星调查问卷对思政教学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74.6%(53/71)的学生认为老师言传身教、身正为范,综合素质高;90.1%(64/71)的学生认为思政元素与中医内科学课程融合度高,接受性强;84.5%(60/71)的学生认为思政元素导入有助于提高学习热情,培养中医情感;95.8%(68/71)的学生表示今后的医疗行为中,将继续坚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此外,学生对于案例导入、问题导入及情景视频播放多种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给予肯定,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案例导入[54.9%(39/71)]。见图1~图5。
图1 对授课教师综合素质评价
图2 对思政元素与课程融合度评价
图3 对课程思政兴趣评价
图4 对课程思政有用性评价
图5 对教学模式评价
为进一步完善、调整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模式,在完善学生考核评价的同时,建立反馈机制。一方面,以教学团队为单位,制定课程听评制度,对课程思政授课进行互评,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思政内容的亲和力等。通过听课制度,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思政元素的成效性等及时反馈,并加以改进。另一方面,教学团队中的年轻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访谈,及时了解其对思政教育改革的看法和意见,并针对问题认真分析、加以改进,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做到“教”与“学”相长。
4 结语
思政教育为中医内科学的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从中医医案医话中挖掘中医内科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在课程的不同阶段展现,不仅落实“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理论方针[4],更培养医学生的“医者仁心”的道德素养。
在强调精湛医术的今天,医德培养亦不容小觑。“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经常去安慰”,这是医患关系和谐融洽的有效途径。本课题对中医内科学进行初步“思政”探索,将“思政元素”渗透进专业教学,坚守“授业”和“传道”并重,在实现高效教师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同时,为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提供方向。
从医学生做起,树立正确的医德修养,是每个医务教职员的职责。目前,中医内科学的思政改革工作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往后教育工作应始终贯彻“课程思政”概念,不断完善医学院校的思政教学改革。